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24章

作者:随遇而安

  国科委最近两年受到的压力不小。所以魏红军给国科委打气,让他们不要受到影响。有什么事情魏红军帮他们扛了。

  魏红军同时强调,中电公司的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的研制方向是正确的。因此魏红军要求除了晶体管收音机之外,在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方面,全国电子工业也需要全力配合中电公司。

  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零部件方面,只要中电公司有需求电子工业部就要协调其他工厂参与研制。毕竟总不能让中电公司连零部件都要自己生产。如果协调困难,就和地方政府协调,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成立新的配套工厂。

  又或者中电公司成立下属专门的晶体管电视机厂或者计算机厂。也不是说一定要在上海成立,可以找一个适合的城市发展专门的电视机产业或者是计算机产业。

  如果有些工厂不是电子工业部可以协调的,那么可以打报告,魏红军和薄树春给他们协调。

  因为魏红军知道,六十年代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会有一个大爆发。全世界在六十年代的时候,这些产品变得供不应求。随着卫星信号的发展,电视机产业在六七十年代有一个大爆发。全球每年的电视机产量超过了5000万台。而且晶体管电视机出来之后,很快集成电路电视机就淘汰了传统的,笨拙的电子管电视机。

  晶体管电视机最大的优点就是电视机没有以前的那么大,同时操作简单。结果是推出市场之后就是供不应求。只要生产出来,就会被抢购。

  中国目前和世界各国都在改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在六十年代中后期,晶体管电视机在国际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也是中国的一个机会。

  到时候只要中国推出自己的晶体管电视机,自然会有很多做贸易的商人愿意和中国做生意。

  一台晶体管电视机六十年代国际市场价格最便宜的在300美元左右,贵的甚至有500美元,700美元的。整个电视机市场有几百亿美元,可以说到时候就没有比这个更挣钱的买卖。

  还有晶体管计算机,六十年代在美国发展迅猛。从一年卖出几千台晶体管计算机开始,几万台,几十万台的速度发展。

  中国要是赶上了这个机会,那么中国未来也有机会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各种计算机软件等一系列计算机产业当中,获得足够的产业利润。之后的互联网革命,无线通讯革命当中才不会落后。

  也正是因为如此,魏红军才强调和民主德国合作的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生产项目必须要放在中国。因为这个项目一旦攻克,开始生产起来,配套的产业会非常多,需要的工人有可能是百万级的。

  一旦发展起来,可以直接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

  而且魏红军相信民主德国会同意。因为在晶体管研究上,民主德国是有一定的技术力量,有一定的上下游产业链。但他们始终是不能跟中国一样,如此大规模的调动资源支持晶体管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因为民主德国的工业体系是对接苏联的。苏联给民主德国提供大量的石油钢铁这种资源,民主德国生产产品卖给苏联。

  所以民主德国一个是要保持政治正确,那就是苏联专家认定的电子管才是半导体的未来。另外一个是正因为民主德国的工业是苏联大产业链当中的一环,大部分资源都有去处,不可能有太多资源进入晶体管半导体产业。而且想要发展晶体管半导体的大产业,只有2000万人口的民主德国也没有足够的工人。

  但民主德国有些人不甘心,因为他们也认为晶体管半导体前途无量。毕竟欧美日这两年已经陆续推出了不少晶体管半导体的工业品。民主德国有些专家已经明白,晶体管半导体远比电子管更有潜力。

  所以莱比锡工业博览会上看到中国的晶体管收音机,以及实验室出来的晶体管电视机和计算机,民主德国才想到了合作。

  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之下,肯定是中国要占据主动。魏红军愿意在经济上给民主德国一些让步,是因为民主德国的确是有技术基础。

  现在全国电子工业方面的工厂和研究机构大大小小有好几百个。都必须要配合晶体管半导体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必须要尽快的建立晶体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从设计到生产的所有产业。这方面民主德国正好可以帮忙。

  六七十年代开始,晶体管半导体为核心的集成电路会广泛的用在各个工业领域上。

  而且中电公司要敢于尝试,把公司的产品卖给非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包括去欧洲国家开拓市场。现在中国出口产品主要是来料加工和农副产品,附加值很低,利润很低。

  要挣钱,还是要出口工业产品。当然有出口就要有进口。可以从英法等欧洲国家进口机器设备,同时也可以进口一些国内急需的工业品。

  如交通工具,就像是卡车,目前依旧是中国进口的主要工业品之一。然后还可以进口一些测量仪器方面的工业品。

  有来有往,大家的生意才能够做得好。

  部署好了这些问题之后,才结束了此次谈话。

  随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魏红军更加感受到了现阶段新中国是多么的缺乏钢铁。也更加明白为啥钢铁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现在新中国还没有开始大规模发展船舶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钢铁已经是如此的捉襟见肘。等以后大规模发展这些高消耗钢铁行业,那么钢铁不足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或者反过来说,现在新中国很多工业领域发展不起来,其实就是因为缺乏钢铁。没有钢铁,拿什么发展。如果现在新中国钢铁产量如果能有三四千万吨,各个行业都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魏书记,国防科工委来了电话。‘东风2号’导弹发射失败了。”

  魏红军在考虑钢铁问题的时候,国防科工委来了电话。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吴恒给魏红军传达国防科工委的消息,

  吴恒这个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虽然说是魏红军助理,认真说起来也算是魏红军秘书之一。只不过赵寒是政治秘书,吴恒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秘书。很多科学技术方面的报告,吴恒都会给魏红军做好翻译,让魏红军能够快速理解里面的内容。

  魏红军皱眉道:“之前开会的时候,王兵章同志和钱学森同志不是说,明年才会进行‘东风2号’的发射试验?怎么这么快就进行了试验。”

  “国防科工委这两年硕果累累,今年更是接连三次导弹发射试验都成功,上上下下都是自信满满。所以……”

  吴恒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魏红军点头。

  大致上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国防科工委这两年真的是立下了赫赫功绩。

  原子弹爆炸成功,为了国庆献礼进行三次不同型号的导弹发射试验全部获得成功。让新中国建国11周年在一片欢呼声当中度过。

  之后这三款导弹又是进行了几次发射试验,都获得了成功。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让大家有些膨胀,觉得导弹不过如此。所以提前进行了“东风2号”的发射试验。

  “给李世平同志打电话。我要和国防科工委和导弹研究院的领导干部开会。”

  “是。”

  李世平是科学工作委员会的秘书长,科学工作委员会的日常工作是他主持的。

  很快在北京的国防科工委和导弹研究院干部都集中了起来。

  “魏书记,是我太着急,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而是擅自提前进行了发射试验。此次‘东风2号’发射失败,都是我的责任。”

  导弹研究院院长王兵章看到魏红军进屋立马站起来给魏红军认错。

  王兵章是很懊悔的。

  现在国家还跟穷。每一次的试验失败,都是花费大量的国家资金。要不是自己太得意,也不会出现这种事情。

  新中国成立之后仿制苏联导弹开始到后面研制自己的导弹,发射过那么多次,从来没有失败过。这一次“东风二号”发射失败,是新中国导弹历史上第一次。

  “魏书记,‘东风2号’的技术验证是我拍板的。是我的责任。”

  导弹研究院副院长钱学森站起来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魏红军摆摆手,道“坐,我今天召开会议不是为了追究谁的责任的。”

  魏红军坐下来之后道:“我今天召开会议,是想要告诉王兵章同志和钱学森同志,你们回去要安抚好我们导弹研究人员。告诉他们攀登科研的高峰当中有成功的喜悦,那么必然也会有失败的苦涩。”

  “没有任何一个科研发展是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的。所以这一次失败,只是我们通往成功路上的一次小挫折。如果真要追究责任,那么这一次失败的主要问题都在我这个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身上。所以回去之后不要批评大家,也不要追究什么责任。”

  “现在当务之急是找出失败的技术原因,让‘东风2号’的技术更加完善。不要害怕失败,两三次的失败在这种尖端武器研制上是常有的事情。”

  “是。”

  王兵章和钱学森都是长舒了一口气。同时非常感谢魏红军的支持。

  其实两个人都知道,这一次“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导弹研究院是有责任的,而且是有很大的责任。

  所以王兵章是做了心理准备的。自己虽然是导弹研究院院长,但远远比不上副院长钱学森。钱学森是战略级别的科学家,再怎么样也不会有大事情。

  可是自己就不一定。他本身和魏红军就不熟悉,魏红军一怒之下撤了自己的位置都是正常的。但王兵章没想到魏红军不仅没有追究两个人的责任,还自己把责任扛了起来。这让王兵章很是感动。

  魏红军继续道:“你们两个人赶紧回去安抚我们的科研人员,也表达我对于他们的问候。他们现在肯定非常沮丧,你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大家重新恢复自信,投入到工作当中。”

  “是。”

  等王兵章和钱学森离开之后,魏红军的脸色就没有那么好看,立马变得严肃。

  看着国防科工委的几名重要干部,沉声道:“同志们,这一次‘东风2号’发射失败,必须要深刻吸取教训。这个责任就应该是我们这些人来负责。”

  “这几年我们的成绩好,结果我们骄傲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学和打仗一样,不能盲目的推进,只想要快速获得成功,这是一种盲动。”

  “‘东风2号’的发射计划,我上一次和钱学森同志谈的时候,他认为1960年的发射也不敢打包票一定能够成功。可是竟然把发射计划提前这么多,这就是盲动。”

  魏红军现在反而很庆幸“东风2号”发射失败。

  如果“东风2号”一旦发射成功,到时候国防科工委不得疯了。说不定各种尖端武器项目盲目的立项。在这种科学“大跃进”的狂热之下,魏红军都很难压制住。

  幸好“东风2号”发射失败,给了大家当头一棒,让大家冷静下来。相比起各种尖端武器项目立项最后一地鸡毛相比,现在的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这一次‘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不仅仅是导弹研究院的问题,更大的问题的确在我们国防科工委这边。大家这段时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于‘东风2号’的发射提前,也没有反对。特别是我,作为分管导弹项目的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应该负最大的责任。”

  赵陆立马检讨。

  在国防科工委大家也是有分工的。赵陆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防工委主任,导弹项目正是他分管的。国防科工委另外三名副主任,韩玮负责核工业,张爱平负责常规武器研制,钱三强负责科学方面的计划和审核。

  赵陆现在也是吓了一身冷汗。导弹研究院申请“东风二号”进行提前发射试验,赵陆当时也是批准的。

  现在想想,自己当时也是被各种成绩晃了眼。觉得导弹发射不是什么很难得事情。

  “是我的问题。”

  杨全武开口道:“就像是大家说的一样,我这段时间一直飘在空中。觉得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解决的,总是觉得这些事情都太简单。”

  “我是国防科工委主任,正是我有了这种轻敌思想,所以影响了国防科工委其他人。”

  这一次的事情对于杨全武也是当头棒喝。

  原子弹成功,各种导弹发射试验的成功,都让杨全武飘飘然。这些成绩让杨全武成为这一年多来最风光的军队干部。

  甚至不少人都私下表示,杨全武在国防科工委成绩这么好。十大进入政治局,或者在军委当副主席都是应该的。

  所以杨全武对于“东风二号”的发射试验,是觉得有些太仓促。但还是抱有一丝侥幸,觉得说不定就能够成功。

  可是现实狠狠地打了脸,“东风二号”发射试验失败了。抱着侥幸心理想要走捷径的,这就是后果。

  杨全武也开始反思这段时间国防科工委的工作。

  杨全武,赵陆检讨之后,张爱平,钱三强,韩玮都做了检讨。

  包括科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世平都做了检讨,认为自己处理科学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也有些头脑发热。

  一次导弹发射试验的失败,魏红军其实并不看在眼里。魏红军是要整顿国防科工委骄傲自满的风气。现在看大家都认识到这段时间的问题,魏红军道:“国防科工委要全面检讨头脑发热盲动的思想。而且要全面检查下面的科研单位和兵工厂,是不是也存在这种问题。钱三强同志,这个事情你要牵头。科学没有捷径,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是。”

1080 重点巡视方向

  对于“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魏红军是连夜进行善后处理。因为新中国资金缺乏,技术基础差,所以钱学森给中央提出的策略就是重点发展导弹项目。

  中央也采纳了钱学森的建议。所以现阶段尖端武器项目当中,导弹研制是重中之重。“东风二号”发射试验的失败,魏红军必须要尽快解决不好的影响。

  对于这一次“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魏红军的态度是非常明确。失败的责任不在“东风二号”导弹具体研究人员身上,失败的根子还是在上面。也就是科学工作委员会和国防科工委身上。

  国防科工委被接连的成功迷了眼睛,出现了轻敌思想,乐观思想,冒进思想。这些非实事求是的,有问题的思想,必须要清除。

  与此同时整个国防科工委系统要进行全面的复盘,看看有没有这种轻敌思想之下盲目上马的项目。如果有这种项目,必须要重新进行论证。不符合现阶段技术条件的项目,一律要砍掉。

  杨全武,赵陆,韩玮,张爱平,钱三强几名国防科工委的主要干部必须要做出深刻检讨。

  包括科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李世平,作为负责科学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的领导干部,也需要做出检讨。

  杨全武作为国防科工委主任要负整体领导责任,需要到政治局汇报工作,检讨工作。

  赵陆和王兵章两个人一个是分管导弹项目,一个是直接负责导弹项目,都要负直接责任。任会有一定的党内批评处理,但不会调整他们的工作。

  但对于下面的工作人员,魏红军的态度又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导弹研究人员,魏红军既不批评,也不追究责任。魏红军几次明确表态,这一次“东风二号”的失败,问题不在这些导弹研究人员身上。是国防科工委的急躁和轻敌思想,影响了整个导弹研究。

  而且魏红军担心这一次失败会让导弹研究人员束手束脚,害怕再次失败。这种思想会直接影响导弹研制进程,更会打击科研人员的自信心。所以魏红军告诉钱学森,科研不可能只有成功,失败也是必经之路。所以导弹发射出现两三次的失败都是正常的,让科研人员不要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只要导弹发射不是人为因素出现问题,那么失败是科研领域成功路上的小插曲。科研领域的一些失败责任,魏红军这个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还是扛得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