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28章

作者:随遇而安

主席讲完之后,中央这边的干部也是一个一个上去作报告。当然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作报告,能够在这样的全国大会上作报告的,那都是负责一方工作的。总理做了外交和统战的报告。

主要是讲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中国外交情况。然后是统战,这方面的报告内容比较多。新中国目前的统战工作,不仅仅是在大陆,还在港澳台,以及其他国家的华人华侨。中共的老朋友陈嘉庚目前担任华人华侨联合会主席。

然后是陈运做了财经工作的报告,主要是财政统一之后,1949年1月份的情况。财政统一之后,中间的浪费少了很多,调拨物资比原来计划多了。和物价一样,效果是一针见血。

聂帅做了军委工作报告,讲述了1949年各地解放情况。魏红军是第五个上去做的报告,魏红军主要报告的不是政务院的工作,也不是华北军区的工作,而是全国土改工作。魏红军仔仔细细的汇报了1948年的土改工作当中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

魏红军之后,薄树春做了关于国债计划、税收情况。短短五十天之内,薄树春再次站在了大家的面前。因为他主持的财政统一和国债计划非常成功,不仅把物价打下去了,一月份的财政赤字也迅速减少。

有些时候就是如此。

本来12月份薄树春是受到了政治上很大的挫折。

但他硬是靠着这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再次让大家认识到了他在财经领域的专业能力。

之后是彭珍做了党的组织情况及发展和巩固党的组织问题。最后是东北局书记高刚,做了关于东北目前进行的"三反"运动的报告。

然后是修养同志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准备工作报告’。中央决定在1952年的时候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接着会议通过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底日程(草檠”人第一届全国人肤份表大会规则(草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筹备细则((草案)“、“七届三中会议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建议(草案)“等等。

当然这是党内投票。

最后还需要全国政协会议也通过。

接着任培国做了“关于党的章程修改报告”。

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投票,通过了任培国的这份“党的章程修改报告”。这一次修改党的章程,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威。

同时把七届二中会议当中讨论通过的内容正式写进了新的党的章程当中。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党的会议正规化,正式确定党的会议五年召开一届,每年召开一次全国会议。七届三中会议决定,1952年召开党的八大。

另外一个是党员干部财产公开制度。

只要是党员,都有义务必须要申报自己和家人的财产。这些财产申报资料要上交到上级党委和编制委员会,党委和绵制委员会审核之后,可以把这些申报的财产资料在党员所在单位公开。最后一个是退休制度。

不过党章规定的退休制度,是党内的退休制度。党员干部因为在政府也有职务,所以在政府部门的退休制度,需要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中通过。然后是新的党的章程当中,党的中央组织进行了调整。那就是重新恢复政治局常委,恢复政治局候补委员。接着开始进行人事调整。

第797章新版的五马进京

改了党的章程之后,主席、总司令、伍豪、修养、任培国成为政治局常委。然后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开始设立副主席职务,总司令、伍豪、修养、任培国、陈运、聂帅担任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会就是大家日常说的党中央,是中共全国代表大会不召开的时候,中央委员会就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

陈运和聂帅虽然没有成为政治局常委,但已经是一只脚迈进了常委大门。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成为了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可以直接参与中央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当中。

随着陈运和聂帅成为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政务院的情况会更加复杂。就像是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目前权力很大,甚至可以对抗中央一样。陈运和聂帅各自负责的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改治法律委员会,在政务院也会是半独立的存在。总理想要插手里面的工作都会变得困难。

这就是刚刚开国时候最大的问题。这些开国功臣各有各的基本盘和山头,一个实力太强大。相比起陈运这边,聂帅的情况最明显。政治法律委员会本来就是聂帅上调中央之后一手建拉超来的。*务部、公安部都是军北部委升格而来,午部也都是华北羊部上调的。目前的内务部和公安部上上卞下很多都是聂帅多年在普察冀的老部下。

加上内务部、公安部他们在地方,1948年大扩张的时候,下面大批的干部都是华北部队转业,在魏红军的部署之下接受短期培训的干部。现在聂帅又是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又是政务院党组副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弄得政治法律委员会就像是聂帅的自留地一样。

聂帅从晋察粪一步一步走到现在,越来越谨慎小心。实在是因为他现在的职位越来越敏感。别人在地方山头强大,因为远离京城最起码不是那么明显。但聂帅的问题是在中央部委的山头太强大。这并不是什么好事情,反而很容易成为其他人的靶子。所以越是现在这个时候,聂帅超是不敢越雷池。对于像内务部部长诩绝颌这样的党内老同志,聂帅比平常更加尊重。甚至平时都不会插手内务部的工作,就怕别人攻击自己搞"山头主义”。

这一次中央之所以没有增选政治局常委,是因为考虑稳定。不想引起不必要的一些麻烦。

然后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这也是这一次改了党的章程之后,重新设立的。

其实是给那些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上调的干部准备的。中央从东北局调东北局书记高刚,从华东局调华东局书记饶书石,从西南局调西南局书记邓希贤,西南军区司冷员资老总,从西局调西域局第二书记习中迅。

中央调整地方干部是有讲究的。

主要是为了调走地方山头的领军人物。那些地方山头,只要调走了山头老大,那么这个山头实力就会大降。因为新上来的地方中央局书记,不可能跟原来的大佬一样让下面的人信服。东北局不用说。说

高刚本来在东北不算是很强大的力量。但他在东北土改,以及东北工业经济恢复阶段贡献很大。别看后来都说高刚生活奢靡,但他在土改的时候,那可是亲自奔波在各个农村。正因为他能够身体力行,所以在东北聚集了一大批支持他的干部。

等第四野战军南下,陈运、彭珍、李富春等人上调中央之后,高刚在东北更是党政军一把手,权势滔天。加上上一次的全国财经会议上,高刚实在是太活跃,所以中央决定上调高刚。不想让t高刚继续留在东北。

高刚上调之后,中央任命林峰为东北局第一书记,张秀善为第二书记,张明远为第一副书记,夏侯文为第二副书记。林峰没有高刚的级别,也没有高刚的威势因为未能够做到党政军一把手。

张秀善担任东北人民政府主席,张明远为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李世平为东北人民政府秘书长。军队这边是贺金年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身份任代司令员,林峰以副政治委员身份代政治委员,夏候文担任东北军区第二副政治委员,周焕担任东北军区第三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中央已经考虑往东北抽调干部担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华东局这边上调饶书石之后,陈帅担任华东局第一书记,谭振林担任第二书记,展同担任第三书记。相比起饶书石,中央还是更信任陈帅和谭振林两个人。不过也只是暂时的。

中央只是因为上海很重要,现在上海才刚刚稳定下来,所以暂时没有上调陈帅。等上海再稳定一些,陈帅肯定是要离开华东的。

西南局变化最大。

刘帅已经离开了西南,这一次中央把西南局书记邓希贤和西南军区司令员贺老总都上调中央。不过西南局的任务还是很重,因为还要准备解放西藏。因此中央从西北局调彭老总去了西南局。

担任西南局书记,西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全权准备解放西藏。本来这一次上调,应该也有彭老总。但中央不少干部都表示,西藏解放需要彭老总,非彭老总不可。

彭老总有解放新疆的经验,正好可以解放西藏。因此彭老总就去了西南。

而西北局这边,第二书记习中迅也上调中央。马明芳任西北局代理第一书记,贾拓福为第二书记,左全为第三书记。西北军区这边左全为代司令员,马明芳为代政治委员。这一下西北局威慑力大降。

这一次代理西北局第一书记的马明芳只是一名中央候补委员,而且相比起同样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习中迅,声望上差了很多。所以和彭老总和习中迅在的时候完全不一样。

这一次唯一没有调整的是中南局。

中央主要是考虑中南局目前的情况复杂。中原局编制上管理七个省,但华南分局和东南分局几乎是半独立的。加上中原局本身干部体系就复杂。有第四野战军的干部,也有第二野战军的干部,甚至还有第三野战军过来的干部。

具体来说,有原中原局的干部,有原华东局的干部,有东北局南下的千部。而军队构成也复杂,有第四野战军的14兵团、15兵团,还有第五野战军的21乓兵团,也有原第二野战军留在河南、湖北的部队。

林帅离开之后,中南局需要邓志辉留在这里平衡各方。邓志辉算不上是中南局这边的山头老大,但他正好可以平衡这边的各个山头,让工作顺利进行下去。这些地方大佬进京,必须要安抚他们。总不能让这些在地方权势赫赫的诸侯进京,却不给他们安排一个好的位置。如果那样的话,中央就失信于地方。以后怎么处理和地方的关系。

所以这一次党的新章程当中,增加了政治局候补委员。就是为了给这些进京的诸侯一个党内级别。

魏红军、邓希贤、林帅、饶书石、贺老总、李富春、陈谈秋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而且就是按照这个名单排名的。也就是政治局委员当中出现一个空位,就是按照这个顺序递补的。目前政治局委员当中,比较危险的就是张文天和康盛两个人。

很多干部都明白。

他们两个人目前虽然是政治局委员,但在中国目前的政治圈当中已经被边缘化,落选政治局也就是时间问题。要不是这一次干部调整力度比较大,中央为了稳定,不愿意政治局层面的干部出现变动。要不然他们两个人必然是退出政治局委员行列。

所以很多干部都明白,魏红军和邓希贤两个人进入政治局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只要不出现什么大问题,一年之后的七届四中会议肯定会调整。其实其他人也差不多。随着地方诸侯一个又一个上调,政治局扩编势在必行。

从西北局上调中央的习中迅是这一次上调中央的干部当中党内级别最低的,因为他是中央候补委员。此次上调中央之后,习中迅增补为中央委员。给了他们党内级别还不够。

还要给他们具体的工作。

贺老总本来就是军委副主席,这一次入京之后,就要正式进入军委工作。军委日常工作本来是聂帅负责,但贺老总上调中央之后,军委的日常工作就交给贺老总负责。中央委员会这一次设立一个总书记。

当然这个总书记,和以往的党的总书记不是一回事情。以前党的总书记,那就是党的一把手。但现在党内最高职位是中央委员会主席职务,总书记是专门设立的,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的职务。类似于以往的党中央秘书长。

刚刚上调中央的高刚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一次上调的地方诸侯当中,高刚是唯一一名七大的政治局委员。

恢复政治局常委之后,书记处的工作就出现变化。之前书记处就是党中央的角色,五大书记是党的核心领导。但现在恢复了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就成为了最高权力机关,书记娩数变成了处理说中央日常事务的机关。这样就分出了关系。

中央委员会是决策机关,书记处是处理事情的机关。

下面上报的文件,都是先来到书记处。一般的事情书记处可以处理,重要的事情会进入中央委员会讨论解决。五大书记不再担任书记处书记职务,书记处选择七名书记和三名候补书记。七名书记分别是高刚、魏红军、彭珍、邓希贤、饶书石、习中迅、王家祥。

三名候补书记分别为邓志辉、谭振林、杨上坤。

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有自己的工作,有些人还在地方。所以这一次重组的书记处,高刚总负责,彭珍、邓希贤、饶书石、习中迅五个人负责书记处的工作。当然这也是临时的。

因为这些人当中,有些人还会调整工作。

就像是邓希贤,总理的意思是想要把他调到政务院工作。

进行了这方面的干部调整之后,中央还做了一些调整。原华东局副书记、山东分局书记李玉,撇销了中央候补委员资格。关于李玉的处理,已经早早地就来到了中央案头。李玉被华东局和山东分局指责的罪名很多。

从土改的富农路线"开始,一直到后面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不过这些罪名当中,导致李玉撤销中央候补委员的,主要是后面的"地方主义"和山头主义"”其他工作上的问题,都比不上这个罪名。

而且这个罪名,在李玉身上不是一天两天的。抗战时期115师进入山东开始,115师和山东部队就一直无法精诚团结,一直无法融为一体。当时115师干部和山东本地干部之间矛盾重重。

最后中央调走了大部分人,留下了罗帅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罗帅靠着他出色的平衡能力、管理能力,把整个山东军区暂时打造成了一体。

可惜罗帅在抗战结束之后,带着部队去了东北。这一下维持平衡的山东内部问题再次爆发。加上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山东部队和新四军之间再次发生了这方面的问题。李玉在山东先是得罪115师上上下的干部,包括去东北的罗帅,和李王之间关系也非常差。后来解放战争的时候,又是和新四军上上下下的干部关系紧张。陈帅、谭振林、张丁程他们和李玉之间都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虽然后来都说对李玉的打压是饶书石和康盛做的。

反正所有的事情都推到饶书石和康盛身上就可以。

但其实47年、48年对于李玉批评的时候,康盛还没有来到山东。第一波是陈帅、谭振林、张丁程他们进行的批评处理。他们都认为李玉地方主义"和山头主义"太浓厚。山东本地干部以李玉马首是瞻,排斥外来的千部。然后后面才有饶书石、康盛他们的处理。

或者说康盛其实没有多少参与。

因为七大之后,康盛被党内排斥,做事情一下变得非常谨慎。康盛反而在山东,还平反了不少因为"山头主义"被处罚的干部。至于李玉有没有"山头主义",这是毫无质疑的。

这一点李玉后来自己也承认。

甚至山东干部有过高呼"李主席万岁"这种口号。不过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李玉是山东根据地的创始人,在山东拥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可惜有时候成也山头,败也山头。

李玉在党内地位迅速提升,靠的是山东根据地的创立,靠的是山东这个山头。可惜也正是因为这个山头和115师、华中过来的新四军干部搞不好关系,最后成为了靶子。

随着李玉撤销中央候补委员,山东一大批本土干部的政治生命都受到打击。这是中南局和华南分局因为"地方主义处理了一批千部之后,第二个涉及到地方主义处理的干部。而且这不是束,后面还会有二批干部因为“地方主义"受到处理。

至此七届三中会议正式结束。

第798章救灾委员会

七届三中会议结束之后,召开了中央人民政府会议。

会议当中对于目前全国的行政大区进行的整改。原来这些行政大区都是人民政府,或者是军政委员会。像东北和华北是东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但也有一些其他行政大区是,像什么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这种。

这一次召开中央人民政府会议,决定取消这种行政区划。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

这一下情况就变化很大。原来的行政大区,不管是人民政府,还是军政委员会,那都是属于一级政府,对于手底下的几个省都能够直接管理。中央人民政府有什么事情的时候,也不能越过行政大区,直按和下面的省政府讨论工作。既像是督政府不能直梭和县政府讨论工作一样,你不能把中间的一级政府给忽略。所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命令的时候,也是先给行政大区下达命令,然后行政大区再给下面的省政府下令。

但改为行政委员会之后,行政委员会就没有了原来的政府职能。行政委员会只是中央人民政府派出去进行领导与监督地方政府的机关。其实更像是协调机构,协调几个省工作的机关单位。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政府之间,可以直接面对面的进行工作交流。

这个改变之后,中央的权威大涨。

到了现在除了华东局之外,其他几个地方中央局再也没有了那种威势赫赫,担任党政军一把手的山头大佬存在。包括彭老总去了西南局之后,其实西南局的情况也变得复杂起来。彭老总和西南局的很多干部熟悉。

因为抗战时期彭老总的八路军总部,其实就是直接指挥129师作战。但这些部队又不是彭老总嫡系部队,地方干部也都是早年的晋冀鲁豫中央局和中原局出身的干部。这对于中央迅速收权是非常有利的。的

以前中央部委想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和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低头好声好气的商量。但随着这一次调整之后,中央部委已经可以直接要求地方中央局和各省政府配合工作。

很快入京的大员开始陆陆续续获得新的职位。为了安排这些入京的干部,中央人民政府同意在政务院再次增加三名副总理的位置。分别是魏红军、李富春,以及刚刚入京的西南局书记邓希贤。

邓希贤的资历是真的很深。

1924年就入党的老党员,领导百色起义,担任了红七军前委书记。后来发动龙州起义,担任了红八军政治委员,同时是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在中央苏区又是著名的牦派头子。而且那么多拥护主席路线的千部,大部分都留在了中央苏区,最后牺牲在中央苏区。但独独邓希贤是少有能得到伍豪同志的庇护,可以跟着大部队长征的干部。

长征的时候担任中央秘书长,在延安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战爆发之后先是担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接着担任129师政治委员,代理北方局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中原局书记,西南局书记。

不管是资历还是成绩,妥妥的党内大佬。

魏红军一直到1947年才有机会担任地方中央局,华北局的书记。但邓希贤早在抗战时期献已经是地方中央局书记,129师党政一把手。要不是邓希贤是重要的毛派头子之一,以他的资历,七大当起政治局委员都不成问题。

这样的大佬此次放弃西南局书记职务入京,还是要给他留下一个好位置的。所以政务院准备任命他担任副总理。但政务院不可能只给邓希贤副总理职务。因为政务院已经有很多早年从地方上调中央的干部。

就像是华北局书记魏红军,东北局第一副书记李福舂,都是早早地就来到了中央。而且他们来到中央之后,都是政务院重要干部,为政务院早期发展和完善立下了大功劳。你不可能因为邓希贤入京,就越过他们这些干部。

所以政务院只能是提高原来在政务院的干部级别和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