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你能说他们是错误的吗?
也不能。
因为相比起自己开辟一条道路,走别人走过的路,总是会简单、轻松一些。但不管是苏联走过的路,还是欧美走过的路,中国都不好直接复制。
毕竟情况都不一样。
走苏联走过的路?苏联是怎么成立的,十月革命的时候拿下了大城市,农村没发挥多少作用。但中国是农村包围城市,因为中国的农业人口太多,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和苏俄本身的发展基础都不一样。
中共成立之后,革命一直想要照搬苏联,结果碰的头破血流。现在全面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但也不可能完全复制苏联道路。
走欧美走过的路?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但现阶段中国却没有任何基础。中国和世界市场目前是隔开的,美国虽然从禁运当中划掉了不少,但也没有彻底解除封锁。再说现在已经不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年代。现在你要想发展轻工业,没有一点重工业基础,拿啥发展。
更重要的是,现阶段世界依旧不安全。
新生的中国政权,刚刚还在朝鲜打了一仗。说实话也幸亏从苏联大规模的购买了武器装备,可是同样欠了一屁股债。所以现在的新中国还需要国防力量保护。不管是真的打仗,还是震慢敌人让他们不敢跟中国打仗,中国都需要完成国防工业化。
所以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必须要发展。
哪里允许中国慢悠悠的先发展轻工业,有了重工业需求之后,再发展重工业。
所以中国是必须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因为大家都没有走过,所以很多方面目前是比较混沌的状态。
现在主席突然听到“共同富裕”,当然是好好思量一下。
而且主席很赞同陈韬说的话。
中国不是那种只有几百万人口的小国,是一个拥有六亿人口的大国。每个省之间,每个城市之间,每个农村之间,都有先天性的不一样。
而这种先天性,直接影响贫富情况。
这不是短时间之内可以改变的事情。
“但怎么完成共同富裕?我们有些千部有一种倾向,那就是总想要把富裕的地方和经济落后的地方放在一起,然后把他们的收入集中起来一起平均分配。这样大家就一样了。”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是要不得的。”
主席开口点评。
这种思想的源头在哪里?其实还真不是“马克思主义”来的。应该说这是中国老祖宗的“大同”思想,又或者是人类内心共通的想法?
老祖宗最著名的一句话不就是“不患寡患不均”。
反正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从我党建立根据地开始就一直存在,而且严重影响革命的发展。所以主席在井冈山根据地和后来的中央苏区一直在反对“绝对平均主义”,一直在极力的避免发生“绝对平均主义”。可是就算主席努力了二十年,但是到了现在,党内还是存在广泛的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其实主席是非常赞成平均主义的。
他一生也在为这个努力。但主席追求的平均主义,更多的是平等、公平之类的,而不是经济上极端的“绝对平均主义”。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主席希望的平均主义是,人和人的平等,政治上、经济上的平等,或许来说是给每个人平等的机会。
“是,我们不能搞绝对平均主义。一搞绝对平均主义,第一是打掉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一个是助长了很多人不劳而获的思想。”
陶朱也插话。
陶朱这一次也留在了广东,而且是广东第一副书记,广东省长。此次八大上,陶朱也成为了中央委员,在党内级别明显上升。
都是因为中央重视广东的工作。
陈韬继续道:“那么怎么让先富带动后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我认为现阶段有三种方法。一个是国家在工业布局上的宏观调控。把一些大工程有意识的在全国各个城市布局,既要让他符合科学上的合理性,也要有一定的经济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考虑对经济实力落后地区的帮助。不能一股脑的都放在经济好的省份。”
“有些大工程,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是有巨大的助推作用的,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的省份来说更是如此。就像是包头、郑州等地,本来都是人口少、经济差的城市。但随着国家投资建立那些工厂,会迅速改变这些地区的经济面貌。包头会成为西北重要工业城市,郑州也会成为河南重要工业中心城市。在一些经济实力落后的省份,布局一些适合的工业。然后一些工业强省抽调干部、技术人员去帮助,这就是国家在工业宏观调控上的一种共同富裕。工业强省出人出机器支持工业落后省份,这就是‘先富带动后富”。”
“除了国家工业布局之外,一个省里面也可以这么发展。不要把工业资源都集中在省城,也可以考虑支援其他一些城市。让其他城市也一起发展工业实现各个城市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陈韬是靠着农村工作上位的。
但他在广州这三年多时间,除了土改和农村工作之外,也接触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广东毕竟是富裕的省份,接触到的学问也多。
他这几年抽空就读书。
不仅读了很多马列主义书籍,读了苏联方面关于经济建设的书籍,也读了欧美经济类书籍。加上他在广东是高级干部,直接参与广东的经济建设。
所以比那些所谓的经济学家更加务实。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在广东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研究。陈韬本来就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干部,有了理论上的学习,加上实践工作,让陈韬就有了很多自己的想法。上一次魏红军过来调整橡胶大会战的时候,和陈韬谈过关于“共同富裕”的话题。简单说过自己的一些想法。
陈韬在魏红军这些想法基础上又补充了进来。
主席点头。
赞成陈韬这个意见。国家的工业布局不能完全集中在一个地方。现阶段是因为国家财政有限,而且需要尽快的承接苏联援建项目,所以只能是选择基础比较好的地方。
但这是腐腿的发展。
等以后不再怎么紧迫的时候,是应该考虑全国范围之内布局工业发展。
主席对于陈韬的印象一下就有了改观。这不仅仅是在农村工作上有成绩的干部,对于其他方面也有很深的认识。
“第二:是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国家从各个省份收税,富裕的省份上交的税肯定多,贫穷的省份上交的税肯定少。这个时候国家财政就应该采取,从富裕省份多收税,转移到一些贫穷省份。用这些转移支付支持贫穷省份的工业发展、农业发展,或者是教育发展。但这种转移支付要有一定的限度。不能商富裕省份的生产积极性,也不能助长贫穷省份的懒情思维。如果我国最发达省份的收入是10,最贫穷省份的收入是1。那么这种转移支付,应该在2到3之间,绝对不能是拿走4或者5。”
这个主席还没有考虑清楚。
因为财政的转移支付,目前更多的是欧美经济上的说法。中国现在的财政穷的叮当响,哪里有什么转移支付的能力。
但这一点主席也记住了。陈韬继续道:“但这些都是被动的,是靠着中央的调控。真正的先富带动后富,除了要有国家层面的调控之外,更多的是要把先富和后富之间有产业上的联系。让先富地区和后富地区可以一起挣钱。”
“如果富裕地区收入是10,和后富地区有产业上的联系,那么给后富地区2的报酬,那么先富地区的收入剩下了8。加上后富地区原有的收入是1,这样后富地区就有了3的收入。这个时候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从先富地区收税2,给后富地区转移1或者2的资金,那么后富地区的收入也能够有4或者5。这样先富地区和后富地区的差距就能够减少。而且这种产业上的联系,会让先富地区和后富地区可以持续的、共同的发展。只有这样持续的、共同的发展,才是最好的先富带动后富”。”
“就像是宝安县这边的农村。这边的农村和中国大部分农村一样,都是属于人多地少的地方。农村并没有那么多的农活要做,农村的事情三分之一的壮劳力就能够做完。所以整体来说宝安县农村的情况是,壮劳力非常富余。合作社成立之后,很多农活几下之间就做完了。做完之后,这么多壮劳力都是赋闲的。”
“但有些合作社和香港小商人合作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那些合作社虽然订单不多,但一年也能够挣个几干块。到了每户手中也能有一两百,甚至更多。但他们太忙,农忙季节夏收、夏种都无法兼顾。这个时候他们和其他合作社联合起来,把合作社的农活交给其他合作社。按照比例收取报酬,这其实就是一种分工合作,产业合作。”
“甚至我们规划,一旦宝安县这边订单多了之后,有些合作社就可以专门做运输的工作。这样这里的农村就可以彻底完成分工大协作。有的合作社专门做运输工作,有的合作社专门做这种订单,还有一些合作社就专门种地。这样分工之后,大家都有活干,都能够在这条产业上获得报酬,共同富裕起来。”
“等富裕起来之后,合作社有了积累,就可以购买拖拉机进行农业,购买汽车做运输业,购买机器设备发展更大的工厂。这样多出来的人员,又可以办一些其他的合作社副业,这样农村的合作经济就可以带动起来。”
“这些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有了积累,要建新房子,那么有些合作社就可以开办砖瓦厂。想要建新房子,城市有专门的建筑公司,农村合作社也可以集中泥瓦匠,然后培训合作社的青壮年之后,成为农村合作社建筑公司。这样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在产业上有了更多的合作。”
“合作社有了积累,就可以发展合作社教育、医疗,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
陈韬在勾勒美好的农村合作经济。
主席沉默。
因为陈韬给主席描绘的农村合作经济,超过了主席之前考虑的。当然前景很美好,但道路是曲折的。哪里能够那么容易大家都富裕起来。
但这是一种很不错的思路。
其实陈韬通篇讲的,老祖宗曾经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想要发展要有自我造血能力,光是靠着别人的施舍,是永远发展不起来的。
而想要有自我造血能力,就要有产业。
看主席不说话,魏红军开口道:“如果农村合作经济发展兴旺,对于财政的支持也很大。这些都是属于小企业,在税收上给与一定的优惠。但就算是优惠,也会给财政很大的补充。而且宝安县农村发展起来之后,就可以跟波浪一样影响其他县的合作社。把他们也纳入到分工合作行列当中。”
魏红军开口,主席从沉思当中走了出来。
喃喃自语道:“产业上的分工合作,大家一起分享产业上的利润,共同富裕起来。合作社的富裕,会带动农村消费市场,让工业品有了更多的销路。”
主席觉得自己抓住了某些想法。
但一时之间也说不出具体是什么。但主席知道,自己一直支持的农村合作社方向是没有错误的。农村只有合作起来,发展合作经济,才能够有更多的话语权。
如果只是个体户发展起来,那么很快就会再次出现资本家、地主,开始有人讨小老婆,开始冲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而且个体户的发展,是承接不了中国工业产品。
只有合作社发展起来,合作社有钱了,才能够消化那些大型的工业产品。
合作社社员有钱了,就能够消化那些消费型工业品。
“主席,还有一个事情。”
“什么?”
“有些合作社之间想要合作起来。前几天我在宝安县这边调研的时候,有两个合作社干部找到了我。他们两家目前都承接一些订单,他们想要联合起来,共同组建更大的工厂,承接更多的订单。他们的想法是,按照两家拿出来的缝纫机,来确定两家的股份。以后挣钱就按照股份比例分利润。可是这种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的合作,而且是股份形式合作,我不太敢确定。”
911 合作社的合作
合作社和合作社之间的合作。
真正要提高生产效率,主要来自于分工合作。分工合作的效果越好,生产效率越高。人类历史其实就是不停的进行分工合作的历史。如何准确的推进分工合作,就是工业化当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来这种分工合作,随着工业的发展会自主出现。
只不过中国的情况是,等不了工业自己慢慢的发展起来。所以选择的是,国家直接进行投资发展工业,分工合作方面是一边建设一边学习。
苏联很多专家的作用就体现在这里。
他们告诉根本没有经验的中国工业干部、中国的工人,在工厂是如何进行分工合作。
互助组、合作社也是一样。不是说只有工业才进行分工合作,农业也可以进行分工合作。互助组、合作社的目的除了提高生产资料的使用效率之外,就是为了跟工业一样进行分工合作提高生产效率。
不过这些都是政府推动的。
不过看看自主发展是什么样的。
宝安县这些合作社就是例子。有了订单,能够挣钱之后,不需要政府的引导,两个合作社自己就开始寻找合作的机会。不过主席倒是没有直接回答陈韬的这个问题,而是询问道:“宝安县的合作社发展情况怎么样?”
从河南下来,主席发现新解放区的合作社发展都是比较缓慢的。
邓志辉是稳重的干部。
所以湖北、湖南的互助组发展很好,现在才慢慢的进入初级合作社的阶段。可是听陈韬的介绍,宝安县这边的合作社发展应该是非常不错。
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合作社可以代工。
可是广东也是新解放区,甚至比河南、湖北、湖南还要更晚解放。这里的合作社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发展。主席可不希望这里的合作社也跟河南一样。
“整体上发展还是很顺利。“
“你们是怎么解决干部问题的。河南那边的很多合作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管理账目的干部不足,所以账目很是混乱。你们这边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合作社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干部问题。
同时也是农民受教育的问题。
这句话罗启容代替代陈韬道:“陈韬同志来到广东之后,一边进行土改,一边发展互助组。虽然我们广东解放比一些省份晚,但发展互助组的时间比其他新解放区早了一年多近两年时间。而且为了改变广东农村的局面,1950年初开始,广东省从省级部门开始下面的各级政府都采取了瘦身的办法。决定减少机关人员,增加一线工作人员。抽调大批干部入村,参加为期三年的农村突击扫盲工作。很多归国参加建设的华侨青年也参加了广东省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当中。经过两年多的扫盲运动,广东省农村脱离文盲的人数超过700万人。这些人都掌握最基础的500个汉字,以及大致掌握日常常用的1000个字。能够自己写简单的信件,能够读懂一般的报纸文章。我们的目标是三年的突击扫盲运动,让所有12岁到40岁的农村人口全部脱离文盲。让他们可以读懂报纸,可以理解政策文件。”
“而且他们不仅负责汉字的扫盲工作,还负责教他们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对于一些数学计算能力突出的人员,还进行集中培养。让他们学习编写简单账目的能力。这些人统一安排在互助组负责记账,积累更多工作经验。经过两年多的培养,我们在农村培养了大批掌握数学计算知识,而且懂得如何管理简单账目的互助组干部。”
说起这个罗启容还是很自豪的。
广东农村经过几轮打击之后,本土干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不过工作是一点没有耽误。
陈韬1948年来到广东,一边土改,一边发展互助组。因为陈韬在察哈尔、山西、河北都有足够的经验,所以推广互助组游刃有余。其他新解放区都是在1950年七届四中会议结束,魏红军负责农村工作委员会制定发展互助组、农村合作社计划之后,给各地下发文件才开始发展互助组。相比起来陈韬是边土改、边发展互助组,所以比其他解放区早了一年多时间。
而罗启容对于陈韬大力支持。选择对军政机关进行大规模瘦身,多出来的干部进入农村,配合当时的土改、大家封建地主、大家封建宗族,以及进行扫盲工作。
有些时候这种运动式的攻坚战,效果是相当不错的。土改、扫盲、打击封建地主和宗族制度,虽然也有一些过激的情况,扩大化的情况,但整体效果是相当好。
突击两年时间,扫盲效果非常突出。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