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32章

作者:随遇而安

各种物资就不用说了。

实在是太多了。

特别是这些汉奸都有钱,家里搜罗出来了大量钱财。当然盛县不是一个很富裕的县,不可能跟那些大城市一样,随随便便就出来十几万大洋,甚至几十万大洋。清算这些汉奸,搜出了17个金条,五千多个大洋。

当然那些汉奸的房产、店铺,还有在老家的土地也都是战利品。

然后他们店铺当中的粮食、布匹之类的东西一大堆。反正打下一个县城,对于游击军也好,吴清河部也好,都是非常大的补充。

“伤亡如何?”

“特务队阵亡十八人,受伤二十一人。一队阵亡十四人,受伤二十四人。二队阵亡十人,受伤十九人。独立队阵亡八人,受伤十四人。新兵队阵亡两人,受伤七人。

警卫队阵亡三人,受伤十二人。县大队阵亡八人,受伤二十人。此战我们阵亡六十三人,受伤一百一十九人。”

“哎”

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都叹了口气。

新兵战斗力就是不行。

游击军人数占优,武器也不缺,可是还出来了这么多的伤亡。当然经过这样一场仗,可以大大提高部队战斗力。很多新兵经过这场攻城战,已经初步成为合格的战士。

“伤员必须要全力救治。”

“是。”

伤亡太大,让本来很高兴的王秋云和魏红军都很是惆怅。

两个人不是没有见到过伤亡。当年跟着中央红军长征的时候,那时候是真正的惨烈。但碰到这种情况,依旧是心情非常差。

“王司令员,魏政委。”

吴清河扯着大嗓子来到了王秋云和魏红军这里。

脸上乐呵呵的。

吴清河那边的伤亡也大,但吴清河到没有时间伤悲。因为相比起马上要断粮,现在的结果好了很多。县城就是县城,好东西就是多。

有了这些东西,自己也用不着被人欺压。

那个该死的冯安民,真以为自己多了不起。

“吴团长,我们没骗你吧。”

“没有,没有。”

吴清河哈哈大笑。

魏红军道:“吴团长,对于我们分给你的物资有什么意见?”

“没什么意见。”

“那些枪你真的不要?”

“一挺重机枪加一挺轻机枪就足够了。”

吴清河对于物资很看重。

但对于武器弹药看的不重。只是要了一挺重机枪,一挺轻机枪,然后一些弹药。其他步枪都没有要。王秋云和魏红军当然是高兴。

八路军现在正是大扩张的时候,枪是永远都不嫌多的。

此次缴获了近三百杆各类长短枪,回去之后就可以装备一个加强营。本来王秋云和魏红军都做好了分给吴清河一百杆左右步枪的准备。

特别是这一次缴获的步枪,大部分还是很好的。但吴清河拒绝了这些,用一些后勤物资代替这些步枪。看王秋云和魏红军不理解,吴清河爽快的道:“我啊,是个粗人。二十岁之前当刀客,二十岁参军到现在十六七年时间,一直只知道打仗。至于其他的一概不清楚。不过上一次去宋家庄我就明白了,我这种人也就能够带兵打仗。让我扩充兵力,跟你们一样在地方成立政府,我是一点都不懂的。盛县这个地方排外比较厉害,我可没有你们这样的本领可以招兵买马。我的部队现在本身就人少枪多,再拿走枪也没什么用。我还是撑过这段时间,看看有没有机会重新回到老部队。”

八路军招兵买马的能力很强。

但八路军招兵买马,也不是说大旗一挥就有一堆人过来投奔。八路军招兵买马的背后,那都是十倍百倍的细致工作的结果。你不做工作,他们那些人凭什么投奔你?

百姓凭什么相信你?

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工作,你就算是招兵买马,那些人说不定哪一天就跑了。或者招兵买马之后,你根本就养不活他们。所以八路军招兵买马的背后,都是八路军根据地建设的成果。

吴清河虽然是大老粗,但人还是很精明的。

在盛县这样比较封闭的地方,他一个外来部队,很多时候是寸步难行的。之前能够在盛县立足,还是因为晋绥军需要他这个盟友。所以帮他们解决了后勤。

现在吴清河跟晋绥军闹翻了,他们立马就断了吴清河部的后勤。

“吴团长,你在盛县无法募兵,可以想想北边。”

“北边?”

“察哈尔地处边塞,自古以来就是民风彪悍之地。不过那边的生活水平差,只要你有粮食,招一两百人还不是小意思。如果能够招五六十个骑兵,那就赚大了。”

魏红军给吴清河支招。

察哈尔那边民风彪悍。就是蒙古部落也很多,而且他们的生活水平很差。只要有一定的粮饷,招个一两百人左右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样吴清河部也算是有一个营的规模,在盛县也算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吴清河点点头,但又是摇摇头。

道:“察哈尔我熟啊。当年我跟着宋长官驻扎察哈尔很多年。我手下还真有蒙古族的,多的不需要,招个二三十人的骑兵部队也足够。多了我也养不起。不过我这个人现在都不知道下一步要去哪里,我也没想过占个地盘当草头王,所以招不招兵也不怎么在意。”

骑兵难养。

特别是战马难养。

就盛县这种贫穷的县,一般的势力根本养不起战马。就是游击军以后把整个盛县变成了根据地,说实话也养不起大规模骑兵。不要说是骑兵团,就是骑兵营都养不起。最多也就弄个骑兵连。

“吴团长,我们两家这次合作愉快,以后我们就是友军了。”

“好。”

第051章 上级来人

占领县城之后,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魏红军是真忙。

主要是为了动员各种人才加入游击军。

县城人口多,同样各类人才也多。现在的游击军初创,需要的人才非常多。根据地的建设,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政府的建立。建立一方政府,哪里是那么容易。

需要很多机构。

光是后勤部门需要的兵工厂、医院、学校等等,就需要很多专门人才。虽然小小的县城,人才也有限,但总比农村好很多。

王秋云则是忙着扩军。

虽然一直扩军,会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但没有办法,八路军人数就那么多。现在不抓紧扩军,以后日军扫荡根据地的时候怎么办。

反正扩军之后,好好训练就可以。

现在游击军拥有的枪支弹药,就是把部队扩张到1500人都没有问题。

当然现在游击军名声大噪。

整个盛县没有不知道游击军的大名的。很多愿意打鬼子的年轻人,都报名参加游击军。包括很多学生,也想要参加游击军。

这个时候李世平找王秋云和魏红军。

等魏红军赶到的时候,发现李世平旁边还有两个人,都是大约三十岁左右。李世平上前道:“这是我们游击军的司令员王秋云同志,这是我们游击军的政委魏红军同志。司令员,政委,这两位是省委派来盛县工作的同志。这位是林大峰同志,这位是俞平同志。”

“首长好。”

林大峰和俞平立马上前给王秋云和魏红军敬军礼。林大峰一米七左右,眼神很是锐利。俞平倒是平和很多,书生感觉多于军人感觉。

不过两个人的确都是当兵的。

敬军礼非常标准。

“你们好。”

“首长,11月7日,八路军115师在五台山地区成立了晋察冀军区,115师的聂副师长担任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省委为了响应晋察冀军区的成立,往各地派遣干部开辟抗日根据地,组建地方游击队,以后也可以配合主力部队作战。我们两个人接受省委军事部的命令,来盛县组建游击队。没想到盛县这边的抗日武装已经有如此规模。”

林大峰自己说的也有些不好意思。

本来他们还以为要来这里开荒,没想到盛县的抗日形势非常好,革命进行的如火如荼。他们刚刚来到盛县,就赶上了游击军攻下县城。

“省委军事部给你们的职务是?”

“我担任游击队队长,俞平同志担任游击队政治委员。”

“你们以前是做什么的?”

魏红军看到他们两个还是很欢迎。

现在盛县正是缺干部的时候。特别是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极其缺乏,这两个人一看就是当兵的。现在是多一个基层指挥员,对于战斗力就是多一层的保障。

也不担心他们官大。

毕竟王秋云和魏红军是115师主力部队的连级干部。八路军部队扩编之后,不需要三年时间就能够成为团级干部的存在。历史上八路军整编早期的连级干部,短时间之内都成为了团级干部。因为八路军扩军速度非常快,需要大量的干部。当然同样也是因为部队干部牺牲太多。

他们两个人过来这里组建游击队,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级别是不会很高。

“报告首长,我以前是太原兵工厂试枪员。后来地下党在太原兵工厂准备组织一场暴动,最后没有成功,所以我就撤了出来。”

林大峰先介绍自己。

俞平上前道:“首长,我原是河东中心县委之人。1936年跟着嘉康杰书记参加了中条山暴动,起义失败之后,在闻喜县潜伏下来。西安事变之后,我们和上级重新有了联系。因为我在中条山暴动的时候,担任过农民自卫队的队长和党代表,所以省委军事部让我和林大峰同志搭档,在盛县组织游击队。”

“那你们现在有什么想法?是回去复命,还是留在盛县战斗。”

两个人都是人才。

一个在太原兵工厂干过试枪员。试枪员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特别是太原兵工厂。据魏红军所知,能够被选为试枪员的,都是从晋绥军官兵当中选择的。而且必须要对于枪械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够当试枪员。

还有这个俞平。

中条山暴动,这个魏红军也知道。

当时红军正在东征,他们就是为了接应大部队,才发动了中条山暴动。其实就是一次农民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可是攻陷过县城,让晋南地区都轰动。

俞平不仅担任了农民自卫队的队长和党代表,后来失败之后还继续潜伏下来。他们潜伏之后,还在闻喜县发展了当地党组织,正因为他们在闻喜县,结果闻喜县好多乡镇都有了地下党组织。他们这支地下党队伍,连中央领导都高度评价过。

这可不是一般的宝贝。

“首长,既然军事部领导让我们到盛县发展革命,那么我们就想留在盛县打鬼子。”

“真的?”

“是。”

“好。”

王秋云和魏红军都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