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486章

作者:随遇而安

杨全武点头。

只要有了准备,那么应付起来办法就多了。

原来二十万,你缩编三分之二,那就是六万人左右。你要是给他整出四十万人,那么缩编三分之二,还能够剩下十三万人。再想想其他办法,藏一些部队,就能够糊弄过去。

第646章 土地改革的准备

魏红军目前最重视的两个工作,裁军和土改。

晋察冀只要渡过这两个难关,那么别说是成为第五大野战军,就算是在解放军当中都会是数一数二的存在。要是晋察冀部队没有大规模的涌入东北,那么晋察冀部队的规模,在整个八路军部队可以占据35%以上。是真正的兵强马壮。就算是这么多部队进入了东北,现在晋察冀八路军的实力,在整个八路军系统依旧能够占据25%左右。

可以想象晋察冀这个模范根据地的实力。

魏红军作为晋察冀的干部,一定要帮助晋察翼走出历史上的问题。

裁军问题,杨全武和郭田民跟魏红军想的完全一样。他们接到了魏红军的信之后,给了魏红军很积极的回应。杨全武不用说,郭田民也是非常支持。

历史上郭田民在裁军的时候,就私自保留了一万部队。

那可是顶着上级命令的。大家都是一线将领!领根本不相信国共两党能够和平。毕竟双方都在磨刀霍霍,都在调动部队,哪里有一点点和平的样子。

现在只是提早做准备,那就更不用说了。魏红军、杨全武、郭田民在各自的军区,各自的野战军部队都开始虚设一些编制。

成立的一些野战旅,有干部名单,但其实就是空番号。

还有在军区成立大规模没什么人的独立师。

结果晋察冀这边的部队编制迅速膨胀。

有了杨全武和郭田民的配合,魏红军知道裁军的时候应该是可以渡过难关,绝对不会出现历史上那种情况。反正裁军就是国共两党互相扯皮的事情,谁也不会真的去裁军。

而且裁军的事情,也就那么一阵风。

只要过了两个来月时间,那么裁军的事情就会,结束。

魏红军解决了裁军的事情之后,开始为接下来的土改做准备。魏红军在抗战时期独立开辟察哈尔根据地,有着非常丰富的开辟根据地、发展根据地的经验。

包括土地改革方面。

这可是魏红军用八年的时间,在农村根据地实践出来的。如果说上辈子的魏红军只是一个刚刚从学校出来没有多久的基层公务人员,脑袋当中都是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那么在这个时空八年的时间魏红军真的是学到了很多东西。对于农村工作也是游刃有余,如果论起农村的事情,现在的魏红军也,是专家级别的人物。

加上后世的资料,魏红军对于土地改革的想法是比较完善的。魏红军准备的未来土地改革,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稳住晋察冀的土改工作。还有很多更深入的想法。

历史上晋察冀的土改工作一直在反复。

开始的时候,晋察冀土改工作进展缓慢。主要原因就是晋察翼的干部很多都是本土干部,加上这些干部的出身都是比较好的。结果你让他们负责土改工作,他们乡里乡亲下不了手。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出身让他们犹豫,对于富农地主根本下不了狠心。结果晋察冀土改工作流于表面。

可以说46年的晋察翼土改前面的几个月时间,晋察冀的土改工作是不成功的。

后来主持晋察冀土改的刘华福等干部,一怒之下决定土改工作队槟弃本地干部,全部用外来干部实施土改。

结果这些外来干部来了之后,那就是一顿骚操作,把晋察冀土改工作整的非常“左”。如果说之前晋察冀土改工作有些“右”,那么紧接着几个月的士改工作就开始变得“左”。

一会“右”,一会“左”。结果不仅晋察冀干部都迷糊,晋察冀百姓也跟着迷糊。

结果是整个晋察冀根据地是乌烟瘴气。

后来修养同志来到了晋察冀,召开了全国的士地工作会议。接下来修养同志直接领导晋察冀的士改工作。当时已经有意见,说之前的土改工作太“左”,表示那些土改干部是有错误的。不过修养同志为了稳住这些外来土改干部,就说了一句话。

那就是绝对不进行纠偏工作,让这些干部放心大胆的工作。以前一旦党的政策出现问题,那么后来进行整顿工作,进行纠偏工作。那就是对于之前错误的地方进行批评,改正,至于那些犯错的干部就会受到处罚。

但修养同志做出了不会有纠偏工作的保证,直接稳住了当时晋察翼士改工作队的干部情绪。应该说他一句话,让这些干部对于他是感激递零。因为之前的土改工作“左”的厉害,真要追究下去,不知道多少干部都要受到影响。

之后修养同志开始自己亲自整顿晋察冀土改工作。

他的办法就是,让外来的工作队和农村的“贫农团”结合起来,在农村推行土改工作。这个办法对于推行农村土改工作,可以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他的办法,打击了晋察翼本土势力,士改工作大刀阔斧的推行下去。可是同样这个办法直接影响了整个晋察翼的工作,变得比原来的土改,更“左”。

因为晋察冀和其他一些地方不一样。

晋察冀根据地每寸土地都是晋察冀八路军部队从日本人手中抢回来的。可以说整个八路军、新四军系统当中,晋察冀是唯一一个所有的根据地都是从日本人手中抢来的。这个过程当中,晋察冀各方面工作做得还是相当好的。聂帅政策把握的很好,特别是在晋察冀这个特殊的地区,聂帅推行抗日统,一阵线非常成功。拉拢了大量的晋察翼这边的本士势力。很多晋察冀地区的富农地主,都被聂帅笼络到抗战当中。晋察冀这边大量的开明士绅,不仅支持八路军抗日,而且他们不少人直接加入了八路军,部队参加抗日。可以说晋察冀这边抗日时期加入的不少三八式干部,成分都是比较复杂的。聂帅非常聪明的把握住了他们的心理,把他们纳入到晋察翼干部系统当中。晋察冀之后能够大发展,聂帅这方面的贡献是非常大的。

聂帅在军事指挥能力不怎么样的情况之下,还能够把晋察冀发展到这种规模,靠的就是他出色的根据地管理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晋察冀最早的土改工作有些“右”

的原因之一。

你要是在东北这样的地方,土改搞得“左”一点没有任何问题。因为说句不客气的话,你们东北地主对革命有什么贡献?我八路军部队进入东北之后,完全不用依靠你们,就可以进行我们的革命。

东北八路军部队的干部体系当中,根本没有东北富农地主。所以东北搞的土改“左”一点,不给你们这些富农地主面子,你们还能咋的?

高刚他们在东北的土改,历史上也是有些“左”。但东北就没有出现太多的问题,相反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原因就在这里。东北军政体系当中,根本没有东北富农地主出身的干部。因此士改“左”一些,影响不大,无法左右大局。

但晋察冀不行。

晋察冀这边的富农地主,有很多人都是倾家荡产的支持过晋察冀八路军抗日。有多少干部都是出自这样的家庭,他们在抗战时候是有贡献的。或者说他们本身也是晋察冀抗战的历史。这些晋察冀本土干部,目前在晋察冀党政军系统,都是有一定地位,一定影响力的。

你要是在这里不管不顾的搞“左”的土改,那么你让这些晋察翼干部怎么想。你怎么维持晋察翼军政干部体系。

你让抗战时期支持过晋察冀八路军的开明士绅怎么想?

我们抛家舍业,舍出命去支持你们八路军抗日。大家一起打日本,一起受苦受难。现在打跑了日本人,你们就要卸磨杀驴?

说出去都不好听。

这是晋察冀特殊的历史。

修养同志以外来的土改工作队和贫农团合作模式推行士改的结果是什么?

结果晋察冀土改闹出了太多的事情。发生过外来工作团和本地干部的冲突,发生过部队和士改工作团之间的冲突。更发生过晋察冀干部叛逃到傅作义部的事情。

真是一言难尽。

修养同志亲自过来主持土改,甚至比之前的士改问题还多。特别是他主抓的“贫农团”,里面加入了太多乱七八糟的人。说句不客气的话,真正的贫雇农在农村那都是低头哈腰的,一个个都是大气不敢喘。你就算脾气本来暴躁,但生活都让你的脾气温顺了起来。

这些贫雇农,你想要让他们挺起胸膛,堂堂正正的生活,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不用说让他们积极的参与政治运动。所以修养同志搞的“贫农团”,能够积极参与这里的,更多的是一些流氓无产者,而不是真正的贫雇农。

流氓无产者对于革命的破坏,是非常严重,后果是难以估量的。

晋察冀土改就是这样。

其实修养同志这个思路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农村的土改工作,你要去发动农民,让农民自己去争夺一些权力。只有农村最广大的农民都支持土改工作,土改工作才能够真正的进行下去。但这个土改工作队要掌握方向,掌握政策。但修养同志打击本地干部,结果这些土改工作队完全槟弃本地干部,把农村土改工作的大权交给了“贫农团”。可是“贫农团”加入了不少流氓无产者,以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情况就出现很大的变化。

那就是“左”。

历史上裁军和土改,是对于晋察冀伤害最大的两件事情。

魏红军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不仅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魏红军有更大的野心。魏红军要在冀热察军区打造出模范土改示范区,要打造出一个“冀热察土改经验”。

在47年全国士地会议之前,打造出一个模范士改示范区。

这不仅会给全国的土改带来好处,更会给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一笔厚厚的履历。中共历史上除了那些早期靠着共产国际迅速上位的留苏派之外,其他很多干部在抗战、解放战争、解放后能够迅速上位,都是因为有自己的标签,有自己的政绩。甬管这个政绩是对的还是错的,最起码在当时来说是耀眼的政绩。所以他们的政治地位才能够迅速升高。

魏红军也是如此。

魏红军靠着抗战的战绩,在军内已经有了自己的位置,在晋察冀中央局已经是常委。魏红军还要在自己的政治履历上,添上一笔浓墨色彩。有了战绩,如果再有土改工作的政绩,魏红军在党内的地位可以迅速提高。

因此魏红军在张家口召开了冀热察农村工作会议。

把冀热察军区那些农村工作的干部都叫了回来。其实现在晋察冀这边还是比较安稳的。毕竟国共两党和平协定签署之后,晋察冀这边大规模的战斗已经消失。

抗战结束,解放战争还没有爆发。

甚至大家都不知道未来还打不打仗。所以这段时间的工作,大家的心情比较放松,时间也比较,多。接到魏红军的命令来的都是冀热察边区农村工作的重要干部。

第647章 魏红军的问题

“同志们都是经验丰富农村干部,做了很多年的农村工作。抗战八年你们不怕危险,不怕辛苦,工作做的非常出色,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我冀热察军区能有现在的发展,和你们在农村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你们熟悉农村,熟悉这片土地。目前冀热察根据地的情况整体安稳,所以这一次我召集大家开冀热察农村工作会议,其实就是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关于土地改革的理论问题。

冀热察军区农村工作的骨干。

有知识分子,有农民出身的干部,也有军队转业的干部。

不过特点就是都非常熟悉农村工作。

做了好多年农村工作。

魏红军弄得也不像是正式会议,大家随便坐下聊天。魏红军开口道:“大家都知道,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前,我们红军在苏区推行的农村政策是‘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你们都是多年做农村工作的,甚至其中有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也有参加过苏区建设的。大家都明白土改是什么意思。

抗战抗已经结束,接下来中央农村政策肯定会有所调整。所以我有一些问题想跟你们探讨。”

魏红军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了小本子。

翻开道:“第一:土改之后,这个土地归属个人。但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家庭壮劳力多,人也勤劳,种地水平也高,或者脑袋瓜灵活。

他们经过几年的努力,渐渐地富了起来。而有些家庭壮劳力少,种地水平也一般,几年之后依旧是很穷。他们突然碰到了一些困难,有可能需要救命。

到时候他们把手中的耕地卖了。这样的情况过了十年、二十年,有可能都不需要这么长时间,农村地区又开始出现和现在一样的问题。有的人靠着勤劳,有的人靠着智慧,有的人靠着坑蒙拐骗,有的,人靠高利贷,迅速的再一次富了起来,成为了农村新的地主。而那些把手中耕地卖出去的农民,再次沦落为贫雇农。你们说这种情况正常吗?

魏红军提出了第一个问题。

大家都是农村专家。

经历过的事情很多。听到魏红军的问题,都开始思考。很快有个人举起了手,道:“书记,我想说两句。”

“陈韬同志,你说。”

魏红军认识这名干部。

因为这名干部是察东支队本地出来的农村干部。本来是赤峰的一名中学老师,夏侯文他们建立龙延赤根据地的时候参加了八路军。

他这样的师范大学毕业,而且二十来岁年轻的中学老师,不管是在龙延赤县委,还是在察东支队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只要他愿意加入八路军部队,稍微接受培训之后,那就是干部。不需要多少时间,那就能够成为连级、营级乃至于团级干部。

但他拒绝了部队的招揽,他偏偏对八路军的减,租减息工作感兴趣。

地方政府听到这样一个有文化的读书人,愿意投入农村工作,当然是非常高兴。没想到陈韬一头扎进减租减息工作之后,迅速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农村干部。他懂政策,而且会灵活运用政策,更,懂如何在农村做工作。结果他在龙延赤根据地的农村干部当中迅速脱颖而出。因为他出色的表现,李少成组建热河减租减息工作团的时候,陈韬也是这个工作团领导人之一。非常受李少成的欣赏。

“人和人之间,天生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不是人格上的差距,而是个体能力上的差距。最明显的就是,有的人个子高,有的人个子矮,有的人力气大,有的人力气小。也有一些人从小就聪明,但还有一些人他们比较老实,只知道埋头干活。这种个体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我在龙延赤根据地做减租减息工作的时候,仔细了解过这里农村农民的历史。

特别是那一批走西口来到这里的那些人。当年走西口的人那么多,都是在同一片荒地上开荒。但少部分人在走西口的过程当中成为了地主,当然大部分人成为了自耕农和贫雇农。勤劳可能成为小地主和富农,不过想要成为大地主,光是靠着勤劳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地方能够成为大地主的,要么是在农村发放高利贷,要么是勾结军阀和土匪,再不然就像是吴石那样敢于和土匪拼命,得到当地农民的支持。想要正常靠着勤劳发展成为大地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同一时间来到一样的地方,一起开荒,但大家后来的境况完全不一样。人与人之间能力上的差距是一直有的。如果我们土改之后,放任不管,那么这种差距会迅速的体现出来。农村会出现新的地主,不仅仅是富农小地主,还会出现大地主。当然与此同时新的贫雇农的出现是肯定的事情。”

陈韬给出了非常明确的答案。

可能这种话说出来有些不合适。但现实情况就是如此,人的个体差异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有的人天生身体好,有的人天生聪明。

同样的起步线,几年之后大家的发展就完全不一样。

就算大家都勤劳,几年之后情况也会不一样。

因为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就比别人有能力。

他们在这些人中间迅速可以脱颖而出。等他们积了第一笔资金之后,野心就会增加,不满足于正常的财富增长。到时候农村就会再次出现各种高利贷,各种不合法挣钱的事情。

“魏书记,这个东西无所谓正常不正常。因为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另一名农村干部刘浩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