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64章

作者:随遇而安

  戴高乐忽然觉得,这是不是中国政府故意给自己看的。

  其实是作秀。

  “不少。”

  罗伟林立马道:“我们这个不算什么。目前最困难的是,一些河南山区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我们采取挖沟渠,挖水库的方式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局面。这才是花的钱多,参加的人多,干活也最累的地方。”

  “魏将军,我能否去看看?”

  戴高乐很感兴趣。

  他想看看其他地方是不是也和这里一样。

  “行。伟林同志,你安排一下。我们去看看。”

  “那就去新乡的卫辉和辉县那边看看。那里正在大修水库,张文天同志在现场。”

  张总生留在现场,罗伟林陪同魏红军和戴高乐去新乡。

  在路上罗伟林给魏红军汇报工作。

  虽然魏红军已经不分管农业,但罗伟林还是习惯这样。而且就算魏红军不分管农业了,但毕竟处理了中国农业近十年时间。罗伟林还是想要听听魏红军的一些建议。

  罗伟林的确是雄心壮志。

  他的目标就是,在1960年之前给河南增加700万亩以上的新耕地,打造2000万亩左右的良田。让河南的全年粮食产量在1960年的时候达到650亿斤左右,比现在增加近300亿斤。

  而且他还考虑购买更多的拖拉机,进行机械化农业。然后抽调更多的劳力,参与交通建设和水利建设当中。河南是中原,就应该成为中国的交通中心。

  魏红军听着罗伟林的报告,整体上是同意的。

  只是工程量是真不少。

  河南人民想要完成这些工程,那真是不容易。

  不过倒也不算是冒进。

  罗伟林计划制定的还是相当谨慎,相当科学。罗伟林制定的这点工程量,还不够历史上大跃进时期河南工程量的三分之一。不过魏红军最后还是嘱咐罗伟林,不要只在意粮食产量的增加。一定要认真的把基础打好了。

  用好人力,好好发展交通、良田、水利,那么粮食产量自然就上去了。

  不能为了粮食产量数据的好看,就给下面下达各种指令。魏红军很喜欢罗伟林这名干部,不希望他来到河南之后,被成绩冲昏了头脑。

  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很快过去。

  戴高乐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来到了卫辉和辉县这边之后,人都已经傻了。因为他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人,沿线都是人。按照戴高乐自己的估算,一路上他最少看到了十万人以上。

  中国很落后。

  这是戴高乐的想法。

  因为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工程,但看到的工程机械很少,只有那么寥寥数辆。包括汽车也很少,这么大的工程,运输车辆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人扛肩背,还有很多牛车、马车、小推车之类的。

  中国工程真的很原始。

  但这些人竟然一个个热情高涨。

  还一边唱歌,一边干活,脸上都是一片热情。这种场面戴高乐是真的没有看到过。法国政府雇佣那些工人干活的时候,戴高乐只从他们脸上看到了不耐烦,但在中国这边竟然看到了干活的人脸上有喜悦。戴高乐实在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形容这种情况。反正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戴高乐自己都觉得血液沸腾,想要和他们一起去干活。

  这让戴高乐很是警醒。

  这就是社会主义新中国目前的情况。落后是真的落后,但落后当中却伴随着生机勃勃,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而且这种精神让人激动,同样让人害怕。这样一个国家,必须要郑重对待。张文天和耿齐昌两个人走了过来。

  “红军同志。”

  “魏书记。”

  两个人的情况和罗伟林差不多。

  浑身上下都是脏兮兮的。魏红军看着张文天的样子,忍不住道:“张文天同志,你可要顾忌自己的身体。”

  张文天的年纪已经不小。

  今年57岁,而且张文天又是一个书生。

  不过张文天听到魏红军的话之后直接摆摆手,爽朗的笑道:“我没事,我好得很。主席以前常说,看这天不爽,偏要逆一逆。以前总是没有完全理解这句话。到了河南之后我可是完全理解了这句话。我们在河南要是不改天换地,人民群众哪里有好日子过。就新乡这边的很多县,水资源严重不足。要是不挖沟渠,不挖水库,一旦发生干旱,不要说是耕地需要的农业用水,就连人民群众需要的生活用水都不够。新乡为了改变这个局面,调动了20多万人,参与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当中,我怎么可能不参加。”

  张文天的精神状态非常好。

  甚至魏红军感觉张文天现在的精神状态比在中央的时候还要好,有一种海阔凭鱼跃的感觉。张文天指了指自己旁边的干部道:“红军同志,这就是新乡第一书记耿齐昌同志。老耿,这是魏红军同志,你应该认识。”

  “认识。”

  耿齐昌立马点头。

  魏红军又不是第一天来河南。而且现在魏红军也是隔三差五的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上,耿齐昌当然认识。

  耿齐昌和魏红军同岁。

  但参加革命比魏红军晚了很多,抗战的时候参加革命,1938年才入党。

  不过能力不错。

  主席之前几次南下考察的时候,在河南听过耿齐昌介绍农业工作,对他的印象非常好。所以八大的时候,中国决定派遣一部分干部去苏联考察苏联农业,耿齐昌就在这里面。

  回国之后担任河南省委委员兼新乡地委第一书记。

  魏红军道:“这是戴高乐将军,想知道你们在做什么。”

  “我们有技术组。”

  很快魏红军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杨永福带着几个人来到了魏红军前面,道:“魏书记。”

  “杨永福同志,你给戴高乐同志讲讲目前在干什么?”

  魏红军也不问杨永福为啥在这里。

  杨永福立马把一份设计图贴在上面,道:“卫辉和辉县这边有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是一旦发生水灾,根本留不住水,洪水轻易就从他们这两处地方流出,影响新乡的安全。一个是一旦发生旱灾,卫辉、辉县这边的江河容易干涸,导致这里的人民群众连生活用水都无法保障。所以省委本来的意思是,迁走这里的百姓,然后在这里建水库。”

  “不过这涉及到近30万人。以现在河南的情况,是拿不出这么一大笔钱作为迁移这么多人口。所以新乡地委决定,不迁移人口。两县联合起来,就地建水库。以此来解决水灾和旱灾。”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经过论证,准备在这两个县建一个大水库,三个中型水库,以及12个小型水库。这是我们的设计图纸。”

  耿齐昌上前补充,告诉戴高乐,每个工程需要动员多少人,花费多少钱等等。

  魏红军拉住了杨永福。

  问道:“你怎么在这里?”

  “这一次河南赈灾的主要地方就是新乡和安阳一带。这都快两个月时间,我们的赈灾工作已经结束了,剩下的就是灾后重建。不过不管是新乡还是安阳一带,主要问题还是自然条件差。想要改变这里的情况,只有改变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一个是要交通建设,一个是需要水利建设。我们在新乡赈灾的时候,正好新乡这边要建设水库。”

  “但他们建设水库的问题太多。特别是他们没有什么专业团队,水库建设的技术水平很差。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水库建设,估计一大半最后根本存不住水,都要废弃。正好我不是带着一批学生来了新乡,其中就有几个专门学习水利建设的。还别说,专业能力还是可以的。指出了水库建设的不少问题。”

  “我看这样不行啊。新乡这边调动这么多人建设水库,最后要是失败了,那得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后来我跟耿齐昌同志商量之后。给罗伟林同志和张文天同志做了汇报。张文天同志亲自出面,从全省各地搜罗了一批水利方面的技术人员,以及从河南各大高校和中专水利专业抽调了一批学生。张文天同志让我兼任技术组组长,把这些学生娃子管起来。”

  魏红军点点头。

  这样的大工程,必须要遵循科学规律。

  魏红军拍拍杨永福的肩膀道:“那些学生娃子怎么样?”

  “魏书记,我觉得你说得对。学生娃子就应该来这种广阔天地接受锻炼。在这样热火朝天的建设里面,哪里还有空发牢骚。这个是我的工作日志。那些学生娃子提出的意见,我都记在了这里。还别说,才多长时间他们提的意见都越来越好了。”

  魏红军接过杨永福递过来的工作日志。

  还真有不少建议。

  果然现在接地气不少。

  都是关于工作方面的建议。而且这些学生思维活跃,能够想到很多战争年代出来的老干部没想到的东西。魏红军把工作日志还给了杨永福道:“对于他们的意见,要给与反馈。好的要接受,不对的要告诉他们哪里不对。你们可以两三天召开一次会议,彼此之间互相交流意见。我看你这个工作日志不错。你可以让这些学生也都写工作日志,要观察这些学生的成长。你要把这个总结起来,以后培养他们这些好大学出来的年轻学生干部,这都是有益的经验。”

  “是。”

  魏红军和杨永福谈话的时候,戴高乐决定继续往前走。

  他想更进一步进入现场看看。

  魏红军也不阻止。

  一路上戴高乐的脸色是越来越凝重。在这里戴高乐停留了三天时间,转了好多地方。离开新乡的时候,戴高乐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不能和中国为敌。

  这是正在冉冉升起的东方大国。

1018

戴高乐从北京离开开始,一直到离开中国足足花了二十六天。

  加上在北京的十几天,戴高乐在中国访问了四十多天。可以说在戴高乐的一生当中,这样的情况还是很少的。不过也就是现在的戴高乐还没有正式出山,所以有足够的时间到处看看。他离开了正在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良田建设、交通建设的河南,去了工业大城市武汉。在这里他看到了中国工业的实力和潜力。

  武汉目前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大量的工厂在这里。

  开始进行一五计划的时候,苏联援建的大型工厂就有八个,配套的各种中小工厂有近三十个。加上后面又从苏联和欧洲弄来了化纤厂和化肥厂,其中有一个化肥厂,两个化纤厂落地武汉。

  去年周彬去东欧,又和波兰达成了机床方面的合作协议。

  工厂又是在武汉落地。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中国自己投资的一些工厂。

  因此武汉这边重量级工厂还真是不少。

  如果说戴高乐在河南看到的是军民一体,几百万人参与进来,在改变恶劣的自然环境。看到的是中国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气魄。而到了武汉之后,戴高乐看到的是中国的工业发展。

  全都是重工业工厂。

  可能从比例上来说,中国是比不上工业国的。工业国的工业产值在全国生产总值的比例非常高,但中国的工业产值比例没有那么高。可是戴高乐知道一点,那就是中国是大国。

  工业产值比例再低,总值也不会太低。

  这就是中国的工业情况。

  所以在湖北几个重要城市转了一圈之后,戴高乐明白,中国虽然还称不上是工业国,但工业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离开了湖北之后,进入了湖南。

  戴高乐对于中国在株洲的第二汽车厂很感兴趣。

  实在是因为戴高乐这一路上,看到中国工程多,但工程机械少,运输车辆少。虽然这几年中国自己也在生产卡车,工程机械,也从苏联和东欧进口了不少卡车和工程机械。但整体数量有限,放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就显得非常少了。

  所以戴高乐对于中国的汽车厂很是感兴趣。

  第二汽车厂是圈定了长沙的。

  不过实际建设的时候,却放在了株洲这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