一人之下:我,张之维,嚣张的张 第670章

作者:久违的大晴天

  恒林大师笑道:“这个问题,佛陀的弟子须菩提也曾问过,世尊的回答是不可以。”

  老和尚有大智慧,他看了一眼张怀义,再看一眼张之维,顿时一切都了然于心。

  “学佛修道不能着相,所以,学佛修道都反对偶像,什么是偶像?”

  他笑道:“佛其实就是偶像了,佛经上讲的佛不得了,每一个佛成功了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种与人不同的相貌。八十种随形好也是别人所没有的。”

  “所有人都在追求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这只是一种无意的展现,若是去把自己特意修成佛的样子,这其实问题很大。”

  “当年,有金刚宗的僧人,展现出自己修持后的肉身状态。”

  “他问我,你们禅宗开悟了就是佛,怎么没有三十二相呀,这怎么能算佛呢?你们所谓的开悟,悟靠不住,都是假的。”

  “老衲让他仔细看,其实每个人都有三十二种相,你的相,我绝对没有,我的相,你也没有,你长成我那个相,你也不是你了。”

  “然后看一切众生,各有各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果真执着三十二相的观念,那只能说宗教信仰则可,真正的佛法被你糟蹋了。”

  “学佛法不能着相,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即便是修成了三十二相,也不是佛。”

  “而如来的三十二相。其实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说一切众生成佛,功德圆满,都有三十二相。”

  “这不是法身的相,法身无相,所以,可以叫它三十二相,也可以叫它六十四相……”

  恒林大师看向张怀义,对于这个挚友的小徒弟,他很耐心,缓声道:

  “施主虽是道士,一法通万法通,你若懂了《金刚经》这个道理,你也就能领悟到道家的《易经》,《易经》也有六十四卦,也就是六十四相。”

  “所以啊,《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其实一卦都不卦,因为卦不住的,卦者变也,都是变相,是变化。”

  “而你明白了一切归于变化这一点后,便能发现,六十四卦中的每一卦,其实对应了一节气,这就衍生出了卦气图,”

  “具体来说,以坎、离、震、兑四正卦为主,配以四季,每卦有六爻,计二十四爻,对应二十四节气。

  “其余六十卦,则主一年之日数,每卦当六日七分,这样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日便在其中。”

  “而这一切,又终分出七十二候。”

  “这七十二候也代表了周天之变数。”

  “《西游记》里,猴子有七十二般变化,这七十二不是指七十二种神通奇技,它指的是周天之内的一切变化。”

  “所以,佛的三十二相是无相,是众生相,是一切相。”

  三十二相……六十四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周天之变……张之维心里若有所思,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差了临门一脚,未曾点破。

  而问出题的张怀义,却是越听越糊涂,忍不住出声道:

  “那大师,既然三十二相是众生相,那为何佛陀要展现出三十二相,而不是其他的相?”

  “小施主,你着相了!”恒林大师笑道。

第662章 张之维论仙佛,传度灌顶

  “小施主,你着相了!”

  恒林大师没再继续给张怀义解释。

  他已经看清楚,面前这个小道士,并不是想听道理,只是想知道师兄当前的状态,说的再多,也只是鸡同鸭讲。

  他略过这个问题,继续开始讲经。

  没得到答案,张怀义也不再继续询问。

  他坐下之后,后知后觉的明白了一些东西,自己刚才似乎问了一些过于愚蠢的问题,白白浪费了一个请教的机会。

  张怀义有心再次举手,好询问一些有建设性的东西,但想了想,他放弃了。

  因为就在刚才,又有人有不懂,想请恒林大师解惑,但恒林大师仿佛没看见一样,只是自己讲自己的。

  恒林大师这么做,倒也不是刻意怠慢,而是他这次讲佛理的目的,是为了让天台宗残存的和尚明心见性,不被仇恨蒙蔽自己的心,好明白自己接下来该做什么。

  至于其他人,只是顺带旁听罢了,他兴致来了,可以解答一下,但不能本末倒置,在这些人身上费太多时间。

  最关键的是,张怀义刚才的问题,有些坏了他的兴致。

  其他人见此,也都熄了找恒林大师请教的打算。

  无人提问,恒林大师讲经的效率大大提高,但整本经书讲下来,还是从上午讲到了深夜,又从深夜讲到了天光微熹……

  直到朝阳初升,整个金刚经的讲解终于完了。

  恒林大师沉声道:“现在《金刚经》的讲解结束了,老衲在最后给你们提一个醒,一个非常重要的醒。”

  说这话时,恒林大师的目光右移,看向某处,但只看了一眼,便已收回,很多人都未能察觉。

  而张之维注意到了,恒林大师所看的方向,正是左门长所在的方向。

  只听得恒林大师说道:“我们修行之时,要做到‘不生法相’,何为不生法相?其实就是心里不要造作出一个东西来。”

  “你想成佛,你的下意识里,就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你想成仙,心里就不要生出一个仙的样子。”

  “每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仙,所理解的道,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

  “因为是你主观所造,你自己生出来的,是此心所生。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

  不要自生法相……左若童心里自语着恒林大师给自己的忠告,他自然知道这话是恒林大师这是对他说的。

  若安恒林大师所言,他们三一门的历代祖师,甚至是所有弟子,都在自生法相,都在心里生出了一条既定的成仙路,一个成仙后的样子。

  这条路他走通了,那个成仙的样子,他也做到了,但……他没有成仙,若非遇到之维小友,他只怕会黯淡收场,三一门的未来也很难预料。

  既然不要自生法相,那我现在还在自生法相吗?左若童自问。

  旋即他摇头,即便是他最近修行的圣人盗,他也不是把它当作成仙之法,只是要它增加寿命。

  对自己而言,它只是一个工具,一个能让他在求道之路走得更远的拐杖,它不是目标,自然也不是自生的法相。

  那么……自己所求的通天,所求的成仙呢?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自从跳出逆生三重可成仙这个账目的叶子之后,左若童无疑看得更远了。

  但看得越远,越觉得空。

  或许,自己要的,便是这个空……

  “左若童受益匪浅,在此谢过大师了!”

  左门长从暗处走出,来到恒林大师面前,拱手说道。

  先前恒林大师的目光,他是注意到了的,既然对方已经点破,他也就不继续站在暗处了。

  “老衲此次只是为天台宗的同门讲经罢了,左门长修为和德性,皆在老衲之上,谈何感谢?”恒林大师说道。

  “恒林大师客气了,左某一生所学都扑在了术上,求道之路各位才是前者!”左若童沉声说道。

  “我们只是站在先人的肩膀上罢了,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恒林大师叹息了一声,旋即看向暗处:“牛鼻子,有脸做,没脸见人吗?”

  此话一出,众人顿时一愣,是谁让德高望重的少林方丈,如此恼怒?

  旋即,他们便看见一个身形高大的老道士从暗处走出,正是天师张静清。

  “师父!”

  张之维连忙过去拜见。

  张静清对他点了点头,对于张之维此次的行为,他也不好多说什么。

  这次几乎断绝了天台宗的传承,他本来没想做这么绝,但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抱着的打算是,到达某一个程度上后,恒林大师会站出来,就好像刚才那样,把那些和尚度化了。

  但没想到,恒林大师如此坐的住,一直到张之维清理完毕了,他才出现。

  张静清出现,其他人也纷纷过去见过天师。

  天台宗的和尚,则是一脸复杂的看着张静清。

  他们有此劫难,要说和面前这个老道士没有关系,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们眼里的仇恨却是不多,恒林大师一天一夜的讲佛并非是无用功,他们不说已经放下了一切恩怨,但也已经不执着于那些恩怨了。

  简而言之,他们心里不喜欢龙虎山的道士,但也不至于去报复龙虎山的道士。

  “大师讲的太好了,老道不忍打扰,有些失礼,见谅见谅!”

  张静清赔笑道。

  虽然恒林大师叫他老牛鼻子,但他刚狠狠摆了对方一道,几声牛鼻子而已,想叫就叫吧。

  “好?好在哪里?”恒林大师看向众人:“老衲才疏学浅,讲完之后,诸位依旧迷茫,不知天师可有补充?”

  众人齐齐扭头,一脸渴求的看向张静清。

  少林方丈刚讲完佛,难道龙虎天师又要讲道,若真如此,那此行可真是大赚。

  左若童也看向了张静清,不知老友又会有怎样的见解。

  恒林大师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张静清便也不拒绝,沉吟片刻,道:

  “道可道,非常道,你佛家的东西晦涩,我道家的东西,其实也好懂不到哪里去。”

  “一家之言尚可有些收获,但也会有些疑惑,多听一家,收获不会变多,但疑惑却有可能会增加。”

  “毕竟,道理都是一样的,疑惑却是各有各的的,所以,老道讲了,各位说不定只是徒增烦恼。”

  “阿弥陀佛,那依天师高见,应当如何啊?”恒林大师又问。

  张静清笑道:“所谓的道,所谓的佛,真讲起来,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那老道便长话短说,用儒家的一句话来形容吧。”

  三教虽看起来泾渭分明,但它们各自流传千年,其实也都在互相融合,各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在一方有所成就者,往往在另外两方也不差。

  只听得张静清缓缓说道:“这句话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他解释道:“道是怎么样呢?极高明而道中庸,它最平常,它不来也不去,它就在这儿,这就是道法自然的‘道’,这就是不生法相的‘佛’。”

  左若童若有所思,三一门走的是三教合一的道理,他以儒家来规范自己的德行,以佛家的慈悲来对待外人,以道家来践行自身的修行。

  他绝对是三人中对儒家知识了解的最多的,所以这句话对他的影响也最大。

  至于张之维,他倒是感触不深,这些东西已经很难左右他了。

  “啪啪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