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444章

作者:随遇而安

延安想要往苏联派遣留学生,苏联应该不会拒绝。当然大规模留学,需要中央花大量的钱。但这个钱,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计算。

“留苏,留苏。”

聂帅心中在计算。

计算晋察翼能不能建立大学。

想了好一会之后,聂帅道:“这个事情我们召开中央局会议。到时候你来给大家说明此事。

“是。”

1945年1月4日,晋察冀中央局开会。

讨论魏红军的提议。

就连杨全武都从前线回来参加会议。

八路军是土八路,但晋察冀中央局的这些领导,除了杨全武、魏红军这种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人之外,其他领导都是有文化的人。甚至不少人都是大学毕业。

他们当然是支持晋察冀组建大学。

特别是魏红军说明目前晋察翼办大学的有利条件之后,大家都同意晋察冀这边开办大学。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晋察冀要开办一个综合性的军政干部大学,军事工程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公安大学、工业大学。

会议结束之后,晋察冀中央局把会议内容上报给中央。

第597章 大学战略

晋察冀中央局的报告很快传到了延安。

延安作为中共指挥中心,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事情。随着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现在的八路军一直在大胜仗,一直在扩大地盘。每天都有各种战报来到延安。

晋察冀这边的动作最大。

冀中军区、冀鲁军区,在河北不停地打击日伪军,占领一个又一个城市。雁北军区那边也是强势出击,配合120师晋绥军区彻底中断同蒲路,也配合129师太行军区打击晋南日伪军。

至于冀热辽军区,已经控制了翼东大部分地方。冀东地区就剩下了天津、唐山几个城市没有打下来。冀热察军区和冀热辽军区联合起来对热河的日伪军进行最后的总攻。

还有新开辟的中原军区,在河南发展的如火如茶。

可以说都是好消息。

现在晋察翼提出了要在晋察翼开办大学的战略。

这不是小事情。

一般的学校,你要建就建,中央不会干涉。抗战爆发之后,各个军区、军分区,为了培养干部组建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其实这些基本上都是培训班。

并不能算是正规的大学。

现在晋察冀想要开办正规大学,而且不是一个两个,而是要开办好几所正规大学。这就是大事情,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全都聚起来一起开会。

“其他不说,我认为成立一个正规的军政干部大学是必要的。”

总司令先开口。

道:“自从我们进入了战略反攻以来,主力部队已经开始从游击作战转为大兵团作战。但我们大部分部队都是多年打游击战出身,短时间之内想要转为大兵团作战,会有很多不习惯。而且我们的指挥员,多年学习的也都是游击战、伏击战,攻坚战方面缺乏很多。我们是们应该组建正规的军事院校,让我们的基层指挥员学习。

游击战转为正规战,说起来好像挺容易,但真正想要转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基层指挥员打游击的时候,那都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习惯了自己做主,习惯了“打的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游击战最大的精髓就是不做赔本买卖。

但转到正规作战之后,很多方面的习惯都要更改。基层指挥员就像是螺丝钉一样,有严格的纪律要求。而不再是游击战时候那样,自己决定怎么打。

正规作战需要下面每个部队都按照指挥棒走。

让你往前,你就不能后退。

可是这种打法很多基层指挥员不适应。

同时正规作战时候的进攻,和游击战、伏击战时候的进攻往前不一样。进攻战术就不一样,下面的步兵战术也不一样。这都是需要部队指挥员适应。

能够适应的,在大兵团作战当中继续发光发热。不能适应的,只能是离开一线。

“这个军事工程大学也很有必要。随着部队转入战略反攻,部队需要的武器弹药越来越多。靠着缴获是无法满足部队的需要。最好的办法还是我们自己的兵工厂生产足够的武器弹药,满足前线部队的需要。现在晋察冀军工部,已经把原来晋察翼军区军工厂、原冀中军区军工厂,还有原晋察翼各个军分区的军工厂都合并起来。就是为了打造更大的,更完善,更正规的军工厂,发展自己的军工业。不过发展军工业,需要更多的军工人才。在这方面我们的储备很是薄弱。如果能够通过大学,培养我们自己的军工人才,壮大我们的军工业。那么以后我们部队就不用担心缺枪缺弹。”

总司令继续表达自己的想法。

主席插话道:“我们的部队这些年在战场上一直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将来要最后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只有我们的国防工业能够战胜敌人,我们英勇的战士们,才不用付出那么大的牺牲。”

伍豪点头道:“的确是如此。老总说的还是很有道理。我们应该根据形势的变化,调整我们的政策。之前我们需要大量的干部,所以允许下面的军区和军分区开办自己的军政干部学校。当时培养的干部,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培养的军事干部,是为了去敌后打游击战。培养的地方干部,主要是农村干部,为了开辟农村根据地培养的。但现在我们的部队开始转入战略反攻,越来越多的主力部队从游击战转为正规战。同时攻克的城市越来越多,要求我们必须要培养一批管理城市的干部,培养一批懂得工业的干部。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干部的模式也应该出现变化。包括我们的军工业也是如此。之前我们的军工业主要是生产弹药,但现在的情况对于我们的军工业有了更多的要求。需要我们的军工人员,掌握更高的知识,能够帮我们的军工厂生产更多的武器装备。

“但我们现在有大规模开办大学的基础吗?”

任培国比较谨慎。

任培国政治能力、组织能力很出色。可是当年在中央苏区有过左倾盲动的错误之后,现在处理什么事情都非常谨慎。正因为他亲自参与过左倾盲动,所以比谁都明白左倾盲动的危险性。

主席听到任培国的话,哈哈大笑道:“这就要看晋察翼自己的本事。他们既然敢于提出这样的想法,必然是做过严密的论证。当然就算错了,也只是影响晋察翼一个地区。最多就是铺开了,最后无法收场。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伍豪点点头。

道:“荣臻同志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就算真的要开办这样的大学,也不会盲目行动。再说我们也到了开办自己的大学,培养我们自己千部的时候了。”

如何开办大学,中央领导经验也缺乏。虽然延安也有大学,像中国医科大学,前身是红军军医学校。但整体来说现在的中共对于大学是羡慕的,但却没有太多经验。

但大家都知道。

我党不可能永远做别人眼中的泥腿子党派。

所以开办大学是必然的事情。

历史上中央真正开始大规模推进大学教育,是华北局势稳定之后的事情。后来随着三大战役结束,中央才真正重视大学教育。因为之前一直在打仗,也没有一个完全稳固的根据地。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

察哈尔对于晋察冀来说,已经是非常稳固的根据地。

所以有条件的推行一些其他军区不能做的事情。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没有文化的民族是落后的。晋察翼那边既然想要试一试,我们应该支持。让他们尝试一下,成功了是好事情,我们就有了自己的大学。失败了也没什么,还可以总结经验教训。我们以后肯定是要发展大学,先试一试不是什么坏事。”

“我也这么认为。”

总司令也是点头。

修养问道:“可这个毕竟是大学。让谁负责比较好?”

历史上办大学,中央是很重视的。

每次办学校,派遣的干部级别都很高。就像是历史上组建华北军政大学,第一任校长就是叶帅。

后来新中国成立组建军事学院,第一任校长就是刘帅。

现在晋察冀军区要建立大学,要让谁负责。

任培国道:“我看不宜大张旗鼓。既然是晋察翼中央局要组建大学,那就从晋察冀干部当中选择负责此事。如果晋察冀组建大学成功,而且效果好,那么中央可以派人去了解。为以后开办更多的,大学打基础。”

任培国依旧是谨慎。

如果中央大张旗鼓,派遣级别高的干部去晋察冀。

兴师动众失败了呢?

而且明明是晋察冀要办大学,如果中央派干部过去,不是抢了晋察冀的事情。还不如交给晋察冀干部。

主席点头。

很认同任培国的想法。

“让刘华福同志负责如何?他在抗战前是天津市委书记,又在陕甘宁边区担任过宣传部部长,早年还是学运干部出身,比较熟悉大学教育方面的工作。目前延安这边还有不少干部在党校学习,是不是可以派到晋察冀,一起参与大学的组建。

修养开口推荐刘华福。

晋察冀一群军队出身的丘八干部当中,刘华福的优势是很大的。而且目前延安还有很多赋闲的干部。修养同志的意思是,把这些赋闲的干部派到晋察冀,一起参与晋察冀大学的组建。

任培国反对道:“刘华福同志目前还兼任张家口市委书记。张家口是我们目前控制的最大城市,张家口的工作更重要。”

任培国负责组织部工作。

对于目前延安这边干部的情况很熟悉。有资历,又和晋察冀有些关系的干部,还在延安赋闲的,那不就是原冀热辽挺进军司令员肖子敬为首的一众干部。

任培国可不能同意让他们去晋察翼。

当年在延安都闹出那么大的事情。如果中央还派他们去普察翼,这不是故意让普察翼内部闹矛盾。所以任培国反对刘华福负责晋察翼的大学战略。

主席在旁边点头道:“张家口的工作是重中之重。未来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大城市,张家口的治理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看是不是让荣臻同志和罗起容同志总负责,让魏红军同志负责具体工作。”

“那冀热察军区那边怎么办?”

“现在翼热察军区主要工作就是彻底歼灭热河日伪军。魏红军同志完全可以暂时负责组建这些大学的前期工作,如果翼热察军区那边有事情,可以随时回去嘛。”

现在冀热察军区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

先调魏红军负责组建大学也不耽误。

“晋察冀要办大学,这个本来就是他提出来的。魏红军这名同志不是一个信口开河的同志,心中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再说他本身就是晋察翼中央局委员,有资格负责这个事情。”

任培国对魏红军上次来延安的印象很不错。

所以也是点头支持。

很快中央有了决定。批准晋察翼军区开办大学,如果有什么需要中央支持的,可以跟中央申请。但具体的开办细节,中央不插手,要求晋察冀军区自己处理。

第598章 接受任务

魏红军把自己对于大学建设的想法写成了资料,然后就回到翼热察军区。可是半道在火车上又被聂帅叫了回去。然后接到了中央的命令。

“我?”

魏红军完全没想到。

中央怎么会点了自己的名字,让自己来负责组建大学的前期工作。

魏红军是想着未来可以转到地方,并不想一辈子留在军队系统。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建设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只有转到地方工作,才有更多发挥的机会。可是去地方,那是以后的事情,而不是现在的事情。说句不好听的话,新中国成立之后,也是山头林立,那些战场上打出来的开国功臣骜不驯。

到处都是骄兵悍将。

不仅是前三十年,一直到九十年代这个依旧有影响。虽然说是军政分离,但军队对于政治的影响一直很大。或者应该说军队和地方互相影响,无法完全脱离。所以魏红军的想法是,就算是转业,再怎么也应该打完抗美援朝。这样自己在军队有了足够足的根基,转业到地方也合适。

可是现在抗战都没有结束,魏红军真没有想过转地方。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那都是立战功的机会。立下的战功越多,未来转地方基础越扎实,起步也高。

所以现阶段魏红军还要打仗。

聂帅笑着道:“中央的意思是,既然这个提议是你提出来的。那你肯定有腹稿,让你具体负责前期工作很合适。”

“那我在冀热察军区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