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08章

作者:随遇而安

  本来总理是准备回国参加九届三中会议的。但因为原子弹爆炸,不仅欧洲国家,包括南斯拉夫,埃及这些不结盟运动的领导国家,也借着总理在欧洲的机会和总理会面。所以总理在欧洲的工作陡然多了起来,因此没能够赶上九届三中会议。

  原子弹爆炸成功让九届三中会议在一片喜悦当中召开。现在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大部分都是军队走出来的。所以对于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格外欣喜。

  九届三中会议魏红军做了开幕词,在开幕词之后,魏红军再次公布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喜讯。

  等大家欢呼庆祝之后,魏红军代表政治局做了1958年的政治局工作报告。

  修养同志做了人大工作报告,特别是1958年人大几次常务会议,主要是不停的修正律法。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种矛盾越来越多。国家计划经济和基层自由经济之间的矛盾,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整体经济合作需求和地方保护主义之间的矛盾,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矛盾等等。

  而这些矛盾要处理,一个是需要不停的调整政策,让生产关系适应新的生产力。另外一个是需要出台更多直接关系到这些矛盾的律法,让大家都有一个明确的规矩,知道怎么去解决矛盾。就像是新中国早期的“合同法”和现在的“合同法”里面内容完全不一样。

  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各种不同形式的“合同模式”。为了适应这些新情况,适应新的“合同模式”,所以“合同法”几乎每年都在进行新的调整。

  而人大就是立法机构,需要不停的调整这些律法,让他适应现在的情况。

  修养同志对于这一年来人大立法情况,做了非常详细的报告。

  陈运代表财经工作委员会做这一年的经济报告。谈了工作成绩,同时也谈了目前发生的一些问题。毫不避讳的说出了目前出现的钢铁不足,电力不足等现象。

  聂帅代表政法委,邓希贤代表国务院,各自做了1958年的工作报告。

  陈老总代表外事工作委员会,通报了目前外交工作上的突破。陈老总的报告得到了会议代表阵阵掌声。

  实在是因为1958年的外交工作成绩太好。一年之内增加了七个新建交的国家,而且外交上已经攻破了欧洲和中东国家阵营,1959年建交肯定会更多。等到这一次外交攻势结束,新中国就跟全世界一大半国家完成了建交。

  到时候美国在外交层面对中国的封锁就基本上破产。

  然后是邓志辉汇报1958年的农村工作报告。从粮食产量开始到信用合作社在农村的存款,贷款,以及全国农村的税收情况,商品消费情况等等。都是硬核的数据。

  九大之后的1957年和1958年两年,包括把粮食折算人民币,那么全国农民年平均收入增加了37块钱。

  这可不是小数目。按照家庭算的话,农村家庭两年之内年平均收入增加了150块钱左右。

  农村收入增加之后,第一个大规模流入农村的产品就是暖壶。因为这两年县乡农村地区对于暖壶需求的猛烈增长,暖壶产量也是极速增加。1958年中国暖壶产量达到了8700万只。正好配合爱国卫生运动。

  监察委员会书记谭振林汇报这一年来监察委员会调查的案子情况。除了整体的数据,就是一些重点案子的处理。

  这些都是工作报告。给中央委员会报告一年来的工作。

  然后进入各项提议。陈谈秋代表中央组织部提出了“党员退出草案”。这份草案非常详细,把党员退出问题的事情进行了量化。党员退出不是随便决定的,必须是党员触犯了规定的这些问题,党小组才能够决定让党员退出。

  以及制定退出党员申诉通道。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信访局的功能,组织部平时要派遣工作人员驻扎信访局。以及省委组织部和市委组织部,每年都要按照一定比例重查退出党员情况,看看是不是真的符合规定。

  夏侯文代表中央信访局做了“信访巡视制度草案”。这是魏红军为正式确定巡视制度做的第一步。

  中央信访局的“信访巡视制度草案”,主要是中央信访局根据接到的信访内容,要求涉及到的部委和地方处理。而信访局以巡视的模式,监督这些事情的处理情况。

  然后是监察委员会提出“监察巡视制度草案”。这份草案也是比较轻的,不是要专门抓干部行贿受贿这种大问题。

  而是监察委员会主要去部委和地方监察一些明确规定的东西。就像是中央规定的出差标准,干部伙食标准,干部办公室标准等。监察委员会的巡视主要是针对这些问题,打击地方铺张浪费的问题。

  监察委员会和中央信访局的“巡视制度草案”,就是为了让党内更加容易接受巡视制度。等一两年当中大家习惯了这种巡视制度,再进一步成立中央巡视组,更明确的成立党内巡视制度。

  邓志辉代表农村工作部,提出了关于“全国粮食储备管理草案”。这是对于中央,各省市的粮食储备的管理总条例。

  目前全国各省各市,还有一些县乡都有自己的粮食储备。只不过因为国家没有制定明确的规定,所以各省各市,各县乡都是按照自己的情况储备粮食。有些省份粮食储备比较多,有些省份粮食储备就少。

  而他们汇报的时候,有夸大的,也有隐藏的。以及更下面的县乡农村地区的粮食储备,数据就更不准确。所以中央对于地方粮食储备的掌握会有偏差。

  这个问题是比较严重的。毕竟一旦发生一些灾害,需要中央赈灾的时候,错误的数据,会害死人的。

  此次邓志辉代表农村工作部提出的“全国粮食储备管理草案”,就是对于全国粮食储备开始制定明确的规定。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粮食产量,不同人口的省份,有不同的要求。要求这些省市,按照多少比例的粮食储备,这是强制性的。

  同时也制定了,地方省市给中央汇报的粮食储备数量不正确,误差达到多少情况,就需要干部承担什么样的处罚等等。

  算是第一次从政策层面规定全国粮食储备的要求。

  同时邓志辉提出了建立中央物资储备库和中央物资储备局的提议。物资储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何保证储备的物资不坏,如何保证物资完整,如何保证物资储备数据的准确。都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处理,也需要科学储藏的支持。之前中央是成立过这种类似的全国物资管理委员会,但随着国务院各部委的正规化和调整,这个管理委员会越来越不适应现在的情况。

  最后是关于“国营农场管理草案”。这是因为新问题之下,农村工作部妥协的产物。

  中央成立农垦部的时候,把当时的军垦,国营农场,还有华南垦殖总局这些全都并入了农垦部。

  可是农垦部成立之后,后面很多地方和军队又是开垦出了不少农场。这种农场规模依旧很大。

  所以从1956年开始地方国营农场和军垦,跟农垦部之间发生了不少矛盾。因为农垦部认为按照规定,这些国营农场和军垦都是属于农垦部的。但地方政府和军队不承认,认为这是农垦部成立之后重新开辟出来的,并不属于农垦部。

  最后矛盾越来越大,官司打到了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志辉这里。邓志辉发现这些问题之后并没有强制性把这些国营农场和军垦并入农垦部。倒不是邓志辉扛不住地方政府和军队的压力。

  而是因为邓志辉了解事情原由之后,担心农垦部盲目吞并这些国营农场和军垦,会影响地方和军队的积极性。

  最典型的就是江西。江西因为是革命老区,所以在公粮和统购统销当中,国家是有照顾政策的。如果按照正常情况,江西每年的公粮和统购粮加起来需要60亿斤左右。但因为革命老区受到照顾,所以一年的公粮和统购粮是不到50亿斤的。

  而这不到50亿斤的粮食征购当中,江西省政府和江西省军区控制的地方国营农场和军队国营农场每年交30亿斤左右。也就是说,江西各大农村交不到20亿斤。

  这对于减轻江西农村负担作用非常大。而江西能够有这么多国营农场,就是因为江西省委省政府大部分干部都是华北南下干部团。不少是都是抗战时期开始就是晋察冀地方干部,参与了晋察冀大规模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耕地开垦运动。

  当年魏红军第一个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之后,聂帅是第一个在晋察冀全面推动的。所以晋察冀的地方干部,很多刚刚参加八路军的年轻学生,那都是在开垦荒地,种地当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在这方面经验都非常丰富。

  结果建国之后建立起来的很多国营农场被农垦部划走了之后,江西省委省政府依旧利用各种办法开荒,增加耕地,建设了大量的国营农场。

  江西省军区也是一样。不仅地方干部参与当年大开荒,军队干部也是参与了开荒。甚至华北军区是全军区第一个组建生产建设兵团种地的军区。所以江西省军区也是不甘示弱,在江西开辟了不少耕地,组建了军区国营工厂。

  从八大结束之后,到现在六年多的时间当中,江西省政府和江西省军区总共建成了479个地方国营和军队国营的农场、林场、果园场、茶场和渔场。

  而且江西省委省政府和江西省军区大规模建设国营农场,却没有和当地农民抢夺耕地。而是以发展“老革命区”经济的口号之下,选择在那些革命老区所在的山区开垦。利用水利建设,在山区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国营农场。

  而且为了这些农场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运输,努力在山区修路。

  所以江西省相比起整个环赣六省,也就是安徽,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这六个省,人均粮食产量都高。

  从八大开始到现在,总共7年的时间,江西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之外,还给周围省份卖了50亿斤左右的粮食。也就是每年都会给周围省份卖7亿斤左右的粮食。

  这就出现了冲突。江西省的国营农场发展的如火如荼,几乎承担了一大半国家在江西的购粮任务。按理来说,或者说按照规定来说,江西省发展的这些国营农场都应该是隶属于农垦部。

  但规定是这样,但现实情况之下,农垦部是啃不下这些国营农场的。毕竟这些都是地方政府和地方省军区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国营农场,凭啥就交给农垦部。

  江西只是一个典型,是目前全国地方省份当中,发展国营农场最好的省份。其他很多省份也有这种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国营农场。

  就像是河南,罗伟林在河南这几年进行了那么多的水利建设,开垦出来那么多新的耕地。除了一些耕地是隶属于地方集体之外,还有不少开垦出来的耕地成为了国营农场。

  这些国营农场都是地方政府的集体财产,凭啥农垦部啥也不干就拿走。所以农垦部和这些地方政府之间因为国营农场的归属和管理问题矛盾很大。

  邓志辉经过调研之后明白,一旦农垦部把这些地方国营农场全部收回来,一定会极大的打击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这个和解放初不一样。解放初那些地方国营农场更多的是军队开垦的,和地方政府没有那么多利益牵连。收回来虽然有些阻力,但并没有太大的问题。

  但现在不一样。那些地方国营农场,都是地方政府花自己人力物力开垦出来。不能因为是中央,就把他们直接拿走。那以后这些地方政府,谁还会费心劳力的开垦荒地。

  所以邓志辉第三份提议是一次妥协。就是地方目前开垦出来的国营农场就是地方政府集体资产,农垦部用自己的人马开垦出来的是农垦部管理的农场。算是利用这一次九届三中会议,彻底规定好这个问题。

  经过几天的讨论之后,九届三中会议正式通过了“党员退出草案”,“信访巡视制度草案”,“监察巡视制度草案”,“粮食储备管理草案”,“国营农场管理草案”。

  也正式通过,成立“中央物资储备局”,直接隶属于政治局。

  1959年3月12日,九届三中会议圆满结束。

1063 尖端武器的野心

  九届三中会议结束之后,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

  主要是讨论一些人员变动。新成立的中央物资储备局,最重要的当然是粮食。但除了粮食之外,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物资也在国家储备的名单当中。

  其实认真说起来,中央这方面的储备是一直在进行的。中国现在的政体大致上保留了中国历史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上马列主义的思想改造,以及吸收西方国家现代政府的一些职能形成的。

  所以中央的很多政策,也是延续了历史上的不少政策。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就一直重视储存各种物资,这是一种本能。

  不仅仅是中央如此,地方政府也在能力范围之内,会储存一些物资。

  只不过之前的中国属于物资严重匮乏,市场供给不足的情况。所以中央都是牙缝里扣出来进行储藏。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物资的丰富,中央要把这些合并起来,统筹管理。

  所以中央物资储备局刚刚成立,但并不是光杆司令,要从零开始组建的。相反基础还是不错的,把各个部委之前储备的物资机构直接并入到了物资储备局。

  就像是中央储备的粮食,经过1958年的征收,虽然大部分投放市场,但中央物资储备局依旧拥有超过500亿斤的储备。

  所以中央物资储备局别看刚刚成立,实力是相当强大的。不仅有各种物资仓库,还有很多研究所。主要研究的就是物资储备。

  关于中央物资储备局的级别级问题,政治局通过讨论之后,确定为军队正副兵团级,行政五六级干部来担任。

  最后政治局决定从军队抽调干部。任命军委总参某部动员部部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的付秋涛担任新成立的中央物资储备局局长。

  之所以一直从军队抽调干部,就是因为军队高级干部太多。而且年纪大多是四五十岁,严重影响了部队干部正常晋升渠道。

  所以从军队抽调一名高级干部,那么就能够带来一系列的干部变动。这对于整个军队的正常化都是好事情。

  而且现在很多军队高层干部,以前打仗的时候都是管理军区后勤工作,还有就是作为军区领导负责地方工作的干部。这些干部继续留在军队,只是负责一些后勤动员工作,实在是太浪费。还不如转地方,负责一些地方工作。

  除了中央物资储备局的问题之外,政治局开始讨论成立经济协作区的问题。

  考虑历史关系和政治、经济需要,将全国划分为7个协作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这种经济协作区没有什么级别,也不是什么行政机构。就是几个省的经济协调机构。

  当然有些省份是没有参与协作区的。就像是新疆,西藏,山东,他们都是自己省份独立发展。因为和其他省份在经济上挂钩不是那么多,需要那么多经济上的合作。

  华东经济协作区是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华南经济协作区是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华中经济协作区是河南,湖北,湖南。

  每年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召开两三次的会议,协调经济发展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一些重点工程建设上,更是需要几个省份一起协作完成。

  而且经济协作区成立之后,在各区尽快建立大型的工业骨干和经济中心,形成若干个具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经济区域。

  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强地区重要城市的作用。就像是华中经济协作区,会进一步突出河南洛阳,湖北武汉这些工业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地位。

  而像湖南株洲这种城市,就会成为其中若干个拥有一定工业实力的经济区域。

  会议最后的议题是,主席提出来的,全国各机构都要以委员会的模式成立领导机构。

  就像是现在的党中央,日常工作是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处理。国务院的日常工作也是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处理。

  因为历史原因,虽然全国实行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干部分工负责制度。但还是有一些地方没有完全实行委员会制度。

  所以主席的意见就是,这个必须要落实下去。只有实行党委集体领导制,才能够充分发挥党内民主。

  政治局通过之后,剩下的就是书记处去落实。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立马召开了国防科工委的内部会议。

  因为九届三中会议中间,主席专门问了魏红军,中国的氢弹和导弹,以及两弹结合的情况。主席的意思是,有了原子弹是好事情,但这只是开始。

  主席希望国防科工委能够尽快开展氢弹,导弹,两弹结合的研制,乃至于发射中国自己的卫星。

  魏红军是科学工作委员会书记,直接负责国防科工委的工作。

  有了主席的催促,魏红军当然也是立马召集国防科工委的干部,还有军委总军械部,总后勤部的干部,以及一些涉及到这些核心工程的重量级科学家开会。

  大家心情都非常好。如果说九大的时候,最风光无限的部门就是石油部,是当时松辽油田的代表。

  那么九届三中会议上,最风光无限的就是来自国防科工委的这些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