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595章

作者:随遇而安

所以每次碰到攻坚任务,第一个想起的总是部队。再说目前解放军部队数量的确是太多。五大野战军解放全国的过程当中,都有意无意的增加自己的实力。看看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的时候,整编了多少国军部队。本来渡江战役之前,第二野战军数量才堪堪超过四十万人。可是进军西南之后,部队已经迅速膨胀到百万人。

现在五大野战军当中,除了第一野战军之外,其他四个野战军兵力都是超过百万。

而且各个军区都有自己领导的部队。

现在全国的解放军部队,加上军区领导的部队,总人数超过600万人。解放军部队目前的情况是,陆军部队太多,海空军部队还有一些特种兵种人数太少。

所以接下来陆军部队肯定是要裁减。

既然要裁减,把这些部队用在其他地方是最好的办法。

“魏副主任,我赞成。以目前我国石油工业的薄弱基础,需要部队这种模式的支持。”徐进强点头。

石油钻探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目前全国的石油工业工人加起来才一万来人。就算是把他们都集中起来,也不够进行石油钻探工作。特别是目前的中国被誉为是贫油国,想要寻找石油,肯定是需要大规模的勘探,大规模的钻探。

徐进强再次建议道:“魏副主任,除了抽调部队改编为石油工程部队。我认为基于我们目前石油工业基础的薄弱,应该把力量集中起来。”“说说。”

目前我国最大的石油工业在玉门油矿。我国目前大部分的石油都是玉门油矿提供的。因此我的建议是,把我们仅有的一些石油工业方面的人才集中到玉门油田,在这里组建我国的石油工业基地。以玉门油田为中心,建设石油研究机构,石油试验场,石油人才培养学校。利用这样的模式,迅速的培养一批合格的石油人才魏红军眼睛一亮。

徐进强的建议,真的很不错。让魏红军很满意。

因此魏红军道:“如果在玉门油田组建我国的石油工业基地。那么我们在这里就可以出产品,出人才,出经验,出技术,可以给我国的石油工业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好想法,好想法。”

现在的中国石油工业太差。分散开来没有任何用处。

可是以玉门油田为核心,组建学校、研究所,以及配套的石油设备厂等等。那就是一个真正小规模的石油基地。

“这个想法不错。进强同志,你回去之后,立马写一份这方面的报告。”“是。”

徐进强很高兴魏红军接受他的意见。

虽然只是第一次碰头聊工作,但徐进强对于魏红军的印象还是很好的。两个人是同龄人,今年都是33岁。但魏红军身上没有那种年少成名,气势凌人的样子。相反很愿意倾听他们这些干部的意见。

“刘兰波同志,你们电业管理总局是什么想法?”

“魏副主任,我仔细研究过目前我们电力工业的情况。目前我们全国的发电量大约在57亿千瓦时,看起来比民国时期高了不少但要大规模发展工业,我们的发电量依旧是严重不足的。根据目前我国能源结构,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大力发展火电,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水电探查,做好未来发展水电建设的准备。至于电力工业设备,应该是引进和自研并重。尽快的在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地方,成立电力工业设备厂。”

其实刘兰波被中央上调,他本人之前是没有准备的。所以这些日子一直在考虑电力工业的情况。

“具体呢?”

“魏副主任,目前我国工业基础方面,东北、华东以及华北一带是最强大的。因此我的建议是,在东北、华北、华东选择一个城市,组建电力设备制造工厂。”

“嗯。”

魏红军点头。

道:“可以考察,选定适合的城市。”“是。”

刘兰波继续道:刚刚徐进强同志关于组建玉门石油基地的想法我认为很好。我们电力工业也可以学习这一点。中央已经和苏联方面合作,要进行丰满水电站的修复和扩建工程。到时候装机容量由13万千瓦增加到1554万千瓦,足足增长四倍。我想这样重大的工程,对于我们绝对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我们电力工业也可以在丰满水电站这边,组建研究所、学校,利用这个机会培养我们自己的电力技术人才。特别是水电方面的电力技术人才。”

“利用一些重点工程培养技术人才,是一个办法。”魏红军支持刘兰波的想法。

现在的中国就是这么缺人才。

缺工程领导人才,因为很多干部都没有做过工程。做技术人才,因为中国的技术基础太薄弱。而丰满水电站这样大型的水电站修复和扩建工程,以中国自己的实力是基本上不可能完成的。好在伍豪同志去年访问苏联,双方谈的效果很好。

中国低头承认苏联是老大哥。

而且中国利用青岛爆发的冲突,告诉苏联老大哥,中国不怕和帝国主义国家冲突。中国虽然实力弱,但完全可以成为苏联在远东的屏障。以此来达成了好多项协议。

苏联派出技术团队,帮忙修复和扩建丰满水电站。这就是大工程。

对于很多学生、工人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次学习的机会。应该要利用这样的机会,派遣更多的人去学习。这只是第一次会议。

因此不管是关于电力工业还是石油工业,都只是最初步的想法。魏红军最后才看向了许达本。因为许达本是华北干部,一直在魏红军手底下工作。双方熟悉。

但正因为双方熟悉,魏红军才要把他放在最后。因为以魏红军和许达本的关系,许达本不会多想。

目前从地方中央局上调的干部,到了中央之后都是又惊又喜。喜的是可以进入中央大展抱负,惊的是担心这是中央明升暗贬。历史上饶书石就是如此。

他从华东局书记上调中央,就一直是惴惴不安。甚至一度找主席聊天,揣测主席对他的态度。主席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才琢磨过来。饶书石是担心中央不信任他,主席不信任他。担心中央让自己来中央,是想把他调离老巢,以此来削弱他的权力。所以饶书石调到中央之后,有段时间一直是患得患失。

其他地方中央局干部都是如此。

他们在地方都是位高权重的诸侯,进入北京之后一个个战战兢兢。

魏红军正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所以才把自己熟悉的华北干部许达本放在最后。”你们煤炭管理总局下一步工作想法呢?”

魏书记,我们准备对全国的煤炭产业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摸排。我们煤炭管理总局,要掌握最准确的全国煤炭数据。”“相比起刘兰波和徐进强,许达本就从容很多。

因为他一直主抓华北煤炭工业。

而且东北局和华北局合作快十个月时间。双方煤炭领域合作最多。而目前中国的煤炭工业,主要在东北和华北。因此对于中国的煤炭工业,许达本是非常了解的。甚至这一次他会成为燃料工业部副部长,主抓全国煤炭工业,他都心中有数。

所以他对于煤炭工业的发展有完整的想法。

“接着说。”

尽快分类全国的煤矿,国民党官办煤矿和官僚资本控制的煤矿没收,帝国主义的煤矿就跟开滦煤矿一样逼他们让步。这些煤矿收回来之后,尽快进行旧矿井的改造工作。”“列强商人的煤矿,要有理有节。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处理。绝对不能直接没收,因为这个涉及到新中国未来的外交工作。明白吗?”

“是。”

许达本点头。

帝国主义在中国多年。

那些列强来中国跑马圈地,有很多煤矿都在他们的手中。不过党的七届二中会议虽然确定在外交上要紧靠着苏联老大哥,但并没有说要和帝国主义决裂。周彬领导的对外贸易局,现在还跟英美商人做生意。光是这两年从日本进口的各类机床就有上万台。

所以在帝国主义商人控制的资产上还是要谨慎一些。

能不翻脸还是不要翻脸。

然后是各地商人开办的小煤矿。这种小煤矿在全国是非常多的。不过处理这些小煤矿,我们有经验。山西那边本来也有很多小煤矿,我们都是以股份制的方式消化掉。”“这个我知道。”

当时这个工作,许达本是亲自给魏红军汇报过的。新中国是不会允许这种私人控制的小煤矿的存在。

魏红军道:“这些小煤矿也要好好查一查。如果只是正经商人的小买卖,那么就要严格按照股份制给他们股份。当然他们也不能拒绝我们投入资金,去对于这些小煤矿进行改造。”“是。”

“我最近看资料,有好多历史上开采煤炭的煤矿,因为战争等原因被迫关闭。”“有的。”

许达本道:“大名鼎鼎的安源煤媒矿,但抗战期间因为战争原因萍乡煤矿被迫关闭。结果到现在都没有重新复矿。在全国还有不少这样的煤矿。都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迫关闭。”“统计好这种煤矿。然后抽调一批精兵强将,尽快的让这些旧矿恢复开采。”

“是。”

和他们三个人分别谈了之后,魏红军道:同志们,七届二中会议上,已经明确我国要从农业国进入工业国。可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就在我们燃料工业部。工业要发展,煤炭、电力、石油是基础命脉。所以我们燃料工业部的工作,直接决定我国能否发展工业。”

“魏副主任,我们都清楚。”

几个人点头。

在财政经济委员会当中,燃料工业部没有财政部、重工业部有权有势。但燃料工业部却是工业的基础。

“所以我们燃料工业部必须要尽快的运转。在人员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之下,你们要多费心。”

“是。”

“你们回去之后,按照今天会议的内容,制定你们各个局接下来的工作计划。”

第762章 各部委的情况

政务院刚刚成立。虽然各部委目前都属于草创阶段,但大家做什么事情都讲究速度。

虽然开国大典还没有进行,但其实第一届政协会议选出中央人民政府,新中国事实上已经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标志不是开国大典,而是选出中央人民政府。但毕竟还没有进行开国大典,总是少了一个名正言顺的步骤。随着开国大典的临近,大家心情都很激动。但激动归激动,大家都没有耽误自己的工作。

现在的魏红军真是分不清白天黑夜。

魏红军虽然把开国大典的具体工作交给了赵震生和韩伟负责,但毕竟是总指挥。还是要抽出时间看看准备的情况。开国大典可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除了开国大典,政务院工作也很繁忙。

魏红军分管七个部委,除了直接兼任的燃料工业部之外,其他几个部门也是迅速给魏红军汇报工作。现在的政务院没有正式的级别,但毕竟是掌管全国政务的机构。是未来的国务院。

所以这些部委手中的权力都很大。

当然他们主要是和魏红军商量,各部委的编制和人事问题。中央人民政府也好、政务院也好,都是刚刚成立不久的。对于下面的各部委只有大致的编制,具体的期制和人员还需要各个部委领导自己沟通之后上报。等魏红军和政务院批准,那才能生效。

这些部委的部长,现在很多也都是比较头疼。因为目前中央部委虽然人少,但底子还是华北人民政府的部委。中央任命的很多中央部委的部长都是光杆司令上任。都是接到命令之后,没有什么准备就上任。

像纺织工业部的部长曾善,这可是大革命时期的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资格老得很。中央苏区时期,担任过苏区中央局委员。还是七大的中央委员,词中央之前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华东财经办事处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财经委员会主任并兼上海市副市长兼财经委员会主任。

因为是早年中央苏区的高层干部,又是新四军高层干部,解放战争同样是华东局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在华东局声威赫赫,地位很高,是妥妥的行政四级干部。不过这一次调中央,担任纺织工业部部长之后,却是完全陌生的环境。

上上下下的工作人员,都不是曾善熟悉的干部。

除了曾善之外,纳织工业部三名副部长。一名是钱光友,他的妹妹就是周彬的前妻。之前担任对外贸易部华南分部部长,负责对外贸易部在广东、香港、澳门一带的生意。另外一名是张琴求,四方面军出身的女将军,四方面军政治委员陈长浩的前妻。最后一名副部长是纺织工业方面的专家陈伟基。

这些人都是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干部。

他们一商量,认为目前中国纺织工业的中心在华东。熟悉纺织工业的干部,专家也都在华东。所以想要从华东抽调一批干部充实纺织工业部。但想要从地方抽调大量干部,而且还是要充实中央部委,那肯定是需要得到魏红军这个分管副主任的批准。而且他们也要考虑目前在纺织工业部的华北干部,这都需要魏红军帮忙协调。

当然也有一些部长找魏红军发牢骚,诉苦。

他们来到中央部委之后,发现整个部委从副部长开始,上上下下的干部大部分都出自于华北。那些人都是常年在一起革命的老战友、老同事,彼此之间都非常熟悉。现在又来到了一个部委都喜欢抱团。这些干部有意无意的联合起来,他们更信服出身华北的副部长,并不怎么把外来的部长放在眼里。

曾善这样的还算是不错的。

因为曾善是老党员,老红军,军是七大的中央委员,资历甚至比聂帅还要深。这样的党内大佬,就算他是从外调来的,也没有几个人敢怎么样。当然重要的是,纺织工业在华北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多基础。所以纺织工业部的三名副部长,也都是外调过来的,没有一个是华北本地的干部。

但有些部委的部长,不仅仅是外调来的,而且还是民主党派出身。

这一下情况就很棘手。

像农业部部长李树成,清末十六岁的秀才。后来还参加了同盟会,从辛亥革命开始后面的一系列历史基本上都参加过。孙中山发起护法运动的时候,李树成还担任过总司令。正因为他如此的名望,所以这一次才担任了农业部部长。

可是农村工作,是华北的长处。

魏红军本人在农业工作上,那是全国闻名的。而跟着魏红军成长的那一批华北农业干部,目前在中国农业领域也都是声名赫赫。所以农业部上上下下都是出自华北干部。农业都副部长李少成,那可是魏红军在晋察冀土改时候的左右手,后来又是华北农业部部长。在农业领域,李少成不仅名气大,而且也有足够的实力。

在农业部李少成几乎是一呼百应。

这就让部长李树成很是难堪。

以至于魏红军都要嘱咐李少成,让他在农业部务必要学会低调做人,在工作上、生活上一定要尊重李树成。虽然在全国土地工作的原则问题上,该坚持还是要坚持。可是在其他方面,必须要给李树成尊重。

反正像李树成现在担任农业部部长,那都是临时的。

等以后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后,这些位置都会调整。以李少成曾经的成绩,以及现在他的位置,只要做好本职工作,未来的农业部部长就是李少成的。这个时候可千万不能传出,李少成搞山头主义,孤立李树成。

这样会让中央领导对他的印象大减。

可以说目前的中央部委,因为是刚刚组建,所以这种问题非常普遍。魏红军几乎是从早忙到晚,除了开会还是开会。不过对于这些部委的人事问题,魏红军插手不是很多。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魏红军插手,反而更不好。

而且以魏红军的位置,魏红军分管的这七个部委编制和人事问题,就算魏红军不插手,也不会太过分。该给华北干部的,不会有人抢走。

几乎所有的部门找魏红军,都是为了部门内部的编制、人事问题。只有林垦部部长梁喜,和魏红军第一次见面,除了部委编制和人事问题,还直接谈起了工作。算是一个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