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网法师,魔法皇帝 第26章

作者:乐子宁

  棚顶吊了一盏微光灯泡,模拟阴天的光线强度。

  经过一周的照料,培养基里的菌丝已经开始萌发子实体,一朵朵乳白色的菌菇在培养基的木箱表面生长出来,探头探脑的。

  这时候就可以给菌丝投放生物质了。

  菌种会汲取生物遗传信息,将其收纳进自己的基因组中。

  随着这些外源生物的遗传信息被菌丝解读、表达,菌毯上就会长出对应的拟态蘑菇,外表和被吸收的生物体有些相似,内部构成则是基本相同。

  给菌种提供足够多样的生物基因,组成一个庞大的遗传信息库,这是必要的一步,对所有培养全能菌种的玩家来说都没什么难度。

  真正有难度的是接下来的筛选工程。

  在菌丝受到特定刺激后,为了适应环境或满足自身要求,会从基因库里选择各种性状的基因片段,长出对应的拟态蘑菇。

  然而,生物遗传信息实在太庞杂,有用没用的性状一大堆,堪称屎山,这种情况下,菌种挑到不合格的基因片段,也是在所难免。

  这一步就像厨子从仓库里挑选食材,假如客人的要求比较模糊,厨子的挑选就会更随机,结果做出来的菜品是好吃难吃,有毒没毒都无法保证。

  因此,培养者越是能给菌种足够明确的定向刺激,最后产出的蘑菇就越接近自己的要求。

  《蕈人教授的菌类农学》里大量的篇幅都在描述如何定向筛选性状。

  这过程可比那位孟德尔神父种豌豆复杂得多。

  书中记载培养蘑菇品种的技术规范有上百种,其中最有效的一类农业技术,就是和菌种建立沟通,这是蕈人教授十分推崇的。

  想要和菌种建立沟通渠道,也有许多不同的办法。

  正统的路子是培养出蕈人种族,所谓蕈人,是一类魔法生物,它们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心灵孢子,吸入孢子的生物能和蕈人达成意识链接。

  通过指挥蕈人培养所需的蘑菇品类,是最省心的,但却不是完全没有隐患,毕竟蕈人作为智慧生物,也可能对培养者产生恶感,导致双方分道扬镳,最后往往还会大战一场。

  除了培养蕈人,另外譬如德鲁伊魔法,也有和植物沟通的手段,这同样是最优秀的农学技术。

  但如果玩家没什么施法能力,那就要考虑一些比较生冷凶猛的策略了。

  比如给菌毯喂养生物神经细胞,培育出大脑蘑菇,赋予菌种思考的能力,再通过对大脑蘑菇进行化学和电流刺激,引导蘑菇意识的想法,进而培育所需的菌种。

  这其实就是缸中之脑的真菌版本。听起来很酷,但其实这门技术缺陷不少。

  一是门槛比较高,刺激缸中之脑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蕈人农学》里没详述,还得玩家另行购买学习。

  二来大脑蘑菇的智能较弱,想要提升也很困难,选育菌种的效果只能说差强人意;三来,大脑蘑菇为了进行思考还需要消耗巨量养分,抢夺其他菌种的食物,这就有些得不偿失。

  全能菌种优点无数,但也正因为培养难度较高,综网玩家群体里,能走通这条路的也并不多。

  林博也不敢打包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将手放在菌毯上,感受菌丝中流淌的细胞液的波动,聆听它们的窃窃低语。

  “生长……进食木头……木头好吃……有点渴了……”

  守夜人把此前摘的一些树莓浆果碾碎,洒在菌毯上。

  “进食、存储基因……好吃……喝饱了……”

  菌种的咕哝声清脆尖锐,带着一重重杂音,像是一群孩童。林博多倾听了一会儿,已有菌丝悄悄顺着他的手掌蔓延,一根根细小的丝蔓攀住法师的指头。

  “你好……你好……喂食者……喜欢……”

  林博微露笑意,用魔法语言回答:“你们好。”

  在获得万物倾听者特性后,只需法师学会对应的语言,就能和万物交流沟通。

  林博听惯了风与海的嘟哝,兴许是火候到了,每日都能领会一两个新的魔法词汇,已经初步具备打招呼的能力了。

  毛茸茸的白色菌毯像是被无形的风吹动一样,微不可察地仰倒一大片,随后又兴高采烈地把更多菌丝攀附在林博的手掌上,很黏人地嘟囔起来。

  “喜欢……请你吃……蘑菇!”

  菌毯的角落里,冒出一粒蓝黑色的蘑菇,周围的菌丝加速供给,快速催熟,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这粒蓝黑色蘑菇快速生长,从芝麻大小变为乒乓球大小才停止。

  这枚拟态蘑菇自动脱落下来,散发出清爽果香。

  林博捡起来放入口中品味,汁水丰盈,滋味繁复,他喂给菌毯的越橘、黑莓、黑刺李,都从这枚蘑菇里得到体现,而药性也是在组合中产生了新的变化。

  【技能判定成功】

  药师舌识品增长了一些熟练度。

  “好吃。”

  得到夸奖,菌丝轻轻摇曳起来。

  林博有心逗逗它们,于是连着夸奖好多句,每一次,菌丝的回馈的快乐都是满额,一点也没觉得敷衍。

  “渴了……累了……喜欢喂养者……请求喂养……”

  守夜人把粘在手上的菌丝轻轻拨开,往培养基里洒了些肥料水,确认它们获得了足够的养分,这才继续营建蘑菇园。

  午后二时一刻,林博完成今日的工作进度,心里还惦念着探听钢铁的真名,又考虑到石塔镇的病患或许会趁着天晴造访灯塔,于是不再停留。

  “(真言)风。”

  法师站在石窟入口处,发动言灵,呼啸的海风汇聚过来,贴着他周身旋动吹拂。

  他试着催促风力,周围的气流越发汹涌,停驻在洞口歇脚的海鸥们被卷得晕头转向,尖叫着逃离这个危险的家伙。

  大气密度低而轻虚,能被林博感应、调动的气流总量也有限,始终没能将他托举起来。

  以他当前的言灵能力,每次只能驾御一个真名,既然不能御风而行,林博也就没再勉强,戴上面具后念诵本名,沿着悬崖飞纵而上。

  被这一阵旋风卷得七荤八素的海鸥腾空而起,在蔚蓝的天与海之间盘旋啼叫。

  北方海面上,一艘钢铁小汽艇朝石塔镇的码头驶去,坐在船上的一行人晒着明媚的秋日,闲谈着沉船古币与失落宝藏的传言。

  忽然听闻鸥鸟的啼叫,他们望向海崖的方向。

  “是海鸥啊,洁白的小家伙,真可爱。”端庄的淑女用鲸骨折扇遮挡口鼻。

  “这也是自然界美好的景色。”首都大学府的考古系教授递过一支黄铜望远镜,“瞧瞧它们吧。”

  淑女接过单筒望远镜,先观察了一番岬角上矗立的白色灯塔,人类总是会为这些建在荒野里的建筑着迷,随后她才把镜头转向海崖。

  她发出惊疑,放下望远镜愣神,随后急忙重新举起。

  “怎么了?”

  “我好像看到有人在攀岩,现在却不见了。”

  教授凝目眺望,“这么远的距离,望远镜也看不清具体景象,你或许是把某块形状独特的石头看作了人影,这是一种心理学效应。”

  随行的珀尔子爵看向海崖,决不相信有人能在这样的峭壁上攀援,“可能是某种鸟类。”

  淑女为自己的少见多怪而失笑,赞成了同伴的说法。

  “也是,那样陡峭险峻的山,也只有飞鸟才能去到。”

第37章 吹铁飞刃,第三御术

  回到灯塔,此时还未有病人登门拜访,石塔镇的渔夫在补眠,渔夫的妻子在补渔网,孩子们被关在学校,工人还未下班。

  林博开启发电机组,给铁卫一充能。

  他待会儿要仰仗这台机器人,所以提前给它吃饱饭。

  一段厚实的木头,一柄铁柴刀,守夜人把木料放在地面,再把柴刀递给铁卫一。

  回想起今早,这铁皮人拿着他的工具捣乱,叮叮当当的很有活力,林博便指望这家伙灵性一些,主动劈砍木料。

  兴许也是因为被法师用真言幻术制造的海浪给吓唬过,铁卫一就算手持柴刀,也很是老实巴交,不敢对木料动手。

  林博无奈,先拿回柴刀,象征性地往木料上劈了几下,凿出几道印痕,再把刀具递回。

  有了他的主动演示,铁卫一的智能核心判断出林博的意图,因此开始主动模仿。

  “很好。”守夜人高兴地看着铁卫一开始用柴刀劈木头。

  他将事先准备好的丝线绑在刀柄,一端握在手中绷直了,依靠悬丝诊脉般的技艺,开始感知钢铁的语言。

  一口气慢慢吐出,林博陷入假死冥想。

  笃!笃!

  钢铁在凿打木料时,轻微有力的震荡化作言语,又立刻被木料的埋怨声压过。林博得以在缄默中窥见真名符文。

  一点点清晰,越来越明亮。

  等到掌握了钢铁的真名,不仅仅意味着林博可以放心训练烈之御术,也意味着他多了一种重要的战斗手段。

  驾御钢铁腾空迎击,杀伤能力必然远超血肉之躯,百步之外削敌首级也是轻而易举。

  有了这种攻击手段,林博就不必每逢战斗就念诵本命真名,大大减少泄密风险。

  笃!咔擦!

  在一声清脆的响声后,有规律的劈砍中断了。林博脑海中即将完全显化的钢铁真名逐渐黯淡下去,再怎么竭力回忆也是追之不及。

  他不得不退出冥想。

  睁眼观瞧,发现铁卫一不知何时把木料竖起,刀锋顺着生长纹路劈下,不过几下就把它剖成两半。

  “你应该继续劈的。”林博很无奈,他故意把木材横置,就是为了让柴刀不易劈砍,但铁卫一自主学习行为纠正了守夜人的错误。

  双方语言不通,完全鸡同鸭讲。铁卫一自诩完成了任务,松开刀柄,默默起身回到墙边站好。

  法师捏着手中丝线,另一端的柴刀跌在地上,他抛开丝线,慢慢深呼吸,让功亏一篑的烦乱从心头散去。

  或许换一块更结实的木头,或者换一柄钝刀,结果就能不一样,无非是重来一次。世上大多数工作都是重复性的,在法师研习的道路上,遭遇一点小小挫折实在太正常不过。

  林博已经尝试了三次,在造船匠,在东崖石窟,现在是在灯塔,三次探知钢铁真名的尝试都不尽人意。

  他忍不住猜测,是否自己的运气就是如此不佳?

  不,这和运气无关,真名探知有固定而明确的流程,倘若结果不如意,与其归咎运气,不如反思方法的错谬。

  守夜人走到窗边,远眺海面。木质的窗棂被他用电钻打了孔洞,气流正呼呼吹入。这个孔洞是他准备连接电线的。

  经过前几夜的忙碌,林博已经在三楼架设、调试好电力设备,确保发电机输出的电流足够稳定,现在就可以正式铺设电路。

  他计划从三楼机械室的窗户走线,在灯塔外壁向下延伸,再穿过一楼、二楼的窗户,连到室内,这样就不必破坏墙体和地板,只需要在几处窗棂上打孔。

  窗台上积了一些打孔时遗留的木屑,还有一支小铁刀不知何时遗留在那儿。

  这是一柄用来撬牡蛎的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