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21章

作者:随遇而安

你不能指望所有党员干部都是苦行僧。解放初党内三十来岁的光棍干部,因为战争耽误结婚的一抓一大把。新中国成立,这些人当然要解决人生大事。可是结婚生子之后,家里的开支也急速增加。光是靠着供给制那点东西,生活并不富余。

当然也不是说无法解决温饱。只是和别人相比,就觉得好像自己生活不好。

这种怨气很大。

积累的怨气越大,他们就会在其他地方发泄出来。所以这种矛盾是不能长时间积累。

好在现在终于定级成功。

当然全国编制委员会定级,是不可能定级高级干部的。就像是行政六七级以上的干部,那都是党的高级干部。编制委员会只能是大致上制定标准。具体干部的定级,编制委员会还无法确定,很多需要书记处确定,乃至于中央委员会确定。

甚至有很多高级干部是需要自己.上报的。

特别是中央领导的配偶。

他们很多人也是参加革命多年的干部,但因为配偶是中央领导,所以对她们定级也是一个大问题。中央领导的配偶,很多定级的时候,都是会压低了往上报。担心影响丈夫的名声。

这一次定级的情况,总共八个人被定级为行政一级。七名中共政治局常委,加上宋青灵,八个人是行政一级。往下行政二级,就是大部分政治局委员,还有像李济深这样的民主人士行政二级不少。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政治局委员都是行政二级。

像这一次刚刚进入政治局的贺老总、饶书石他们都是行政三级。

但也有一些人的行政级别是上升的。就像是张丁程,中央准备推荐张丁程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所以他的定级就需要改变。张丁程是当年闽西苏区的开辟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华东局第四书记,全国编制委员会副主任。本来是要定行政四级,可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行政二级的位置。可是张丁程又够不上行政二级,所以中央决定张丁程是行政三级。

罗帅就不一样。

罗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又回到了军队,担任总政治部主任和总干部部部长。按照这个职位是军队行政三级干部,但因为他之前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现在又是政治局委员,所以定级为行政二级。在同等级干部当中,罗帅的行政级别算是比较高的。

工资体系不仅仅是行政级别决定。

就像是魏红军这样的干部,除了行政级别的工资之外,还有军龄补贴和地方补贴。当然魏红军到时候是不会拿军龄补贴的,这是只有军职在身的军队干部才会拿的。历史上陈老总、贺老总都没有拿军龄补贴。

第四:政治局决定1953年要进行大授衔。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方面都学习苏联。包括军队的军衔制度,也是准备学习苏联。全国编制委员会对全国地方干部定级的时候,军委总干部部也对于全国部队干部也进行定级。

总干部部部长罗帅总负责定级工作,可是罗帅负责这项工作头都大了。

军队相比起地方,山头多、资历深的干部多,战功赫赫的干部也多。而且因为常年经历战争,所以不同阶段干部的表现都不一样。你必须要全盘考虑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各个阶段的表现,加上山头你还要平衡。不能因为某个山头功劳大、人员多,他们的级别就全都定高。他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山头,要平衡各个山头的关系。

中央为什么选择罗帅担任总干部部部长,负责这个事情。

就是因为罗帅是出了名的公道。同时罗帅有足够的资历、地位,可以进行定级。如果换成其他人,定级稍微有问题,说不定就会被群起而攻。

就这样罗帅都感觉到为难。

有些干部定级不是很困难。

就像是山东军区司令员徐实友这样的干部。红军时期四方面军的军长,抗战时期是386旅副旅长,山东军区下属二级军区胶东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的兵团司令员,现在的山东军区司令员。

定级非常容易,就是正兵团级。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的级别,都清清楚楚,都不需要任何的考虑,只要按照现在的级别定位正兵团级就可以。

困难是两种情况的干部。

一个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资历深、级别高的干部,但后面一直在走下坡路。这种干部的定级很困难。你按照现在的情况定级,那么他就会不服气,毕竟他在红军时期级别很高,资历很深。可是你要是照顾他,那么后面一直在走下坡路,现在的级别也不高。

这种干部不少。

最典型的就是目前担任军事训练部副部长的肖子敬,堂堂的二方面军副司令员,120师副师长,冀热辽挺进军司令员,现在只是一名军事训练部副部长。如果按照这个职位来定级,这就是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可是肖子敬如此的资历,给他副兵团级、准兵团级怎么都说不过去。

不过相比起这种情况,更困难的事另外一种情况。 那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级别很低,但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迅速崛起的干部。

前一种的干部,虽然资历深,但现在是走下坡路的阶段。可是后一种干部虽然资历浅,但现在是往前上升的趋势。一个个都是前途远大,反而要注意。

定级最困难的都是出自晋察冀,出自冀热察军区。不说魏红军这个行政二级的干部,就说说目前主持中南军区工作的王秋云。红军营级干部,八路军连级干部,晋察冀二级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人家现在还是主持一级军区工作的中南军区副司令员。

你要怎么定级?

光是看红军时期和抗战早期,也就是校级干部的表现。可是从抗战时期开始,一步一个台阶,直接坐上了火箭。

定为正兵团级,王秋云手底下那么多兵团级干部怎么处理。不要说是王秋云这边无法交代,就是东北军区、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这边也无法交代。

堂堂东北军区、第四野战军、中南军区的副司令员,还是主持中南军区工作的副司令员,你给定级正兵团级?你这是多么瞧不起东北军区、第四野战军。如果王秋云定为正兵团级,那么东北军区和第四野战军那么多干部,他们怎么办,到时候都会被人为的压低。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也不能允许王秋云定级太低。更不用说王秋云战功赫赫,不管是在抗战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那都是全国知名的虎将。

当然王秋云还好说,毕竟级别够高,战功够大。

破格定级,其他人也无话可说。

冀热察军区定级最困难的是那些目前兵团级的干部。像什么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吴清河,29军出身,抗战的时候才加入八路军的干部。原察哈尔军区司令员,现在的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副司令员雷佳斌,以及热河军区司令员黄浩,青海军区司令员高伟,安徽军区司令员冯木林,这些人在红军时期都是级别不高的干部。

你能给他们定为正兵团级吗?

就是副兵团级,他们的资历也不够。但没办法,谁让他们现在的级别在那里。

还有东南军区司令员张子华,这是大军区副职级别的干部。最少也要给他一个正兵团级。可是张子华红军时期也不过是副团级干部。

当然冀热察军区出身的干部算是最难。

不代表晋察冀其他军区的干部就没有问题。特别是杨全武麾下的那些人。杨全武本身就是1936年才成为红军师级干部的,之前他一直是红军团长。杨全武都是这样的资历,他手底下的干部资历就更浅。

再说杨全武手底下有一堆东北军、29军、晋绥军出身的干部。

杨全武手底下可是出来过18兵团、19兵团、21 兵团三个野战兵团,加上十几万的地方部队和地方军区,光是兵团级干部就有三十人上下。多少抗战加入杨全武手底下的干部,现在一堆兵团级、军级、师级干部。

怎么评级?

全都按照现在的位置定级,那肯定不行。因为到时候出来多少正兵团级、副兵团级干部。毕竟这些干部在红军时期差不多都是团级以下干部,甚至很多人是抗战时期才加入/ 路军的。

可是你要是把他们全都压制。

那背后的压力,罗帅也会感到为难。毕竟这可是涉及到目前最大的一个山头晋察冀。再说晋察冀部队战功大,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部队都是战功赫赫。这样的情况之下,定级不好会有很多闲言闲语。还有杨全武那个狗脾气,罗帅都头疼。

为了定级的事情,1951年的时候罗帅可是天天去聂帅、杨全武那边。

对于晋察冀不少干部,聂帅是赞成罗帅的定级。晋察冀出来了太多兵团级干部,不可能全都定级为正兵团级。像原1 9兵团司令员陈开坤这样的资历给个正兵团级已经是看在战功的面子上,毕竟他在抗战之前最高也就是红一团团长。可是其他一些兵团级干部,资历实在是太浅,给个正兵团级别人也不服。所以聂帅和杨全武都点头,对于下面不少兵团级干部定级为副兵团级。现在副兵团级职位的干部,不少定为准兵团级。基本上都要降一级。

但是往下的评级,就不能随便压了。

因为有些师级干部,你给他往下压,那就会影响授衔。包括那些军级干部也是一样的情况。你压他们的级别,以后授衔就会吃亏。你总不能让他们这些军级干部,授衔比大部分师级干部还低。

再说晋察冀还有一个犯错误在军校教书的黄发。

这可是晋察冀战功赫赫的战将,杨全武麾下第一个旅长、 第一个纵队司令员、第一 个兵团司令员。如果按照正常给他定级,他就是正儿八经正兵团级的干部,没有人会有意见。可是现在黄发是犯了错误,被贬去军校读书的,这就给他定级带来了困难。杨全武一直坚持黄发就算是犯了错误,但也不是反党反革命的错误,不应该压制太过分。可以降一级,给他副兵团级。但这一点罗帅不能答应。

谁让他级别高,是中央抓的典型。

而且是在北京犯的错误。你要是南下的时候,在其他城市犯了错误,说不定还没有这么严重。可是你在北京犯错误,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那就问题大了去了。

主席都知道黄发进程乱搞男女关系的事情。

所以罗帅的意见是,黄发定级准兵团级或者是军级。

这个工作是真的很难。

所以罗帅从1951年开始负责定级问题,但第一次拿出来的只是草稿。加上发生了抗美援朝,定级还要出现变化。就像是71军军长宋玉林,去朝鲜之前就是20兵团副司令员兼任71军军长,根据宋玉林的革命历史大约可以定为准兵团级。但宋玉林在朝鲜战争打的出色,回国之后很有可能就会担任军区副司令员。这样对他的定级也会出现变化,很有可能成为副兵团级。

包括郑伟山,按照原来的定级可能是副兵团级。但他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抗美援朝打的这么好,加上抗战末期和解放战争打的那么出色,回来之后不给个正兵团级都不好交代。

应该说第一批参 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部队,13兵团和20兵团以及50军部队,战果实在是太辉煌。回来之后很多干部的定级都要重新考虑。

现在政治局决定1953年授衔,那么今年就必须要完成定级。罗帅实在是分身乏术,所以已经申请充实总干部部队伍,希望给自己多配几名副部长,配合自己完成定级工作。

第五:军委要制定1953年的裁军方案。

朝鲜战争爆发之后,财政的35%都用在了军费上,这还不算从苏联贷款购买的武器。如果把苏联贷款也算.上,那么新中国财政大部分都用在了战争当中。现在财政压力太大,每年都是财政赤字。承接苏联援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可是中央为了这些工业项目投放太多资金,直接导致国内平稳的物价再次出现波动。

所以中央真的是顶不住。

如果再打下去,后续的苏联援建项目,就真的无法进行下去。不是苏联的原因,是中国自己没有资金推进。

美国是因为伤亡俘虏太严重,无法维持战争。

但中国是没钱。

因此中央已经有了决定,必须要裁军,必须要减少军费。中央的想法是,等朝鲜战争结束之后,1953年把中国的军费支出压缩到财政收入的20%以下,到1957年左右的时候压缩到财政收入10%左右。只有大幅度减少军费支出,才能够缓解财政压力。

可是怎么压缩军费?

现阶段来说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裁军。

所以这一次政治局开会要求军委在1953年必须要裁军百万。在九大之前,也就是1957年之前要再次裁军150万。

当然裁军的同时,也要改变原来的募兵制度。八路军、解放军部队都是志愿兵制度,不过这是战争时期的办法。新中国成立之后志愿兵制度已经不符合军队正规化,所以要改为义务兵制度。

政治局最后决定,彭老总和贺老总、林帅、罗帅、栗宇五个人负责裁军工作。尽快的拿出一份1953年裁军方案,交给军委和政治局讨论通过。

而且政治局要求,有些特殊编制的部队可以移交给其他部门。就像是公安军领导的铁路公安部队,都直接转交给铁路公安局。还有企业保卫部门,原来也是公安司令部管理的,现在都要移交给地方公安局,或者是工厂管理。

部队要瘦身。

不过部队裁军是很敏感的事情。

那么多山头,都不愿意削弱自己的实力,都不愿意裁撤自己的部队。所以要如何完成裁军工作,还要平衡各个山头,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

林帅这一次进入了政治局,又是中央军委委员,但依旧不怎么参与工作。只是偶尔参加军委会议,处理简单的事情,更多的时间进行休养。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四年时间,林帅虽然是位高权重,但林帅一直是以休养的名义不怎么参与工作。

这一次政治局会议也是如此。

关于军委的问题讨论很多,但林帅都没什么表态。关于军委工作,主要是彭老总和贺老总汇报。

893 中央军委会议

第六:这一次政治局决定彻底取消地方中央局和地方行政委员会。

这个包括东北局、西北局、西南局、中南局、华东局,还有中南局下面的华南分局、东南分局都要一起取消。以后开始都是中央直接领导各省。

不过因为朝鲜战争还没有结束,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暂时保留。不过中央已经开始从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那边抽调干部进京。

东北局第二书记,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张秀善上调,担任宣传部第一副部长, 接替陆丁一的位置。 高刚对于宣传部动手之后,陆丁一、周扬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陆丁一受到的冲击最大,被高刚批评为“资产阶级宣传代表”、“官僚主义”等等。结果撤了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职务和宣传部副部长职务,调去中央委员会政研室担任副主任。

陆丁一离开宣传部,许特力退休之后,宣传部陡然出来了好多位置。高刚推荐张秀善这名陕北出身的干部担任宣传部第一副部长, 习中迅也不反对这位老战友。张秀善毕竟是东北局第二书记,有资格担任宣传部第一副部长,政治局会议顺利通过。本来是宣传部排名靠末的段成伟,成为了宣传部第二副部长。

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李世平上调中央,担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

西北局代理书记马明芳上调中央,担任组织部第二副部长。高刚这一次能够更进一步成为政治局常委,继续负责书记处工作之后,他对于中央党务工作抓的越来越紧。

书记处是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高刚是常委,又是主持书记处工作。所以他现在有事情甚至可以直接绕过修养同志,去给主席汇报工作。

在程序上也不算是有太大问题。

他本来是想要推荐饶书石担任组织部部长。

但没有成功。

所以利用这次政治局撤销地方中央 局的机会,推荐马明芳担任组织部第二副部长。相比起上一次"五马进京”,这一次进京的地方中央局干部级别就低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