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140章

作者:随遇而安

唯一发展比较出色的只有第一支队。

第一支队本来是南下,在怀仁、应县一带活动。出发的时候一百多人,一年之内发展到了一千多人。几个月前游击军军部整编的丰镇、阳高县一带的地主武装发生了叛乱,让察绥游击军军部、第四支队、第五支队损失惨重。察绥游击军就把第一支队调了上来,不过并没有全员回来。第一支队在怀仁、应县留下了五百多人,并入了雁北支队。

而第一支队北上之后,迅速稳定了丰镇、阳高县的局面。

在察绥游击军当中就数第一支队战斗力强大。

第一支队的司令员连汉今年二十五岁,别看这么年轻,但经历很是丰富。十五岁就念了阎锡山打造的北方军官学校,毕业之后没有进入军队反而是去北平念了大学。一二九运动爆发之后加入了中国中共,后来开始做学运和兵运的工作。

察绥游击军作为阎锡山和八路军共同打造的部队,连汉这个毕业于北方军官大学的军官就非常受器重,担任了第一支队司令员。这一年多来他率领第一支队在雁北作战表现非常不错。

在整个察绥游击军当中,算是最闪亮的一颗将星。

“至于第三大队政委--,张军长,八纵想调金永麒同志担任。你看?”

察绥游击军是阎锡山和八路军共同打造的。

他们的上级是战总动会。虽然实际领导是八路军359旅,但名义上他是要接受战总动会的领导。

这一次120师把察绥游击军第一支队、第四支队、第五支队以及军部警卫连等并入八纵,但并不是说察绥游击军就完全并入八纵。察绥游击军依旧有其他支队存在,他们还是会以察绥游击军的名义活动。

所以察绥游击军的军部一些干部,还是隶属于战总动会。

因此他们的去留,八纵还没有资格指手画脚。

金永麒是察绥游击军秘书长,八纵并没有资格任命。所以魏红军还是要得到察绥游击军军长,察哈尔省省主席张声石的同意。

张声石一直都没有说话。

其实这一次他并不需要亲自过来,因为这是八路军内部的事情。察绥游击军名义上隶属于战总动会,但部队打仗、人事都是受到120师节制。这里面也有张声石纵容的关系。因为张声石也支持八路军的主张,虽然不是党内的人,但和八路军关系很好。要不是张声石默认,察绥游击军怎么可能是120师领导。以张声石的资历地位,他要是不同意,就算是为了统一战线,120师也不会这样明目张胆指挥察绥游击军。

张声石此次亲自过来,不是因为察绥游击军整编的事情。他主要是想看看魏红军这个名震晋察翼的年轻将领。

正所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张声石这一年来带着游击军在敌后战场打仗,比谁都明白敌后战场的困难。他也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但没有想到敌后作战会如此艰难。可是八纵的发展简直是跨越式的,或者说是一个传奇。所以张声石对于八纵是很好奇。

不过今天看起来也没有什么。

魏红军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唯一不一样的是,魏红军谈的都是一些在别人看起来“鸡毛蒜皮”的事情。魏红军咨询察绥游击军情况的时候,问的不是一些大事情,都是一些生活琐碎的问题。

包括根据地的情况问询也是如此。

有多少耕地、种了什么东西、产量多少,根据地能够收多少粮食。根据地百姓当中,大地主多少、中小地主多少、自耕农和贫雇农多少。还有就是有多少妇女。

然后是游击军的构成。

多少学生,都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家里情况是什么样的。

仔仔细细。

虽然并没有完全看出魏红军这个八纵政委有多少本事,但张声石对于八路军的佩服是丝毫没有减少。所以张声石点了点头道:“察绥游击军此次调整之后,军部就要撤离这里。我可能也要去西安,金秘书长的安排我不插手。”

张声石是察哈尔省省主席。

不过现在察哈尔陷,老蒋在这里可没有部队。所以目前的察哈尔省政府办公地点在西安。

“谢张军长的支持。金永麒同志,你的想法是?”

“魏政委,我是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

“好。”

“任树海同志、周绍清同志,你们两个人暂时离开部队,去察南干部学校学习三个月时间。宁高镇支队每一个大队这一次都要抽调十名干部去察南干部学校学习。主要是学习如何打仗,提高指挥部队作战的能力。

部队干部抽调去学习,是八路军优良传统。

不要说是干部,就是部队有时候也会整体调动,来到根据地整训。整训结束之后,重新去参加战斗。整训的目的很多,有为了提高战斗力进行军事训练的,有的是为了打破山头进行整训的。

宁高镇支队的干部,特别是第三大队的干部学生居多。他们有文化,但没有经验。不仅缺乏军事斗争经验,也缺乏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这些都需要去干部学校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现在的察南干部学校办的是有模有样。也知道如何在短期之内培养一名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

“是。”

第206章 宁高镇支队3

宁高镇支队成立。

下辖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辖三个营,加上支队部,总人数达到5300人。人数倒是不少,但论作战实力是不如十六团、十八团这两个主力团的。

十六团、十八团,那可是八纵的拳头部队。

两支部队只是因为编制原因,所以主力部队只有3000多人。

宁高镇支队五千多人,已经是一个旅的编制。

不过成立宁高镇支队只是第一步,宁高镇根据地相比起八纵其他根据地没有什么优势。

魏红军留下了八纵主要领导,还要跟他们开个会。

“宁高镇支队不能只关注主力部队的发展壮大,更要注重根据地的建设,注重地方部队的建设。虽然我们八纵这一年多来打了不少胜仗,但我国的抗日战争依旧是处于敌强我弱的局面。我们就算是有了局部优势,但只是一时的优势。未来几年我们和日军打仗,我们的策略依旧是主力跳出外线作战。可是主力跳出外线,难道我们的根据地不要,了?当然不能。我们要有部队在根据地牵制敌人,给主力部队在外线歼灭敌人争取时间。所以我们除了建设主力部队,必须要加强地方部队的实力。不能让我们的地方部队,被日军一冲击就垮。只有地,方部队强大,能够牵制日军主力,才能够给我们的主力部队在外线打击日军创造机会和时间。同时有足够的地方部队,我们才能够在主力部队伤亡过大的时候,可以迅速的补充主力部队的缺口。让主力部队始终保持战斗力。”

目前八路军其他不少根据地,他们虽然也重视,地方部队的建设。但他们更多的是发展壮大主力部队。只要是好的兵源,好的武器,好的干部,都划拉到主力部队当中。所以目前八路军主力部队增长速度迅猛。

一直到百团大战之后,日军开始用重兵铁壁合围八路军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才发现这个问题。八路军地方部队太弱,无法配合主力部队有效作战。

加上后来根据地负担重,所以中央才下决心大力发展地方部队。

当时的做法就是从主力部队抽调干部去地方部队。甚至成建制抽调一些主力部队,以此为架构组建地方部队。

但魏红军在八纵的根据地早早地就开始了这种做法。

从主力部队抽调干部,从主力部队抽调武器弹药,建设地方部队。提高地方部队的战斗力,甚至让地方部队可以脱离主力部队独立作战。

像目前八纵组建的那些县大队,平时带着区小队,就可以独立作战。和日伪军争夺地盘。

效果还是相当好的。

1938年日军的二十五路围攻的时候,八纵好多根据地都是地方部队独立支撑。虽然损失很大,可是依旧是挡住了日军守备部队的扫荡,保护了根据地。更重要的是他们保卫根据地,给了主力部队围歼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的机会。要是没有地方部队,王秋云和魏红军也无法下决心集中八纵主力。

此次魏红军来西宁县,除了整编宁高镇支队之外,也是为了整顿宁高镇根据地。

“支队要从各个大队挑选20名军事干部和政工干部。其中最少要有三名营级干部,六名连级干部。组建西宁县大队、阳高县大队、天镇县大队,三个县大队必须要以支队主力营的标准来建设。不过他们平时的工作是领导区小队、各村民兵,打击县里汉奸、伪军部队,保卫根据地,扩大根据地。

有大战的时候,配合主力部队作战。

“政委,宁高镇支队刚刚成立。整个支队都缺之干部。你先是让部队抽调干部去察南干部学校学习,又是抽调干部组建县大队。我做不到,支队没有那么多干部。

高伟立马反对。

高伟这一年多的锻炼,人已经沉稳很多。

可是听到魏红军的话,脾气一下就上来了。现在刚刚成立宁高镇支队,正是再接再厉,和日伪军较量较量,扩大根据地的时候。可是魏红军却抽调这么多干部去支援地方部队。

你说去学习,高伟还能够支持。

特别是第三大队,学生娃子太多。有文化,但工作经验不足,去干部学校学习学习,回来都是好用的。组建地方部队高伟也不反对。可是抽调这么多干部,而且还要三名营级干部、六名连级干部,这高伟是想不通。

地方部队要那么级别高的干部干什么。

派一些排级干部,再不行派一些老兵也可以。

地方部队会打枪,会听命令就可以了。高伟可是从来没想过让地方部队也打仗。要是地方部队都打仗,要他们主力干什么。

“看来我之前说的话,你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主力部队和日伪军主力打仗,但我们的敌人不仅仅是日伪军主力。还有遍布各地的汉妊,以及他及们手底下的汉武装。这些武装在我们主力部队看起来都是乌合之众,但如果放任他们进入我们的根据地,就会严重打击根据地安全。我们组建的地方部队必须要有能力保卫根据地。而且需要的时候也能,够配合我们主力部队作战。主力部队需要高度机动,根据战场局势随时开拔。到时候主力部队走了,我们的根据地怎么办?”

“但不能为了发展地方部队,就影响主力部队发展。

高伟依旧不服。

魏红军也是头疼。

高伟是宁高镇支队的司令员。如果他想不通那么宁高镇根据地地方部队的建设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高伟这小子脾气,这一年在外面带兵打仗成绩不差。这个时候如果硬是撼着他,一时之间可能没事,但终究还是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不过现在魏红军也没有时间慢慢的说服高伟,这个工作只能是交给宁高镇支队的政委黄浩和卢伟生两个人了。因此魏红军只能是再次强调道:“根据地是一切的根本,地方部队是根据地的基础。发展壮大根据地地方部队是八纵既定政策,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特别是目前日军第二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二旅团受到重创,日军在平绥路兵力不足的时候,是我们大力发展地方部队最好的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政委,不是我跟你叫苦,是我们支队真的有困难。”

“那你到底是什么意思?”

对于高伟的态度,魏红军有些生气。

看到魏红军生气,宁高镇支队其他人都是有些紧张。但高伟却笑咪咪的道:“政委,我听说察南干部学校第四期马上要毕业了。我也不多要,你给我三五十人就行了。”

“多少?”

“三五十人。”

“滚。”

魏红军没好气的骂了一句高伟。

这小子真是二皮脸。

察南干部学校的学生,除了投奔八路军的大学生之外,还有很多是各个部队的基层干部为主。那些基层干部在察南干部学校学习之后,大部分都是要回原部队。如果这些干部不是回到原部队,那么以后那些部队怎么会同意自己的干部去察南干部学校学习。会极大地打击那些部队的积极性。

经过一年的发展,察南干部学校学生越来越多,但第四期毕业生总共也不到三百人。而且这三百人当中,还有不少是地方干部。

宁高镇支队还想要三五十人?

想屁吃。

“政委,你不给我们干部,却抽调这么多干部,你部署的任务我们完成不了。再说抗大分校来到了我们晋察冀,我听说马上要毕业的学生有两干多人。还有陕北公学也来了大批毕业生,我们八纵肯定能分不少人。纵队支援我们支队三五十名干部,不是应该吗?”

第207章 宁高镇支队4

“你小子情报工作做的不错。”

魏红军忍不住笑了出来。

高伟说的没错。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八路军和根据地需要的干部越来越多。原先那些在延安的学校培养干部已经根本不够用,赶不上局势的发展。所以上面决定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

延安抗大决定搬迁,在各个重要根据地都办分校。

而抗大第二分校就在晋察冀军区,这一批学生有2500多人。现在正好是他们毕业的时候。在晋察冀军区,一分区是扛鼎的根据地。一分区和八纵都是晋察冀军区一等一的主力部队,抗大现在有两干多名毕业生,必然能够分到不少人。

除了抗大二分校之外,陕北公学那边也有几百名学生分配到了晋察冀军区。

魏红军这才明白。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高伟这小子还跟自己玩这种心眼。扯了那么多,其实就是想跟自己要干部。不过魏红军也是头疼。因为别看好像毕业的学生这么多,但晋察冀军区这么大,真正分到八纵这边的人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