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22章

作者:随遇而安

从地方中央局上调的干部当中级别最高的两个人,一个是华东局第一书记陈帅,-个是中南局第一书记邓子恢,两个人都是政治局候补委员。

陈帅在党内、军内资历那么深,这一次上调中央,第一步就是担任政务院副总理。

同时总理推荐陈帅担任外交部部长。

这一次八大会议,陈帅也在政治局委员候选名单当中。只不过最后时刻输给了贺老总。主要是为了平衡军队和地方的关系。

很多人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地方干部地位太高,军队干部受到打压。军队在新中国的地位-直在下降。

目前中央也有很多军队出身干部。但他们虽然是军队干部出身,可是很多都已经转到地方,成为了地方干部,代表的已经不是军队。就像是高刚、魏红军、邓希贤、习中迅原来都属于军队干部,但现在已经转为地方干部。整个政治局委员当中,缺少还在军队的,代表军队力量的军队干部。唯一一个代表军队的干部只有彭老总。

因此这一次政治局委 员选举,主席也支持增加几名依旧还在军队,可以代表军队的军队干部。所以这一次会议才有林帅、罗帅、贺老总三名没有转到地方的,纯正的军队干部一起进入政治局的事情发生。

陈帅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输给了贺老总。贺老总之前是和彭老总一起主持中革军委工作的副主席,现在成立中央军委之后,也是和彭老总一起主持中央军委工作的军委委员。相比起来陈帅虽然也有军职,但这一次上调中央之后,主要工作会在政务院。属于和魏红军他们是一样的。

陈帅上调中央之后,原华东局第二书记舒同担任上海市委书记,调柯青石担任上海市长。

柯青石虽然历史问题比较严重,但也算是得到了中央不少领导的青睐。因为当初柯青石给魏红军建议发展沿海省份经济的建议,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

有了中央支持之后,沿海省份可以大胆的进行投资,发展工业,发展经济,各方面发展都很好。所以调柯青石去上海当市长,虽然有些反对声音,但整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

然后是邓志辉。

邓志辉也是资历深、级别高的干部。此次八大上也是政治局委员候选人之一,不过他的情况和陈老总差不多,因此没有选上。

邓志辉上调中央,魏红军第一一个出手。

推荐邓志辉担任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书记, 主持农村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实在是因为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作多,但邓希贤、习中迅两个常委工作重心都不在农村工作委员会。

特别是随着一五计划的进行,邓希贤的工作完全在计划委员会这边。习中迅也是越来越重视宣传部,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书记处的工作上。因此这一次重组中央农村工作委员会,邓希贤和习中迅都离开了农村工作委员会。

魏红军这一次要抽调的干部,都必须要对于农村工作很熟悉,而且是专职在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作的干部。不能跟之前的邓希贤、习中迅一样,在农村工作委员会只是挂个名,并不在这里办公。

因此魏红军第一个就抓住邓志辉。

邓志辉是魏红军非常钦佩的一名干部。有能力,熟悉农村工作,而且脚踏实地,不说大话假话,人品贵重。就算在合作社问题上和魏红军有一些观点分歧,但不会影响两个人合作。

政治局对于魏红军的提议没有任何的反对。邓子恢这个级别的干部入京,想要给他一个位置,并不是那么容易。毕竟现在不是刚刚解放的时候,中央有的是位置。

而且邓志辉本来就是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常委,这一次被任命为第-副书记,完全是名正言顺的。

魏红军推荐农业部部长李少成为第二副书记,推荐山西省委书记赖若宇担任农村工作委员会第三副书记。赖若宇说起来是晋冀鲁豫干部,魏红军认识赖若宇也比较晚,1946年才第一次见面。但两个人绝对算是一见如故。

这些年两个人实际见面次数并不多。

但每次见面谈论农村问题,两个人都能够谈的很尽兴。魏红军和赖若字、淘鲁家他们这些晋南干部交好,完全是因为政治理念上的相同点。

赖若宇是一名实事求是的好干部。

所以魏红军才会调赖若宇入京。

然后抽调东北局秘书长兼农村工作部部长召德尊为全国农村工作委员会第四副书记。魏红军和他们四个人组成全国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

召德尊历史.上成为高刚的“五虎上将”是比较冤枉的。

召德尊是高刚东北土改的大将,所以当成是高刚"五虎上将”受到了牵连。但其实他们两个人真没有多少关系。魏红军因为农垦问题几次和召德尊有过交流,很欣赏召德尊的能力。这是一个有文化,而且思维非常非活跃,不仅熟悉农村工作,而且还熟悉工业、商业的干部。不过他是一个比较"幼稚"的党内干部,党内斗争经验极其缺乏,只知道干活。

他是清华大学出身,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因此他非常受当时领导北方局工作的彭珍器重。可是到了东北之后,东北早期战略选择上,他反而支持高刚、张文天他们往农村发展的意见,反对彭珍的城市发展论。

所以彭珍对于召德尊的选择是非常生气的。

毕竟当年可是彭珍一手提拔的召德尊。让召德尊从一名学运干部,转为地方干部。但在东北最重要的时刻,召德尊竟然当了“反骨仔”。

其实以召德尊当时的情况,就算是反对彭珍的城市论,也不需要那么明确的表态。但他就是这样的性格,虽然工作多年,都没有改掉。

他和高刚在-起工作也没有多长时间。

因为完成了北满的土改和剿匪工作之后,高刚很快就去东北局主持日常工作。以高刚和召德尊这样的关系,他出事的时候,要是中央有领导帮他说句话,就能够解决他的问题。毕竟论高刚派系的干部,轮也轮不到召德尊。但中央领导没有人为他说话。

不过可以理解。

陈运是不会介入这种事情,高刚已经出事,召德尊又得罪彭珍。怎么可能有人替他说话。

所以魏红军才让他进入农村工作委员会。

只要他以后在这里老老实实干活,就算在政治上不太懂事也没关系,魏红军能够保下他。魏红军不希望召德尊这样有学问,有能力的干部,受到政治风波的影响。

他们都是地方干部。除了他们之外,中南分局第二书记叶帅,东南分局第一书记王直, 西南局第一副书记宋仁穷都要上调中央。不过他们是要进入军委工作,是需要军委讨论他们具体工作安排。

第七:调整全国的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行政区划很是混乱。主要是各种省份太多,全国上上下下有40多个省。就像是东北,目前新中国几乎是延续了伪满时期的行政区划,总共拥有九个省。

包括华北这边也是一样。

绥远、察哈尔、热河、平原,特别是绥远、察哈尔、热河等地,属于是经济很差,人口不多的地方。以前这些塞北省份的存在,是为了防备草原。

但现在这方面的危险已经消失。

中央是不可能留着一些人口稀少的,也失去以前战略地位的省份。

以及还有一些省份目前是分割的。就像是之前的安徽一样,有皖北行政公署,还有皖南行政公署。在行政上一个省拥有两个行政公署。

这都是战争年代人为的增加了行政部门。

这些遗留下来的问题,这一次政治局 会议都进行解决。

还有很多地方大区直辖的城市,不归属任何的省份。

这种城市东北最多。

现在的哈尔滨、长春、沈阳、鞍山这些城市都是直接隶属于地方大区,直接接受地方中央局领导的城市。但随着地方中央局和地方大区的彻底取消,这些城市的归属也要有一个说法。

经过讨论之后,政治局决定把东北九省变成东北三省。哈尔滨归属黑龙江,长春归属吉林,沈阳和周围的城市都归属辽宁。

在华北撤销察哈尔、热河和平原省,平原省主要划分到河南和山东。

塞北三省的情况是,察哈尔西部地区和北部地区都划入绥远,察哈尔西南部大同一带划入山西,察哈尔其他部分包括张家口和热河西部地区、承德地区都划入河北,热河赤峰一带划入内蒙古。

这样原华北六个省,变成了三个省。分别是绥远省、山西省、河北省,加上北京市和天津市。随着这一次行政区划的改变,绥远省直接把历史上的内蒙古拦腰截断。从张家口开始往北划条线,以东地区为内蒙古,以西地区为绥远省。内蒙古只能是以赤峰为省府。

这样连续召开了三天时间,政治局才决定了这七个议题。当然这七个议题是重要议题,中间还有一些小的问题,也都一起解决。

政治局召开的三天会议结束之后,主席主次召开了第一次中央军委工作会议。

新中国成立时候废除的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时隔四年之后再次恢复。新中国成立时候,党还是有不少顾忌的。全国的舆论都在欢呼打倒常凯申的党国,这让中央领导也是有些混乱。

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党政”、“党军” 之间的关系。

不过现在中共也算是坐稳了天下。

特别是抗美援朝的胜利,让中共在全国的影响力急剧上升。原来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民主人士,现在这个时候也说不了什么。因为中共率领解放军部队,洗刷了中国百年被列强欺辱的历史。

你民主人士还能说什么。

当然另一方面这也是中央经过这四年的实践之后,慢慢的认识到党领导军队这个建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特别是.上一次杨全武大闹军委,更是让中央明白了这件事情的紧迫性。毕竟解放才几年时间,军委这个部队最高领导机构上,竟然开始讨论让政工干部退出军队这样'荒唐"的事情发生。

这是军队要脱离党的指挥?

这怎么可以。

虽然杨全武大闹军委会议之后,是杨全武本人离开了总参谋部。但不是说中央就支持彭老总的提议。最后还是彭老总也做出了检讨,认为自己的观点不符合解放军的情况,解放军还是要遵守党指挥枪的建军原则。但这件事情依旧是让主席他们大受震动。所以八大会议上,几次强调党的指挥。

此次会议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个是调整军委各部委,一个是上调中央的那些军队干部要怎么安排,另外一个是关于调整全国军区。

中革军委之前是四总部。

分别为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干部部、总后勤部。

不过苏联军事顾问认为中国这种四总部的模式很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几个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多头管理的弊端比较严重。

就像是目前军事装备的研制工作,应该是总后勤部管理的。但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都有一定的权力插手这些工作。还有部队训练的问题,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之间也是权责不清晰,都有插手的权力。

这样的情况是最不好的。

因为各个部门都能够插手,最后的结果是有功劳的时候都去争功,有错误的时候谁也不用负责。

面对这样的情况苏联军事顾问的意思是,各部门之间应该是分工细致,职能清晰。什么工作该是谁负责就是谁负责,其他部门门就不应该插手,这才是现代化军队所需要的。所以给军委出的主意是四总部变为八总部。

虽然历史上,八总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又变为三总部。但其实苏联顾问的建议也不算是“馊主意”,相反他们的整体思路是正确的。

军委各部门就应该职责明确。

当然中央还有-个考虑。那就是不打仗了,要裁军了,可是部队干部那么多。特别是兵团级以上千部那么多,你总要给他们安排职位。那么多干部你要是不安排工作,反而会出现矛盾。四总部变成八总部,可以大批量的安排这些级别高的干部。

所以彭老总和贺老总、罗帅、粟宇等军委主要领导联名给主席写了报告。

要求军委四总部改为八总部。

这一次会议上重点讨论这个。没有多少波折,大家基本上都赞成。四总部变成八总部,光是级别高的职位就会出现几十个,下面各种职位就会出现几百个。大家都不是一个人,背后有一大批干部看着他们。有了职位,对于大家都是好事情。而且这是苏联顾问的建议。

除了一些原则性问题之外,大家还是非常重视苏联顾问的意见。

毕竟现代化军队,中国还在学习当中。会议上通过之后,四总部就变成了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干部部、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总财务部、总军械部的八总部体系。

这里面训练总监部统管全军的军事训练和院校工作;武装力量监察部对各军种、兵种和各级机关进行各项检查,如训练、纪律、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等工作;总财务部组织领导全军财政经济工作的机关;总军械部的职责是负责全军军械勤务工作,要建立起一整套统-的军械工作制度,完善驻厂军代表制度,加强了军械院校建设,建立军械科学研究机构等等。

当然军委的决定还要上交给政治局批准。

不过这只是程序。

目前军委会议当中,政治局委员就有十个人。政治局委员总共才17个人,军委通过的事情,政治局通过是必然的。不过中央依旧是顾忌"党军”的话题。

毕竟当年中共的口号就是打倒常凯申的“蒋家天下”,推翻国民党的“党国天下”。当时对于国军的称呼就是"蒋军”、“党军”。因此军委决定,这一次成立的八总部,不再是以中央军委八总部的名义对外称呼。而是称呼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八总部,以后对外都是这么称呼。

然后是关于.上调中央的军事干部的安排问题。

随着撤掉地方中央局,上调中央的军事干部很多。

当中领衔的就是六个人,中南局第二书记兼中南军区司令员叶帅;中南局第三书记兼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谭正;东南分局第一书记兼东南军区第一政治委员王直;西南局第一副书记兼西南军区第-副政治委员宋仁穷;西北军区代司令员左全;东北军区代司令员贺今年。

他们六个人级别最高。

所以先讨论的就是他们的安排。

叶帅资历深,级别高,是军委委员。因此这一次被任命为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副司令员周春全担任第一副部长, 陈再到担任第二副部长,湖南军区政治委员韩卫国担任第三副部长,第一野战军参谋长严揆要担任第四副部长。

从武装力量监察部就可以看出来,军委现在工作多么艰难。

副部长的选择,也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山头。周春全是山东干部、四野干部,陈再到是晋冀鲁豫二野的干部,韩卫国是晋察冀、四野干部,严揆要是一野的干部。

谭正是第四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又是中南军区第二政治委员,是解放军最出色的政工干部之一。因此早在他调任北京之前,罗帅就已经给他定了位置。那就是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

罗帅接下来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授衔的事情。

罗帅本来就身体不好,现在一人身兼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又要负责授衔工作,身体已经吃不消了。所以他需要一名 干部负责总政治部的工作。罗帅点名的就是谭正。

谭正来到总政治部,说是第一副主任, 其实是全面主持总政治部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