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阻击战和伏击战、突袭战不一样。伏击战需要的是,第一时间杀伤更多的敌人,所以需要的是宽度。你们在阵地上安排的人稍微多一点也没有关系,甚至需要你们在宽度上部署更多的人。但阻击战是直面日军,就不能太密集。阻击战需要的是纵深,防御要有纵深,而不是宽度。日军只要受到我们的阻击,他们很快就会展开兵力。迫击炮、郑弹筒、重机枪都会用上。阵地上如果太密集,就会出现很大的伤亡。
肖勇实在红军大学当过老师,来到八纵之后一直负责察南干部学校和纵队教导队。
培养过的军事干部多了去了。
利用现在的机会,也顺便教这些35团的指挥员打仗。课堂上讲多少遍,都没有在战场上直接教他们有用。只不过军事干部的培养不能这么粗暴。
在课堂上学习,然后在战场上实践。不仅能够培养军事干部,还能够减少部队伤亡。如果课堂上没学过,直接让他在战场上使用,就会造成部队大量的伤亡。
部队整训的时候,35团的这些干部都学过。
但战场上使用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一些误差。
因此肖勇实亲自过来指导他们如何部署防线。35团1营营长兼任教导员马长庚,是国立北洋工学院,也就是早年的北洋大学毕业生。
毕业之后留校当老师。
冀东大暴动的时候,带着不少学生参加了冀东大暴动。因为他组织能力强,而且很多学生都是跟着他一起参加冀东大暴动的。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在游击总队担任干部。成立35团之后,担任1营营长。
冀东部队的整编就是如此。
问题很多。
马长庚这种根本没打过仗的书生,就因为组织能力强,威望比较高,就成为冀东部队的干部。八纵不愿意刺激东部队的指战员,所以基本延续原来的架构。而且重要的是,马长庚本人很认同八路军的政策。早在冀东大暴动的时候,就已经是党组织重点考察的干部。来到八纵之后,很快就入党,成为了党员。
对于八纵来说,整编34团和35团,启用很多冀东干部。当然是更愿意使用党员干部。因此马长庚就担任1营营长,还兼任教导员。
好在马长庚此人倒是很有悟性。
打了几仗之后,对于带兵打仗越来越熟悉。
这就是宋志远和归九的区别。归九率领的34团被日军打击太大,甚至直接打击了34团很多千部的精气神。但宋志远走的就是让这些干部慢慢的适应战争。
让这些干部在战争当中学习战争,把整训期间学到的东西开始融会贯通。
肖勇实也愿意支持宋志远这种干部培养模式。
所以把自己知道的很多东西,毫无保留的教给马长庚和1营的其他干部。
“重机枪、轻机枪都必须要注意。第一时间给敌人杀伤之后,迅速的转移阵地。千万不要一直在一个地方,这样很容易成为日军迫击炮和掷弹筒的靶子。”
“这些战壕每个战士旁边要有一个躲避的小坑。”
“战壕要有高度差,这样可以形成火力交叉覆盖。”
这里毕竟是35团的团部所在地。
前门峡这边本来就有简陋的防御。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固防御系统。肖勇实一直在教一营的官兵如何打阻击战。自从警备一团的曹翠,阻挡日军三个独立大队十几个小时之后,关于警备一团的防御阵地被纵队推广给各个部队。
让大家学习。
肖勇实在军校待过很长时间,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各种战术。所以这一次他把警备一团的防御用在一营这边。也想在实战当中看看效果如何。
“司令员,团长那边来了消息,日军离我们只有不到三里地了。
“知道了。”
下午大约两点钟左右。
因为是12月份,温度是非常低的。这一次打阻击,要不是以前在这里设置过一些防御,且挖了一些战壕。要不人这样的大冬天,地都冻上了,挖战壕是非常不容易的。
“大佐阁下,前面就是八路军35团团部所在地。
“派人去侦查一下。”
“是。”
83独立大队大队长长西新卫拿着望远镜观察前门峡。
这个地方是易守难攻的地方。
不过长西新卫倒是丝毫没有担忧。虽然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之前是扫荡一纵在河北的根据地,但昌平和宛平的事情也听说了。
34团战斗力不堪一击,被77独立大队和78独立大队打的丢盔弃甲。虽然后面34团千里奔袭击溃了华北治安军第四集团军,但在日军眼中34团依旧是乌合之众。只不过华北治安军还不如乌合之众。
至于35团的评价就更有意思。
独立混成第八旅团扫荡昌平,就没有碰到过35团主力。甚至昌平的县大队这种地方部队表现的都比35团勇敢。独立混成第八旅团对于35团的评价是,35团是需夫部队。35团在上一次反扫荡当中,一直跟日军玩躲猫猫,一直都是避开日军主力部队的扫荡。
所以独立混成第八旅团才会说35团是儒夫。
而且从情报来看,35团和34团都是翼东大暴动出来的部队。
所以长西新卫是看不起35团的。
要不然他也不会带着部队直冲着35团团部而来。
“大佐阁下,前面前门峡有支那军队的战壕。”
“35团没跑?”
“应该是如此。”
长西新卫用望远镜观察前门峡,观察35团的战壕。不过只要35团官兵不开枪的情况之下,长西新卫也判断不了35团具体有多少人。但还是能够看到35团在前面是构筑了防线的。
长西新卫很高兴。
对于日军部队来说,他们扫荡八路军根据地最头疼的不是八路军的战斗力。而是他们无法抓住八路军主力部队。现在35团竟然没有撤离,而是在这里构筑了防线。
这不就是他们想要的。
毫不费力就面对八路军主力部队。
“派人试探一下。”
“是。”
第292章 当头一棒2
长西新卫虽然骄傲,也看不起35团。
但他是一名合格的军官。
不会因为看不起对手,就真的跟其他一些日军军官一样狂妄。相反他还是非常慎重。派出一个小队,试探一下,看看35团的部署情况。
这是一个专门用来扫荡八路军的小队。
和野战部队的小队相比,这个小队没有一些乱七八糟的配置。野战小队有下辖三个步兵分队,还有专门的弹简分队。每个步兵分队都是13人组成,掷弹简分队是8人。加上小队长、军曹、通讯员、卫生员这种小队部,一个小队总共54人。但这种执行任务的小队,直接就是下辖六个步兵分队,每个步兵分队8个人。上面小队长和军曹,加起来就是50人。
武器配置也没有弹筒,整个小队四挺轻机枪。
在敌后的日军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基本上都配有这样的小队。
他们慢慢的前进。
正面阻击日军的部队是35团1营1连。
马长庚也在一线,但他没有给一连下命令。在这方面宋志远是带了一个好头。虽然是团长,但把部队分散出去之后,只是给他们一些需要打击的目标。但如何攻打,宋志远并不会插手。
只有在打完之后,各个部队做总结。宋志远这个时候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下面各个指挥员在作战当中的问题。宋志远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干部,让基层指挥员发挥他们的能力。
35团基础还比不上34团。
34团是游击总队的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组建的,还真有一些人是打过仗的。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35团的指挥员没有真正打过仗。所以宋志远发挥的作用更大。
35团指挥员在纵队学习,然后真正的打仗都是从宋志远身上学的。因为宋志远的作战风格深深影响35团的指挥员。35团指挥员都有意无意的学习和模仿宋志远的指挥风格。
马长庚也是如此。
既然现在阵地是一连镇守,如何打就让一连的干部自己负责。
“重机枪不要开枪。”
一连连长宁海,也是北洋大学的学生。
说起来宁海还是马长庚的学生,跟着马长庚一起参加了冀东大暴动。这几个月已经带兵完成过不少任务。再说他们当初参加冀东大暴动,就是为了打鬼子。
部队士气是真的很高。
“把敌人放进来打。我不开枪,谁也不许擅自开枪。”
宁海开始下达命令。
日军小队开始的时候,空间还很大。可是越走路就越窄,结果日军小队人越来越密集。为什么说这种地方是易守难攻的地方,就是因为兵力施展不开。
宁海一直在观察。
观察日军和阵地之间的距离,当然更多的是观察日军进攻的战术。看看日军小队各个分队之间的距离,也观察日军分队内部士兵之间的距离。
还有他们的火力配置。
阵地上的一些战士已经是非常紧张。因为日军一直在前进,进入了阵地五十米区域之内。可是宁海并没有开枪。因为在整训的时候,教官都讲过一句话。
那就是双方距离在四十米开外,和日军进行对射,八路军必然是吃亏的一方。因为日军的射击水平远远高于八路军战士。人家日军士兵在补充部队之前,都是进行过很多实弹训练。在这方面八路军士兵就差了很多。甚至不少士兵上去打仗之前,还没有真正的打过实弹。双方的射击水平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八路军缺子弹。在远距离和日军对射,效果差、浪费子弹。所以日军靠近阵地之前,和日军对射是最差的选择。
因此大部分八路军和日军打仗,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近战。
把日军放进来。
绝对不能在三十米开外,一定要把日军放进三十米距离之内。
这个距离上,八路军战士也可以很好的打击日军。
所以宁海沉住气。但35团这些战士毕竟没有打过这种正面阻击,所以看着看日军越来越近,个个还是非常紧张的。一直到日军来到三十米区域的时候,宁海选择开枪。
“砰—宁海不是神枪手。
不过三十米距离,已经是非常近了。加上这里的路宽也就是四五米,日军有些密集。因此宁海一枪还真是打到了日军。宁海开枪之后,一排排的枪立马从战壕当中出来。
“砰
“砰
“哒哒哒”
一连自己拥有一挺轻机枪,团部调拨给一营一挺重机枪和三挺轻机枪。一营又把其中的一挺重机枪和一挺轻机枪给了一连。所以这一次阵地上有两挺轻机枪开火。
八路军的这种近战打法,就是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军都没有多少办法。
日军更是如此。
因为八路军这种近战打法,需要的就是最强大的心脏。部队要有铁的纪律,能够一直等敌人靠近来,然后突然开枪。这一次也是如此。
第一时间猛然开枪,造成日军阵亡7人,受伤7人
“扔!”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