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15章

作者:随遇而安

1070 干部安排

  财经工作委员会书记办公室副主任朱荣基开口。

  他多年在中央部委,而且一直是在中央领导跟前。早期跟着马宏,后来跟着李福春,这两年在陈运办公室工作。因此能够近距离接触很多中央决策,也受到陈运,李福春,马宏他们的影响,

  他对于中央不少决策很是熟悉。所以听到梁项的话之后,立马就想起来了当年中央制定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事情。

  “既然基层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政府就不应该打压。特别是基层很多工程,并不需要政府给他们划拨钢铁,水泥等资源。也就是说基层工程的实施,不会影响到国家计划经济的安排。而且基层工程越是繁荣,越是能够调动基层民间货币。同时很容易会刺激基层小水泥厂,砖头厂,玻璃厂这种地方小工业的发展。”

  “我认为这种发展,其实就是当初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延续。当时的农副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和山野菜之类。但农村副业,也就是农村工商业的发展,走的正是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路子。给基层一定的自由度,盘活县乡农村经济,增加县乡农村的收入。”

  “农村工商业的税收几年前就已经超过农村公粮收入。这表明工商业的资本累积比农业快很多,我们应该鼓励农村合作社的建筑工程队继续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县乡工程当中,不应该只是等着政府的分配,而应该让他们积极发展本地的建筑工程队。”

  朱荣基说的神采飞扬。

  不过他也是有骄傲的资本。清华大学毕业,今年才三十岁,却已经被好几名中央领导夸奖。中央党校学习结束之后,到地方稍微过渡一下,就能够独当一面。

  要不是中组部出台了新的干部晋升条例,要求干部必须要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要求,朱荣基是不会下基层的。他会继续在中央部委,完全可以几年一个台阶。轮到他下基层的时候,直接就会是地方省委省政府的领导。

  不过中组部出台干部晋升制度之后,朱荣基这样前途光明的年轻干部肯定是要下基层的。

  魏红军道:“那你认为国家和各省市的大工程,应该进行公开招标吗?”

  “现阶段应该是比较困难的。”

  朱荣基想都没想就做就了回答。作为陈运办公室的副主任,他每天都会整理送到陈运这边的报告。所以对于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是非常了解的。

  “国家和地方省市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工程,都在国家计划之内。这些工程的主要问题是,工程所需要的钢铁,水泥这些物资都是国家根据工程情况划拨。所以现阶段来说这种大工程,都是地方政府直接承接。同时要调动上上下下很多部门才能够完成。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建筑公司有这种实力,完成这么多工作。所以也不存在公开招标的基础。”

  在这一批中青年干部当中,朱荣基太耀眼,所以魏红军也一直关注他的学习情况。

  魏红军经过这段时间的考察,对于他也是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属于是学历高,站的位置高,综合实力强。但他也不是没有问题,相反他的问题很多。

  人比较清高,有一些知识分子的脾气。而且性格倔强,不愿意妥协,和周围同事们的关系不能说很融洽。

  这里面当然有他性格的原因,但也有他的起点太高有关系。

  毕竟刚刚清华大学毕业,去了东北就被马宏看中。后面更是接连被党和国家领导李福春和陈运器重。从内心当中骄傲是可以理解的。

  但他这种骄傲目前来看太盛。面对同龄干部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散发出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这种骄傲必须要打下去。

  历史上他就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虽然他从1958年开始就被打成了“右派”,但之后的二十年间他其实都没有正儿八经在基层工作过。

  后来他主抓中国经济,特别是财税改革,虽然也有不完善的地方,而且也有后遗症。但整体来说成果显著,是有功劳的。中国政府能够在九十年代稳住局面,扛过亚洲金融危机,都跟他的财税改革是分不开的。

  可是其他方面的一些改革,却是非常被人诟病,包括金融和一些民生领域的改革给中国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

  “我认为基层建筑行业学习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是有道理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是在国家供销社和国家商业公司为首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之下的自由市场。”

  “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的存在,不破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不破坏整体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相反起到了一个润滑油的作用,让我国基层经济更有活力,补充了计划经济照顾不到的一些地方。也就是合作经济补充大集体和全民所有制经济,”

  “建筑行业也是一样。国家和省市重要的建筑公司,要服从国家计划经济,参与重要的国计民生建设计划。而对于县乡农村的小建设,可以允许其他建筑工程队参与。这也是合作经济补充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江苏杨(386,以这个名字代替)是企业技术管理干部。而且和一些年轻干部不一样的是,江苏杨在解放战争还没有爆发的时候就已经在上海入党。属于是建国前的党员干部。

  一汽派江苏杨去苏联学习,在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学习。回国之后支援二汽,在二汽担任动力处处长,动力分厂厂长。在企业单位是正儿八经的县处级干部。

  而且因为他的表现好,二汽已经准备提拔他为技术副厂长,全权主抓二汽的技术问题。二汽那边现在还以为江苏杨学习结束之后会回到二汽。他们不知道的是,江苏杨是魏红军点名的干部,魏红军是不会让他重新回到二汽的。

  随着大家习惯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同时农副产品自由市场让乡镇农村经济越发活跃之后,党内也慢慢的开始接受这种自由市场。

  甚至很多人也开始接受魏红军说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大的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而不是以计划经济和自由市场来区分。

  建国已经十一年,党内很多人也慢慢的感受到计划经济的一个弊端就是僵化。特别是研究苏联经济之后,大家这种感受最多。

  明明中苏两国已经达成的很多协议,不同部门,不同工厂之间协调起来非常困难。

  计划经济导致经济调整方面比较僵化,同时也有很多顾及不到的情况。对于广大的县乡农村,不要说是国家的计划经济,就是省市的很多计划经济也顾及不到。

  而计划经济顾及不到的地方,适当的发展自由市场,也能够活跃县乡农村经济,发展县乡农村经济。

  所以党内也是越来越赞成,社会主义也可以适当的使用自由市场的活力,来补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九大上主席政治报告更是明确的表示农副产品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之下的自由市场,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补充。

  所以江苏杨的意思也非常清楚。建筑市场也可以是计划经济为主,自由市场为辅。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工程交给国家政府计划安排,基层的小工程可以采取自由市场。

  对于江苏杨来说,这一次党校学习让他是大开眼界。他之前是出色的工厂技术干部,对于工业建设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毕竟一直在基层,考虑的都是工厂建设,最多也就是思考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朱荣基这种一直在中央的干部相比,很多方面是不足的。

  但这一次来到中央党校,开始正儿八经系统性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观理论。让他第一次从宏观层面开始了解中国整体的工农商发展情况,以及更加完整的了解中国上上下下的政体情况。让他的视野,高度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其实地方很多建筑公司名义上是省市重要建筑公司,但他们的实力也没有多么强大。”

  新乡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的杨桂开口。(此时新乡和安阳合并)

  别看杨桂只有31岁,但他革命资历很深。抗战时期十来岁就参加革命,十五岁就入党,十七岁就担任区长(大致就是乡长),建设抗日根据地。论党内资历,大部分干部都比不上杨桂。

  “就像是我们河南,因为真正涉及到国计民生大工程都是省委市委动员各县乡农村合作社参加,而不是那些建筑公司。省市建筑公司最多也就是参与一些城市建设。碰到一些大工程的时候其实他们的人也是不够的,所以到时候他们只能是临时招人。”

  “相比起这种临时招人,那些有经验的建筑工程队总是会更好用,因为他们更加专业。所以我也认为地方一些工程,是应该让更多的基层建筑工程队参加。这样这些建筑工程队可以给农村合作社挣钱,也能够锻炼出有经验的团队。有些城市进行建设的时候,就没有必要临时招人,而是直接调这些基层建筑工程队。”

  杨桂革命资历深,但他一直都在新乡和安阳一带。不像是朱荣基一直在中央部委,也不像是江苏杨在上海读书,还去苏联学习,又在一汽二汽工作过。

  所以他的思维更多的是考虑地方建设上。他熟悉新乡和安阳的情况。省市所谓的建筑公司,包括省建,都没有想象当中那么有实力。

  而且他考虑更多的是,因为林县缺水,很穷。所以他在林县带着大家修水库,修路,培养出了一支实力不弱的工程团队。

  杨桂认为自己在林县打造出来的工程团队,不比新乡和安阳等地方的建筑公司实力差。要是国家能够放开一部分限制,杨桂认为林县的工程团队完全可以承接一些地方建设项目。

  林县这么穷,如果能够出外靠着接工程挣钱,对于整个林县发展都是好事情。

  “我同意杨桂同志的意见。省市建筑公司名义上好像很强,但其实他们的人员有限。真正承接一些大工程的时候,他们的建设速度很慢,因为人员不足。”

  “这就导致很多城市建设项目总是无法按时完成计划。县乡农村发展建筑行业自由市场,不要等着国家安排建设,自己培养一批建筑工程队。以后省市有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时候,县级建筑工程队也可以去承接一些城市建设当中的小项目。这种既不会耽误城市建设,还能提高县乡农村的收入。”

  洛阳矿山机械厂调度科长焦羽录发表意见。

  焦羽录也是解放前就入党的党员,后来调入洛阳矿山机器厂。这是一五计划重要项目,焦羽录担任当时机器厂临时公路建设总指挥,算是第一次参与了公路建设项目。后来担任洛阳矿山机器厂的车间主任,调度科长。中间还去哈工大学习,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进修。

  焦羽录不是很多人印象当中那种刻板的干部。相反这是一名才华横溢,有技术的技术干部。只不过后来宣传的时候,都只是宣传他怎么怎么清廉,怎么怎么带领吃苦耐劳,反而掩盖了他出众的才华。

  他在兰考县做的不仅仅是吃苦耐劳,是真正在寻找一条能够战胜大自然的方法。他的改造方案,都是根据他详细的调查基础上,科学规划的。

  焦羽录对于地方建筑公司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洛阳矿山机器厂作为一五计划苏联援建重要项目,在洛阳的地位很高。手底下有很多工程项目。

  工厂自己无法完成,会邀请建筑公司来完成。焦羽录和他们是有过很多次接触的。

  很快其他人也参与到了讨论当中。这一次中青年干部,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不说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光是工业领域来说,有来自煤炭行业,钢铁行业,石油行业,电力行业各种。很多人其实没有接触过地方建筑行业。

  但他们还是很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

  魏红军在上面听着大家踊跃发言,还是很高兴的。甭管是什么意见,有些意见魏红军并不认同,但魏红军依旧鼓励他们。

  因为碰到这种新鲜事物能够快速接受,还能够举一反三,根据自己工作过的地方情况提出想法,这一届的中青年干部培训算是非常成功。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本来就是新鲜事物。发展过程当中更是会遇到各种各样新问题。

  能够快速接受新生事物,理解新生事物,把新生事物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当中,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的过程。

  等大家说的差不多了,魏红军开口道:“同志们讨论的很热烈,我很高兴。我希望大家和今天一样,到了新的岗位如果碰到新鲜事物,不要害怕,不要抗拒,也不要因为是新生事物就急冲冲的否定和打压。你们要先看看,先调查,然后和今天一样让所有人都发表他们的看法。然后考虑这个新生事物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还是不利,最后判断怎么对待这个新生事物。”

  魏红军很欣赏陶朱和陈韬的做法。广东新生事物多,对于新生事物不能全然接纳,但也不能随便否定。

  还是要多看看,给新生事物一些发现时间。然后再看看他是不是好的。这方面陶朱和陈韬做的就非常好。每隔一段时间他们就会总结广东出现的新生事物,然后写一份报告给中央。

  “同志们,梁项同志提出的建筑行业的问题,只是我们发展当中碰到的一次新问题。你们以后会碰到更多你们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问题,我希望到时候大家能够保持初心。”

  “那就是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永远都要记住主席的一句话,为人民服务。工作当中碰到任何事情都要想一想,这件事情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

  魏红军没有对大家的看法做一个最后的评价。因为关于建筑行业的自由市场问题,是需要财经工作委员会决定。魏红军如果今天在中央党校做一个结论,财经工作委员会就会变的被动。他们只能是被动的接受魏红军的意思。

  以现在魏红军在党内的地位,魏红军公开场合说过的话,只要不是违反严重的原则问题,就是主席也不会随便否定。所以魏红军在公开场合说话是非常谨慎的。

  当然和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一样,建筑行业的自由市场也是堵不住的。

  随着县乡农村经济的发展,县乡农村合作经济的实力会越发强大,他们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大。而他们会不停的要求中央改变生产关系,来适应新的生产力。

  现在的自由市场主要在县乡农村,但县乡农村的合作经济不会满足于这一点,慢慢的他们会打上来。所以魏红军要考虑的是,如何在不停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调整这些县乡农村合作经济体的所有制。

  让县乡农村合作经济里面增加越来越多的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因素。用这种方式支持小集体所有制没有后顾之忧的继续发展,同时也让大集体在这个过程当中,也享受合作经济的发展成果,最后完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结束之后,就是他们的工作安排。大部分人都是要回原单位。

  就像是杨桂,还是要回到林县。但有了这一次中央党校的十个月学习之后,他回到新乡之后肯定要有所调整。魏红军给中组部的建议是,可以让杨桂挂新乡市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书记。

  杨桂的级别按理来说不是中组部直接管理的干部。但杨桂这一批干部因为是中央党校第一批中青年干部班学生,是在中组部挂号的,重点培养的中青年干部。所以中组部有了很大的话语权,可以给省组织部推荐。

  但有些干部魏红军是要调整他们的单位。江苏杨是不可能回二汽的,因为魏红军要让他更全面的了解中国。

  魏红军通过中组部把江苏杨推荐给广西,让江苏杨去柳州市工作。因为柳州会成为这一次中苏合作支持越南统一战争当中非常重要的后勤基地。会有大量的工业项目和交通项目落地柳州。正需要江苏杨这种懂技术的工业干部支援。

  魏红军要让江苏杨亲自参与一个工业城市的建立,而不仅仅是一两家工厂的建立。等在柳州积累一些经验之后,再让他进入广西的农业部门,或者直接参与支援越南统一战争的后勤部门。这对于他都是重要的历练。

  先在广西这种多民族经济落后省份历练,然后去广东上海或者去东北,见识不同的经济结构。有了充分的地方经验之后,再调到中央部委开拓眼界。

  至于朱荣基,魏红军准备让他去地方好好锻炼。朱荣基从重工业部去了财经工作委员会,看的都是数据,跟着中央领导指点江山。所以有些漂,主要目光就盯着广东,上海,东北这些省份的经济政策。

  中国这几年的发展是很好,但穷的地方也不少。魏红军准备让朱荣基去四川的贫困县,让他感受一下没有国家投资,没有地方投资,要自己发展起是多么的困难。

  还有就是焦羽录。魏红军准备让他去浙江,就去金华专区。焦羽录是工业干部,亲自参与了洛阳矿山机器厂的建设。又在哈工大和大连起重机厂进修过,是正儿八经懂得工业建设的干部。

  魏红军让他去金华,是让他感受一下金华蓬勃发展的县乡农村经济。河南这几年经济发展是很快,大工程也很多,但其实缺乏金华这种经济活力的。同样现在的金华也需要焦羽录这样出色的工业干部。

  现在的金华正处于工业要大发展的时候。因为金华这几年积累了不少资金,接下来想要继续发展就要发展工业。而且金华的发展,已经对于工业有了需求。

  但金华工业基础薄弱。虽然李学志在的时候金华各方面发展很快,但大部分都是属于最基础的轻工业,以前来说是小手工业。想要进一步发展工业,缺乏懂得工业发展的干部。焦羽录正合适。

  等焦羽录在金华锻炼之后,再让他回到河南这种中部省份。把他在金华学到的东西,用在河南这些中部省份。

  第一期毕业的中青年干部多,有好几百人。但真正让魏红军插手安排的干部人数是很少的。

  魏红军虽然是中央党校负责人,书记处第一书记,但也不好随便安排这么多干部。

  当然魏红军也没有想过把中央党校办成黄埔军校,让这些学生都表示效忠自己。这是民国时期的军阀才干的事情。魏红军要的是这些干部能够理解魏红军的政治理念,能够坚持中国的社会主义,那么比什么都好。

  等处理了这些工作之后,魏红军和陈老总带着中国代表团开始进行中苏越三方谈判。

1071 中苏越谈判

  “黎笋同志,你们太着急了。”

  中苏越三方党内高层联席会议,要确定很多合作事项。大战略上,因为之前主席和赫鲁晓夫打成了共识,所以三方非常容易达成一致。

  那就是中苏越三国都是支持越南统一战争,同时也同意把中国广西和云南当成是战争大后方。越南统一战争的后勤物资,主要是从广西和云南出发去越南。因为一旦打起来相比起北越,中国这边安全。

  三方也同意成立中苏越联合后勤指挥部。越南当然是想要把指挥部放在越南,但中苏两国都是反对。一旦战争爆发,美国必然会对越南全境进行轰炸。联合指挥部放在越南实在是不安全。

  最后三方讨论之后,确定联合后勤指挥部放在广西柳州。这方面苏联其实并不是很关心。

  苏联关心的是,后勤物资能否顺利的交给越南。越南能否顺利完成战略目标,赤化中南半岛。所以选择一个适合调配物资的城市就可以。中国既然提出了柳州,苏联也没有反对,越南只能是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