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97章

作者:随遇而安

“苏联的服装,装缺,又不缺。苏联化学纤维产业不能说非常发达,但满足苏联自己的要求是没有一点问题的。但苏联的衣服款式单一,每件衣服除了大小不一之外,外面看上去基本上都没什么区别。但现在苏联工人手中开始有钱,他们就对于这些衣服很是不满意。那些从欧美进口的衣服,在苏联是抢手货。只要出现在商场上,立马就一扫而空。很多人都愿意加钱购买。你知道有些商品的价格高到什么地步﹖就是学生穿的普通的围裙,非常简单的样式,在苏联都能够卖到8O卢布。稍微好一点的衣服,轻松就是几百卢布。还有运动鞋、皮鞋之类的,价格都在200卢布到4oO卢布左右。最贵的当属貂皮帽子、貂皮衣服之类的,貂皮帽子价格最少都是2000卢布,貂皮大衣价格更是翻倍达到400O卢布。还有像兔绒帽,价格120卢布到150卢布左右。那些样式好看的各种衣服、帽子、鞋子价格都非常高。当然苏联最常见的,他们自己做的衣服、帽子、鞋子价格就很低。一般几十卢布就能够买一套衣服和裤子。”

魏红军这个时候真的理解了,苏联的轻工业到底差到了什么地步。甚至魏红军都怀疑,苏联有轻工业吗?

其实苏联是完全有发展轻工业的基础。

毕竟苏联重工业基础非常雄厚。而且苏联在文化方面,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不说那些数理化方面的科学人才,就说说艺术方面苏联那也是吊打一大票国家的存在。

艺术发达,那么设计方面也必然非常发达才对。

有纺织基础,有出色的艺术,发展服装产业不应该是轻轻松松,就是闭着眼睛发展服装产业也不至于这么差。如果说苏联干脆全国统一规定只能穿某种颜色,某种款式的衣服,那倒是没什么问题。可是苏联自己的服装产业差到了这种地步,可是偏偏还不禁止外国服装进口,这一下对比不就出来了。苏联的服装很便宜,国外进口的服装很贵,双方之间价格差距好几倍。

这真的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

“衣食住行,衣就是排第一位的。苏联是拥有近两亿人口的大国,服装市场必然是非常广阔。”

“对。”

毛泽民道:“要是我们真的能够和苏联做服装生意,那么一年光是服装进出口生意说不定就会超过一亿卢布,或者几亿卢布。”

越是了解苏联,毛泽民越是觉得苏联市场真的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苏联现在是典型工人有钱,但找不到地方花钱。

“但我们国家不行。”

魏红军摇头道:“我们国家目前纺织产业基础太差,连我国人民群众的穿衣问题都没有解决。不可能有余力给苏联出口服装。再说我国的服装产业,在各方面比苏联都差了一大截。”

服装产业是一个大产业。

放弃是比较可惜。

所以魏红军仔细想了想,道:“我们国家自己发展服装产业,出口苏联在短时间之内是不太可能。但不代表没有办法。我听闻目前香港地区的纺织业和服装产业发展迅猛。我们的外贸公司倒是可以做中介商。一方面促进和香港商人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能在中间挣一笔钱。”

所有人讨论香港的时候,都说香港是房地产立足的,后来更是成为金融中心。

但并不是。

亚洲四小龙,包括新加坡能够发展起来都是制造业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五六十年代是香港的制造业大发展的年代,这里面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发展是最为迅猛的,一度成为了亚洲服装业的中心地区。

“嗯。”毛泽民点头。

心中也是叹息。

明明看着苏联这么大的市场,但中国自己的工业基础太差,所以只能是眼馋。目前的中国想要以国内的工业基础发展轻工业,问题还是很多。

魏红军看毛泽民皱眉,所以笑着道:“我给你出一个主意。你看看我们能不能和苏联方面合作,我们进口苏联的面料,然后帮他们做成他们想要的衣服,再卖给他们。我们挣得不多,也就挣个加工钱。但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逐渐的发展我们的纺织行业、燃料工业,还会带动其他纽扣、拉链等产业。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行不行你们可以讨论一下。最好是可以得到苏联资金的帮助。”

“用苏联的面料给苏联制造衣服?”

“对。”

来料加工。

谁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就不能来料加工的。

苏联自己的服装产业那么垃圾,把这块蛋糕给中国,那不是好事情。苏联甚至直接砍掉服装部门,生产那么多垃圾有什么用,苏联百姓自己都不爱穿。

“这个我回去商量一下,再和苏联方面接触讨论讨论。”毛泽民把魏红军的建议写了下来。

老周,不要着急。苏联模式的经济,他们缺乏物资绝对不会在短时间之内结束。如果他们不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他们的轻工业都不会有什么大发展。我们有的是机会。”

“老魏,你说这个,我也想和你谈谈。”

毛泽民变得很严肃。

道:”苏联工业发展模式,有优点,但也有问题。优点很明显,可以集中力量,包括资金、人员,发展吞金兽重工业。如果不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而是顺其自然的发展重工业,那么没有几十年上百年根本不可能。可是这种发展,问题也很多,最大的问题就是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失调。人民群众毕竟都只是百姓,他们能够忍受一年两年乃至于五年六年的生活水平不提高,可是十年二十年呢?如果生活水平一直不提高,那么就会有怨言。苏联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

毛泽民说到这里,突然降低声音,小声道:“你想想。现在苏联自己提供的生活用品越来越差,可是国外进口的产品却是越来越好。结果目前苏联市场上,进口的欧美商品越来越受到欢迎,自己生产的商品连他们自己都嫌弃。现在大家只是推崇他们的产品,等时间久了,他们就从推崇他们的产品开始变为推崇他们的制度、思想。这是一个很危险的情况。我们现在学习苏联,但必须要考虑这些东西。”

魏红军也立马正色。

毛泽民的顾虑,也是魏红军的顾虑。

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要提高,而且是能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生活水平的确在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可是一旦人民群众感受不到生活水平的提高,那么慢慢的大家的热情就会消退。等革命热情消退之后,剩下的就是会怀疑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但现在又是集中一切发展重工业的时候。中央恨不得把全国所有的资金都收拢起来,投资到重工业发展上。没有资金投入,轻工业和农业怎么可能跟着重工业一起发展。

“老魏,明年是八大,又是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从明年开始中央要制定我国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必须要协调发展。”

主席对于组织纪律是很遵守的。

毛泽民虽然是亲弟弟,但很多问题越级和主席交谈,主席是不支持的。“有没有和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李富春同志谈过。”

陈运是计划委员会主任,魏红军、邓希贤、李富春三个人是计划委员会副主任。要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计划委员会的事情。毛泽民点头。

道:”其他没说的那么明白,但谈过关于目前经济当中重工业比例太大的事情。李富春同志的意思是,目前我国重工业投资多,主要是因为苏联援建项目多。大家都知道这样在经济上是有些问题,但这么好的机会我们又不能放过。这也是比较矛盾的地方。”

“我明白了。”魏红军点头。

李富春说的非常对。

苏联援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情。中国就算是咬紧牙关也要承接下来。可是承接这样的项目,国家的资金只能是投入到重工业当中。只是目前国家的大战略,改变不了。

所以魏红军想了想道:“看来发展轻工业,我们还是要找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想要等待中央财政的支持,轻工业发展也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对。”

“现在我们能够筹集资金,也没有几个办法。从银行贷款,发行国债,要么就是使用境外资金。”

魏红军一个一个分析。

最后道:“看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方面的投资我们还是要考虑境外资金。不过具体要怎么做,我们还是要和陈运同志、邓希贤同志、李富春同志他们一起商量。关于苏联市场的报告,对外贸易部要做好最详细的报告。比如目前苏联市场上产品的价格,市场的前景,我们要是出口预计能有多少出口额等等。有了详细报告之后,也好跟陈运同志他们商量。在一五计划当中,争取一些支持。”

“行,这个交给我。”

挣钱不丢人。我们的对外贸易部要千方百计的考虑,怎么从苏联和东欧国家挣钱,好还我们的贷款。要让我们的干部知道谈钱不庸俗,多给国家挣一分钱,我们以后还钱的时候就轻松很多,人民群众和国家的负担就会少一点。”

“你放心。我们对外贸易部的干部,都是接受过很多年考验的好干部。”

869分拆全国编制委员会

魏红军和毛泽民谈完之后,两个人都立马开始忙活起活来。因为两个人都很急迫。

这一次抗美援朝中国又欠了苏联一大笔钱,光是各类军火的欠债就已经超过20亿卢布。而且只要朝鲜战争没有结束,那么苏联的军火还在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甚至很多重炮苏联才刚刚量产,苏军自己都没有普及,却大规模的装备中国军队。所以按照现在的情况,等朝鲜战争结束的时候,光是这方面的贷款就有可能会超过30亿卢布。

这可是惊人的数目。

加上这些年中国进口苏联那么多的机器设备,全都加起来中国从苏联贷款目前达到50亿卢布左右。这么多的债务,等以后开始还钱,那得是多大的负担。

一想到这些债务,两个人哪里能够休息。

所以赶紧挣钱,赶紧还钱是魏红军和毛泽民现在考虑最多的事情。

魏红军立马通知轻工业部,让他们和对外贸易部对接。反正中国轻工业的发展,短时间之内想要得到中央财政大规模的支持是很困难的。既然如此必须要自己找出路,自己找资金。要挣钱,死命的挣钱。挣钱不丢人,现在只要能够挣苏联的钱,这就是对新中国最大的贡献。

还有东欧国家。

他们虽然也受到二战影响,但毕竟东欧国家加起来人口也不少。只要他们想要,就可以给他们生产啥东西。中国有一个比苏联有巨大优势的地方。

那就是人口多。

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现阶段最不缺少的就是人口。而且中国是从贫困当中建立了新中国,所以新中国的农民都是能够吃苦耐劳的。只要给他们一个能够吃饱饭,给他们尊重,他们就愿意为你卖命。当然说是容易,做起来困难也非常多。毕竟中国农民文盲多、各地方言多,聚在一起工作并不容易。

不过这方面工作不是魏红军负责。

不管是制定普通话标准、推广普通话还是扫盲工作,都各有各的部门负责处理。等处理了这些事情之后,魏红军就召开了全国编制委员会会议。

其实魏红军更重视农村工作会议。

但现在全国编制会这边问题太多,所以必须要先处理这个事情。魏红军先是小范围的召开会议,先了解一下具体发生的事情,以及其他干部的想法。参加会议的干部除了魏红军,还有副主任张丁程、安子温、杨秀封,以及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赵寒。

赵寒今年才三十二岁,1937年加入定县游击队,1938年才入党,是标准的三八式干部。

在定县参加抗日的时候,因为有文化,所以很快开始转地方工作。从定县区委书记开始做起,定县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最后开始担任晋察冀第三专区委员。

当时的第三专区说的就是晋察冀三分区。

赵寒参加革命之后,前几年一直都在三分区革命。

延安整风的时候,作为晋察冀代表去了延安,在党校学习,参加了七大。然后在中央组织部任培国同志下面工作,后任组织部机要秘书。1945年回到了晋察冀,来到了魏红军负责的冀热察军区,先是担任了原冀热察地委组织部长。后来晋察冀把冀热察军区和察绥军区合并成为了新的冀热察军区,他就开始担任新的冀热察地委委员,组织部长。

华北局成立之后,他开始担任冀热察地委副书记。

全国编制委员会成立之后,调过来担任办公厅主任。魏红军去了朝鲜之后,张丁程代理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秘书长杨秀封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副主任,赵寒就担任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在目前的中央干部当中,赵寒也是属于非常年轻,但级别高的干部。都是熟悉的干部,魏红军也没有客气,直接问道,“具体是什么情况?我听的一些话,可一点都不好听。”

对于编制委员会不满意的,首先是地方部门。

而且不少地方部门对编制委员会非常不满意,那话说的很难听。当然他们也没人敢在魏红军面前说这种难听的话。但魏红军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打上来的,有的是干部告诉魏红军下面发生的事情。

不过魏红军并不完全相信别人说的话。

就算那个人是自己的老部下。面对八大,不仅中央这些领导紧张,就是地方很多干部也紧张。因为这种会议的召开,也伴随着干部的大调整。多少人都想利用这个机会上一个台阶。

“主要是地方组织部有意见。”

“组织部?”

“是。”

张丁程点头。

给魏红军解释道:“目前编制委员会管的太多,而且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虽然干部定级工作已经结束,各部门编制也确定下来。但编制委员会依旧掌握各部门编制,掌握党员干部的财产登记情况,所有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包括目前大学生工作安排,都在编制委员会的管理当中。这中间就出现一些问题。组织部那边认为,目前编制委员会管理的不少人员都是属于干部,包括大学生也都是干部,他们的安排应该是隶属于组织部管理。因此各地方组织部都认为现在编制委员会的管理范围不明确,很多工作和组织部是重叠的。”

魏红军仔细考虑张丁程的话。

安子温补充道:“包括很多军工厂和公营企业反应也比较大。因为编制委员会管着他们的编制,又管大学生的分配工作,甚至军队转业干部的安置,也要编制委员会的批准。这让很多工厂认为我们管的太多。他们甚至认为我们编制委员会是慈禧太后。”

到了这个时候魏红军基本上已经明白了。

说白了就是大家觉得编制委员会权力太大。管的实在是太宽,连组织部都要看编制委员会的脸色。毕竟编制委员会手握各部门的编制,就等同于掌握很多部门的命脉。

光是编制已经让人很头疼。

但编制委员会又把原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门的人事局都合并到了编制委员会。人事局是干嘛的,就是管理工作人员的。

组织部负责党内的人事工作,说简单点就是干部管理、干部任命、干部教育,一切都跟干部有关系。那么人事局是负责行政机关的人事工作,负责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人员的工资管理、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等,这就是管理政府部门普通工作人员的。

本来组织部和人事局之间不会有太大的矛盾,因为彼此管理的范围不一样。但人事局上面有一个编制委员会照着,人事局的权力立马就大了很多。

弄得人事局甚至能够跟组织部争权。

看来编制委员会管得太多,已经成为了众矢之的。

所以魏红军想了想道:“那么大家的意见是什么?是要取消编制委员会,还是要分拆编制委员会?”

“分拆编制委员会。特别是编制委员会下辖的人事局,很多部门反应应该从编制委员会独立出来。书记处那边也是一样的意思。他们认为政务院应该成立直属的人事局部门。”

安子温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