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26章

作者:随遇而安

“目前我们的工作主要在城市;财经委的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城市。但中国是- -个农民占据大多数的农业国家,如果不把农村纳入进来,那么我们的财政工作就不可能圆满。特别是我们的货币如果无法

进入农村,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无法解决。

“薄树春同志说的有道理。’

毛泽民点头。

薄树春虽然丢掉了财经委副主任的职务,但财经委主任、副主任开会的时候,薄树春还是在的。这也算是财经委的这些干部对于薄树春能力的一种认可。

薄树春在会议上也不觉得有什么。

和以前一样。

该发表意见就发表意见。

“其实我们目前发行的货币量,并不是那么多,不至于引起物价如此的上涨。之前物价上涨那么严重,一个是很多投机商人國积居奇趁乱抬高价格,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民币无法进入农村。农

民对于我们的人民币是排斥的,不相信我们的人民币。因此我们发行的人民币全都流入了城市,才造成了城市物价的上涨。

毛泽民补充了薄树春的话。

提起这个问题,魏红军也是头疼。

道:“人民币币值的不稳定,导致我们华北的很多农村都开始拒绝人民币。这种现象的确不是好现象。

人民币币值波动太大,还不如当年使用的边区币。

华北百姓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大的牺牲。但华北农村现在也受不住了。人民币币值上下波动太厉害,农民稍微不注意,很多钱就会打了水漂。

连华北农村都如此,那些新解放区的农村完全可以想象。

他们根本不接受人民币。

农村穷,但农村人口多。

这是大市场。

人民币无法占领农村市场,直接影响城市。因为农村的人民币转一圈之后,全都来到了城市。导致城市流通的人民币数量迅速增加,物价开始猛烈上涨。

这一次靠着国债计划,回笼了大量的人民币。

但国债毕竞是要还的。

国债计划只是一一个治标的办法,而不是治本的办法。

“我们必须要尽快让农村接受人民币,这样才能够真正稳定全国的物价。以目前农村人口的规模来说,中国农村可以吸纳的人民币,不会比城市少多少。也就是说只要农村能够接受人民币,那么我们

最少可以在现在的基础上,多发行十万亿人民币(旧币),而不会引起物价上涨。

薄树春是做过计算的。

中国农村虽然穷,但农村人口多,可以吸纳的人民币数量也多。

农村吸纳的人民币越多,不仅对于城市有利,对于稳定物价有利,甚至对于政府也是有利的。毕竞接下来新中国建设,政府必然要发行更多的人民币。

而发行的人民币,如果无法让农村吸纳,而是全都流通到城市。那么就会引起新-轮的通货膨胀。

薄树春一边说,- 一边看着魏红军。

现在中央各部委分工不明确,所以很多干部都是身兼数职。就像是魏红军,负责全国土改工作,顺便也负责全国农村工作。其实魏红军有这方面的职务吗?

并没有。

但大家默认魏红军负责全国农村工作,所以魏红军就负责这项工作。

“薄树春同志,你有什么计划?”

魏红军很直接的问了薄树春。

薄树春道:“农村和城市不一样。 在城市我们下令禁止金银流通、外汇流通,那么城市市民只能接受人民币。因为城市没有货币作为中介是不行的。但农村不一样。农村短时间之内完全可以不需要货

币,因为农村可以做到以货易货。所以行政命令,在农村效果有限。

“对。”

魏红军点头。

没想到薄树春竞然对农村也这么了解。

薄树春继续道:“所以我认为经济手段比行政命令更加有效。至于要采取什么样的经济手段,我们还是想听听魏红军同志的想法。

薄树春对于农村有些了解,但论农村工作肯定是比不上魏红军。

所以薄树春只是提议。

具体的还要听魏红军的意见。因为真要在农村推广人民币,最后还是需要魏红军的配合。

魏红军陷入沉思。

说起农村,还是魏红军当然很熟悉。

如何让人民币下乡,魏红军也非常有经验。毕竟当年根据地当中,边区币、法币、伪币、金银元各种货币泛滥,最后还是边区币获得胜利。

当年在晋察冀的货币战争,魏红军也是亲自参与过的。

所以魏红军想了想道:“经济手段,货币下乡,说来说去其实就三个手段。财政、金融、贸易三方面。从财政来说就是税收。除了公粮之外,其他方面收税的时候,采取用人民币收税,这就需要农村

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

“再说金融方面。现在老解放区这边有大量的农村信用社,包括最近要成立农业合作银行。贷款都用人民币,还款也要人民币。至于新解放区的很多农村,目前很多地方还在土改。那些贫穷的农村,

需要政府资金上的支持。这就是金融下乡的机会。金融下乡,就可以给农村带去大量的人民币。

“最后就是贸易。要学控农村的贸易,掌控农村需要的必需品。那些工业品下乡,在贸易当中只接受人民币。要让农村习惯用人民币购买那些商品。”

“三管齐下,最多一年之内人民币就可以在农村流通。”

如何让农村接受人民币。

说简单也简单,说困难也困难。

困难是因为农民对于纸币实在是没有信心。从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结果是来-一个军阀就发行一种货币,换一个军阀又换一个货币。 每个省都有每个省的货币,甚至如果一个省被好几个军阀控

制,那么货币就有好多种。

然后是法币,金圆券,- -个比一一个坑人。

本来就没有多少资产的农民,被军阀搜刮一次又-次。所以农村农民不相信纸币,只相信银元。如果没有银元,他们宁愿以货易货,也不愿意接受人民币。

简单是因为,政府掌握的权力比想象的大很多。

可以从各个方面出击。

运用财政手段,金融手段,贸易手段,让农村不得不接受人民币。

“陈主任,我提议1949年人民币进入农村,作为财经委重要工作。”

城市的金融梳理的还不错。

所以薄树春下一步的想法就是让人民币下乡。

陈运点头。

看向了其他人。大家都是点头,农村能够接受人民币,对于1949年其他方面的工作都是好事情。陈运道: "那么这件事情毛泽民同志和魏红军同志商量拿出一份具体的方案。

“是。”

“同志们,新-年我们财经委的目标就是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第795章华北军区问题

财经委动作大,其他各个部门目前也是非常繁忙。毕竟是年末,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特别是魏红军这样级别的干部,每天光是需要看的各种报告,各种统计表格就一大堆。魏红军看着这些表格也是头疼。

因为大部分都是非常不正规的,表格当中问题很多。因为很多干部也是第一次填表格,虽然已经很努力,但错误非常多。不过就算是不正规,错误也不少,但能够

有这样的统计表格,对于理解目前

的情况还是非常有利的。要是没有苏联专家的介入,现在的中央政府从哪里弄出这么完整的表格。魏红军要参加政务院会议,还要参加财经委员会、计划委员会的会议.

当然更忙的是关于全国编制委员会和分管的那些中央部门的报告。

实在是太多。

当然除了这些工作之外,魏红军还要主持军区会议。

军区平时的工作,魏红军可以交给唐杰、李志民他们负责处理,但年末总结魏红军是不能缺席的。因为魏红军主要工作在政务院,因此军区工作疏忽不少。但华北军区是大军区。

更重要的是,华北军区可是担负着保卫党中央的责任。所以很多事情都很重要,很敏感,魏红军不能不管。

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唐杰、韩伟、包深、高书边,华北军区副政治委员李志民,政治部主任龙道全。以及华北军区下面的各个省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以及华北军区设立的各个兵种领导人都参加会议。

包括目前负责组建苏械部队的郑伟山也参加会议。大家一个一个汇报自己的工作。

等大家汇报今年的工作之后,唐杰道:“司令员,我认为目前军区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什么问题?”

因为魏红军无法掌握军区发生的,所有的详细事情,所以魏红军特别重视这样的会议。特别重视聆听干部的意见。

唐杰道:“司令员。自从主席号召解放军部队参加生产运动之后,我们华北军区也是响应主席和军委号召。不仅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其他部队也参加生产运动。恢复以前荒废的荒地,开垦新的拼地,以及进行水利建设,进行农田建设。可以说我们华北军区的生产运动进行的轰轰烈烈。”

对于主席的号召,华北军区回应是最快的。

也是最积极的。

在内蒙古、绥远一带开荒种地,成立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公营农场。华北军区目前有步兵师、骑兵师、公安师,以及装甲师、高炮团、工兵团这些特殊兵种,加上71军和74军,还有基础建设兵团.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兵团,总兵力超过30方人。但华北军区目前的军饷支出,在各个大军区都是垫底的。

因为好多部队都自己动手,自给自足。

“现在财政困难,部队能够自给自足是好事情。”魏红军是非常支持主席的主张。

现阶段有余力的部队,都应该加入到生产建设运动当中。要不然财政是真的负担不起这么多部队的军馆。财政没有统一的时候,地方公粮和税收先是被省政府截留,然后地方大区再截留一部分,最后到中央手中的少之又少。但中央却要负担最重的部队军饷问题。

中央的财政赤字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一些环境恶劣的地方,要恢复曾经撂下的耕地、开垦新的耕地,一般人是没有这样的能力的。历史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荒地,但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不去开荒?就是因为普通农民根本没有能力开荒。

一家一户,甚至是一个家族一个村,想要开荒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开荒不是简单的整一整土地,需要配套的水利设施,以及还要忍受几年没有产出。谁有那样的人力物力,可以进行开荒。

目前来说有能力大规模开荒的,也只有部队。

开荒之后,部队完全可以学习南泥湾的模式,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给国家政府上交粮食和税收。

“但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司令员,我们毕竟是军队。虽然现在华北没有战争,但不能因为没有战争,就让我们的部队全去种地不打仗。部队这样参加生产建设,不需要多长时间这些胡队就不会打仗了。”

唐杰很是担忧。

主席提倡部队生产建设,这就像是政治任务一样。华北没有战争。

结果华北部队当中,除了郑伟山负责组建的苏械部队之外,几乎所有的部队都参与生产建设。唐杰是军事干部出身,现在又是负责军区司令部日常事务。他是忧心忡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