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计委的成立和计划经济,苏联的联援建是息息相关的。历史上中央成立计委,是1952年年末的事情,也和苏联援建是分不开的。要是没有和苏联的合作,中央是不会那么快组建计委。而且历史上成立的计委是和政务院并行的单位,也就是级别和政务院样。当时正好是“五马进京的时候。
作为“一马当先”的高刚,担任了计委主席(主任)。
开始计委是制定计划的部门,但后来从政务院划拨了重量级部委之后,计委一度是中央人民政府下面权力最大的部门,把政务院都压的喘不过气来。以至于很多人都说,当时的政务院只能管外交,对于国内经济建设根本插不上手。
但这一次成立的计委不一样。
这一次成立的计划委员会,不是历史上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而是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计划委员会。也就是说这一次成立的计委是隶属于政务院的,比历史上的计委级别差了一级。
中央任命陈运担任计委主任,魏红军、李福春担任计委副主任,薄树春、周彬、彭德华、习中迅、邓希贤、饶书石、邓志辉、谭振林、薛木桥为计委委员,薛木桥担任计委秘书长。
陈运担任计委党组书记,魏红军担任党组副书记。
其实计委和财政经济委员会很多方面是重叠的,所以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副主任加上地方中央局的重要领导组成了计委委员。那些地方中央局的干部担任委员,都只是挂名的。是为了让计委能够和下面地方中央局、地方大区进行协调。计委的主要工作,还是财政经济委员会这边的千部负责。
成立计委之后,从财政经济委员会当中抽调中央财经计划局,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从财政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内设机构,成为了计委下属的部门。
计委秘书长薛木桥担任国家统计局局长。
然后政务院有些部委开始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都是为了对接苏联支援的工业建设。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就是重工业部。目前的重工业部是一个大部委,几乎重量级的工业口都在重工业部管辖之下。下辖钢铁工业局、有色金属工业局、机器工业局、船舶工业局、化学工业局、兵工总局。
此次和苏联达成合作,工业建设当中重工业部和燃料工业部涉及到的项目最多。
中央需要和苏联方面对接。
重工业部一个部委,管理那么多重量级的部门,接下来对接苏联援建项目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央决定分拆重工业部,变成三个部委。分别是重工业部、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
其中重工业部下辖钢铁工业局、有色金属工业局、化学工业局。第一机械工业部下辖机器工业局、船舶工业局,以及增设一个航空工业局。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辖兵工总局,其实大致就是后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主要分管的就是国防工业。
李福春不再担任重工业部部长,辽宁省委书记、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宇上调中央担任重工业部部长,黄靖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部长赵陆兼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
重工业部也成为了政务院第一个分拆的部门。
然后是燃料工业部。
此次苏联援建的项目当中,煤炭方面和电力工业方面是最多的。几乎三分之一的项目,都和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有关系。不是直接投资煤矿场和发电厂,就是成立矿井机械、发电设备的工厂。
因此中央决定煤炭工业局从燃料工业部独立出来,单独成立煤炭工业部。许达本担任煤炭工业部部长,从西南局抽调西南局委员、重庆市委第二书记中共志为煤炭工业部副部长。
大家只知道“五马进京“。
其实早在“五马进京“之前,中央已经从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大量的抽调干部进入中央。中央部委的规模也是越来越大,需要的干部也是越来越多。
随着成立计委,魏红军的工作也是越来越繁忙。
因此魏红军不再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部长,工业委员会主任林大峰上调中央,开始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
林大峰是赶上了好机会。
魏红军他们刚刚在盛县打造抗日根据地的时候,就来到了盛县。因为曾经在阎锡山的部队做过兵运,又在太原兵工厂做过试枪员,在太原兵工厂还做过工运。
对于兵工厂比较熟悉。
因此来到盛县之后就负责建立军工厂,从无到有组建了八纵的军工体系。
后来更是赶上了八纵大发展,接连攻克宣化、张家口。在八路军干部当中,属于是最早第一批开始接触大城市、重工业的干部。宣化这边的重工业,都是林大峰负责接管,负责管理。
八纵的兵工厂最后也成为了和晋察冀军区兵工厂相媲美的军工厂。
在这里他和那些大学老师、大学生在一起,学习更多的工业知识,学习工业管理。后来东北局干部不足,特别是工厂管理干部不足,林大峰带着一批晋察冀工业干部去了东北。
在沈阳、鞍山、抚顺等地大量的接管了工厂,见识到了比晋察冀规模更庞大,技术力量更强大的工业。
迅速在东北挑起大梁。
可以说中共干部当中,他这样赶上好机会的干部少之又少。
林大峰也成为了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重要的工业干部。这一次政务院抽调地方干部,接连抽调陈宇和林大峰这两名东北重量级的工业干部,加上之前抽调的李福春,就是为了中央了解东北工业,也为了下一步控制东北工业。
魏红军这一次之所以不再担任燃料工业部部长,除了担任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全国编制委员会进一步扩大。
政务院人事局、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的人事局(人事处)和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干部司全都撤销,统一编入了政务院全国编制委员会当中。
全国编制委员会也从财政经济委员会独立出来,成为了政务院下面独立的委员会。这样政务院除了原有的四个委员会之外,增加了编制委员会和计划委员会,变成了六个委员会。
部门权力大增。
统一管理党中央各部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军区、各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及事业单位,反正只要是吃财政饭的部门,他们的机构编制工作都在全国编制委员会的管理当中。
组织部是管理F部的,全国编制委员会是管理编制的。
就像是政务院某个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定他们的编制人数是十个人,那么这十个人是有编制的。如果他们增加了几个工作人员,那么那些都是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还有制定这些机构的薪水问题。
中央之所以扩建全国编制委员会,就是为了下一步在全国制定薪水做准备。现在全国吃财政饭的人大约1000万人,计划经济就是要掌握这些,所以当然要明确薪水。如果是和平时期,或者说各机构已经稳定下来之后,这个编制委员会的权力就会迅速下降。
但现在全国编制混乱的时候,这个部门的权力就变得非常大。
中央决定省、市两级都要设立编制委员会。
为下一步全国地方党政军学企进行编制正规化做准备。魏红军继续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张丁程、安子温担任副主任,调河北人民政府主席,原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杨秀封为秘书长。
接着政务院增加了一个部委,那就是地质部。苏联对目前的中国主要感兴趣的就是那些稀有矿,苏联想要从中国大规模的进口稀有矿。
所以苏联甚至愿意派出勘探队,帮助中国勘探各种矿。
中国当然不能落后。
所以选择迅速组建地质部。著名地理学家李四光担任了地质部部长。
这一轮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调整、干部调整很是复杂。需要大量的时间,一直到十月份的时候,中央和地方的调整才结束。当然计委虽然成立,但离计划经济还很远。
这才是第一步。
陈运、魏红军、李福春几个人这段时间一直听苏联顾问讲课。
很快陈运召开了一次财政经济委员会、全国编制委员会、计划委员会三方面联合会议。
“准确的统计,比什么都重要。”
第783章 统计难题
计委秘书长薛木桥开口。
薛木桥是中共内部很出名的经济学家。当年在山东硬是用边区币打败了日本人发行的伪币,以至于山东不说,甚至江北那边日战区的百姓也都使用边区币。
薛木桥还写了不少文章。
都是关于经济、金融、货币方面的。
见解独到。
就连魏红军都读过薛木桥写的文章,特别是关于货币的文章,那是中央领导都会读的。
这一次薛木桥从山东上调中央,担任计委秘书长。计委虽然成立了,但中国想要进行“一五计划“还早着。因为进行“一五计划”,中国还不具备这样的基础。现在成立计委主要是为了制定承接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以及为“一五计划“提前做准备。
需要计委干部跟苏联顾问学习怎么做计划。
这些日子魏红军这些领导人,也都跟苏联顾问学习,通过什么数据,怎么制定经济计划等。
“计划经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有准确的数据,就是准确的统计。只有在准确的统计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做出最适合的计划。因此计委第一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统计工作。”
统计工作很重要。
所有决策的基础就是统计。自从主席成为党内核心之后,主席一直强调的调查研究成为了党内最重视的事情。统计工作就是调查研究。
因此薛木桥这一次担任中央统计局局长。
“而且我们的统计工作已经是跳过最重要的第一步。有了苏联的支持和帮忙,具体需要统计哪些数据,已经不需要我们去摸索。苏联在这方面已经有非常成功的经验。”
为什么说解放初苏联对于中国的帮助是独一无二的,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苏联。这就是原因。
苏联派过来的顾问,直接帮助财政经济委员会、计划委员会、全国编制委员会制定所需要的表格。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告诉中国各部门,要怎么制定表格,怎么从表格当中总结需要的数据等等。
都是中国干部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的。
如果不是有苏联的帮忙,光是靠着中国自己的摸索,没有十年八年连门都找不到。
但有了苏联的帮忙之后,中国不仅能直接得到苏联方面的统计表格,而且也跟着学习怎么制定表格。
相比起各种机器设备,这种很多人忽略的东西,反而是重中之重的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不是有人手把手教你,猴年马月中国才能够明白。
不过薛木桥说完之后,刚刚担任重工业部部长的陈宇却皱眉道:“统计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我们有苏联的支持和帮忙,有了现成的统计表格。苏联顾问帮我们制定的表格是很好,很详细。但正因为太详细,太好,反而不适合现在的中国。表格里面的很多东西就是我们党内高级干部都不一定全都明白,到了下面大部分干部估计都看不懂。这样的表格发下去,我们根本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
陈宇提出了反对意见。
苏联顾问帮忙制定的统计表格,真的是一份非常详细的表格。
按照苏联顾问的意思,用这种表格统计会一目了然。说起来苏联顾问给的表格是真的好,把方方面面都写进去了,让政务院这帮土包子都是大开眼界。
可惜苏联顾问忘记了这里是中国。
说中共是泥腿子得天下,虽然是敌人骂中共的,但很多方面其实也非常有道理。
中共干部,了少部分高学生行行’强人全的历空低,更多的是跟魏红军一样参军之后才识字的。他们能够走到高位,很多都是战场上打出来的。在战场上他们是英雄,但他们到了地方之后,要学习的就太多了。因为很多人多年打仗,军队也学习,但也就是识字的水平。
可是他们有资历、有功劳,你不可能不用他们,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干部。
他们的学问实在是有限。那些报表,就是对目前很多中共高层干部来说都是困难的。更何况是很多学历低、学问少的基层干部。这样的报表放下去,下面估计都不知道怎么填写这些报表。
“那份报表我也看过、学过,又和苏联顾问讨论过,我认为的确问题很多。”
李福春开口,支持陈宇的想法。道:“那份表格是苏联使用的,但我们的情况和苏联千差万别。我们的干部学历、学问,差了人家苏联干部一大截。包括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苏联各级政府和部门能够轻松完成的表格,我们的很多干部都看不懂表格,不知道怎么填表格。这种表格放下去,也没有任何的用处。
可是苏联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详细的表格数据,才能够制定经济计划。如果我们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我们做出来的经济计划也会出现问题。”
薛木桥对于中国的计划经济热情很高。
但他知道计划经济不好干。
陈运看大家讨论很激烈,但魏红军只是静静地听着,也不发表意见。所以道:“红军同志,你的想法呢?”
大家都看向了魏红军。
现在的魏红军发言权是越来越重。
其实魏红军这段时间主要工作都在土改问题上,不停的和各地方中央局干部开会。就是为了在年末之前,能够初步的完成土改工作。从1949年开始,苏联对中国的工业援助会源源不断的到来。在这之前农村的土改是必须要完成才对。
不过现在计委成立,全国编制委员会也扩大,魏红军必须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计委和编制委员会当中。
因此魏红军把全国土改具体工作,交给了李少成。
李少成主要问题是,级别太低。
现在地方大区负责土改工作的,好多都是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级别的。李少成虽然是未来的农业部部长第一人选,但和他们相比,级别还是太低。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