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28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是一次秘密访问。

  中国这边迎接赫鲁晓夫也是非常低调。

  飞机场没有欢迎仪式,只是总理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去迎接赫鲁晓夫和米高阳。赫鲁晓夫一行稍作休息之后,主席就在颐年堂和赫鲁晓夫、米高阳、尤金他们见面。陪同主席的有修养同志、总理、陈运、魏红军、邓希贤、陈帅、李先年、李福春、周彬、杨全武等人。

  虽然没有欢迎仪式,但中国这边还是很重视。

  毕竟赫鲁晓夫再怎么说也是苏联领导人。

  赫鲁晓夫这一次来中国,没有第一次那么高调,更没有第一次那么兴致勃勃。包括米高阳也是如此。之前米高阳几次来中国,态度都是比较“傲慢”的。

  米高阳,还有驻华大使尤金,两个人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喜欢高高在上,跟中共领导人说话的时候,语气都是居高临下。只要不是和主席谈话,面对中共政治局常委,他们也喜欢端架子。就连总理这样好脾气的人,在这方面对于驻华大使尤金颇为诟病。

  主席在私下里更是批评米高阳和尤金,总是以“老子党”的态度来对待中共。

  米高阳和尤金被中共党内领导人诟病,主要是因为他们和中共领导人接触比较多。其实苏共那边派到外面的干部,一般都有这个毛病。

  就像是抗美援朝的时候,苏联一个驻朝大使,就敢直接要求更换魏红军这个志愿军总司令。这还是面对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实力强大的中国。这些人到了朝鲜,到了东欧国家,就更加“傲慢”。对待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都颐指气使。

  但这一次不一样。

  米高阳的姿态也是放的很低。和中共这边的领导人一一打招呼,拿出了非常“谦逊”的态度。

  因为赫鲁晓夫和米高阳两个人这一次秘密访华,可不是为了摆架子的,是为了求援的。自从3月28日,“真理报”公开批评斯大林同志之后,赫鲁晓夫已经是豁出去,要公开和斯大林路线决裂,推行自己的政策。

  但这个比想象当中困难很多。

  本来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还在观望具体发生什么事情的一些苏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真理报”的文章发表之后,立马明白之前疯传的“秘密报告”是真的。

  有的人反对赫鲁晓夫的观点,认为这样全面否定斯大林同志是不对的。也有一些地方党委则是认为,批评斯大林同志没问题,否定斯大林同志也没问题,但不能这样公开化,弄得人尽皆知。

  结果对于苏共中央的抗议电报就像是雪片一样的来到赫鲁晓夫桌子上。

  甚至之前参加了秘密会议的苏共全国代表,当中很多苏共中央委员这个时候也已经反应过来。他们开始表达了对于赫鲁晓夫的不认同,认为赫鲁晓夫同志“秘密报告”是有问题的。不仅其中的观点有问题,赫鲁晓夫同志处理事情的办法也有问题。

  更严重的是,苏共中央主席团当中的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布尔加宁等人开始鼓动一些苏共党员,要求苏共中央重新审核对于斯大林同志的评价,要求赫鲁晓夫对于目前发生的事情负责。

  党内外的压力扑面而来。

  当然赫鲁晓夫既然走出了这一步,他当然不会轻易退让。所以赫鲁晓夫继续用苏共中央的名义在“真理报”发表文章。

  为了平息目前苏联国内和苏共内部的争论,赫鲁晓夫表示从苏联成立之后,苏共所有时期的政策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列宁的政策。赫鲁晓夫在文章当中高度评价列宁,表示苏共接下来会继续高举列宁的旗帜,延续列宁的政策。

  1956年4月5日,赫鲁晓夫再次以苏共中央的名义在“真理报”发表题目为“党过去和现在都靠忠于列宁主义而取得胜利”社论,宣称决不允许借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来怀疑党的历史、路线和成就。列宁的路线,列宁的政策,就是苏共的路线。

  这个时候赫鲁晓夫也反应过来了。

  因为“秘密报告”的扩散,以及苏共中央在“真理报”公开批评斯大林同志的结果,并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党内外跟着他一起批判斯大林同志。相反批判斯大林之后,最大的后遗症不是党内外的分歧和争斗,而是直接影响了苏共的存在。

  很多人直接质疑苏共的历史、路线和成就。

  既然斯大林是错误的,那么斯大林领导下的苏共历史,不都是错误的?

  这让赫鲁晓夫很是紧张。

  所以他才会紧急推出列宁同志,开始把列宁同志绝对正确化,神化。批判“个人崇拜”的同时,又树立起了新的“个人崇拜”。一再的表示苏共的历史和路线,都是在列宁同志的领导和列宁同志路线的延续之下,获得了辉煌的成就。所以苏共中央批判斯大林同志和苏共路线的正确性不发生矛盾,苏共的历史是没有问题的。

  可惜丝毫没有平息苏共党内的争议。

  再怎么神化列宁同志,列宁在三十年前去世是事实。一边说斯大林同志不是列宁的接班人,更不是列宁的亲密战友,列宁弥留之际留下的遗嘱是不同意斯大林同志接任苏共中央负责人的位置,然后全盘否定斯大林同志。可是一边又说斯大林同志领导的苏共三十年历史是高举列宁旗帜,走的是列宁路线的。

  这完全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应该说是自欺欺人。

  根本挡不住党内的质疑。

  因此赫鲁晓夫现在急需在理论上、宣传上,有人能够帮助自己,稳住自己目前在舆论场上的被动局面。一圈下来能够帮助赫鲁晓夫的,只有主席一个人。自从斯大林同志去世之后,主席已经成为国际共运的旗帜性人物。

  这个和苏联、中国的国家实力无关。

  所以现在的国际共运情况是比较微妙的。从国家实力来说,苏联远远强于中国,就应该领导国际共运。但在国际共运的影响力和威望来说,主席又是远远强于赫鲁晓夫的。在很多无产阶级政党心目中,斯大林同志活着的时候,主席已经是国际共运的领袖之一。根本不是现在的赫鲁晓夫能够相比的。

  1953年、1954年主席一直在“吹捧”赫鲁晓夫同志是国际共运新的领导人物。可是这种“尬吹”,虽然对于赫鲁晓夫同志稳定国际共运的地位有好处,但真正的影响力和威望的提升还是有限的。

  现阶段赫鲁晓夫需要的不是中国的帮忙,而是主席的帮忙。赫鲁晓夫需要主席出面写文章,从理论层面支持赫鲁晓夫目前的做法。以主席目前在国际共运的地位,只要主席发声支持赫鲁晓夫。认为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正当性,那么很多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所以赫鲁晓夫才如此着急忙慌的来中国。

  “李德胜同志,以后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大会,可以一年在莫斯科办,一年在北京办,我们两家轮流举办。”

  赫鲁晓夫需要主席支持,因此刚刚见面就拿出了诚意。

  先给中国一个很大的蛋糕,然后再提出要求比较好。赫鲁晓夫给出的诚意就是想要把国际共运的领导权和中国一起分享,以后大家一起做盟主。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中国的地位,也会让主席在国际共运当中的地位更加明确。

  不过主席微微一笑,摇头道:“赫鲁晓夫同志,在政治上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二十世纪国际共运的中心。苏联成立之后,一直在支援其他国家的革命。包括我们中国的革命,也是得到了苏联的支持。这一点全世界都知道。”

  “在军事上,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中抗衡美帝国主义的主要力量,也是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力量。在经济上,苏联是工业化强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都要学习的对象。所以在国家实力上、国家建设经验上,还是革命资历上,苏联都是社会主义阵营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这是无可置疑的世界共产主义革命历史。因此国际共运当中,苏联是大树,我们是小树。我们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学习大树的经验,需要大树的支援,哪里有资格和苏联一起领导国际共运。”

  忽悠中国出头,主席才不会上当。

  主席有没有想领导国际共运的想法,绝对是有的。主席心中对于赫鲁晓夫有些“鄙视”是有的。主席并不因为赫鲁晓夫是苏共领导人,就认为他在马列主义理论方面超过自己。

  不过主席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并没有想过和赫鲁晓夫争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只要没有原则上的分歧,主席首先考虑的依旧是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这才是大局。

  因为现在的世界已经分成了两个阵营。

  彼此恨不得弄死对方。

  这样的情况之下,一旦社会主义阵营分裂,那么对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是好事情。主席本人对于铁托的选择,其实并不是很赞成。

  如果社会主义阵营都跟南斯拉夫一样我行我素,那么迟早会被英美法帝国主义针对性的进行围剿。虽然二战之后社会主义国家声势浩大,但相比起帝国主义阵营来说,实力还是有所不如的。因为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国家,那都是二战前的世界工业强国。本身的底蕴和实力就比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强大。

  所以社会主义阵营一旦不团结,那么到时候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哪一个都抵挡不了帝国主义的进攻。所以现阶段的情况来说,社会主义阵营还是需要围绕着苏联周围,联合起来对抗欧美帝国主义阵营。

  相比起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来说,其他都不是那么重要。

  所以主席婉拒赫鲁晓夫。

  “李德胜同志,你实在是太谦虚了。新中国的成立,是国际共运历史上一次了不起的大事情,推动了整个东亚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且中国在朝鲜半岛击败了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联合部队,大大提升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声望。现在的中国,还有李德胜同志,都有足够的影响力和苏联一起领导国际共运。”

  赫鲁晓夫再次劝主席。

  赫鲁晓夫要表现出最大的诚意,以此来拉拢主席。但主席再次摇头道:“新中国的成立,再怎么也比不上十月革命对于世界的影响力。而且对于国际共运的帮助,中国也是比不上苏联的。再说苏联是大国、强国,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可以匹敌美帝国主义的超级强国。只有苏联这样的超级强国,才能够带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的家对抗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在这方面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代替强大的苏联,我们中国也是。”

  一山难容二虎。

  现在国际共运,也无法承载两个领导者。

  如果主席真的接了这个茬。那么最后的结果不是中苏一起领导国际共运,而是会加速中苏两国国家之间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赫鲁晓夫现在要求中国一起领导国际共运,那是没有办法之下拉拢中国。等到时局稳定之后,苏联怎么可能甘心。

  所以主席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赫鲁晓夫既然求到了中国这边,肯定是要表示诚意的。国际共运领导权主席不接,那么必然要从其他方面有表示。魏红军在下面开口道:“赫鲁晓夫同志,这几十年来国际共运都是苏联领导,而且成绩斐然。苏共领导国际共运的成绩,我党是信服的。我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农业国,目前还处于需要苏联更多的帮助阶段,才能够让我国成为一个工业国。等中国国家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之后,我们才能够为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运做更多的贡献。从各方面来说,我国都没有苏联这样的实力去领导和推动国际共运。”

  看到主席和魏红军都支持苏联继续当国际共运的中心,赫鲁晓夫长舒了一口气。

  赫鲁晓夫心里并不想让出国际共运的领导权。

  但现在局势不好,所以他需要主席出面,因此才做了这样的让步。不过心中一直是打鼓的。中国还没有领导国际共运,主席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威望就已经是如日中天。如果中国和苏联一起领导国际共运,到时候谁还能压制住主席。说不定大家都会认为主席才是国际共运的领导者。如果变成那样的话,苏联和赫鲁晓夫要怎么办?

  现在主席和魏红军代表中共表达拒绝,那就好办很多。

  至于魏红军后面说的,中国还需要苏联的帮助,赫鲁晓夫倒是不在意。因为这一点赫鲁晓夫早就想过。赫鲁晓夫想的很简单,为了得到主席的支持,是应该给中国一些甜头,这是正常的事情。因此赫鲁晓夫对米高阳点了点头,米高阳立马道:“我们知道中国同志们马上要进入二五计划建设阶段。为了支持中国的国家建设,我们愿意给中国同志们支援一些新的工业项目。”

  赫鲁晓夫和米高阳这一次秘密访华其实是比较匆忙的。

  所以这份支援计划也是很匆忙。

  不像是新中国早期的支援。苏联专家甚至亲自来中国,考察中国的工业,给中国制定工业计划。然后根据这份工业计划,制定支援中国的项目计划。

  “这些具体的事情,可以和陈运同志、魏红军同志、邓希贤同志他们谈。这一路上你们也没怎么休息。今天吃完饭先休息,明天我们再谈苏共二十大的一些事情。”

  “好。”

  赫鲁晓夫虽然着急,但还是点了点头。

  但主席和魏红军都表态,国际共运依旧是需要苏联领导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数。自己这一次来中国,应该是可以得到中国的支持。

  等送走了赫鲁晓夫一行之后,主席道:“苏共全面否定斯大林同志是不客观的,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但他们批判斯大林同志的‘个人崇拜’,还是有好处的。他表明我们共产主义革命者敢于自我批评,同时也打破了斯大林同志的神圣光环,破除了对于斯大林同志和苏联的迷信。”

  “我们党内很多人对于斯大林同志和苏联有很深的迷信,这不仅仅是基层党员,也包括很多党的高级干部。不打破这种迷信,很多人依旧深陷在‘教条主义’当中走不出来。对于他们还是需要一些当头棒喝的。”

  不是说你身体入党了,那你心里也入党。

  真正的入党是,你要能够熟练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和理论,用在实际工作当中。但这个是最困难的。就是很多中央领导也容易陷入“教条主义”,何况很多地方基层党组织。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都大量的引入了苏联经验。

  所以最容易出现迷信苏联的“教条主义”。

  “是,我们要学习苏联,但不能机械的学习苏联。”

  修养同志附和主席的观点。

  不能把苏联的一切不加分辨的完全套在中国身上。说了关于“教条主义”的问题之后,主席开始询问陈运、魏红军、邓希贤、李福春、李先年、周彬他们关于如何接受苏联援助的事情。

  具体的主席不会管,主席只是大致的了解一下。

  中国想要引入的项目不少。不过这一次规模最庞大的引入项目就是石化工业的项目。主要是全面开发松辽油田(大庆油田),需要建立起相对应的石化工业。

  松辽油田是大油田。

  1955年是大会战的第一年,只不过这一年还是打基础的阶段。按照雷佳斌的建议,1955年更多的是修房、修路,为后面的大会战做准备。但就算是打基础的阶段,也动用了近20台钻机,参与开发。结果1955年松辽油田就出产了原油47万吨。

  可以看出松辽油田是真正的大油田。

  而1956年是真正大会战的年份。

  从1955年年末开始,全国各地抽调人员,光是钻机就抽调了四十多台。这样松辽油田大会战会有六十多台钻机,计划就是1956年原油产量超过150万吨。

  雷佳斌和黄吉庆两个人调到松辽油田,负责松辽油田大会战。

  按照他们的计划,1957年把原油产量提高到500吨左右。这是松辽油田多年勘探的基础上,黄吉庆计算出来的。黄吉庆认为松辽油田1960年的时候,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吨是必然的事情。到时候中国在石油需求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但原油产量如此规模的提高速度,需要相应的石化加工行业的配套发展。

  因此石油部已经确定依托东北石油要建立石化基地。所以准备大规模引进苏联的机器设备,苏联的技术,打造中国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

  主席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回报。

  等大家汇报完了之后,主席才道:“陈运同志、魏红军同志、邓希贤同志,具体的情况你们比我清楚,我就不插手。明天你们和米高阳同志谈判的时候,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是。”

  主席和赫鲁晓夫谈话,主要是涉及到意识形态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