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53章

作者:随遇而安

王秋云和魏红军的老领导杨全武可是因为这个事情和邓国政委干了一架。

现在一分区对平西支队还有一些管理权力,但所有人都知道很快平西支队就彻底脱离一分区,彻底脱离独立师。平西根据地建立之后,地位会和独立师所在的一分区一样。

也就是说第三团离开一分区之后之,是真正的肉包子打狗一去无回。

但独立师不满意又如何?

杨全武是双一出身,深受聂帅喜爱,甚至主席都喜欢那又如何。组建平西支队,这可是延安、八路军总部都支持的事情,独立师还能反抗?

也正是因为这样,八路军才能够杜绝军阀的诞,生。因为不管这支部队是谁建立起来的,你也不能说这支部队是自己的部队。部队是党的部队,这是铁的纪律。

“新年过了,我们是不是召开一次会议,讨论一下今年的工作方向。”

“你是政委,你召集就行。”

“好吧。”

第081章 新年计划

1938年2月14日。

在宋家庄召开了盛县根据地军民联合会议。

当然说是这么隆重,其实并没有太多人。都是根据地军队和地方的主要负责人。军队这边是独立支队司令员王秋云,政委魏红军,副政委李世平,政治处主任韩卫国,参谋长张大虎。

地方政府这边是,县委书记段成伟,县长李少成,组织部长梁大勇,宣传部长杨永辉。

其实根据地这么大,机构也完善很多。

但也只是有了雏形,离真正的地方政府差了很多。

“七七事变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半年时间。我们也已经建立了盛县抗日根据地,但也引起了日本人的主意。新的一年我们根据地要怎么发展,如何发展,需要我们军队和地方共同努力。所以今天召开这个根据地军民联合会议,就是讨论未来一年的工作。大家有什么想要说的都说出来,最后我们总结起来。”

魏红军主持会议。

魏红军的话刚落,张大虎就开口道:“我想先说两句。”

“大虎同志,你说。”

“我想说说我们独立支队的问题。我们独立支队虽然在盛县立柱脚,但只有盛县一地,回旋余地还是不足。如果日军大部队来到我们盛县,我们建立起来的根据地顷刻之间就会被日军摧毁。因此我的建议是,新的一年我们应该组建精干部队四处出击。就像是特务营一样,每个精干小队大约是一个排的规模。出击周围的农村,特别是有山的地方。

打击当地的汉奸,筹措部队物资,补充部队的武器弹药。也增加我们独立支队的影响力。如果可以在那些地方招兵买马,扩大我们独立支队的实力。只有这样四面出击,我们才能够扩张我们的根据地。

根据地地盘扩大,我们的回旋余地才会大。

张大虎是参谋长。

考虑的都是军事上的问题。

日军现在不找独立支队的麻烦,是因为前线战事还没有完全结束。日军大部队还在正面战场。可是一旦打的差不多了,必然会有大部队扫荡根据地。

所以必须要利用现在的机会扩大根据地。

特务营的做法,给了张大虎很大的感触。特务营利用精干小分队,在宣化、涿鹿下属的农村杀汉奸,增加影响力。不仅震慢了察哈尔的这些汉奸,还有很多当地年轻人受到了鼓舞。宣化、涿鹿一带,再次出现不少反日游击队。有些是地下党组织的,有些是一些人自己组织的。

张大虎认为这个方法很好。

特务营用这种方法筹措资金,筹措武器弹药,发展部队,都做的很优秀。

“这个想法不错。”

魏红军记下了张大虎的建议。

这个方法的确不错。

因为这个类似于后来八路军大量使用的敌后武工队模式。当然只是类似,很多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异。敌后武工队的出现,是因为1940年之后,日军加紧对于八路军进行扫荡。不停地蚕食八路军根据地产生的。

八路军为了应对这样不利的局面,组建了敌后武工队这样精干的力量深入敌后。

他们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打仗,而是在敌后宣传抗日,组织抗日。武工队的全称是武装工作队。历史上武工队在敌后组织新的游击队,策反伪军,给主力部队提供情报,需要的时候破坏敌人运输线等等。白不过现在的八路军正在扩张阶段,所以还不需要这种模式的工作队。

但这个建议还是很不错的。

特别是在日军实力比较强大的地方开辟根据地的部队,这种发展模式是值得推广的。

魏红军准备整理之后,报告给军区和师部。如果能够提前让军区和师部,乃至于八路军总部都重视这种工作队模式,也算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增加我们部队的回旋余地,有三个方向。

王秋云开口道:“一个是西宁抗日根据地一个是往北渗透宣化和涿鹿,在这些广泛的农村地带建立根据地。还有一个是往东,彻底打通和宛平根据地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根据地和宛平根据地能够连成一片。新一年的军事工作,可以往这三个方向展开。刚刚大虎同志说的方法,还是非常适合我们开辟西宁抗日根据地和往北开辟农村根据地。

“如何往这三个方向发展,参谋长你要做军事上的计划。”

“是。”

“到时候地方上必须也要跟上。军队到了哪里,地方上必须要派人建立地方政府。这样相互配合之下,我们才能够拓展根据地。”

“司令员、政委,不是我们推脱。我们在盛县建立地方政府,干部已经不够。特别是独立支队为了开辟西宁抗日根据地,把西宁县的干部带走之后,我们目前干部是严重不足。以前这种情况都是军队地方化,军队派遣干部成为地方干部的。”

段成伟毫不客气。

干部的缺乏,已经到了影响工作的地步。盛县本来就没有多少基础,到处都需要人。

魏红军想要说什么,但还是没说出来。

因为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

“地方上的同志们,也说说你们的想法。”

气氛有些凝重。所以魏红军转移了一下话题看向了盛县县委的几个人。县委书记段成伟道:“我最近去看了各区的区小队。他们的情况不是很乐观。独立支队把区小队甩给了地方,但目前,我们地方并没有几个有军事素质的人。区小队这样放养下去,很难支持主力部队打仗。因此我的建议是独立支队是不是可以把一些老兵补充到区小队,提升区小队的战斗力。”

王秋云和魏红军苦笑了一下。

两个人对于区小队的建设,的确是放松了很多。主要是因为独立支队这个主力部队现在都一堆新兵,这四十天光是对于新兵一营、新兵二营进行整训,就让王秋云、魏红军、张大虎几个人忙的脚不沾地。

哪里有空管理区小队。

独立支队又哪里有老兵可以给区小队。

但段成伟的话也有道理。

区小队是主力部队非常好的补充。甚至以后主力部队扩军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区小队选择。王秋云点头道:“段书记,这是我们的疏忽。不过独立支队目前也极度缺乏老兵,所以才造成了目前的情况。这个问题我们会尽快的解决。让区小队能够形成战斗力。

“我说两句。”

“杨部长,你说。”

“我对于目前盛县根据地的教育发展很是不满意。大家都说要发展教育,要对于大家进行扫盲。

但这项工作推进的太慢。部队和地方政府把那些读书人都抽掉走了,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只有让大家识字,让大家读书,才能够让大家懂更多的道理。这样大家才能句多更加支持抗日。日”

“杨部长说的有理。”

盛县县长李少成点头。

道:“我们招兵的时候,对于军属是有过约定的。那就是军属的孩子可以免费上学。可是现在我们盛县这几个月的教育根本没有什么发展。”

魏红军叹口气。

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大堆,但哪一个都不容易。

发展教育说起来容易。

现在这个八路军都缺乏有文化的干部,独立支队更是如此。所以有文化的那些人,都被军队和地方政府疯抢。看看一营那边,原独立队那些读书人加入军队之后,只要适应军队生活,表现就越来越好。

地方政府更是如此。

那么多的资料统计,都需要文化人。

本来就没有多少的文化人,都被其他机构抢走了。怎么可能还留给教育上。

“李县长、杨部长,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看看今年我们能不能打通和宛平根据地之间的关系。

到时候利用宛平根据地,我们从平津地区引进一些读书人。现在也只有这个办法了。

魏红军只能是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一边说,魏红军一边看了看韩卫国。但韩卫国丝毫没有回应魏红军。因为韩卫国打造的地下交通线,可不是为盛县抗日根据地服务的。那是直接跟晋察冀军区联系的。

魏红军也是无奈。

第082章 新年计划2

会议开到现在,大家表情都很严肃。

因为要解决的事情一大堆,但解决这些事情又困难重重。

不过就算气氛再凝重,该说的事情还是要说。

因为这一次会议讨论大方向之后,大家回去就要具体制定新年的计划。盛县县长李少成开口道:“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必须要重视。

“李县长,你说。”

“我们盛县不是一个富裕的县。盛县南部基本上都是山地,北部地区也是丘陵和山地组成。所以这些地方虽然也有耕地,但产量有限。盛县主要的粮食产地是一区和二区,都在县城周围。现在我们的情况还好,可是一旦日军大兵压境,占领了县城,那么盛县最重要的粮产区会在日本人手中。如果我们到时候无法从中获得足够的粮食,很有可能会出现缺粮的情况。独立支队加上地方政府工作人员,人数已经很庞大。”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笔,问道:“李县长,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未算胜先算败。

未雨绸缪,永远是好品质。

显然李少成就有这样的品质。目前盛县的抗日形势很好,但不代表会一直很好。毕竟目前来说还是日军占据优势。而李少成却看到了未来围剿时候的困难。

这个和李少成曾经在苏区的经历有关。

当年苏区被封锁,苏区的生活就非常困难。日军的实力远比当年的国军强大。

“我的想法是,鼓励百姓开荒。只要是能够开荒的地方都开荒,就算亩产只有几十斤,那也是粮食。盛县山区多,亩产很低。但种植一些耐旱的农作物亩产还是有保障的,特别是玉米、红薯之类的。我提议在根据地内,动员百姓开荒。如果缺乏一些农用工具,地方政府帮他们解决一下。让他们在山地上种植玉米和红薯。”1很多后来人印象当中,清朝玉米和红薯就全面普及。

但并不是如此。

像山西这边,一直到光绪皇帝事情才开始慢慢的出现玉米和红薯,但种植面积一直不大。李少成是做过农村工作,在苏区见识过困难情况的。

所以他的想法就是在盛县的山地上,推广玉米和红薯。

“这有什么问题吗?”

“开荒难度太大,收益太少,百姓开荒的积极性不高。所以我们县政府的意见是,为了提高百姓开荒的热情,在开荒前三年到前五年,可以少收公粮,或者干脆不收公粮。只有给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才会积极的开荒。不过公粮这个不仅仅是我们地方的事情,还关系到部队。所以需要得到部队的支持。”

魏红军看了王秋云,然后再看了李世平和韩卫国。

他们都是点头。

其实这个事情和部队并没有关系。只不过盛县抗日根据地有些不一样,因为是王秋云和魏红军两个人一手开辟的。甚至盛县的地方组织,都是部队配合成立的。

因此盛县的党政军关系非常紧密。

所以县政府才会在军民联合会议上提出这样的想法。毕竟这可是关系到公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