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关于这个问题,魏红军在华北局的时候,和华北局的干部有过很多次的讨论。
现阶段,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不可能完全消灭私有制,完全消灭私有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之,所有权问题变得很重要。保护一定的私有基础,不去破坏私有基础,是公有经济发展必须的事情。
因为华北局干部,在这方面还是非常注意的。
看到没有人继续提问,赖若宇继续道:"“第二点:我们希望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省内的互助组全部变成合作社模式。我们山西的互助组发展时间长,山西的群众基础也很好,而且山西省委和地方对于合作社模式也做了好几年的探索。我们有信心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会出乱子。"
“那么没有互助组的新解放区呢?是应该先发展互助组,还是直接走合作社模式?”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笔,再次提问。
魏红军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新解放区干部的想法。山西是八路军老根据地,从七七事变开始八路军就在山西耕耘。经过了减租减息、土改、互助组、试办合作社,联合遍布整个山西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说是一步一步走到了现在。就这样赖若宇都说需要三到五年,才能够在全山西完成合作社。
但新解放区不一样。
刚刚完成土改工作才一年时间,而且其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调整。
赖若宇道:"魏书记,我对于新解放区的情况不是很熟悉,因为我没有实际考察过。但根据我在山西的经验,我认为新解放区不适合直接进入合作社模式,毕竟就是我们老解放区也需要时间,逐步进入合作社模式。新解放区先以互助组模式联合起来,然后有了一定的经验,培养这方面的干部之后,进入合作社模式是更合适的。”
山西省委虽然提出进入合作社模式,但山西省委这些领导倒也不是那种急功近利的干部。
赖若宇继续道:"第三点:合作社的分配方式,主要是以基础粮和劳动粮的模式。经过我们的试验,在目前生产力的情况之下,基础粮和劳动粮比例为六比四比较合适。但这只是基于现在的生产力而言,也是根据山西各地的情况而言。一些特殊地区,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调整这个比例。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逐步的提升劳动粮分配的比重,让劳动粮比重超过基础粮是我们的目标。这样我们既能够保证农村群众的生存问题,还可以正确实施按劳分配的制度,可以在农村明确劳动致富的概念。”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和魏书记提出的第四点有关系。自古以来中国农村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农民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分散的。不像是工人阶级那样需要分工联合生产。他们不希望受到约束,特别是土改之后,更希望单人单户自发生产,而不是分工联合生产。保留足够的劳动粮,提升农民的生产热情,也是为了解决农民这方面的消极因素。”
山西省委的确是对于合作社的问题考虑很深。
对于魏红军的问题,赖若宇也是对答如流。这都是因为山西不少地方已经试办合作社,有了足够的经验。会议之前大家虽然也考虑过合作社的问题,但都是比不上山西省委了解透彻。
“解决农民身上存在的消极因素,除了增加劳动粮比重之外,就是增加公共积累。之前互助组也实施这方面,那就是增加互助组的资产,最后是互助组按成员享用。但这只是最基础的。我们还要解决农村的医疗、教育,包括农村的交通、水利建设等等,不过这些公共积累是一家一户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只有在合作社模式之下,有了足够的公共积累,才能够发展农村自己的医疗、教育,让广大农民也享受医疗、教育。要让我们的农民感受到合作社带来的公共好处,才能够压制农民想要自发生产的消极想法。”
魏红军再次提问道:"赖若宇同志,你要知道一点。以目前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来说,既要负担国家公粮,还要保证农村公共积累,解决农村的医疗、教育、交通等问题,那么农民的生活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一年两年可以,如果五年六年呢?不管是医疗、教育、交通这些公共积累,几年之内根本感受不到什么。可是吃穿问题不一样,是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今年家里吃稀饭,明年家里吃大米饭,这种变化是一自了然的。"
合作社,包括后来的人民公社,其实都是公共积累。
但这种公共积累,从大方面来讲的确是财富的积累。但对于单个的农民来说,这种公共积累很多都感受不到。医疗、教育的普及,可能一时很高兴。但也就是一时的高兴而已。
哪里能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吃穿明显。
赖若宇道:"魏书记,正因为大多数人容易被眼前利益蒙蔽,所以我们更要注重长远利益。那些短时间之内看不出效果的医疗教育、交通这些东西,却是必须要发展的。”
魏红军没有继续质疑。
因为这已经涉及到主席历史上说的“小仁政"和“大仁政"的问题。
邓志辉开口道:“要是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那么合作社干部是重中之重。但我们目前哪里能够抽调出这么多的干部?”新中国成立快两年时间。
一直受制于干部不足的局面。城市要干部,农村也要干部。
和之前很多农村情况不一样,要是实行合作社,需要的农村干部会远远超过现在。可是新中国哪里能够调配这么多干部去农村。赖若宇没有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太大,不是他一个山西省委书记能够回答的。
还是魏红军开口道:"合作社要发展,有三个事情是必须要做好的。第一是搞好生产,粮食产量必须要上去,改善群众的生活,这是物质基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会有对立,但也有统一。我们要把握一个度,在保证长远利益的同时,也要去倾听群众眼前利益的呼声。只有这样合作社才会长久,合作社才会有活力。”
“第二是政策上要明确, 那就是合作社可以有地主富农的参与,但合作社的领导权要牢牢地掌控在人民群众手中。不能让我们的合作社,被地主富农、宗
族势力把持,成为新的压迫人民群众的地方。
"第三是邓志辉同志说的,合作社干部问题。当然派遣的合作社干部重要,但合作社自己内部的规章制度更加重要。我们要慢慢的摸索最适合合作社的规
章制度,确立社内民主制度、选举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完善合作社内党委会和党内民主,要树立干部之间、群众和群众之间、干部和群众之间可以进行批
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风气。同时我们派遣的合作社干部,要懂得倚重和培养农村本地干部。合作社干部有不足不怕,只要愿意学习,那就是好干部。”
邓志辉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目前也有不少互助组模式的存在。
只不过比不上老解放区而已。
社。
关于农村未来发展问题,邓志辉也是考虑过很多。现阶段来说,邓志辉并不反对合作社的发展。或者说很多做农村工作的干部,目前并不反对发展合作
因为合作社从早年中央苏区的时候就开始试验。
很多干部都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要限制私有基础。而合作社就是增加公共资产,限制和削弱私有基础。消灭私有制是共产主义的-一个口号,很多中共干
部当然信奉。
只不过大家对于合作社有些疑虑。
要怎么发展合作社。
现在山西省委提出了足够完善的方案。再听听魏红军的话,就知道合作社的提议不是心血来潮。再说赖若字、淘鲁家这些山西省委的干部,虽然以前都
是在晋冀鲁豫干革命,历史上和魏红军没什么渊源。但华北局成立之后,山西省委的干部都和魏红军走的很近。因为魏红军和他们算是政见相似,算是政治上的同道者。
魏红军之前的问题,看似是质问,但却是把别人的疑问都问出来,以此来完善山西省委的提议。“同志们,关于山西省委提出的合作社方案,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829合作社和农垦报告
此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于合作社问题讨论最激烈。
革命的时候,大家对于苏联的集体农庄是非常羡慕的。在大家心目中苏联的集体农庄,那简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可是当中国自己要发展自己的合作社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这种合作生产并不容易。大家都是多年做农村工作的,所以都明白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中共早期为什么只重视工人运动,而不重视农民运动。
就是因为相比起工人,农民太散乱。上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组织农民,比组织工人困难很多。就算新中国是从农村打出来的,但论纪律性农民依旧是不如工人。
所以如何克服这些,发展合作社,是大家考虑最多的。
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魏红军主持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的决定"和"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 “。主要是批准山西省委的建议。
老解放区根据情况,一些成熟的互助组可以直接进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还不成熟的互助组慢慢的过渡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利用三到五年的时间,让老解放区的农村彻底进入农业生产合作社阶段。至于新解放区大力发展互助组模式,为下一步进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做准备。
然后是尽快的制定合作社各项规章制度。
为了制定合作社规章制度,同时为了研究农村接下来的各项工作,魏红军提议在农村工作委员会当中成立农村工作政策研究室,负责给农村工作委员会提供政策上的依据。上调原华北土改工作委员会委员,目前担任山西省农业厅厅长的罗伟林为新成立农村工作政策研究室主任。罗伟林是中学老师出身,魏红军在盛县开办农村讲习所时候的第一批学员,也是最早开始在晋察冀探索合作社的干部。
后来赖若宇、淘鲁家、谢学功他们在山西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就申请调罗伟林来山西任职。这两年罗伟林一直在山西工作。此次山西省委的提案,也有罗伟林的一份贡献。
当然这个事情太大。
虽然是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但最后还需要中央的批准。
中央委员会召开会议,讨论此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内容。任培国虽然从苏联回国,但中央强制性的要求他减少工作。一般的会议,都不允许任培国参加。
只有一些重要的会议,重要的文件,才允许任培国参加和处理。每天的工作时间限制在四个小时到六个小时。所以任培国之前负责处理的党中央机关工作,目前是聂帅和高刚两个人负责。此次会议任培国也没有参加。
在目前中央有不少这样的干部。
就像是罗帅,目前也是处于强制休息阶段。主席甚至亲自绐罗帅写信,要求罗帅不要召开会议,不要参加会议。有什么事情可以找干部一对一交谈,处理一些重要事情。平时的时候需要休养。
都是因为身体不好。
此次会议除了中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之外,就是总书记高刚,以及农村工作委员会常委,加上山西省委的赖若宇、淘鲁家
谢学功他们列席。
会议开始之后关于合作社的问题,中央领导也各有各的看法。
"我认为现在采取动摇私有制的步骤,条件不成熟。没有拖拉机,没有化肥,急于搞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种空想农业社会主义。目前的中国依旧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单用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办法,让我们国家的农村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是不现实的。”
修养同志反对山西省委的说法。
他的想法和1947年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没有多少不同。修养同志依旧认为,中国农村还是需要走一段自有生产阶段,以此来积累农村财富。在这个过程当中出现一些新的地主富农都是可以接受的。
虽然在那一次全国农村会议上,修养同志的很多观点受到了华北局和东北局的反对。而且那一次会议当中规定土地国有,禁止农村土地买卖,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
但他依旧如此坚持。
魏红军是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又是这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主持者。所以魏红军只能是第一个站出来,道:"修养同志
我认为你的顾虑是有道理
的,但同样只看到不好的一面,没有看到有利的一面。只有城市的国营经济,没有农村的合作经济,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工亚化建设,需要的是一个有组织性的,团结的衣村合作经济作为补充,进行配合。而不是一盘散沙一人一卢的小农经济。只有农村的合作经济,才能够和城市的工业化相呼应。一边可以给城市工亚化提供所需要的粮食、资金,也可以给城市工亚化的产品一个广阔的市场。”
"而且我们要动摇的是,私有生产资料带来的私有制,而不是人民群众的私有生活资料。我们要保护人民群众合法的个人财产
要消灭依托生产资料出现
的私有基础。现在的中国是新民主主义阶段,但城市的国营经济,农村的互助组和合作社,这些新民主主义秩序确定的过程当中
每白每时都在增长着社会
主义因素,一直都在动摇着私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私有制。所以我们说的不是短时间之内消灭私有基础,而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去动摇,限制,削弱,到最后消w它。”
现阶段的互助组,还有互助组转变为农业生产合作社,都是属于从于新民主主义逐渐的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段。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的过程,而不是盲目的、不顾实际的进入社会主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反左,不顾现实情况盲目的,指标性的发展合作社,就是左。但有计划、有步骤,逐步的进入社会主义过程,就不是左。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要反'右,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我们国家未来是一定可以进入社会主义。
因此现在的互助组、合作社,都是属于新民主义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当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就是修养同志,对于私有制的观点总是片面的。
把依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人民群众的个人财产混淆。把全国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私有基础要"动摇、限制、削弱、到最后消灭它的观点,混淆成要剥夺人民群众的个人财产。
所以魏红军当然反驳。
魏红军之所以推合作社,是为了下一步中国的工业化。
从1948年斯大林和主席第一次会晤之后达成了合作协议,这快两年的时间当中双方的合作是越来越深入。苏联援建的项目也是越来越多。可是和苏联合作越多,中国政府的财政就越窘迫。1949年财政经济委员会整顿了全国的财政,但财政赤字依旧在增大。
说白了就是没钱。
而且魏红军还要考虑大规模工业建设之后的事情。大规模工业建设之后,工业产品要往哪里去﹖特别是一些重工业产品,他们要往哪里去。中国农村,加上中国乡镇,拥有全国90%以上的人口。
这就是大市场。
就算农村穷,但这么多人口,这就是谁也无法忽视的市场。但这个市场要如何开发?一人一户的个体经济,特别是基础很差
穷的叮当响的中国农村,
是根本无法成为政府所需要的市场。一人一户的个体经济,甚至连购买所需要的耕牛、农具这些最基础的生产资料都非常困难
更何况未来承接工业化产
品。那些农用机械,一人一户的农村哪里能够消费得起。不要说是八九十年代,就是刚刚进入新千年那个时候,中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农用机械的普及率依旧很低。一直到07年、08年左右开始,新中国农村的农用机械才开始大规模使用。
可以看出一人一户的农村小农经济,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承接那些工业产品。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一个个农村变成生产单位,消费单位。把农村有限的资本联合起来,才有资格成为市场,消化一部分工业产能。
为啥历史上中国合作社本来发展的好好地,但进入1956年之后主席突然要求农村合作社数量增加一倍。从60多万个合作社,变为120万个合作社。就是因为1956年前后不仅新开的工业项目多,而且还有不少工业项目开始量产。说白了就是中国当时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农村这样配合。
等斯大林去世,对于中国来说又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到时候中国会再次拥有一次大规模承接苏联援建项目的机会。到时候还会出现历史上主席和邓志辉之间那种矛盾。主席需要农村配合全国的工亚化,但邓志辉考虑农村实际情说,认为这个太激进。
所以魏红军需要提前开始部署。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