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447章

作者:随遇而安

既然是教育干部,跟教育处打个招呼是必须的。

而且大学教育不是简单组建大学就可以。相反大学教育的基础就是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教育的正规化需要上上下下合作。所以以后还需要教育处配合大学教育。

魏红军继续道:“第二,也是要借助你的帮助。你看看这个。这是我准备合并的学校。除了察南师范学校之外,有不少都和你有关系,是你当年成立的老师培训班。”

刘凯峰当年负责小学教育和扫盲教育。

手中也是极度缺乏老师。

所以在晋察冀和冀中地区,办了不少老师培训班。魏红军准备把他们都合并进来,主要是为了合并这些培训班的老师。别看只是简单的培训班,但这些人都有培训老师的经验。

虽然相比起正规师范大学的老师差了不少,但现在魏红军不是嫌弃这个,嫌弃那个的时候。

“没问题。只是这些培训班的老师当师范学院老师,是不是。”

“他们一边当老师,自己一边也要学习。要让他们知道一点,那就是随着大学的正规化,对于老师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如果他们跟不上大学的发展,那么只能是去其他地方当老师。

“是。”

刘凯峰明白。

现在是条件不够,所以才会如此简陋。

但以后就不一定。

魏红军继续道:“第三,还是要拜托你们教育处。在全军区的范围之内,帮师范大学物色一些出色的老师。”

“是。”

“第四,我想你们教育处出面,对接受过扫盲教育的那些人进行一次考核。从中选出成绩最好的三百人到五百人。”

“领导,目的是?”

“你也说了,现在文盲太多。扫盲教育我们虽然一直在进行,但文盲比例依旧很高。所以扫盲运动,依旧是我们重中之重的工作。不仅仅是现在,等以后革命胜利,那么全中国都要进行扫盲教育。

到时候需要的扫盲干部和老师就更多。因此我准备师范大学开办之后,办一个一年期的短期培训班。

让这些从扫盲教育当中脱颖而出的百姓学习之后回去担任扫盲教育的老师。”

这是魏红军想了好久之后决定的。

也没有满着。

跟刘凯峰解释道:“这样做的目的有三个。一个是这样可以鼓励那些参加扫盲的百姓,让他们知道扫盲是有用的。以后师范大学定期从这些扫盲教育当中走出来的百姓中间录取学生,接受一年期的学习。以此来提高百姓对于扫盲的热情。第二个,这些人从学校学习之后,回到自己家乡就可以成为参加扫盲教育的老师。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扫盲。第三,等我们革命胜利之后,肯定要大规模的推行教育。可是我们中国的情况是,全国农村多,加上交通不好。如果小学都在县城或者乡镇,那么很多农村的学生是无法上学的。但想要在全国的农村开办小学,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老师。但短时间之内哪里会有那么多老师,政府也拿不出那么多钱。正好他们这一批参加扫盲教育的老师,可以转为小学老师。解决广大农村孩子们上学的问题。就算这些农村孩子们无法接受很好的教育,但最起码不能跟父祖辈一样当文盲。

刘凯峰表情变得更加严肃。

他负责扫盲教育多年,但也没有想过这么远。

想了想,觉得这个办法是不错。算是给扫盲教育当中的积极分子一个奖励,提高扫盲教育的热情。同时又开始考虑解决以后农村小学老师的问题。

是一个好办法。

刘凯峰立马询问道:“年龄呢?”

“15岁以上,上不封顶。还有,组织考试的时候,只是以检验扫盲成绩的名义组织,绝对不能泄露师范大学要开设一年制的消息。在各乡镇考试之后,在各县再考一次,然后到了学校终考。如果有滥等充数的,学校坚决拒绝。同时必须是扫盲教育当中出来的学生,而不是原来就有基础的学生。这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还有这一次的考试当中,男女分班考试。录取的学生也是一半一半。怎么样,教育处能不能承办这样的考试。”

在农村推行男女平等,不是简单宣传就可以的。

要有实质性的改变。

农村之所以重男轻女,和农业社会需要劳动力有关系。想要改变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除了宣传之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妇女经济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想要获得平等的地位,那就要从妇女经济收入开始改变。只有女孩子也能够挣钱养家,才能够从猛击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

刘凯峰没想到魏红军只是举办一个师范大学就对于根据地教育进行如此多的调整。

“没问题。”

第601章 请人

组建大学的工作魏红军实际负责,但也不可能什么都管。

那不得累死。

所以魏红军现在主要做的是前期准备工作。一个是给大学配备干部,然后制定大的框架,剩下的具体事情让他们去处理。不过这些大学最困难的就是配齐干部。

如何找合适的干部放在合适的岗位,是一件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困难的事情。不仅仅自己要翻阅大量干部的档案,也会有很多干部请托。

毕竟一旦成立大学,会出现大量的位置。别看现在八路军缺乏干部,但不管是延安还是晋察冀这边,总是会有很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赋闲的干部。

这些干部都各有各的门路。

有些干部想要上前线,但也有一些干部愿意去大学这样的部门。所以魏红军这边请托的干部不少。当然不少干部不敢到魏红军这里,就找到魏红军设立的大学筹备组的干部当中。希望他们能够在魏红军面前说好话。

很是热闹。

不过这个时候魏红军为了给大学找干部,亲自来到了翼中军区。想要从下面的军区抽调干部,必须要得到下面军区的同意。

“你最近不是忙着大学的事情吗?怎么来我这里了。”

杨全武风尘仆仆。

听到魏红军过来的消息,从前线归来。

冀中军区这段时间一直在攻城略地,整个冀中地区现在基本上都被冀中军区控制。华北方面军一直在收缩,现在就剩下北平、保定这几个重要城市没有被冀中军区攻克。

要不是听到魏红军亲自过来,杨全武才不会从前线回来。

“有事情求老领导。”

“我?”

杨全武一愣,很快道:“说吧,什么事情。”

杨全武知道,最近魏红军为了组建大学,到处划拉干部。冀中军区前身一分区是晋察冀根据地当中,干部最多,干部质量最好的根据地。

魏红军想从自己这边弄几个千部是正常的。

以两个人的交情,只要不是太过分,杨全武是不会拒绝的。

“想跟老领导借一个人?”

“谁?”

“李庆船。”

杨全武皱眉。

如果魏红军想要其他人,他也不至于皱眉。

但李庆船是杨全武的爱将。

以前是晋绥军军官,投奔杨全武的时候,才二十五岁。李庆船本人是李服膺晋绥军61军的人,李服膺被枪毙之后,61军不少官兵一哄而散,其中就有李庆船。

他先是和其他晋绥军军官一起组建了一支队伍,叫察南抗日别动队。后来这支部队投奔八路军,加入了杨全武的部队。当时杨全武对他们很是信任。

这支部队的大队长王天存被任命为当时独立师第二团团长,参谋长段如山担任第二团参谋长。至于李庆船更是被杨全武信任,让他担任一分区供应处处长。其实就是把后勤交给了李庆船。

李庆船报答杨全武的信任,把晋绥军的几个军火库交给了杨全武。

可是一年之后段如段山因为违反纪律被枪毙,导致王天存离开了一分区,投奔了阎锡山。当时一分区很多干部担心李庆船,但杨全武丝毫不在意,依旧是信任李庆船。李庆船也没有辜负杨全武的信任,把一分区的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甚至杨全武把一分区司令部正规化的工作都交给了李庆船。

当时很多八路军部队,兵力扩张速度太快。结果管理混乱,指挥混乱。部队重叠,责任不清晰。

一个时期好多部门都能管,结果真有事情没有部门管,反正就是一片混乱。

但杨全武的一分区就没有出现过这个问题。

就是因为李庆船对一分区司令部正规化改造,把每个部门的权责规定的明明白白。

后来王天存投奔他的义弟,没想到他早就和日本人勾勾搭搭。把王天存骗来之后,勒死了王天存,去日本人那里邀功。消息传来李庆船痛哭流递。有些人就跟杨全武打小报告。但杨全武听完之后说,李庆船这个人有情有义,有良心,重义气,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所以又让他担任一分区作战科长、教导大队大队长等职务。

李庆船给一分区培养了大量的指挥员。而且他训练新兵非常有心得,短时间之内就能够把一群刚刚参军的农民训练成为能上战场的战士。而且经过他训练的战士,到了战场上表现都很好。

所以李庆船是杨全武的宝贝。

“红军,不是我不给你面子。庆船我不能给你。”

魏红军早就想过杨全武不会轻易的答应,毕竟是他的宝贝。

但魏红军这一次是一定要带走李庆船。

“老领导,我知道李庆船是你的爱将。但你也要为他考虑。”

“什么意思?”

“老领导,李庆船在你这里已经没有进步的空间,这一点你应该明白。但他去了我那里就不一样。这一次我要把晋察冀这边大部分的干部学校都要合并起来,组建华北军政大学。他的级别不会,低,因为我准备在华北军政大学开办高级班和初级班,初级班主要培养连排级基层干部,高级班培养营团级干部。到现在为止我们晋察冀除了刚刚搬来的抗大总校之外,还没有一个培养营团级干部的干部学校,这一次华北军政大学就会有这个。有了这个高级班,华北军政大学的级别就不会低。

李庆船这个人真的是一个人才。虽然杨全武很信任李庆船,但李庆船放在冀中军区真是浪费了他的才华。

这不是杨全武的问题。

杨全武很信任李庆船,也很重用李庆船。但杨全武也有难处。因为王天存和段如山的事情,李庆船在冀中军区的地位有些尴尬。很多干部对李庆船并不相信。

结果李庆船在晋察冀,一直没有机会上前线带兵打仗,只能是在机关单位工作。

可是战争年代,战场上的功勋才是最直接的证明。你在战场上打的好不好,这都是可以看见的事情。但李庆船因为缺乏这个机会,所以他在冀中军区的职位是有天花板的。

总不能因为杨全武喜欢,或者是杨全武信任,就随意的提拔他。

就算杨全武再怎么信任他,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杨全武皱了皱眉。

没好气的看了一眼魏红军。

但杨全武也是无奈。

因为他听明白了魏红军的意思。李庆船有能力,这一点杨全武很明白。要不是如此杨全武也不会那么信任他,让他负责那么多重要的事情。

但还是那句话。

李庆船出身晋绥军,而且和他关系好的王天存和段如山,一个被枪毙,一个离开八路军。虽然王天存离开的时候和一分区算是好聚好散。

杨全武也没有为难他。

但后来王天存投奔阎锡山之后,和八路军是有过摩擦的。所以王天存在八路军这里是属于叛逃的。

这样的出身,限制李庆船的发展。

杨全武喜欢他,但也没办法让他去前线带兵。

而且李庆船虽然是正规军校毕业,能力也很出色,但毕竟没有带兵打过仗。杨全武也不想冒险。

这样的结果是李庆船目前的情况很尴尬。

有杨全武的信任和重用,在机关单位权力很大。但想要进步,却缺少了硬邦邦的战绩。如果是一些老红军、老党员,那么有李庆船的功劳完全没有人说什么。但轮到李庆船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