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27章

作者:随遇而安

部队毕竟是要打仗。

总不能华北军区的部队都去种地当农民。魏红军点头。

明白唐杰的顾虑。所以道:“主席说过现在我们的军队有三大任务。一个是解放剩下的国土,一个是剿匪,最后一个是生产建设。生产建设重要,但不是军队的全部工作工。我们华北军区目前是没有战争,但不代表我们的军队要全都换装种地。

魏红军感觉有些不对。

所以翻开本子,记录了这个事情。

华北这边毕竟没有战争。所有部队参与生产建设,唯一能够影响的就是部队训练。但其他军区呢?

他们可是有战争任务的。如果和华北军区一样,生产建设放在第一位,那么其他工作怎么办?

坐在下面的察哈尔军区司令员雷佳斌道:同令员,部队参加生产建没没有问题,但不应该是盲目的参加生产建设。开始的时候,我们很多部队参加生产建设,都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之下。连联产工真都没看备好,就让我门的排以参旅生产建谈。而且我们的不少千的都是打仗出身,拖种地邑当成是打仗。随便划一片地,就要开荒,没有在何准备和舰划,然后让他们去开荒。这不是为难我们的战士吗?我们抗战时候进行'大生产运动,都没有做的这么盲自。”

“还有这种事情?““是。”

雷佳斌是从1937年就开始跟着魏红军的,当时部队还是独立支队。所以也没有什么顾忌。

晋察冀不少干部当年都是参与过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但随着后来组建野战部队,很多部队就慢慢的忘记了当年"大生产运动。更有不少干部成为了完全的战斗干部。现在让他们去搞生产,各种问题频繁出现。

雷佳斌很直接道:"主席号召我们部队进行生产建设是好事情,但我们不能盲目的,没有任何计划的就进行生产建设。就像我们打仗不能盲目的啥陷打,生产建设也应该有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但自从主席和军委号召之后,我们的部队都是―窝蜂的去生产建设。

魏红军不知道应该是笑,还是应该要哭。

部队的生产热情很高。

这是好事情。

大家都不想给国家添麻烦,愿意用自己的双手开荒种地。可是这种热情是好,但要好好用起来。而不是热情上来了,不管不顾就往前冲上去。但这是不对的。

光有热情,没有正确的办法,那就是白白浪费这火热的激情。打仗也不是这种打仗法。

没有正确的打法,部队指战员就算是再怎么英勇,也打不了胜仗。“我们也有这种情况。”

热河军区司令员黄浩开口道:"开始大家热情都很高。可是很多部队就像是要打仗一样去进行生产建设,以至于都出现了逃兵。司令员,我们华北军区是模范军区

就是当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也没

有发生过多少逃兵事件。但竟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的部队出现了不少逃兵。*

“逃兵?具体原因呢?“

劳动量太大,然后是管理松懈。部队参加生产建设之后,部队管理方面慢慢的没有以前那么紧了。再说现在很多人家里都分了地,在部队种地,还不如回家种地。结果就造成了逃兵的出现。"魏红军皱眉。

事情比想象当中还要严重。

一个人一旦放松下来,想让他重新紧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部队更是如此。一旦部队松懈下来,再想要恢复原来的样子,就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魏红军看向了李志民,道:“志民同志,你怎么看?”

司令员,现在的情况必须要改变。生产建设要重视,但部队建设也不能放松。生产建没不能盲目,军队建设不能落下。所以我的看法是,部队应该分出战斗部队和生产部队,不要把两种部队混淋。战斗部队要时刻准备打仗,平时的训练绝对不能马虎。生产部队以生产建设为主,但不能忽视部队建设。毕竟生产建设兵团也是部队,管理不能松懈。但生产建设兵团虽然是部队,但还是要遵守生产规律。所以管理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要懂得这方面。不能派一个打仗厉害的,不懂生产的干部。”

关于这段时间军区发生的问题李志民也在反思,也在总结。

他是搞政工的干部。

对于部队建设,干部使用很有想法。魏红军点头。

打仗和生产,的确是不一样的。想要找一个既能够打仗,还能够生产的干部,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很多打仗好的干部,让他们搞生产建设,表现就很一般。所以使用干部是关键。

“其他同志们的看法呢?“

“我认为李副政委的话有道理。"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龙道全开口。

道:“战斗部队和生产部队不能混淆,应该分开来。现在的情况是战斗部队全都投入到了生产当中,但又搞不好生产。结果是哪方面做的都不好。”“那就成立专门的生产部队,其他部队就继续训练,不能落下战斗力。”

“是。"

“大家都同意吗?“魏红军看向了大家。大家都是点头。

自从部队投入大生产运动之后,问题非常严重。只不过这是主席号召的,是军委下令的,在很多人看来就像是政治任务一样。所以只能是和魏红军反应,然后通过魏红军往上反应。

魏红军想了想道:“王兆同志。"

“司令员。”

工程兵部队的政治部主任王兆立马举手。王兆年轻,今年才三十一岁。

脸圆圆的,笑起来眼睛都看不到。不过别看这么年龄这么小,人长得跟弥勒佛一样,但却是一个报角色。在平山县处于白色恐怖阶段的时候。18岁的王兆勇挑重担

仅仅两年之内就在平山县发展出

了700多名党员。平山县也成为了后来晋察翼最重要的一个抗日根据地,甚至后来129师发展翼南抗日根据地,也都要感谢王兆打下的基础。

王兆后来跟着王直接管过石家庄,管理过一段时间石家庄。

只不过部队需要干部,所以一直在部队。

伺志们,我们很多都是打仗出身,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这个生产建设和打仗不一样。我看王兆同志不错。我想提议王兆同志担任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负责华北军区

的生产建设工作。”

“我支持王兆同志。”

“我也支持。”

“他本来就是地方干部出身,懂得这些。”大家都点头同意。

其实华北军区很多干部都不愿意接手这个工作。大家都是带兵打仗出身,现在让他们去搞生产,没有几个人愿意。王兆能够把这个担子接过去,大家比谁都高兴。魏红军看着王兆道:“王兆同志,你的意思呢?”

“我服从组织安排。”“好。”

魏红军没想到才几个月时间,华北军区就有了这么大的事情。

魏红军继续道:"至于战斗部队和生产建设部队的划分,唐杰同志、李志民同志、韩伟同志、龙道全同志、王兆同志作为领导小组讨论一下,制定一份方案。然后和各省军区司令部进行方案的交滚,最后交给我着看。

“是。”

第796章七届三中会议

华北军区会议之后,魏红军根据军区干部上交的数据,写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报告。

把华北军区这段时间的生产建设上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几条,包括华北军区之后进行的调整都写了进去。然后把他上交给军委。目前的军委日常工作是聂帅负责。

聂帅很有政治手腕。

能够平衡各个山头,不至于让各个山头之间出现大矛盾,平衡能力很强。在这方面聂帅的处事风格和总理差不多。可以很好的弥合各个山头之间的冲突。晋察冀就是聂帅这么打造出来的。

可惜历史上聂帅打了两场大败仗,一个是日军的五一大扫荡',丢掉了冀中军区。一个是集宁-张家口战役'丢掉了张家口。结果好不容易维持下来的晋察冀山头彻底分崩离析。要是没有这两场大败仗,聂帅靠着他出色的政治手腕,可以一直维持晋察冀这杆大旗。

不过别看聂帅政治手腕很强,但他又不是那种喜欢自作主张的干部。

他目前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一些日常碰到的事情他都可以轻松处理。可是一旦碰到稍微严重的事情,他都不会自己单独决定。而是上报中央,其实就是上报主席。这方面聂帅是非常拎得清的。

他明白,目前中央对于"分离主义"非常敏感。"地方保护主义衍生的"地方分离主义","党政分离"衍生的*中央分离主义",是目前主席最头疼的事情。所以聂帅比谁都明白应该要怎么做。

不管是在政务院负责的政治法律委员会的工作,还是军委的工作,他除了日常事务之外,稍微重要的工作都是迅速上报中央。聂帅做的最多的就是在这些事情当中

写上自己的意见,让主席判断。

相比起聂帅有什么事情都会上报中央,目前中央和政务院不少部委,他们有什么工作都是自己内部消化掉。

根本不往上报。

主席为什么信任聂帅,就是因为如此。从晋察冀的时候开始,聂帅都认认真真的履行中央政策。现在到了中央他也是兢兢业业,有什么事情从来不会违背中央。魏红军上报的内容,虽然只是华北军区的事情。

但聂帅是一手开辟晋察冀的干部。

明白既然华北军区发生这样的事情,那么这绝对不会是华北军区一个地方的问题。说起革命历史,干部沉淀,干部作风,部队纪律,各方面来说华北都是名列前茅的。

可是现在华北军区都发生了这样的问题,聂帅相信其他军区的情况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聂帅立马汇总其他军区的报告,又发电报和其他几个军区交滋情况。然后把他们都汇编成一份报告,上交到了主席手中。

主席看完之后,给了批示∶要及时纠正军队生产出现的偏向。集中精力搞生产,放松了战斗任务;生产工具准备不足,生产计划没有明确,劳动量过大﹔疏忽部队建设,放松部队政治救育,引起战士逃亡,未能够准确理解部队生产对于国家财富的增加、对于人民群众负担的减轻的伟大意义,只片面的强调对于部队的作用。

主席要求聂帅以军委的名义给各个军区发电报。

让他们调整部队的生产建设。

同时主席对于华北军区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把部队分为生产建设部队和战斗部队的做法很是赞赏。要求傅邱涛全面负责此事。

傅邱涛负责部队转业安置问题。主席的意思是,可以学习华北军区成立专门的生产建设部队。可以成建制的转为生产建设兵团,参与国家建设当中。1949年1月21日,军委下发了"纠偏部队生产建设出现的问题"、“1949年解放军部队参加生产建设的意见稿"、“成立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议稿"

过完年之后,中央开始筹备中共七届三中会议。

1949年2月17日召开。

36名中央委员,27名中央候补委员,64名中央部委和地方中央局、地方大区的领导参加会议。会议开始是主席作了报告。

报告当中第一份题目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主席在报告当中表示,我们国家的财政经济状况已经开始好转,但还不是根本的好转。要袂得财政经济状况的核本好转,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创造三个条件,即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国家财政才能够真正好转。

第二个题目是"不能四面出击",我们的工作要抓住主要矛盾,以解决主要矛盾为核心,配合解决次要矛盾。而不是四面出击,把所有的矛盾都放在一起解决。还有就是不能四面树敌。

要紧紧地依靠工农联盟,团结中农、小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彻底打倒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彻底摧毁封建地主阶级。四面出击,树敌太多,容易引起全国不安。要懂得团结朋友,孤立敌人。

第三个题目是'承接苏联工业援助,大胆学习苏联经验'。主席表示从1949年开始,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会大量大的进入中国,给中国带来的即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这个和中央原来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中央在抗战结束之后,对于中国的定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建设应该是怎么样的,中央也有过考虑。其实中央当时考虑的是,优先发展一段时间的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先发展一段时间的资本。等中国有了―定资本之后,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但事情的变化就是快。

和苏联的合作进展的非常快。

快的连中央都没有任何准备。但这么好的机会,中央能放弃吗?当然不可能放弃。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虽然没有历史上156项目那么多,但也包含了矿产、钢铁、

化工、汽车、发电厂等工业项目。

要是成功,中国就有了自己的工业基础。

虽然只是很一般的工业基础,但对于中国来说,都是一次工业上的飞跃。然后剩下的都是军事工业项目。

中央能不要嘛?

当然不能。但中央也知道,想要完成这些项目,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别说从苏联贷款那么多,光是建设这些项目,中央要投资多少钱。按照计划委员会初步

的计算,1949年中央的财政支出会

比1948年增加一倍。主要是工业建设投资支出迅速增加。

这么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中国没有一点点经验。

所以主席才在会议上,专门谈这个事情。主席也知道目前对于苏联专家有各种各样的态度,魏红军专门跟自己分管的部门领导开会,也是讨论这个事情。

然后做了一份报告给中央。

主席也是因为看了报告才知道,目前下面的干部对于苏联专家的态度这么矛盾。因此他才会在党的全国会议上,专门提出"大胆学习苏联经验"的口号。主席光是讲这三个题目的报告,就讲了三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