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56章

作者:随遇而安

魏红军准确的预测了朝鲜战争,斯大林去世之后东欧的混乱,苏共二十大之后的苏联东欧混乱,苏伊士运河战争的走向,每一步都预测的非常准确。每一次正确预测之后,都会给中国带来一次红利。

因为每次预次测成功之后,中国都早早地就有了万全的准备。在变化当中,可以迅速的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

而魏红军早年预测国际局势的时候党内也是有很多反对声音,但最后都证明是魏红军的正确。所以这一次虽然有些人不同意,但没有直接说出来。

“所以我认为对于这些解决世界问题

的会议,我们用不着去当摆设,反而应该大胆的拒绝。告诉英法美苏国家,我国都不是联合国成员,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既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99

“我们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按照我们的节奏推进工作。这样着急的反而是联合国,着急的反而是英美法这些国家。因为我国不在联合国,所以联合国制定的那些条条框框,我们不必遵守。如果美国想让我们遵守联合国的决定,那就让我们进入联合国。"

进入联合国当然有好处,表明中国融入了世界。但不进入联合国也有好处。

那就是我国不受那些联合国规定的条条框框。中国这种有影响力的大国,游离在联合国之外。只要中国闹出的动静足够大,难受的反而是美国和联合国。

因为对于这样的中国,美国完全没有约束能力。

“我赞成魏红军同志的意见。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步伐,在台湾,中南半岛推进工作。这里都是美国利益所在地,当美国实在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自己找上来。”

邓希贤支持魏红军的想法。

谈判不能上赶着,上赶着不是买卖。这几年中苏两国的谈判主要是邓希贤负责,所以对于国与国之间的谈判,邓希贤有很大的感受。

“对,就应该是如此。”

彭老总觉得魏红军的想法,说到了自己的心里。

彭老总带兵打仗那么多年,最不能接

受的就是向敌人投降。

美国又怎么样?

进入联合国是重要,但在彭老总看来再怎么重要,也不能去求着人家。还是应该狠狠地打击美国的七寸,这样中美谈判的主动权才会掌握在中国手中。

“我也认为五国会议,我们去了就是摆设。只是名义上好看,其实没有任何用处。还不如跟魏红军同志说的那样,直接拒绝参加。这样反而会让英美法这些国家更想要让我国参加。”

罗启荣从开始就是这样的想法。五国会议只是听着好看,对于中国没有什么用处。

就像是"得不到的就更加爱"一样。中国要是屁颠屁颠去参加五国会议,但是在会议上没有多少自主权,反而会被人看

轻。

倒是拒绝参加会议,一旦会议没有结果,英美法会认为是因为没有中国参加所以无法达成协议。会更加期盼中国参加会议。

中国拒绝的次数越多,反而会出现没有中国就无法解决问题的错觉。那样大家就更加渴望中国参加世界事务,更加渴望中国进入联合国。

很多政治局委员都是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所以更支持魏红军的想法。为了进入联合国求着美国,大家心里总是不得劲。相反魏红军说的要打美国的七寸,让美国有求于中国,让大家更满意。

以前魏红军不分管外交工作,所以不会对外交工作说三道四。但现在魏红军主持中央工作,在外交领域也需要表达自己

的想法。

中国是后发展大国,外交不能在别人的框架范围打转。应该要勇敢的跳出别人的赛道,开辟自己的赛道,扰乱原来的赛道。只有这样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不让中国乱闯乱闹,才会把中国请进他们的游戏圈。

最后政治局投票,更多人支持魏红军的提议。结果政治局会议决定,正式拒绝五国会议的邀请。

1109

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紧接着召开了军委会议。

主要讨论三件事情。

一个是1959年失败的“东风2号”,在1961年6月24日进行了第二次的发射试验,结果获得了成功。

导弹研究所最早想要研制的是射程1600公里的地地中程导弹,但后来发现技术难度太高。“东风二号"”是中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中程导弹,虽然依旧是仿制苏联导弹,但里面要解决的问题依旧非常多。

倒不是不能继续攻克,而是这样需要

时间。可是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大家都在期待“东风二号”的出现,可以给原子弹当运输机。没有两弹结合,那么核武器的威慑力就严重不足。

正因为对于“东风二号”导弹的急切需要,所以经过讨论之后,导弹研究院把射程减少到1200公里,认为这个射程中国可以自己解决。结果1200公里设计的“东风二号”导弹,在1959年发射失败。

后来经过论证,以及检讨失败问题之后,设计的导弹射程再次缩减到了900公里到1000公里之间。也就是这一次发射的“东风二号”导弹。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之后,解决了大部分的技术难题。

此次“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之

后,1961年7月3日,7月11日,又连续两次进行了“东风二号”导弹的发射试验,全部获得了成功。

按照计划7月份和8月份总共要发射7枚“东风二号”导弹。主要是对于导弹继续进行整改,要慢慢的把射程提高到1200公里。

“东风二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中短程导弹系列,最终的目标就是射程达到1600公里。

而且导弹研究院已经开始规划中远程导弹,也就是射程超过3000公里的导弹。

当然与此同时,国防科工委已经开始组织人员进行两弹结合试验。虽然“东风二号"导弹射程没有达到预期的1200公里。但900公里已经足够进行两弹结合试

验。

随着中国导弹研制的迅速发展,再配合原子弹的两弹结合,导弹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所以这一次召开军委会议第一个议题就是组建一支专门的战略导弹部队。这支战略导弹部队,会拥有近程导弹,中程导弹,远程导弹,以后还会有带着核弹头的导弹。

这个战略导弹部队和地空导弹部队,海防导弹部队是不一样的。地空导弹部队和海防导弹部队都已经正式成军,直接编入了空军和海军。而且属于哪个军区,就是哪个军区的部队。地空导弹部队和海防导弹部队,都属于是常规武器部队。

但即将要成立的战略导弹部队,未来是要两弹结合,装备核弹头的。目的就是

为了对抗美国的核讹诈,要自己拥有核打击能力。

所以中央是不可能把这种大杀器部队,编入某个军区,而是要掌握在军委手中。因此讨论的就是成立一个新军种。

这个新军种要叫什么名字,大家也是七嘴八舌的提出建议。

其中赞成“火箭军”的最多。因为早在钱学森刚刚回国给中央和军委的干部讲课的时候就称呼导弹部队为“火箭军”。国外早期的导弹部队都是叫“火箭军”。

所以大家非常熟悉“火箭军”这个称呼,也都倾向于新军种的名字叫“中国战略火箭军”这个称呼。

“这个新军种很重要,是国之重器。我认为取名还是不要太张扬,或者不要太明确。目前来说我国的导弹部队实力弱

小,还是以保密为主。"

谭正开口。

谭正因为是替代罗帅担任军委副主席,所以发言权很重。谭正也是从保密角度考虑问题。

“我赞成谭正同志的说法,新军种和海军空军不一样,从保密级别来说就是我们的地空导弹部队都比不上。79

贺老总点头支持。

导弹目前属于是军队高科技武器。所以目前中国不管是地空导弹部队还是海防导弹部队,都是只有代号,连兄弟部队都不知道这些部队的具体情况,保密级别非常高。

而现在中央要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保密级别就更高。而且要和海空军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所以为了保密,也不好取一个太张扬的名字。

“我看这个第二炮兵部队的名字就很不错。”

魏红军提出了建议。

多么朴实无华的名字,也不知道是谁想到的。要不是后来解密,大家怎么可能知道“第二炮兵部队”竞然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我也认为这个名字好。从名字上根本联想不到这是导弹部队。”

从保密角度来说,大家都认为“第二炮兵”比“战略火箭军”更适合成为战略导弹部队的番号。

确定了名字之后,就是组建第二炮兵部队的领导机构。

其实关于第二炮兵部队的司令员人选,大家基本上都心里有数。目前正在进行调整的大军区司令员当中,大部分都是上将和中将,只有一个人是例外。

现在军队情况是,元帅和大将都在中央,元帅大部分都是政治局委员,或者说军委常委,而大将还在军中的基本上都是军委委员。

地方大军区军政领导主要是上将为主。而王秋云作为军委委员兼副总参谋长,还担任地方大军区司令员,在大将当中都是特例。所以这一次也需要调整。

但王秋云调整之后要怎么安排?是要换一个军区继续当司令员,还是要上调中央。以王秋云大将的军衔,还是军委委

员,已经不适合继续留在地方当军区司令员,最适合的还是要上调中央。

可是王秋云这种大将军衔的军区司令员上调中央,那就是地方诸侯进入中央军委肯定要做出妥善的安排。但目前军委主要位置都是有人的,总不能让王秋云只是担任副总参谋长。这种安排怎么都说不过去。

但你让大家让出自己的位置给王秋云,那也是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军委的位置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那也是经过十来年的磨合之后出现的。

因此大家很默契的给王秋云选择了第二炮兵部队。别看第二炮兵部队作为战略导弹部队牛气哄哄的样子,但目前几乎是空架子。只有以“东风一号”导弹成立的几个独立营部队。

真正的第二炮兵部队,还需要王秋云从零开始打造出来。这样安排之后,王秋云就不会过来影响军委架构的稳定。

魏红军也没有发表不同意见。相比起在军委机关工作,负责组建第二炮兵部队,更适合王秋云。

而且王秋云本身也有年龄优势,并不急于在军委抢班夺权。军委目前的很多领导干部年龄在1900年前后,十一大的时候要退的不少,十二大的时候退休就更多。到时候王秋云还不到六十岁。

军委任命王秋云为第二炮兵部队司令员之后,任命原广州军区司令员陈开坤担任武汉军区司令员,和钟启光搭档。

调南京军区司令员徐实友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调福州军区司令员张子华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调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韩

先初担任福州军区司令员。

本来这一次军区军政干部调整当中,也有黄勇的提名。毕竟当初晋察冀几个军分区军政领导,发展都很好,基本上都是大将军衔。黄勇作为秋收起义出身的猛将,按资历,按战功和级别,此次提拔担任某个大军区司令员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军委不少干部对黄勇的私生活颇为诟病。包括广州军区司令员陈开坤和政治委员赖传朱更推荐韩先初,而不是黄勇。

魏红军也反对黄勇担任军区司令员。历史上军内对于黄勇的批评也不少,但主持军委工作的的林帅力挺黄勇。林帅评价黄勇有一些小问题,但革命大方向上是坚定的。有了林帅的支持,黄勇才能够在军中步步高升。

但现在林帅不在位,其他很多人都不

喜欢黄勇的性格和作风。战争年代黄勇是猛将,有些问题大家可以睁一眼闭一眼。但和平年代他身上很多问题党内军内都无法容忍。

就连一直欣赏黄勇的罗帅都忍不住几次警告黄勇。所以这一次军区领导干部调整,中将都开始崭露头角。但黄勇依旧没能够提拔,在广州军区也是越来越边缘化。

当然军委任命和干部到任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真正全部完成需要几个月时间。

不过随着军委接连通过这些任命,十大之前进行军区军政干部调整基本上已经顺利完成。

至于这些新任命的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军政干部之间,还有和军区原来的

干部怎么磨合,是这些军政干部的事情。

如果你能力不足,到了新的军区之后,矛盾太多,问题频发。那么军委肯定还需要继续调整。

有了司令员人选之后,军委继续商量,最后任命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徐力青担任第二炮兵部队政治委员。

彭老总和谭正已经联合提议,在十大之后把军委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合并起来,成立一个新的军委总政治部。所以总政治部和总干部部的干部,很多都要重新安排。

给王秋云配一个政治委员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王秋云是典型资历浅,战功辉煌的战将。抗战时期别看在党内地位不高,名声却是响彻全国。是当时全国知名的抗战名将。

为什么王秋云那么顺利就担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除了山头原因之外,就是因为名声太大。

所以给王秋云配备一个政治委员,中央和军委都是非常小心的。你不能配备和王秋云同样资历的政治委员,这样的政治委员级别太低,根本无法约束王秋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