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402章

作者:随遇而安

应该说聂帅算不上是本土派干部。

认真说起来聂帅是留欧派的干部,在欧洲入,党,在欧洲党支部工作过。但因为后来去苏联留学,和留苏派干部关系也不差。广州起义失败,回到中央工作的时候,和休养同志又是做过搭档,负责过华北这边的党政工作。

当然在中央更多的时间是在伍豪手底下工作的。包括从苏联回来早期在黄埔军校,也是和伍豪搭档。

应该说聂帅是一个方方面面都吃得开的干部。

但聂帅自从到了中央苏区之后,却迅速的支持主席的主张。特别是1932年伍豪来到苏区主持苏区全面工作的时候,聂帅却支持主席的主张,反对伍豪、彭总他们攻打赣州。当时伍豪刚刚来到苏区,第一个就是要打赣州,对于伍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毕竟中央苏区是主席、总司令他们打出来的,伍豪想要坐稳苏区中央局书记职务,也需要硬邦邦的战功。当时彭总和不少将领都支持,可是聂帅却出乎意料的反对打赣州。赣州战役失败之后,一军团往南攻打漳州,主席和林帅、聂帅他们配合默契。在这个过程当中,主席欣赏聂帅的政工能力,聂帅也开始对于主席这个“土包子”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抗战时期,聂帅的主张更是贴近主席。席晋察冀就是典范。

被注意称为“模范根据地”的典范。聂帅在晋察冀忠实的执行了主席的主张,开展了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打出了晋察冀一片天。

在八路军系统,除了王铭妥协的主张之外,还有比较严重的单纯军事主义观点,连总司令、彭总他们都有这方面倾向。但晋察冀系统这个问题却不严重,聂帅自己出身政工干部,因此在根据地建设上,文武并重,晋察冀系统军政双优的干部出来的,也最多。

主席喜欢晋察冀,不仅仅是因为晋察冀是红一师发展出来的根据地,认真说起来是主席的嫡系山头。但主席其实并不怎么看重这方面的山头问题。

主席之所以喜欢晋察翼,是因为晋察翼最完美的实现了主席的设想。晋察冀的发展就是主席理论一次又一次被证明的过程。

现在的晋察冀发展很好,所以主席不愿意外面的事情影响晋察冀的发展。

但前几次的晋察冀干部团整风工作,明显是超出了正常范围。是有人想把手伸进晋察翼,抢夺晋察翼的果实。这是主席不能容忍的。

这才有了政治局会议和主席代表政治局的批示。

主席对于晋察冀工作团有了批示之后,修养同志也对于晋察翼工作团作了批示。休养同志一直以来都负责华北地区工作,现在又是进入中央核心工作,因此才会对晋察冀分局这边的事情批示。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必须要进行的,这是党内民主最重要的一个方式,一定要坚持下去。所以这样的会议是应该召开的。对于整风会议,他认为是有重大的意义。但他认为对于会议当中一些批评,对于某些问题的处理是过火了,没有那么实事求是。

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的工作虽然有一些错误,但都是工作上的错误。这方面的错误可以批评,也应该接受批评。但反对会议上对于这些问题上纲上线,认为这是不切合实际的。

紧接着彭珍开始参加晋察冀干部团会议。

彭珍本身就是晋察冀干部。之前是北方局副书记,晋察冀分局书记。党内地位一直高于聂帅。

他来参加晋察翼干部团整风会议名正言顺。

主席和修养同志接连批示,加上彭珍一直参加晋察翼干部团会议,总算是让晋察冀这边的整风会议重新拉回到正轨当中。之前一直在批评聂帅犯了路线错误的肖子敬同志,也是熄火,不再楸着这个问题不放。

大家开始讨论这六年来晋察冀分局和晋察冀军区存在的问题。

大家都是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的高级干部。对于晋察冀军区的发展情况是很了解的。所以大家讨论具体问题的时候,往往都能够指出晋察翼军区这几年的一些失误。

魏红军总算是长舒一口气。

不过晋察冀干部团闹哄哄的时候,八路军各个军区领导人开始陆续来到延安。

人越来越多。

魏红军已经是感受到了延安这边紧张的气氛。

因为八路军各个军区的领导汇集延安,就是为了即将要进行的七大会议。要不是因为七大会议,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前线将领来到延安。

目前各个军区来延安还是比较容易的。

因为现在的八路军根据地,很多都已经连成一片。不像是历史上那样,需要过一个又一个日伪军封锁线才能够到达延安。在这个中间,甚至发生过一些七大代表在路上牺牲的情况。

但现在这种威胁大大降低。

因此历史上1945年才召开的七大会议,很明显是要提前召开。

晋察冀这边也是如此。

1943年7月份,聂帅和魏红军他们来延安才过去两个月时间,晋察翼这边来了八十多人的代表团。程志华作为团长,带着晋察冀八十多人来到延安。程志华离开晋察冀之后,罗起容总览晋察翼军区工作。不过这不是最后一批,晋察冀发展最好,所以代表总数最多。

晋察冀这边的代表团团长是彭珍同志,副团长是聂帅。魏红军也是如愿以偿的成为了七大代表。

1943年8月份的时候,更多的七大代表开始汇集在延安。

各个代表团已经开始做代表资格审核,以及进行讨论。

1943年8月中旬,罗起容和刘华福率领晋察翼最后一批代表团来到了延安。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邓国、察绥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赵陆,冀鲁军区司令员黄勇,冀热察军区代司令员王秋云等人都在最后一批名单当中。

不过冀中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杨全武,雁北军区司令员郭田民,冀鲁军区政治委员王直都留在了晋察冀。杨全武以晋察冀中央局委员的身份,临时负责晋察冀军区的工作。

冀热察这边也陆陆续续来了不少人。冀热察军区副司令员张子华,冀热察边区党委委员李少成等人。

晋察冀前前后后有四批代表团,在八路军整个代表团当中是人数最多的一批。

魏红军也是利用这个机会,认识了很多党内和各军区的领导人。以前魏红军资历浅、级别低,根本够不上他们。但现在魏红军已经可以和他们聊天,谈谈现在抗战的局面,聊聊根据地建设问题。

当然还有不少人魏红军跟他们很熟悉,因为不少人都是魏红军的老领导。

像担任中央党校二部主任的张鼎成,是魏红军在红军早期时候的直接老上级。罗仁发组建的龙延赤卫队,编入了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当时的支队长就是张鼎成。还有从前线带着部队来到延安,担任教导第一旅旅长杨德志。那是魏红军长征时候的团长。

当然还有很多红军时期的老领导。

但张鼎成、杨德志都是直接上级,所以都需要魏红军亲自去拜访。

包括陈耿,到了延安时候担任红一师师长。当时也算是魏红军的直属领导。这就是魏红军出身闽西赤卫队、红四军、红一军团,后来红一师的优势。和中央红军这边很多干部七拐八拐都能够连上关系。

当然魏红军去拜访一些老领导,也有一些人过来拜访魏红军。在延安有魏红军的老领导,那么就有魏红军多年的老部下。像调到组织部的段成伟,就过来找魏红军叙旧。

还有一些新认识的干部,和魏红军在很多方面志同道合,迅速成为了好友。

“你这个办法好。”

过来和魏红军交流的干部当中,于秋里算是最频繁的。

两个人年纪差不多,而且都是中央红军出身。

只不过魏红军在红一军团,于秋里在红六军团。后来跟着红六军团长征,成为了二方面军的干部。

这个时候的于秋里是358旅政治部主任。正在带兵驻守延安,部队开展大练兵。于秋里本身对于练兵也非常有想法,所以对提倡“新式整军运动”的魏红军非常好奇。

所以过来拜访魏红军。

一来二去两个人的关系就越来越好。

主要是因为两个人在很多想法上非常默契。

平时有时间的时候,两个人就频繁交流练兵心得。从资历上两个人差不太多,但目前的级别是魏红军是高了于秋里不是一个级别。但两个人交往之后,就不在意那些东西。

因为两个人对于部队建设都非常感兴趣。

魏红军听着于秋里在358旅的练兵连连点头。

于秋里总结的是“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于秋里的练兵,和以往的部队练兵有很多不一样。

“你的想法打破了以往的练兵模式。这更像是一种群众性练兵。效果怎么样?”

“目前还在摸索阶段。

“你是怎么发现的?”

“我们358旅有几个连,他们互相之间比斗。

射击能手、投弹能手、刺杀能手,其中一个连比斗之后,就让这些胜利的能手担任教员。让他们教下面的指战员。我去看了,大家练兵士气很高,都想,在大比武当中获得胜利。后来我又把你在部队提倡的‘立功运动和这种方法结合起来。这一下练兵效果就非常不错。

魏红军点头。

于秋里果然是部队建设的好手。历史上他在385旅推广的“诉苦三查”,得到了主席的肯定,迅速在全军推广。魏红军的“新式整军运动”,很多内容都是抄袭人家于秋里的“诉苦三查”。

“我们广大指战员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革命,不是一两个人的革命,而是群众革命。

我们的大练兵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以往那种指挥员制定计划,下面的战士跟着完成。而应该是指挥员和战士之间互动,最后完善训练。”

“对。”

自从在延安认识魏红军,于秋里在建军问题上也有了很多想法。不少想法以前很是模糊,但和魏红军互相交流之后,不少想法就开始明朗化。

这才是两个关系突飞猛进的原因。

“我这一次找你,除了想要完善这个想法之外,就是想在其他部队也试一试。

“你想在教导第二旅试试?”

“对。”

于秋里道:“这些本来就是358旅一些基层连队自己先开始的。很多东西我也不敢保证。所以我想在其他部队的连队也试试。教导第二旅是你们晋察冀的部队。”

“没问题。明天我带你去见见教导第二旅旅长罗仁发同志。他本身就是政工干部出身,对于你这儿想法肯定非常感兴趣。”

第546章 风光的晋察冀

魏红军和于秋里两个人在358旅和教导第二旅推行“群众练兵”,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部队驻扎在延安,平时不打仗,但不能失去战斗力。那么只能是增加练兵,以及各部队之间进行大比武。用这种方式保持战斗力。

魏红军和120师的不少干部也接触频繁。

连魏红军的老领导张忠训也参与这一次的“群众练兵”当中来。

这个时候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最后确定1943年11月23日,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自从中央决定召开七大会议之后,整个延安的气氛迅速紧张起来。

这么重要的会议,聚集了这么多的中共中高级将领,延安这边是非常小心翼翼的。

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给下面各个部队下了命令,会议期间一定要保证延安的安全。一个是保卫黄河,不能让日伪军过河。一个是保卫陕甘宁边区,不能让胡宗南的部队进入陕甘陕宁边区。

因此晋绥军区,还有留守兵团这边的358旅、359旅、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警备第一旅、警备第三旅、新编第四旅、教导第一旅、教导第二旅,还有所有的地方部队都是严阵以待。这里面358旅、359旅和独立第一旅、独立第二旅都是120师的主力部队,而警备第一旅和警备第三旅是留守兵团组建的部队。

新编第四旅是从129师抽调的三个团组建的,王金山担任旅长,徐力青担任政委。教导第一旅是冀鲁豫军区抽调的五个团加上回民支队组建的。杨德志担任旅长,张忠良担任政委。

不管是教导第一旅还是教导第二旅,都是115师部队扩张出来的。教导第一旅是115师344旅开辟出来的冀鲁豫军区部队,教导第二旅是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开辟出来的晋察翼军区部队。

不算晋绥军区的部队,光是目前在陕甘宁边区的留守兵团目前都拥有五六万人。加上一些地方部队,整个陕甘宁目前有七八万部队。要不是胡宗南步步紧逼,陕甘宁边区就不用留下这么多部队。这些部队本来都可以在前线打鬼子的。

他们的任务是非常重的。

绝对不能让人过来破坏七大会议。甚至七大代表在会议之前还要进行防控训练。担心日军飞机轰炸,所以做了充分的准备。一旦发现日军飞机,要怎么警报,代表要怎么疏散等等。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终于到了11月23日。

党的七大会议正式召开。

参加会议的代表824人,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77人。比历史上足足多了七十人左右。魏红军作为七大正式代表参加了这一次会议。

这824名七大代表,他们代表了全国120万党员。

抗战爆发的时候,全国党员数量才三万人。经过六年的发展,全国党员数量已经突破了100万人。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党的发展是多么的迅猛。

主席在开幕词当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斗争,党的任务是要用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反对另外一种黑暗的前途和黑暗的命运。

此次会议上中央领导都做了报告。

主席做的政治报告是“论联合政府”,主要是谈关于抗战胜利之后,中国要走向什么样的道路问题。然后也谈了关于形势和思想政治问题的报告、关于讨论政治报告的结论和关于选举问题的讲话。

其实主席的报告,就是给七大会议定调。

接着其他中央领导开始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