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44章

作者:随遇而安

他要是落井下石,饶书石不脱层皮很难过关。结果陈帅没有落井下石,反而说了公道话,而且愿意一起承担责任,直接让事情有了结果。

修养同志都退了一步。

不好继续追究饶书石的问题。

伍豪同志看到现在的情况长舒了一口气。所以赶紧道:“修养同志说的很有道理。潘汉念同志负有领导责任,杨凡同志必须要接受组织处理。至于胡军和,只要解放后没有参与反革命的特务活动,也不用继续抓着不放,说人家要颠覆新中国。”

魏红军本来也比较紧张。

担心事情会变大,影响正常工作。

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事情还是压了下去。历史上是高刚和饶书石先出了问题,中央在高刚自杀之后,对于饶书石是高拿轻放。高刚自杀之后,主席生气,但也有一些后悔。所以对于饶书石已经是轻轻处理。

结果潘汉念、杨凡事情爆出来之后,对于饶书石是雪上加霜,直接让饶书石万劫不复。

但现在的情况是高刚、饶书石还稳稳地在中央。不过饶书石这一次是真的很危险。如果不是陈帅光明磊落,不屑使用那种小人手段,这次的事情饶书石是真的很难过去。要是真的被定为包庇特务,饶书石就会彻底失势。主席看到会议调门终于降了下来,所以道:“既然大家有了想法,那这件事情就交给书记处处理。杜丽清同志是公安部部长,也一起参与处理这一次的事情。同志们的意见呢?”

“这件事情就应该书记处处理。”

总理点头支持。

从政治局开会讨论,变成书记处处理,力度上已经明显不一样。

这是总理愿意看到的局面。

其他人也都是点点头。

“上海的公安工作要怎么处理?”

“上海发生这种事情,就是因为上海公安战线缺之一名强有力的干部。我推荐许子荣同志去接替潘汉念同志和杨凡同志的工作。”

彭珍推荐目前公安部副部长许子荣去上海。

彭珍对陈帅是非常不满的。

本来都已经架好炮,就等着陈帅说一句话,然后炮击饶书石。结果陈帅一句话,让自己所有的准备都付之东流。所以他推荐许子荣去上海抓公安工作。

许子荣是晋冀鲁豫的干部,但他之前是山西工委秘书长。他也是36年北方局营救出狱的干部之一,在修养同志和彭珍手底下工作过。

“我认为上海公安局发生这种事情,我们需要派一名熟悉上海公安工作的干部过去。既要处理问题,也要稳住局面。我推荐李世英同志去上海。”

高刚推荐李世英过去。

李世英是华东局干部,之前一直在华东局社会部工作。不过解放后他主要工作都在山东,目前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兼任中共山东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

总理也是开口道:“上海发生这样的事情,以稳为主。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结束之后,再进行调整也不晚。李世英同志之前担任过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他去上海正合适。”

总理也是支持李世英去上海。

要是许子荣去了上海,上海就真的不安稳了。

主席点头道:“我看李世英同志适合。”

有主席、总理、高刚他们的支持,所以在政治局会议上决定李世英去上海担任副市长兼公安局长。

这件事情有了结果,主席也是放下了心。主席最担心自己回来之后,也是控制不住情况,必须要重重处理饶书石。还好没有发生主席担心的事情。

这个事情有了结果之后,主席先是问了这段时间中央发生的事情,然后询问修养同志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情况。

这才是接下来最重要的工作。

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要从政协会议转为人大会议。

大家谈了这段时间工作之后,主席道:“这一次去广东,有很多新鲜事情。其中不少工作,需要同志们一起决策。魏红军同志,你给同志们讲一讲。”

“是。”

魏红军给政治局汇报在广东发生的事情。

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时不时的询问一些问题,魏红军也都如实的回答。等魏红军汇报完了之后,主席道:“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意见是,在来料加工问题上重点发展宝安县。同志们的意见呢?”

“主席,我认为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的想法还是很有道理的。既然广东要发展来料加工,减少运输上的成本,对于大家都很好。”

陈运支持广东的做法。

很明显。

宝安县的地理位置好的不得了。

“我也认为宝安县的地理位置很好,适合发展来料加工。“

李富春也开口支持。

很快政治局达成一致。不过具体怎么发展宝安县,中央要求广东省委和省政府上交一份计划书。至于如何看待广东发生的新生事物,怎么出台适合广东的一些政策问题,总理道:“主席,我们是不是先不阻止广东那边做的事情。如果有问题,我们可以随时叫停。如果没有问题,我们再出台一些配套政策。如果现在出台政策,中间要是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只能是收回那些政策。这样就会让我们政府出尔反尔,会影响政府威信。”

总理在很多方面还是非常稳重。

主席也支持总理。

主席也不想这么快决定,想要先看看广东那边的发展情况。

这一次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从早上开始开到了晚上,总算是结束了。大家都是重重的舒口气。饶书石更是差一点要站不起来。他本来想去和陈帅说说话,可是根本找不到陈帅的身影。

913育种成绩

政治局会议定了调。

但历史上潘汉念可是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他曾经见过汪精卫的事情。但魏红军不知道这个时空当中,潘汉念是不是也见过注精卫。因为这个时空当中,国民党报纸没有爆出过潘汉念和汪精卫见过面的事情。这一次胡军和被抓之后,潘汉念也没有说出这个事情。

但这也说不好。

毕竟潘汉念主持华中情报线的时候,和大汉奸李士群、胡军和他们是经常见面的。谁知道其中会不会和汪精卫见过面。注精卫在后面也是担心自己的后路。

所以想要和重庆、延安都建立关系。因此潘汉念和汪精卫见没见过,这个谁也说不好。

如果见过,那么这可是大炸弹。

当然这个时空没闹出大问题,特别是国民党报纸也没有披露过这个事情。那么就算是见过面,只要潘汉念稳住,那么不会跟历史上一样那么严重。

如果没见过,那么这个事情基本上到此为止。

潘汉念、杨凡肯定是要接受处理。毕竟他们开始可以说是为了工作,为了反特任务。可是后面大量的留用这些人进入公安系统,那就不是简单的为了工作是真的问题很严重。不过只要没有开除出党,那么以他们的资历、能力、级别,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

魏红军是非常希望潘汉念没有其他的问题,他的事情可以到此为止。

因为潘汉念不是一个人。是一条线。

他的问题要是严重,他这一条线上的干部,都会收到怀疑。毕竟情报战线当中,很多都是一对一的领导,是单线联系。一旦被组织怀疑,那么证明自己的清白真的很困难。特别是情报线上面的领导出什么事情,那些这条线上很多人都很难再获得信任。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次的事情饶书石算是挺过去了。

可是魏红军明白,这一次彭珍出手,是真的对饶书石下了狠手,下了死手。一旦政治局认定他真的包庇特务,或者说饶书右在政治局受到突然袭击之后,自己顶不住压力,方寸大乱认了罪名。那么他这个政治局委员也做不长久。可以说彭珍这—次出手虽然有些莽,但真的是稳准狠,打在了饶书石腹地。

饶书石虽然过关,但还是有很多后遗症的。这一次华东地区必然要掀起一番风浪。潘汉念这条线的干部,乃至于饶书石这条线的千部,很多都会受到冲击。

这是直接影响饶书石基本盘的。

彭珍此次出手,让两个人几乎是不死不休的局面。魏红军真的不喜欢这样的情况。

政治局委员级别的矛盾,一旦爆发出来,整个政局都会不稳。甚至他们后面是政治局常委的矛盾。现在的中国各方面发展都很好,可是一旦爆发内斗,那么就会波及到很多事情。魏红军相信现在主席也感受到了这―点。这一次彭珍下手实在是太明显。

魏红军不清楚主席现在是怎么考虑的。

反正彭珍和饶书石继续在书记处共事不是什么好事情,说不定哪天就会再次爆发这种事情。主席对于饶书石的工作不满肯定是有的,毕竟堂堂的上海公安局爆出了这种丑闻。

但对于彭珍也不会有什么好想法。

太鲁莽,针对性太明显。

不是对事,而是直接冲着饶书石去的。

魏红军只能说解放初期的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政治斗争的水平绝对不是后世很多人评价的那样如火纯情。政治斗争的时候没有很多人想象当中那么老练,那么“高大上”,阳谋阴谋手段频出。

其实并不是。

第一代领导人之间发生政治层面的斗争,很多时候非常简单粗暴。

找出对手的问题,然后给你扣上大帽子,联合起来把你弄下去。吵急眼了,中央领导乏间互相骂娘也是常肴的事情。什么步步为营,啥都想好了,然后一击即中,都是很多人幻想的。甚至很多后世对于解放之后政治风波的分析,不少内容都是自己加上去的。

哪有那么多东西。包括主席也是一样。

主席能够走到现在的位置,那就不是靠着政治斗争走上去的。靠的就是超越第一代其他领导人的思想和能力,硬生生的压服了其他领导,这才能够成为第一代核心的。他要是有出色的政治手腕,也不至于上上下下那么多次。

第一代领导人之间的很多政治风波,更多的是理念上的不同,政治路线的不同。

发生这一次事情之后,整个中央的气氛都不好。

所以魏红军更明白一点。还是要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事情,做出让人瞩自,让人无法忽视的成绩出来。堂堂正正的,用绝对的实力和成绩压倒对手。

所以魏红军把南下一路上发生的事情事无巨细的记录下来。然后交给主席审核之后,再交给其他中央领导。

让他们更详细的知道这一路发生的事情。

河南的问题也要处理。

主席回来之后,对于河南问题是严厉批评。批评吴芝浦为首的河南省政府千部,完全不顾及实际情况,盲自推荐合作社改革。最后讨论的结果是,给吴芝浦党内严重警告处分,调离河南。自从邓志辉去河南坐镇,处理河南合作社问题之后,吴芝浦已经在河南靠边站。

等待中央的处理。

不过吴芝浦毕竟革命年代是有贡献的,而且在河南省工业恢复,黄泛区治理上表现也很好,中央也不可能一棍子打死他。所以中央任命吴芝浦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去参加荆江分洪工程。

与此同时任命原中南军政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南军区社会部副部长文敏生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兼河南省长。中央还是顾及河南曾经是新四军第四师和第五师的根据地,这两个师的千部比较多。虽然昊芝浦调离河南,但不能不考虑这些千部的想法。所以调文敏生来河南担任省长。

处理了河南的事情之后,书记处对于潘杨事件的处理结果也出来了。

潘汉念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处以党内严重警告,同时撤销党内一切职务,包括撤销上海市常务副市长的职务。杨凡负有直接责任,撤销党丙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一年,撤销上海公安局长的职务。虽然两个人都是撤销党内和政府一切职务,但总算是保住了党籍。

至于胡军和,书记处的意见是既然他在解放前投奔了解放军,解放之后没有特务行动,没有颠覆新中国的反革命行为。那么就按照投诚人员处理。

至于上海公安局,必须要进行一次彻查。

对于混入公安系统内曾经的汪伪特务、国民党特务、青帮人员都要清理出去。中央委员会同意书记处的处理意见,至此惊动政治局的“潘杨案"落下帷幕。

书记处处理这些工作的时候,接到政治局同意宝安县发展为来料加工基地通知的广东很快有了反应。罗启容和陶朱代表广东省委和省政府拿出了一份计划。那就是升格宝安县为宝安专区,把自前在广州进行来料加工的工广全都迁到新成立的宝安专区。要在一年之内把这里打造成通往香港的来料加工基地。

广东省委和省政府申请基建工程部队南下宝安专区。参加宝安专区的建设。

现在的宝安专区,就像是后世说的那样,就是一个小渔村。在这样的地方建设工厂,你必须要进行大建设。包括建广、建房、修路,还要配套发电厂和自来水广。

时间紧迫。

所以广东省才要求基建工程部队参加。

中央同意了广东省的要求。让正在湖北的施工的马长庚带着两个师的部队南下广东,参与宝安专区的建设工作。马长庚现在完全成为了救火队。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不过也可以看出中央对于他工作的肯定。不管是参加包钢建设,还是后面参加包头工业建设,包括这一次南下武汉参与工业建设,工作都做的非常好。地方都菲常满意马长庚带着基建工程部队完成的那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