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但现在是实在没有办法。
他真的没有办法稳住华北的事情。
“可是关东军那边?”
安达二十三也是无奈。
他们华北方面军指挥不动关东军。关东军自成体系,根本不会把华北方面军放在眼里。要不是热河地区情况不好,关东军也不会陆续派遣29师团和第九守备队进入热河。
华北的事情他们才没工夫关心。
“我亲自给梅津阁下说明一下情况。大本营那边如果不想华北局面继续恶化,也会帮忙的。你给大本营发电报就告诉他们,如果现在不赶紧支持我们,下一步八路军的目标就是石家庄。”是。”
“这一次关东军必须要派人支持我们。
第484章 常凯申的曲线救国
“娘希匹,豫北战役是怎么指挥的?调动了四个集团军,竟然被日军两万多人打的丢盔弃甲。蒋鼎文和汤恩伯都该查办。28集团军那么多人,连日军一个110师团都打不过?被人家追着打。丢尽了我国府脸面。看看人家八路军,保定都攻了下来。”
重庆。
常凯申觉得这段时间真是什么好事情都没有。
自己亲自部署的秋季攻势,动员了前线百万大军,本来想的是好好地打一仗让美国人看看国军的实力。结果自己下面这帮混蛋,一场轰轰烈烈的秋季攻势,打的是雷声大雨点小。各个战区看起来好像动静很大,但其实都不真打。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对于不少国军高官来说,胜利完全是可以等来的。不需要自己去拼命打仗。
有人家英美两国和日本人打仗,自己千嘛去拼命?
这是目前国军很多战区将领的想法。你自己上去,死伤不可避免。不管是国军嫡系也好,军阀部队也好,都不想自己人伤亡,所以都不愿意去战场上拼命打仗。他们一个个都在等着英国和美国战胜日本人,等着日本投降,到时候这场战斗不就赢了。这种思想指导之下,上上下下不少部队都有一些麻痹大意,也不愿意真的打仗。
结果很多战区都只是应付一下上面的命令。
国军秋季攻势的时候,日军本来是严阵以待以为国军部队要反攻。可是很快他们发现国军只是有动作,并没有真的发动大规模进攻之后,他们也就放下心来。
其他战区不说,常凯申寄予厚望,甚至亲自部署的豫北战役,打的也是一塌糊涂。特别是寄予厚望的28集团军,表现实在是太差。和110师团交火,几倍于110师团的28集团军,几天之内就全线溃败,匆忙的过了黄河。
把人家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扔在了新乡。
幸亏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虽然是地方军阀部队,但多年抗战,战斗力还可以。要是慌乱之下部队溃败,那真是会出大事情。
好在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稳住阵地,慢慢的后撤,最后大部队还是完整的撤了回去。不过就算如此,此次豫北战役伤亡很大。四个集团军出击,最后伤亡13000多人。
常凯申本来是希望利用这一次的秋季攻势,利用这一次的豫北战役,跟史迪威表示自己才是中国抗战的领袖。告诉美国佬,中国抗战是离不开自己的。可是反而闹出了大笑话。结果让史迪威更加看低自己,想要援助八路军的想法依旧没有死心。
“委座,这八路军已经成了气候。”
何应钦也是非常惊呀。
虽然之前八路军攻克了张家口,让他们很惊。但他们是真的没有想到,八路军竟然还能够攻克保定。保定是什么地方,那可是平汉路的重要城市,是河北省省会。
这么重要的城市真的被八路军攻克。
这一下河北大部分地方都要成为八路军的地盘。而且之前八路军打的华北方面军狼损不堪,所以从常凯申开始,国府将领都看不起华北方面军。
可是豫北战役一出来,常凯申他们都惊醒。
不是华北方面军弱了,是八路军强大了。
“总裁,何总长所言甚是。现在的八路军已经不是我们认为的八路军。放任下去整个华北都会出现问题。”
陈诚也是很惊守。
陈诚的土木系,那是国军精锐部队,战斗力很是强大。但陈诚也不敢说,自己的土木系在河北,能够和八路军一样压着华北方面军打。
堂堂的华北方面军,竟然就被一群土八路打的灰头土脸。先是丢了张家口,现在丢了保定。
八路军这样的战斗力,让陈诚都感觉害怕。红军被他们逼得丢失了全国苏区,跑到了陕北才几年时间。但现在的八路军已经有了如此的实力。
“娘希匹。”
常凯申越想越生气。
这个土八路真的是自己最大的对手,绝对不能让他们继续这样发展。常凯申想了想道:“给延安发电报,告诉他们庞炳勋是政府任命的河北省主席。既然打下了保定,庞炳勋就要进入保定组建河北省政府。给庞炳勋下令,让他的24集团军进驻保定。”
“委座,八路军好不容易打下的保定。怎么会轻易让出来?
“让也得让,不让也得让。不让就是破坏抗战。国民政府任命庞炳勋为河北省主席又不是一天两天,他入主保定名正言顺。
之前河北是日本人的地盘,国军部队无法进入河北。
但现在不一样。
八路军把河北闹得人仰马翻,甚至打下了保定。现在国军进入河北时机正合适。庞炳勋是冀察战区副司令长官,还是河北省政府主席。
他去河北,去保定完全是名正言顺。
再说华北方面军目前如此虚弱,被八路军打的很狼损。常凯申也想分一杯美。
“如果他们武力对抗呢?”
“就说他们破坏抗战。24集团军一定要进入保定,如果他们阻止,就用武力光复保定。
常凯申已经是下了决心。
河北这块肉,自己一定要分到手中。他是绝对,不能允许河北完全沦落为八路军的地盘。想了想觉得还不够,道:“让第五战区的孙连仲担任冀察战区司令长官,进驻冀南。”
“再给阎锡山、胡宗南发电报,对于陕北和晋西南、晋西北地区增加封锁。一步一步蚕食八路军地盘,把他们挤出去。
常凯申现在眼中哪里还有日军部队。
他现在只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一定要限制八路军的发展。之前他已经一步一步逼着陕北,围困延安。正因为延安那边的局势危急,中央才会把120师主力叫回来。
当初120师在冀中军区,在雁北地区,发展还是非常好的。但正因为中央需要部队保护,所以120师主力部队撤回去。120师几万人回到晋西北晋西南、绥远一带,相比起防备日军,更多的是防备国军部队突袭延安。
但常凯申还不满意。
他准备继续给延安压力。
“是。”
何英钦接受命令,但很快道:“委员长,但还有一个问题。如果24集团军进驻保定,那么很容易成为华北方面军的眼中钉。华北方面军不可能看着平汉路被断完全不管。等华北方面军恢复实力之后,他们肯定是集中兵力攻打保定。我担心就靠着24集团军是保不住保定。
常凯申皱眉。
想了想道:“如果日军要攻打保定,那么就让庞炳勋跟他们打。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可以和日军谈判。24集团军的目的就是牢牢地钉在保定,牢牢地钉在河北。
常凯申现在的想法很简单。
那就是河北必须要有自己人。至于是以什么形势存在,常凯申并不是很在意。
历史上很多事情都是非常搞笑。
就像是伪军部队。
历史上伪军数量大膨胀,或者说国军部队成建制投降日军成为伪军,并不是在国军抗战最艰难的40年、41年左右。相反国军成建制投降最严重的时候,大部分都集中在42年、43年。特别是43年尤其之多。
他们在之前没有投降,反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国军这边的形势好了很多之后大规模投降。
这个时候国军是真的坚持不下去,所以出现这么大规模的投降潮吗?并不是。因为这个时候航凯申的战略已经完全出现变化。
对于常凯申来说,既然英美已经参战,那么日本战败是必然的事情。而自己真正的敌人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因为这才是跟他争夺天下的力量。
所以这个时候的常凯申,抗日是越来越消极。
甚至更愿意和日军合作剿灭八路军、新四军。
自己直接动手,怎么都不好说。皖南事变之后,受到了太多的指责。但如果换一种方法,跟着汪精卫曲线救国,那么什么都是顺理成章。
就像是孙良诚投降之前,就公开的说他们不跟重庆军作战。他们只去对付八路军、新四军部队。
日军也同意。
虽然孙良诚不和重庆军作战,但孙良诚部队多,战斗力不弱,而且是成建制投降。正好可以弥补日军兵力不足,有他们积极扫荡八路军根据地,对于日军来说就是帮了大忙。
之后很多成建制投降的部队,都是这样的条件。
他们当伪军,但不跟重庆军作战,只扫荡八路军。等到日军投降的时候,他们摇身一变就成为了国民政府任命的什么挺进军之类的部队。
可以想想里面都是什么故事。
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为什么国军部队一败涂地。其实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麻痹大意的思想。
他们认为日军绝对不会再次发动大规模的战斗。
正是这样的麻痹思想之下,下面的部队都没有任何的作战准备。
结果日军集结了大部队南下,这些部队立马溃败。
“这个私下跟庞炳勋交流,让他放下负担。大胆的进驻保定,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留在河北。”
第485章 左右为难的傅作义
秋季攻势失败了,常凯申很生气。不过常凯申生气的目标不是自己手下不给力,也不是日军不给面子。常凯申生气的是,为什么八路军打的比自己好,八路军发展这么好。所以常凯申很快开始重新调整国军部署,越来越多的部队围困八路军根据地。紧接着老蒋发表了“中国之命运”这本小册子。
这是即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之后,国民党又一次重大的政策调整。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商议合作抗日。七七事变之后,部队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之后一段时间当中,双方合作还是很默契的。就像是忻口战役的时候,国军部队正面阻击日军,八路军频繁袭击日军后勤。在山东地区,八路军部队和于学忠部关系不错。
可以这么说。
1937年和1938年,在华北地区双方之间配合还是很好。合作抗日,打出了不少漂亮仗。甚至武汉会战的时候,冀中八路军破坏平汉铁路,让平汉铁路频繁中断。
两者如果能够继续这样配合默契。
那么华北方面军哪里能够那么狂。以国军和八路军在华北地区的兵力,只要配合好了,能很快就把华北方面军压制住。可惜进入1939年,国民党第五届五中全会召开,局面立马开始出现变化。
抗战当中国民党第一次反攻浪潮开始。
双方之间出现开始出现摩擦,最后是兵戎相见。一直到皖南事变,都是这一系列的延续。不过就算是有摩擦,甚至发生了皖南事变,但双方整体的合作还是继续进行。或者说大方向上,还是维持合作。
但八路军发展太快。
常凯申无法接受。受所以他要加大筹码。
那就是他让陶希圣执笔写的这本“中国之命运”
小册子。应该说老蒋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权合法性,也是为了提高自己和国民党的威望。
结果这本书一出来,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
英美批评常凯申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一边吃着他们的,喝着他们的,一边还骂他们。而当时的精英知识分子则是批评这本书,就是学习小胡子的“我的奋斗”。
当然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常凯申为解决延安的中共做一些理论基础。
这本书在短短一个月之内,刊印了一百多万册。常凯申要求所有人都必须要读。这个时候国民党那些高级将领都明白,重庆和延安之间关系要继续恶化。
有些人高兴,有些人反对。
高兴的是,一直想跟八路军、新四军高摩擦的那些人。一些希望抗日的将领,却不满意这样的结果。认为这样会影响抗日大局。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