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吨力量,我在红楼莽穿天下 第374章

作者: 慕辰辰

  “这,这就谢谢姑奶奶了。”

  “板儿,快,给你姑奶奶磕头。”

  刘姥姥拉着板儿,就要跪下去给王熙凤磕头,但是被王熙凤给拦下了。

  “这就不用了,以后啊,没事多走动走动。”

  “周姐姐,去送送她们。”

  王熙凤笑着开口说道。

  周瑞家的点了点头,领着刘姥姥走出房门。

  “奶奶,琥二爷找您。”

  等房间只剩下王熙凤和平儿的时候,平儿低声的对着王熙凤开口说道。

  “是有什么事吗?”

  王熙凤楞了楞,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对着平儿小声的开口询问道。

  “奶奶,平儿不知道。”

  “琥二爷让您到东府的门口找他。”

  平儿小声的对着王熙凤开口说道。

  “走吧。”

  王熙凤再次叹了一口气之后,领着平儿也出了门。

  宁国府!

  贾琥站在府邸门口,目光看向荣国府的那边。

  贾琥昨夜思考了半夜,内心对于王熙凤这个一夜夫妻的人,还是放心不下。

  贾琥决定让王熙凤过来,告知她不要在去做那放银子的事情了。

  这样对她以后的人生来说,并不好。

  甚至还是王熙凤以后那样遭遇的罪魁祸首。

  这时,周瑞家带着刘姥姥从西角门走了出来,迎面正好撞到贾琥。

  “琥二爷。”

  周瑞家的对着贾琥恭敬的问候道。

  “嗯。”

  贾琥只是轻轻的点了点头。

  而后贾琥的目光扫视到刘姥姥和板儿的时候,贾琥皱了皱眉头。

  “你是刘姥姥?”

  贾琥出声对着刘姥姥开口询问道。

  “给二爷问安。”

  刘姥姥拉着板儿再次对着贾琥跪了下去。

  看着刘姥姥的样子,贾琥猜到了,这一老一小果然就是刘姥姥。

  “贾三,那二十两银子给这个老人家。”

  贾琥背对着贾三,淡淡的开口说道。

  “是。”

  贾三也根本不稳原由,直接摸出了一张银票,给刘姥姥递了过去。

  “二爷,这是....”

  刘姥姥看着手上的银票,看着贾琥询问道。

  “拿着吧,你是个大善人,这银子你应得的。”

  贾琥看着刘姥姥,淡淡的开口回应道。

  “这...”

  刘姥姥还想要说些什么,但是被贾琥挥手给打断了。

  周瑞家的眼尖的领着刘姥姥离开这里。

  “周嫂子,这个...”

  刘姥姥边走边拿着手中的银票对着周瑞家的开口询问道。

  “二爷让拿着你就拿着吧。”

  周瑞家的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刘姥姥。

  她倒不是羡慕刘姥姥手中的银子,而是羡慕这贾琥似乎是认识这刘姥姥。

  不然,也不会给这刘姥姥二十两银子。

  贾琥看着不远处刘姥姥的背影,贾琥抬头看了看天空。

  在红楼,这刘姥姥,一个蕴含着生活大智慧的老人。

  而她的行事方式,对于世人更显弥足珍贵,更具借鉴意义。

  毕竟,侯门王孙难寻觅,普罗大众处处有。

  但最后能过上怎样的人生,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则完全取决于自己。

  终归,这世界唯一能左右人生的,永远是你自己。

  穷人的世界里,容不下一颗玻璃心

  刘姥姥是个寡居多年,靠着二亩薄田勉强度日的乡下老太太。

  不愿女儿跟着自己受穷,她便将女儿嫁给了同村的王狗儿,只因王家有个曾当过官的祖父。

  哪曾想,王家早已家道中落,小两口的日子过得也很艰难,姥姥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懊恼之余,刘姥姥便搬去女儿家,帮着照顾小孩,顺带打理家务。

  生活中,绝大部分糟心事,都是因为穷。

  而这次之所以来贾府打秋风,也正是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

  贾琥甚至能看到这刘姥姥在荣国府的时候,那种弯腰的场景。

  深谙“小鬼难缠”的她,面对门上那群挺胸叠肚的下人,便恭顺地叫一声“太爷”。

  见到太太的陪房,也是点头哈腰称“嫂子”。

  待进到府中,更是将秀丽贵气的丫环当作太太,磕头跪拜。

  谋生事大,颜面事小。

  当你放下虚荣,放下面子,扛起生活责任时,一切的荣耀就有了真正的意义。

  一番周折后,刘姥姥终于站在凤姐面前,开口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凤姐初掌家务,亲戚关系并不熟悉。

  她不动声色地安顿下姥姥后,便派人向太太请示。

  待得到回复后,凤姐便笑着对刘姥姥说:

  “` 「既然你远道而来,又头一遭儿向我张口,绝不能叫你空手回家去。”

  然后,便吩咐下人“将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和自己的一吊零钱给了刘姥姥。

  拿了银钱的刘姥姥千恩万谢,告辞众人后,欢天喜地回家去

  人心复杂时,“难得糊涂”是处世良方。

  刘姥姥带回的银子,解了全家的燃眉之急:

  今冬的棉衣柴炭、明春的农耕物资都有了着落。

  来年是个丰收年,初秋的某日,刘姥姥带着两大口袋时令蔬果二进荣国府。

  这次,她是来登门谢恩的。

  “这都是自家地里打下的尖儿货,送给姑娘太太们尝个鲜,也算尽了我们的一片心。”

  她腼腆地笑说着。

  贾母正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刘姥姥的识趣幽默正合她意,便留姥姥在府上小住几日。

  园里逗留的日子里,刘姥姥陪贾母闲聊,随姑娘们游园,所见所闻真是“把古往今来没见过的、没吃过的,都经验了”。

  几日后,刘姥姥向凤姐辞行,带着贾家赏赐的金银细软登上马车,回家去。

  车厢里,她静静地坐着,凤姐的临别箴言不停地萦绕在她的耳边。

  “包袱里的一百多两银子是老太太、太太赏赐的。你拿了去,或做个小本买卖,或置办几亩良田,盖上几间瓦房。好好地把日子过下去,别再求亲靠友了..”

  之后的几年间,手握银钱的刘姥姥在村里买地、盖房、打井,一家人的日子慢慢红火起来。

  时时的,她会向旁人讲述那些在荣府的见闻。

  但说得最多的,依然是贾母的慈爱、凤姐的果敢、贾家的宽仁。

  如果说,刘姥姥一进荣府拿回的赏赐,只是富亲戚迫于颜面打发的散碎银子;而她二进荣府的满载而归,则是凭着自己的知恩图报、乐观豁达收获的真诚帮扶。

  俗话说:“过河不忘搭桥人,吃水不忘挖井人”

  这世界,永不会辜负每一个心存感恩的人

  而这苦尽甘来的生(好得的)活,也正是这世界对刘姥姥的褒奖

  这边,刘姥姥家的生活已渐渐走上正轨;

  那边,贾家没落,诺大的宁荣两府再没了往昔的雍容华贵,只剩下“树倒猢狲散”的无尽凄凉。

  两府被抄,贾母随之去世,惊闻噩耗的刘姥姥次日天不亮便动身进城。

  终于,她见到了骨瘦如柴的凤姐

  姥姥小心翼翼地与病中的凤姐聊着天,却还是因为一句“小孩还是要亲生父母养才好”,招来凤姐的愁肠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