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我刘家大少,一路进部! 第128章

作者:是青青青青衫啊

  “后勤处的高处长请您过去一趟。”

  刘光奇抬起头,和一旁的王建国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几分疑惑。

  “后勤处?”

  王建国放下了手里的铅笔,愣了愣道:“不是还没到发工资的时候吗?”

  都是一机部的老人!

  抬头不见低头见,人肯定认识,但后勤处跟他们研究处,业务上八竿子打不着。

  除了每月关晌,逢年过节领点米面油,两边几乎没什么往来。

  今天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前来传话的办事员是个年轻人,看起来机灵得很。

  他快步走进来。

  左右扫了一眼,低声道:“王组长,刘组长,跟你们这次通报表扬的奖励有关!”

  办事员挤了挤眼睛,脸上带着一丝藏不住的笑意。

  “放心,是好事!”

  听到这里,刘光奇和王建国顿时便知道是什么意思。

  都是聪明人。

  当下便将手上的工作收拾好,跟着来人一块向后勤处走去。

  ——————

  咚咚!

  敲门声响起。

  随即,刘光奇推开门走了进去。

  见到来人是这刘光奇,高处长直接从椅子上起身,随后拿起暖壶倒了杯水。

  “哎呦,是刘组长来了,快坐,快坐!”

  高处长一边说着,一边给刘光奇倒水,搪瓷杯和暖壶磕碰,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姿态,哪有半点处长的架子。

  要(acce)知道!

  在级别上,高处长可是实打实地压着刘光奇一头。

  “高处长太客气了,我自己来就行。”

  刘光奇笑着说道。

  “嘿!说的什么话,刘组长来我后勤处,倒杯水还是应该的……”

  高处长把一杯热气腾腾的水,放到刘光奇面前的茶几上,这才坐到对面的凳子上笑道:

  “来,先喝口水润润嗓子。”

  一番客套下来,气氛已然十分融洽。

  高处长这才从办公桌的抽屉里,笑呵呵地拿出几个牛皮纸信封。

  信封看起来鼓鼓囊囊的,很有分量。

  “这是部里给刘组长的奖励!”

  “部里说,这段时间,刘组长和研究处的同事们,都辛苦了!”

  “有些奖励和补贴,不方便在广播里播报,容易惹人非议,所以就由我们后勤处,私下里交给你们。”

  高处长压低了声音,话里有话。

  接着。

  他又将另外一个相对薄一点信封拿了出来。

  “这个,是研究处其他同志的,意思一下,也算没忘了大家的辛苦。”

  “当然,肯定没法跟光奇同志的比!”

  这番操作,显然也是老规矩了。

  既表彰了功臣,又照顾了大家的情绪,还有通报奖励,所有人的面子都给到了。

  高处长把话说得这么明白。

  刘光奇自然不可能不懂!

  当然,一个后勤处的处长,能把姿态放得这么低,绝不仅仅是因为他这次的功劳。

  更多的……

  还是因为刘光奇身上的潜力。

  虽然他此时还只是正科,但谁都知道,他的正科再往上升一升,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现在缺的,只是最后一把风了。

  ……

  ……

  “那就多谢高处长了。”

  刘光奇脸上的笑容恰到好处,既有年轻人的热忱,又不显得谄媚。

  “也麻烦您替我们谢谢部里的领导。”

  他伸出手,客气地接过信封。

  入手就是一沉。

  这分量,可不清。

  高处长满意地点点头,拍了拍他的肩膀,话里有话:“光齐同志啊,好好干,部里都看着呢!”

  两人又是心照不宣地闲聊了几句,都是些场面上的话,点到为止。

  刘光奇这才起身告辞!

  ……

  刚一脚踏进研究处的门!

  整个研究处的空气,都仿佛凝固了一瞬。

  十几道目光“唰”地一下,齐齐聚焦在他身上,热切得能把人点着了。

  王建国笑了笑!

  压着嗓子,眼睛却亮得惊人:“光奇,怎么样……是不是部里发奖励了?”

  显然。

  以王建国的老资历,自然也是第一时间猜到了。

  刘光奇也不卖关子。

  笑着从兜里掏出那个厚实的信封,在众人面前晃了晃。

  “部里给的奖励,人人有份!”

  “喔!!!”

  整个研究处瞬间炸开了锅,压抑的兴奋彻底爆发。

  “咱们这回……”

  “可是结结实实地占了你的光啊!”

  王建国此话一出!

  整个研究处都是兴奋不已,能被通报表扬,还能拿到部里的奖励,这一切可都是拜刘光奇所赐。

  “哈哈哈!”

  “多谢组长,让咱们沾点光!”

  “又是通报表扬,又是奖励,嘿,这叫什么?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哈哈哈!”

  王建国被逗得大笑,心里的那点感慨也烟消云散了。

  研究处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刘光奇微微一笑,把信封递给王建国:“王哥,部里的奖励你给大家分一分!”

  “行!”

  王建国也不推辞,撕开信封,往桌上一倒。

  哗啦啦!

  一堆花花绿绿的票据散落开来,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嚯!布票、粮票、副食票、还有肉票……”

  “这可都是硬通货啊!”

  不出所料!

  这些票据的数量,正好是按研究处的人数分好的。

  每个人都能分到一份。

  在这个物资短缺,买什么都得凭票的年代。

  这些票据的价值……

  可比钱要有用的多了,毕竟这年代,提倡节俭,钱这玩意,家家户户都能攒下点,可票这东西,是真的没地方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