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58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小姑娘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错。

  所以魏红军继续道:“那你觉得知识分子在社会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批评。不管哪一个国家,真正的知识分子一定是批评政府、反现实的不满分子。这种不满应该是正常的现象。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要推动社会进步,就是要批评现实。一天到晚歌功颂德,粉饰天平,怎能进步?自古以来我国的知识分子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是有傲骨的一群人,所以我们知识分子最不能放弃的就是批评。”

  魏红军又开始和林夕灵谈了一些其他问题。

  林夕灵虽然受到批评、处分,但很直白的跟魏红军表示,党和政府封锁“秘密报告”的消息,封锁“波匈事件”的消息,不把真实情况告诉人民就是错误的。

  等林夕灵畅谈了自己的想法之后,魏红军问道:“你知道匈牙利事件死了多少人吗?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匈牙利事件前前后后伤亡人数超过15000人,有20多万人离开了匈牙利成为了难民,有8000多名刑事犯罪分子逃离了监狱。这只是看得见的问题。匈共人数从百万多人,只剩下了三万来人。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匈牙利国内已经分裂,从此刻开始匈牙利就不再安稳。像这一次发生的事情,匈牙利随时可能都会发生。”

  “你知道我国有多少人口吗?一旦我国发生匈牙利这样的事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吗?我们和匈牙利不一样,一旦死人那就不是几万几万,而是几十万几百万。”

  “小林同志,如果因为你的煽动,中国人民大学真的闹出了什么事情,进而引起了全社会的混乱。到时候血流成河,你负的起这个责任吗?”

  林夕灵很不理解的道:“为什么党和政府不能倾听学生的声音,一定要闹到那种地步呢?”

  “你做过学运、工运、农运这种工作吗?”

  “没有。”

  “你没有这样的经历,你怎么可能知道一次群体性事件,没有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的情况之下,会有多么混乱。小林同志,不是我打击你。你有才华,宣传能力强,但你要是组织一场一二百人的行动,一定会发生混乱。因为你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群体性事件当中,最可怕的就是失去控制,队伍变的混乱。一旦混乱就会什么人都加入进来,最后变成动乱。这个时候是根本不可能平静下来讨论问题的。一旦事情扩大,你觉得我们就真的不敢调兵吗?”

  “只要国内稍微动乱,到时候美帝国主义,台湾的常凯申集团,他们都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会有大量的特务迁入进来,甚至常凯申集团会派兵进入大陆。你知道到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吗?”

  魏红军站起来,厉声道:“你们这些学生娃子,以为读了几本书,就以为掌握真理,天天到处嚷嚷。其实就是天真,啥也不懂,一厢情愿。抗战的时候,察绥根据地有过察绥游击队,领导干部大部分都是当时北京、天津的大学生。就跟你们现在一样天真,以为喊喊抗日口号就能够团结全国人民群众抗日。”

  “结果被他们整编的土匪武装和地主武装最后全都叛变,血洗了我们的部队。你可知道当时死了多少人吗?战争年代你这样的天真,导致的是自己和同志们的性命。而和平年代你这么闹腾,那就是破坏好不容易有的稳定。你觉得你对?真闹出什么大事情的时候,当你看到满城的尸体,当你看到你的同学的尸体,当你看到工厂停工,经济下滑,社会动乱的时候,你还会以为你是对的吗?”

  魏红军可不是胡国光。

  魏红军是正儿八经带兵打过仗的,而且是从小兵开始扛枪走到现在的。战争年底看过太多的死人。虽然这几年在中央收敛了脾气,但生气的时候依旧是非常骇人。林夕灵没想到刚刚还跟自己心平静气讨论一些观点的魏红军,突然会发这么大的脾气。

  林夕灵是胆大。

  但再怎么胆大,那也只是二十出头的小姑娘。

  被魏红军这么一吓,脸色都白了。

  “你说,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批判?这是懦夫的说法,是一群不想做事情,只想动嘴皮子的,最末流的知识分子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我不同意这种说法。”

  林夕灵虽然有些害怕魏红军,但还是鼓起勇气表达了反对。

  这可是他一直信奉的东西。

  很多老师也是这么教她的。可是魏红军一句话,就说这是末流知识分子给自己脸上贴金,实在是太羞辱人了。

  “你有什么不同意的?我想问问,你知道中国有多少文盲吗?你知道中国的扫盲运动现在进行到什么地步了吗?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为这些文盲同胞做过什么事情吗?在我眼中你比不上任何一个参加到扫盲运动当中的那些工作人员。因为他们在扫盲,在给全国人民群众普及文化知识。他们让我国老百姓可以学习文化,让知识不再被所谓知识分子垄断。他们一边扫盲,一边还在构筑全中国的教育体系。他们读书没你好,文化比不上你,甚至很多人也不过是脱盲没几年时间。但他们毅然加入了伟大的扫盲运动当中,跟着新中国一起创造一个新的历史,新的时代。我想问问,你有资格去批评他们吗?”

  魏红军是劈头盖脸对林夕灵一顿骂。

  而且魏红军没结束,继续道:“你知道我国在新疆、绥远、黑龙江、海南、云南等地进行农垦吗?前前后后有上百万军人、技术人员、学生、工人、农民参加了这些农垦建设当中。他们在最恶劣的边疆地区开垦。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错误?有,很多,而且有些还很严重。但我们就是在困难当中,不停地试错当中,发展我们的农垦建设。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他们把汗水,甚至是鲜血都撒在了祖国的边疆。我想问问,你有资格去批评他们吗?”

  “我看过你的批评文章,哪一个是正儿八经的批评具体政策的,都是一些理论上的问题。你知道为啥你只能提出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无法对具体政策提出批评吗?因为你根本不懂国家具体政策。有些政策就算有问题,你也发现不了。”

  “中国知识分子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的使命从来都是要出山做事情,和平年代他们参加建设,战乱年代他们在找一条和平的道路。不去做事情,坐而论道,以批判为使命的那些知识分子,从来不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流。如果我党早期的那些党员,只是把批评当成是使命,那么就没有现在的新中国。”

  “批评?你有资格批评吗。你要是稍微为新中国建设做过一些事情,然后在过程当中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进行批评,那就是好样的。因为我们的工作有没有问题?肯定是有问题的。新中国成立还不到十年,怎么可能尽善尽美。但这种批评要建立在,你确实了解。”

  “我党不让批评吗?不,我党很重视批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欢迎所有人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批评。”

  林夕灵忍不住抬头看了看魏红军。

  然后抿嘴不说话。

  林夕灵早就听说过魏红军的大名。林夕灵的不少老师,包括吴宇章他们谈起魏红军的时候都说魏红军这个人脾气好。可是林夕灵看来,魏红军哪里是脾气好。

  咄咄逼人。

  魏红军看着林夕灵,道:“小林同志,书记处讨论你的问题的时候,我提议让你去基层单位工作。你不是觉得知识分子的使命就是批评吗?那我想让你去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参与农村扫盲运动、卫生健康运动,还有现在农村合作社建设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工商业等等。自己亲自去做工作,理解政府政策。了解了之后,你觉得哪些做的是错的,你直接给我写信。我在这里想问你的意见,你有没有胆量接受这样的工作?还是说你只是想要动动嘴皮子,挑挑刺,但不想为新中国做一些实际工作。”

  “谁说的。”

  林夕灵受不了这样的激将法。

  因此他立马道:“我是陈毅司令员的兵,不怕困难,也不怕牺牲。我就去基层,证明我说的是对的。”

1013 建立中央信访局

“魏书记。”

  “来了,坐。”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文件,很是随意的说话。

  魏红军是要给林夕灵这些大学生一个机会,但不是说要放任不管。这一次的事情林夕灵是头头,但也有一些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包括一些北大、清华等外校的学生也掺和进来。

  所以这一次要打包,把他们都送到基层锻炼。

  既然是要让他们去基层锻炼,那就不是让他们在基层自生自灭。更不能让他们在基层不干事,天天乱说话,到处影响基层工作。所以魏红军必须要给他们找一个大管家。

  一个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娃子的思想变化,一个是要指导他们怎么工作。

  但这种人不好找。

  首先要有文化,能够和这些学生娃子交流,不会被他们小觑。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可以让这些学生娃子信服。还有就是这个人不能跟保卫局的干部一样,把这些学生当成是犯人一样看待。

  当然更重要的是,这些人身份敏感。一般的干部去了,稍微管不好,反而会连累那些干部。对他们是紧了不行,松了也不好。而且魏红军考虑的更多。

  这一次出事的,都是北京各大高校当中,比较活跃的人。

  这些人当中只要有几个人能够成才,那就是成功。魏红军是政治局常委,怎么可能只考虑这么几个人的事情。他们就算再怎么有才华,在魏红军这里来说,只是几个普通学生。等他们成才,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

  魏红军真正重视的是,如何让这些有理论的学生娃子成才。

  这是一个机会。

  看看怎么培养这些学生娃子。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这样的毛病,眼高于顶,不通庶务。但现在的情况是,只要是中专、大专、大学毕业生,出来就是干部身份。

  魏红军主持书记处工作,党的建设,干部的培养,都是份内的事情。如何让这些学生娃子能够迅速适应实际工作,而不是成为只知道空谈的干部,是魏红军必须要考虑的。因为这会成为魏红军后面制定干部培养程序的一个实验。

  魏红军要找到一条适合让学生娃子和实际合作的路子,这才是魏红军这么重视这件事情的原因。

  魏红军找来找去,找到了杨永福身上。

  身份特殊,不怕和这些敏感的学生见面,别人也不会说什么。苏联留学归来,而且当过兵、务过农、机器厂打过铁,一线工作经验非常丰富。这种青年干部的培养,即是可以给干部培养创造一条路,对于杨永福来说也是一次锻炼。

  一旦成功,也是杨永福的一次政绩。

  魏红军愿意给他这样一个机会。

  “机床厂的扩建工作做的不错。”

  杨永福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就开始担任北京第一机床厂副厂长兼党委书记,参与了北京第一机床厂的改建工作。这几年北京第一机床厂是工业部重要项目,前前后后投入一个多亿进行改建。

  又有苏联的援建。

  是一五计划重要项目之一。

  1956年已经改造完成,成为全中国最大的机床企业之一,1956年的年产值超过6000万,已经成为了大型企业。当然北京第京一机床厂的改建工作还没有结束。

  二五计划的时候,北京第一机床厂还要继续扩建。

  “我没做什么。有了苏联援建,国家的资金支持,工人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第一机床厂才有了现在的成绩。”

  “我想给你挪个位置。”

  魏红军也没客气。

  两个人在朝鲜战场十个月时间。作为魏红军的秘书兼俄文翻译,杨永福在朝鲜战场上一直跟在魏红军身边。其实要不是杨永福特殊的身份,魏红军都想把他调到自己身边当秘书。

  “魏书记,你想让我去哪里?”

  “河南。”

  魏红军很是严肃道:“去年河北、河南地区发生了很大的水灾,你应该也听说过。两个省份受到影响的耕地面积超过4000万亩。要不是去年大规模推广良种,以及这几年河北、河南两个省份良田建设有了成绩,去年两省的粮食就会减产。不过虽然总产量没有减产,但那些受灾害严重的地方却是粮食产量减产严重。现在需要政府赈灾。我想把你调到内务部,负责这一次河南地区赈灾工作。不仅仅是要赈灾,还要参与灾后重建工作。怎么样,你有什么想法。”

  赈灾和灾后重建,会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

  魏红军就是要让那些学生娃子,去处理这些繁杂的事情。让他们看看理论和现实之间是有多么大的差距。当然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些人能够把理论运用在现实,提高赈灾质量、效率,那是魏红军愿意看到的事情。因为这表明他们慢慢的融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慢慢的可以把理论用在实践上。

  杨永福耸耸肩。

  苦笑道:“魏书记,你也不是不知道我的情况。我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从我回国开始,我就从来没有说我想做什么。都是别人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很是无奈。

  杨永福刚刚回国的时候,是想要去军队的。

  毕竟他毕业于列宁政治军事学校,后来又在苏军见习。结果回国之后,主席让他去学习种地,参与了土改。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他又去了北京机器总厂工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第一机床厂的前身。朝鲜战争爆发,他又穿上军服去了朝鲜。而朝鲜战争结束之后,他又回到了北京机器总厂工作。

  每一步哪里是自己能够选择的,都是别人安排好的。

  级别也不好好给提升。

  他去朝鲜的时候,是团级干部。在中央和军委那一批翻译干部当中,待遇是比较低的。当时中央秘书和翻译团队当中,有不少干部工作也就几年时间,但因为有文化,所以都已经享受团级干部的待遇。

  但杨永福当时28岁,毕业于苏联军事学院。回国之后又是参加了好几项工作。结果去朝鲜的时候,和那些二十出头的小年轻一样,只是团级干部。

  从朝鲜回来之后,正好赶上了北京机器总厂的扩建工作。这几年他一直在这里。

  他现在都已经35岁了。

  也不再指望和年轻时候一样带兵打仗的梦。

  好不容易北京第一机床厂扩建成功,又要他去赈灾。所以杨永福也不问魏红军,会给他什么位置,什么级别。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几所大学,有些学生串联闹事。我们准备让这些学生都去基层锻炼一下。但锻炼不是盲目的,是要有步骤的培养。我想让你负责这个事情。”

  “把那群学生娃子都扔到赈灾队伍当中?”

  “对。”

  杨永福皱眉。

  自己又不是学习老师,难道还要负责带这些学生娃。

  魏红军道:“和平建设年代跟战争年代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共同的地方是,读书人都必须要把课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我党历史上因为很多读书人,没有去了解实际情况,直接把书本上的知识机械的用起来,最后给革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主席当年在苏区才会写‘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这个不仅适用于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也是一样的。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年代,机械的、教条的运用书本知识,最后带来的都是巨大的损失。”

  “不同的是,战争年代革命的损失就是伤亡。你还小,没见过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的时候,成片成片的都是死人。很多战友一分钟前还跟你说话,一分钟之后就已经牺牲。这就是战争的残酷。而和平建设年代,有些错误犯了,也不会和战争年代一样那么残酷。这样就给了我们很多挽回的机会。”

  魏红军没有任何的隐瞒。

  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道:“和平年代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慢慢的探索这些学生如何转变为一名合格的干部,不再跟战争年代一样读本书就能够出来瞎指挥。但如何让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从一名学生成为一线干部,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我党需要慢慢摸索,慢慢完善的。之前我党因为缺乏文化干部,因此采取的都是用政治军事干部学校培养,然后去根据地慢慢培养,活下来就算是培养好了。但新中国成立之后,越来越多的中专生、大专生、大学生毕业就直接进入各个机构担任干部。这样会导致他们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他们开始的时候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影响有限。等二三十年之后他们走到了高位,到时候就是一个灾难。”

  党建工作,干部培养工作,都是党务工作当中重中之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