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71章

作者:随遇而安

莫斯科这边目前才六点左右,还不到上班时间。但斯大林已经是召集高层干部开会。

斯大林看起来面无表情。

但手中握着的烟斗一抖一抖,表示出斯大林并没有表面上那么镇定。

因为他很震惊。

倒不是说斯大林没见过大场面,被这点事情吓着了。论起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军队打到莫斯科的时候,苏联情况很是危急。斯大林连那个时候能够稳住,更何况这样的情况。

不过斯大林现在的心情的确是不平静。

因为这完全出乎他的预料。

中国军队入朝十来天时间,一直没什么动作。结果不仅仅是今日城不满意,就是驻朝军事顾问团很多人也不满意。他们都认为中国军队这是害怕美国军队,所以不敢大打出手。

不过什特科夫表示,中国军队有自己的想法。

所以斯大林才没有催促。

要不然斯大林早就给北京,还有志愿军司令部这边发电报,催促中国军队赶紧打仗。

可是当中国军队出击之后,短短半天时间整个朝鲜战场就出现巨大的变化。中国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让所有势力大吃-惊,包括斯大林本人。

他实在是不敢置信。

毕竟苏联对于美国都是非常忌惮。

斯大林为什么迟迟不敢决定苏联空军入朝,就是因为斯大林心中忌惮美国,忌惮美军的战斗力,并不想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或者应该说极力避免和美国发生冲突。

可是现在看来美国军队也不过如此。

竟然被中国军队爆锤。

现在各部队都在仓皇突围。

“斯大林同志,这份战报是真实的吗?

华西列夫斯基看着电报也有些不敢置信。

虽然苏军和美军没有直接打过仗,但美军强大的综合实力在二战当中还是体现无疑。冷战开始之后,苏联最大的敌人就是美国,所以苏军也一直在研究美军。

华西列夫斯基实在是不敢置信,中国军队这样落后的农业国家的军队,也能够爆锤美军?

让他不由得怀疑这份电报的真实性。

马林科夫在旁边道:“这是驻朝大使什特科夫同志发的电报。我们已经通过其他方面了解过,这份电报准确无误。”

“中国陆军在战略战术上已经站在了世界巅峰。“

华西列夫斯基不得不感叹。

利用美军的狂妄,部署一个包围圈。在他们毫无防备的时候,给他们一个突然袭击。包括中国军队以师级单位、团级单位穿插,分割包围美军部队,无一不展 现出这支部队良好的战术素养。

华西列夫斯基在苏德战争的时候,也是指挥过大部队的。

这种师级单位、团级单位的战斗部队,往敌人身后穿插,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说句实话,抡起步兵基础单位的战术素养,苏军都不见得比中国军队出色。这才是华西列夫斯基感叹的事情。

“如果你是中国军队的指挥官,那么接下来他们会怎么做?”

斯大林询问了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在地图上道: "如果是我,利用现在这个好机会,先歼灭包围圈当中的敌军。然后全军压上,追击敌军。经过此战美军很多部队就算突围出来,都是被打残的部队,必须要回去修整,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继续战斗。这样的话从清川江开始一 直到临津江250公里的地方,美国人已经控制不住,中国军队几乎是来去自如。以现在美国人在朝鲜半岛的实力,根本没有足够的实力挡住前进的中国军队。

斯大林看着朝鲜地图。

看到了临津江的位置,所以道:“也就是说,只要中国军队愿意,接下来汉城都能够打下来。”

“是。”

华西列夫斯基很肯定的点头。

道:“此战之后,不管美军能突围多少人,短时间之内朝鲜战局的情况是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斯大林没说话,一口一口的抽烟。

在之前他是真没有想到朝鲜战场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斯大林对于朝鲜战局做了很多推演,包括中国军队参战之后的情况。斯大林对于中国军队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够保住清川江以北地区。

可是现在华西列夫斯基很肯定的表示,中国军队甚至可以打下汉城。

这就是完全不一样的情况。

不过这种情况有些打乱了斯大林原来的计划。所以斯大林需要想一想,接下来苏联要怎么办。在一片沉默的时候,米高阳走了进来。

“斯大林同志,这是中国方面的电报。

“说什么?”

“李德胜同志亲自写的电文。他表示目前中国军队伤员较多,而且部队后勤也需要补充。但美军目前为了报复,大规模的派遣飞机轰炸。按照美军这样炸下去,中国军队的后勤最多只能推进的平壤一线。中国希望苏联空军能够尽早参与作战。'

斯大林听到这里笑了出来。

然后道:“看看,看看,我们面对的就是如此狡猾的中国人。”

斯大林当然不相信主席说的。

此战打的朝鲜半岛的美军伤筋动骨,哪里有能力阻挡中国军队前进。就算美国空军再怎么强大,他也无法替代陆军的作用。

斯大林明白,这是中国要跟苏联讨价还价。如果说前两三年中国和苏联谈判,那还是“低头哈腰”,满嘴都是口头承诺。表示愿意给苏联当小弟,帮他在远东镇场子。

但这都是口说无凭。

只不过中国的确是大国,苏联也寄希望于中国能够帮忙分担远东的压力。所以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在支持中国的工业发展,包括军队建设。

但苏联一直是占据上风的那一个。

可是中国现在凭借着这场战斗,开始和苏联讨价还价。当然斯大林倒也不生气中国的态度,因为有实力就应该这样。斯大林不怕中国跟自己讨价还价,只要中国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其实斯大林可以想象,等到这场战役结束,消息传遍世界的时候,中国在世界上会有多大的影响力。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肯定是蹭蹭的往上走。

这样的中国是有资格和苏联谈一些条件。

“马林科夫同志,你认为我们的空军部队出兵朝鲜,现在是不是时机?”

斯大林一支避免和美军公开作战。

但现在中国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可以帮助苏联镇住远东。这样优秀的小弟在前面扛着美军打仗,苏联作为老大哥也不能继续当缩头乌龟,还是需要回应中国。马林科夫道:“斯大林同志,现在的情况,我们的确是不能再忽视中国同志们的意见。‘

对于有实力的小弟,苏联还是需要安抚。

不能让他们太寒心。

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出现了一个“反骨仔",极大地影响了苏联在欧洲的部署。如果中国寒心跟着当“反骨仔”,苏联在远东必然受挫,那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重大的打击。

苏联这个社会主义阵营老大以后怎么混。

“但还是要避免和美国人直接发生冲突。”

斯大林虽然改变态度,准备让苏联空军入朝作战。

但还是不想和美国打起来。

“斯大林同志,这个简单。

华西列夫斯基道:“中国军队不是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吗?我们也可以学习他们。”

“不行。”

马林科夫立马反对。

道:“这没什么区别。我们不能公开和美军交战,这对于谁都不利。斯大林同志,我认为我们的飞行员可以穿着中国军队的衣服,我们的空军部队可以伪以装为中国空军部队,使用中国空军番号。只要我们不去美国人控制的地盘作战,那么他们就无法俘获我们的飞行员。这样双方就算是心知肚明,但只要不公开,那么就没有问题。”

“嗯。”

斯大林点头。

这个办法可以。

斯大林仔细看:着主席给他的电报,好一会之后道:“狡猾的中国人,他们把想要的东西都写在了上面。李德胜同志的意思是,我们的空军部队第一要保证鸭绿江通道的安全,第二要保证在朝鲜半岛的后勤道路。我们的空军部队能不能做到?

华西列夫斯基看着地图点头。

道:“如果只是保护一些后勤通道,问题应该不会太大。

“那就好。米高阳同志、华西列夫斯基同志,你们两个人和中国代表团谈判,具体制定这方面的计划。”

“是。”

“马林科夫同志,你亲自给中国同志们回一封电报。就说我们同意空军部队入朝,但我们只能帮他们保护后勤通道。主要以朝鲜境内的铁路和主要公路,其他地方我们不会插手。既然我们空军部队入朝,中国军队必须要一路前进,把美帝国主义赶下海。

........

一场大歼灭战的结果,惊动了美苏两个大国。

苏联愿意提前派空军入朝。

美国这边杜鲁i ]接到了朝鲜半岛传来消息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杜鲁门当时还在外面,接到消息之后,立马回到白宫召集人开高层会议。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约翰逊、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和三军首脑,包括刚刚开始担任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都悉数到会。

气氛比较凝重。

因为之前还势如破竹的美军遭遇了败仗,而是一场大败仗。

虽然这一次战役还没有结束,但大家都知道,甭管能够突围多少部队,这都是一场惨败。大家都是沉默,就像是朝鲜战争刚刚爆发的时候,大家一致决定出兵朝鲜一样。

当时多有信心,现在就有多么头疼。

二战之后美军-直在裁军,想要短时间之内动员部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奥马尔,在之前我就说过。诉诸武力实质上是不允许半推半就的,要竭尽全力,做好充分准备。这一次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已经出兵,但在兵力上的支持依旧不足。如果我们在朝鲜半岛有10个满编师,就不会出现现在这种情况。此战失败还是因为我们在朝鲜半岛的兵力不足。”

艾森豪威尔第一个开口。

他是跟参联会主席布莱德雷说的。

布莱德雷道: "那你认为要怎么做?”

“我们之前只关注苏联,忘记关注中国。我们只判断苏联没有做好战争准备,却忽视中国军队。现在我们到了改正这个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正视中国,正视中国军队。越是现在这个时候,我们越是不能丢失朝鲜半岛。因为一旦我们这一次丢失了朝鲜半岛,那么很快就会出现一打的朝鲜半岛。苏联人没下场,但他们支持中国人下场。不管是苏联人下场,还是中国人下场,都是这些共产主义国家在利用朝鲜试探我们,看看我们的决心。我们退一步,他们就会进一步。 自由世界在看着我们,我们必须要给苏联人划-条线,让他们不能过了这条线。要不然他们会没完没了。“

自从战败的消息传来,有不少消极的言论。

艾森豪威尔很是不满意。

必须要干。

新中国建立,对于美国的远东战略本身就是-次重重的打击。如果再丢失朝鲜半岛,那么苏联不知道会怎么嘲笑美国。世界各国都会以为美国面对苏联正在步步撤退。

这种舆论一旦在世界上形成,那么追随苏联的共产主义国家会如雨春笋般的出现。就算不是共产主义国家,那些新独立的小国说不定都会倒向苏联。

这是美国绝对不能接受的事情。

“但我们现在怎么保住朝鲜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