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4章

作者:随遇而安

也就七个人。

但李仲升看了之后,忍不住道:“魏政委,你这是都做好了调查过来的。”

“当然。我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

“那你知道这些人可都是第四纵队出击之前,留在我们宛平县委的,还有一些是留给四纵留守部队的。都是能文能武,在部队打过仗,在地方搞过建设的。”

相比起学生娃子,这些人才是有经验的干部。

虽然级别不高。

但都是在军队和地方磨炼过的人才。

魏红军点头道:“正因为如此,我们八纵才需要这些干部。李书记,我可没有动摇你们根据地的干部基础。第四纵队是留下这些干部,想要帮你们发展根据地。可是宛平、房山这个地方,没有大部队的保护,如何开展工作。你说是不是?”

宛平、房山等地可不是盛县。

宛平、房山就在北平周围。甚至这边的部队,奔袭几个小时可以袭击北平的一些重要地方。这种威胁北平的根据地,日军几乎是半个月就扫荡次。

没有大部队的保护,很多工作都非常难以展开。

现在第四纵队大部队离开,光靠着地方部队的实力发展是很困难的。这些平西支队留下来的干部,那也是无米之炊。其实一分区和平西根据地真的能够互补。

一分区有人有枪,而且这边的农村虽然穷,但最起码能够给部队提供足够的粮食。而平西根据地缺枪,同时也缺粮食。但他们人才多,特别是北,平、天津投奔过来的学生非常多。这些学生不少都是大学生,他们有文化,在这个年代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去干部学校学习几个月,就能够做事情。这方面很多不识字的文盲,的确是处于劣势。

根据地是什么,根据地就是一个政府机构。

根据地建设就需要有文化的人。因为这不是打仗,只要勇猛就可以。

所以只要一分区和平西根据地能够配合好,双方的物资可以共享,人才可以共享,其实是双赢的局面。可是现实情况是,一分区和平西根据地关系一般般,都各自发展各自的。

这是目前晋察冀军区都存在的问题。

晋察冀军区划分几个军分区之后,他们都是各自发展各自的。平时并没有多少合作。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魏红军一个小辈,也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情况。

所以只能是跟平西根据地做生意。

我有后勤物资,我有武器弹药。但不能免费支援你们,你们要用干部来换。

“我再加三百大洋如何?这可是可以购买四五千斤面粉的。”

“不够。”

“两具掷弹筒,加上三十发掷弹筒弹药。”

魏红军是真的豁出去了。

虽然八纵扩军,可是八纵的干部危机越来越严重。看李仲升已经有些意动,魏红军增加筹码道:“两挺重机枪,2000发弹药。李书记,我可是诚意满满。你要是不同意,那么下面就谈不下去了。”

“魏政委,你真是。”

李仲升笑笑,但最终还是点头道:“可以。”

“李书记,合作愉快。我们八纵的承诺一直有效。以后你们宛平县委有从北平来的学生,只要你,们送给我们八纵,那么我们都可以合作。不管是大学生,还是有技术的技术工人,又或者是医生这种特殊人才,我们八纵都要。”

魏红军不怕人才多,就怕人才少。

未来要发展察南根据地,范围可是十来个县。

这么多地盘发展根据地,需要的干部数以百计。而且到时候需要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才。有了人才,什么都有。

“一言为定。”

李仲升也同意。

平西支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北平、天津最不缺少的就是文化人。能用文化人换取根据地需要的物资、武器弹药,怎么都是划算的。

“李书记,等打下门头沟煤矿之后,那些机器设备运回我们八纵的根据地,还需要你的帮忙。”

“没问题。我现在就出去安排一下。我给你调两千人,帮你们运东西。”

“李书记,你放心。这些帮忙的人,每个人两斤面粉。”

“好。”

第138章 人才难得

门头沟破袭战很成功。

两个营1100多人,突袭日军一个七八十人的守备部队和一个营的煤矿警备队,迅速的解决了战斗。张超在门头沟动员那些矿工效果同样非常好。

当然这个和这个年代矿工的生活情况有关系。

很差。

抗战时期的万人坑,除了日军有计划的屠杀之外,主要出现在矿区。因为煤矿工人的生存条件差,日本人不仅不会好好给钱,甚至都不好好给他,们吃的。而且煤矿工人的工作很累,所以身体虚弱。所以煤矿工人容易得病,但日本人可不会好好治疗他们。

日本是一个工业国家,但在世界老牌工业国家当中,属于是实力比较差的。

就是他们自己的伤员,药品也不见得完全足够。怎么可能给煤矿工人看病。再说对于日本人来说,中国有的是人。死了一批矿工,再去抓一批就可以。因此煤矿工人病了干不了活,日本人就把他扔到外面,让他们自生自灭。

结果是重要的矿区,都有万人坑。

矿工的生活可见一斑。

而且除了这样的事情之外,这一批在门头沟的矿工当中,还有被日军抓来的国军、八路军俘虏。

因此八路军拿下了门头沟煤矿之后,大部分矿工都愿意跟着八路军回来。

加上从门头沟拆卸大量的机器设备,以及宛平县委组织帮忙运东西的人员,浩浩荡荡有七千多人进入了春花堡。

“带回来多少矿工?”

“矿工和门头沟当地愿意加入我们八路军的青年,总共2600多人。”

“好。”

王秋云大喜。

为什么说工人阶级领导革命。就是因为工人阶级有纪律性。常年在工厂干活,需要的就是协作。

正因为如此,他们比其他人更有纪律。

军队是什么?

军队不是要个人英雄主义的地方。军队的战斗力跟纪律是正相关的。只有铁的纪律,才能够打造出一支精兵。而各种兵源当中,工人是最好的兵源。他们最守纪律,同时最富有战斗性。

所以听到带来了2600多人,王秋云才会高兴。

这么多人编入军队,那就是一个团。王秋云想到了其他东西,立马问道:“学生的问题办妥了?”

“谈好了。平西根据地送到军区干部学校的三十六名学生,从现在开始都归我们八纵。等他们人干部学校毕业,就能够直接来我们八纵报道。这下我们八纵司令部很多部门都能够组建起来。”

“那就好。这没有足够的文化人,不仅仅是根据根地建设,部队建设也受到约束。我们纵队的花名册也要好好的搞一搞。”

王秋云和魏红军都深知这一点。

部队上上下下消息的传递,那也需要文化人。

延安或者是八路军总部下达的文件来到了纵队,纵队需要把这些文件精神传达给下面。

但没有足够的文化人,这个工作都难以进行下去。

延安和八路军总部,那都是总结全国各个根据地的建设,还有全国八路军部队的发展的经验,最后拿出一系列政策的。很多政策都是全国根据地和八路军用生命总结起来的经验。

大家都需要学习。

但这种学习工作,进行很不顺利。

不要说这种文件传达的问题,就是基层部队的花名册都有很多问题。基层部队的文化人太少。有文化人早就被纵队各个机关,包括后勤单位瓜分。

因为机关和后勤单位更需要文化人。

结果基层单位的读书人数量太少,影响基层单位的发展。

魏红军这个政委也是无奈。因为魏红军这个政委,在纵队能够使唤的人太少。政治部这边刚刚培养一批干部,就会被其他单位记上。所以这一次虽然只是三十六名学生,但他们都是有文化,而且在军区干部学校接受集训的。

来了就能用。

现在的这些干部学校,他们可不是随便读读课本。相反他们学习的内容,都是教你们如何工作的。会教他们带兵打仗,教他们如何宣传、组织。

都是按照战时干部苗子来培养。

“还有这个。”

“这个他们也同意了?”

王秋云很是不可思议。

“嗯。”

“好。这些人可都是请都请不来的干部,放在平西根据地实在是太浪费。平西根据地回旋余地太少,发展余地也不如我们,哪里用得着这么多干部。这些人来我们这里,大有用处。我们这里虽然人口少,但前前后后有十来个县,有的是他们发挥的空间。”

王秋云更高兴。

八纵需要文化人,也需要这些出色的干部。

“这个卢伟生我要了。”

“老魏,你这是强盗啊。这个卢伟生东北大学的学生,在二十九军学生团接受了近一年的训练,还在南苑和日军生死搏杀过。八月份留下来加入了平西游击队,今年一月份参加了军区干部学校集训。后来回到平西支队,担任教导队副队长。这可是我军少有的有文化、打过仗的干部。就这样被你要走。

听到魏红军直接就要走了卢伟生,王秋云笑骂魏红军。

“我军这些干部,特别是这些有文化的干部,都要培养为军政全优的干部。让他做做纵队政治工作,以后放出去可以独当一面。”

魏红军的确是很欣赏卢伟生。

在八名要来的干部当中,魏红军最欣赏他。

吉林人,九一八事变之后,成为了流亡学生。

1933年考入了在北平的东北大学,1936年二十九军组建学生团,要求必须要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参加。还在上学的卢伟生加入了学生团。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偷袭南苑,当时在南苑的正好是这群学生团。他们跟日军殊死搏斗,日军一直没能够拿下南苑。而1700人左右的学生团,最后活下来的还不到600人。可以想象当时的战斗是多么的激烈。

二十九军后来全部后撤,卢伟生却没有跟着部队走。

在守卫保定失败之后,他留在了平西,加入了平西游击队。后来平西地委把卢伟生送到了晋察翼干部学校,四月未回到了平西根据地。平西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之后,任命卢伟生为下面教导队副队长。

平西支队出征平北之后,教导队一半人留了下来。配合地方党委和第四纵队留在平西的部队,继续发展根据地。不过还是那句话。

平西这个地方,几乎没什么物资。

八路军是农村包围城市,都是先发展农村根据地。可是平西农村粮食产量有限,根本养不活太多的部队。加上日军频繁的扫荡,回旋余地也有限。

因此这些教导队的人留下,反而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这一次被魏红军给带回来了。

“行,你说话谁敢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