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61章

作者:随遇而安

斯大林同志逝世之后,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处理起来并不容易。赫鲁晓夫显然不具备处理这些事情的,细腻的工作能力。在矛盾一直积累无法化解的时候,他选择了“秘密报告"。

把所有问题推给了斯大林同志,让国内的矛盾有一个发泄口。这样不至于让国内的这些矛盾,直接冲着苏共中央。让斯天林同志承受这些,总比让苏共中央面对这些矛盾好。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也不一定就是赫鲁晓夫原来就想要做的。是他无法处理国内那么多严重的矛盾,所以才选择了这样—个极端的办法。

所以魏红军在这份报告上,写道:建议中央跟着苏联在宣传口上淡化斯大林同搓,慢慢的在国内宣传上不再提起斯天林同志。从报告上可以看出苏联自前积累的矛盾很多,而宜这些矛盾一直在积累。一旦苏共中耎无法解决这些矛盾的时候,为了国内的稳定,苏共币英就需要一个泄洪口,让积累的这些矛盾发泄出来。到时候很有可能苏共中央就会把矛盾引向已经去世的斯天林同志身上,证斯天林同志承受这些矛盾的发泄。如果我们的宣传口不降低对手斯大林同志的宣传,等苏联真的把泄洪口放在斯天林同志身i上的时候,很容易误伤我国的宣传,很容易造成我国思想领域的混乱。请杨上昆尚志转李德胜同志。

等写完了之后,魏红军抬头道:“这份报告你看了?”“来你这里之前已经看完了。”

毛泽民点头。

然后道:“斯大林同志在的时候,个人崇拜的确是有些不正常。苏共中央现在强调群众的力量,强调集体的力量是正确的。特别是他们对手历史,还有西方国家技术发展上的态度,是很可喜的变化。我听说当初苏联专家批评的玉来育种,你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亩产翻了三倍。”

去年玉米大规模种植之后,亩产有了近400斤。让农业工作部这边是非常兴奋。

玉米亩产的快速增加,对于我国的粮食产量是一次巨大的飞跃。因为目前中国玉米种植面积能有三亿亩左右,一旦玉米亩产增加,中国的玉米种植面积可以增长到五亿亩左右。

因为玉米不挑地。

很多山地都能够种植玉米。

“就是这个。之前苏联专家对于西方国家的技术排斥太厉害。要不是当初你坚持,怎么可能有现在的产量。现在苏联在这方面能改变,对手社会主叉阵营也是好事情。科学的事情不要强加政治上的罪名。”

魏红军摇头。

严肃道:“我担心的是苏共中央加强集体力量,淡化斯大林同志的同时,有可能会否定斯大林同志。把现在苏联出现的问题根源,一股脑的丢给斯大林同志。”

“怎么可能。斯大林同志可是领导了苏共中央近三十年时间。斯大林同志的历史和苏共的历史是重叠的,否定斯大林同志,那不是否定苏共三+年历史。“

毛泽民摇头。

觉得这是天方夜谭。

啥叫否定斯大林同志。那可是苏共近三十年的历史。你否定了斯大林同志,那么苏共这近三千年的历史算什么。魏红军道:“你也不是没看过赫鲁晓夫同志的性格。那关那么多人开会,他讲着讲着—高兴竟然一边拍桌子,一边唱歌。这性格实在是捉摸不透。"

说起这个毛泽民就笑了笑。

就是主席这么不在意规矩的人,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但赫鲁晓夫不一样。

那次谈判的时候,赫鲁晓夫和主席谈的高兴,竟然在中苏两国高层都在的地芳,一边拍桌子,—边唱歌。让中国这边的千部都是自瞪口呆。

魏红军很快摇头。

这个事情自己也阻止不了。只能是简单的提醒一下中央,让中央开始降低对手斯天林同志的宣传调门。而且魏红军在之前给中央的报告当中是仔细写了中国和东欧的不同,东欧乱了跟中国没关系。中国现在发展这么好,只要稳定,就不怕在何的风浪。

“对了,有什么事吗?“最近大家都忙。

毛泽民现在分管的部门更多,工作更忙。

一般的事情电话当中就可以说,完全没有必要亲自过来。毛泽民道:“广东省那边给对外贸易部写了一份报告,他们想要学习哈交会的模式,在广州举行广交会。”

“这是好事啊。”

魏红军之前就支持办广交会。

广交会在中国外贸历史上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广交会举办以来,在中国外贸当中一直占据重要比重。所以1966年、1967年最混乱的时候,中央都没有停止广交会的举办。

毛泽民道:“我也知道是好事情。不过广交会和哈交会不一样,哈交会我们给苏联和东欧国家发个请帖,他们的对外贸易部就都派人过来参加。可是广交会面对的国家和商人更多,而且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我们国家还没有建交的国家商人。他们需要什么,我们也不清楚。同样他们对子我国也是完全不了解,不知道和我国能做什么生意。我们如果突然举办广交会,他们这些商人会看一些顾虑,所以不敢来参加。文或者他们没得到消息,所以没能够过来。我担心匆忙的举行一次广交会,反而会出现问题。如果广交会第一届办的不成功,会打击下面千部的积极性。“

“那你的意思是?”

“你觉得广州先举行小规模的,长时间的展览会如何?”“小规模的,长时间的展览会。”

“是。我们可以从三四月份开始,一直开到十月份左右。这样很多人都会知道广州这边有展览会,可以知道我国有什么样的商品。等我们和这些商人有了一些合作,这些商人了解了我们的商品之后,我们就召开哈交会这样大型的交易会。”

魏红军点头。

毛泽民这个办法是比较稳妥的。

所以道:“这个你决定就可以了。怎么找上我了。”

“当然要找你了。我们现在能够展览的产品,除了农副产品之外,就是轻工产品。广东那边比较着急,想要在今年三月份就开始。这个要是没有你的配合,怎么进行下去。”

“嗯。”

魏红军想了想道:“这样。我让第五办公室宋少文同志和地方工业部部长沙千里同志配合你工作怎么样?”

魏红军对于广交会是寄予厚望的。

广交会要是办好了,对于促进中国进出口是一个很大的支持。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那这样,我们也别拖时间。我今天下午和林业部有个会议。这样晚上七点钟,我们两个人召集第五办公室和第六办公室开一个联席会议,尽快把事情确定下来。”

“好。”

928农村医疗发展

进入1954年,已经是新中国成立第七个年头。

魏红军在年初召开了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各省负责农村工作的副省长都到位,有的省份直接就是省长亲自参加会议。在这一次会议上,邓志辉做了1953年农村工作报告。

从农村互助组、合作社发展情况开始,到全国各地耕地情况,粮食产量的情况。以及华北种子研究所的成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情况等等。

1953年的全国农村工作整体上发展的很好。粮食产量也有提高。

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邓志辉重点批评了两种思潮。一个是河南,为了政绩强硬推行合作社,造成了很多农民退社的情况。另一种是对手农村放任自流,对于互助组的发展没有丝毫的引导。结果是农村互助组强者愈强,有家底、有青壮年的家庭联合起来办互助组,把老弱妇孺直接排除在外。违背了组建互助组、合作社的初衷。

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倾向。

邓志辉农村工作报告结束之后,魏红军也是再次批评这两种危险的倾向。

魏红军批评这两种倾向,都是因为干部不愿意实事求是,不愿意下大方气发展农村。我们的干部做农村工作,要懂得引导农村的发展,不是命令农村发展。

总结了1953年的农村工作之后,魏红军开始部署1954年的农村工作。

特别是着重谈了关于合作社的发展问题。

这一次会议上,农村工作部要求全国各省在1954年都要大规模组织合作社千部培训班。按照不同省份的情况,要求培养的千部人数也是不—样的。

像互助组发展比较好的省份,从1954年开始就要进入初级合作社,所以培养在务比较重。当然只是部分衣村进入初级合作社,而不是全体进入初级合作社。就像是湖北和湖南地区,今年的任务是每个省要培养8000名到10000名左着的峇作社午部。1954年应该发展3000个到5000个左右的初级合作社,占据整个省未来初级合作社数量的十分之一或者是二十分之一先发展一批着看情况,作为未来全省发展初级答作社打一个基础。湖北湖南因为基础好,只要初级合作社第―步圆满成功,那么第二步开始就好走很多。

为了支持湖北湖南,从山西、河北地区抽调一批合作社干部培养学校的老师南下,帮助湖北、湖南地区培养干部。

至于互助组发展不是很充分的地区,今年的任务除了培养合作社千部,还要培养互助组千部。衣村工作部1954年的任务就是,全国各省进入互助组的人员要超过农村全体农民的95%。一些互助组发展比较好的省份,1954年进入初级合作社的比例在5%到10%之间。互助组发展比较差的省份,1954年进入初级合作社的比例应该在1%到3%之间。

还有一些合作社发展比较好的身份,慢慢的可以尝试从初级合作社进入高级合作社。山西是合作社发展最好的地方,自前全省肴4万多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按照山西省委和省政府的意见是,1954年山西的高级合作社比例会达到87%。

这个任务不算很重。

如果农村情况不允许,邓志辉第一个会站出来反对。他可是连主席的面子都不给的人物。历史上八天之前,他和主席在农村合作社问题上发生了冲突,受到了主席几次批评,结果八天政治局选举当中才会落选。但就算是这样,邓志辉都不认为自己错误。以至于主席都无可奈何的表示,自己被邓志辉批评了二个多小时。

邓志辉之所以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是因为魏红军提出的目标是可以完成的。

如果这个目标都无法达成,那么有问题的是地方干部。建国已经这么多年,农村一直在发展互助组。大部分省份的互助组发展的已经很好,具备了可以进入出击合作社阶段。某些地区发展缓慢,是历史问题和干部问题。

同时会议当中,魏红军着重强调数学的作用。

从初级合作社开始,他就不再是简单几户人家合作的互助组模式。而是一个包含十几户、几千户,财务独立核算的农村最基础的生产单位。这样的生产单位,会计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所以在没有培养出足够做账目的会计之前,千万不能盲自的进入初级合作社。

所以在合作社干部培养当中,必须要重点培养一批有数学知识的干部。

农村工作部最后评价各个地区的工作,不仅看合作社数量,也会看合作社质量,比重各自占一半。光满定数量,质量不过关是不合格的。但光有质量,数量落后太多,向样是不合格的。

农村工作部会时不时的派人下去抽查合作社发展情况。关于1954年的合作社问题,魏红军交给了邓志辉和赖若宇两个人负责。邓志辉稳重,赖若宇有经验,能够平衡1954年全国合作社的发展。

魏红军的想法是,1954年全国要有30万个合格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1955年就可以翻一番,拥有60万个左右合格的初级合作社和高级合作社。

部署完了1954年农村工作之后,魏红军南下石家庄考察华北制药厂。

因为华北制药厂生产的第一批青霉素正式下线。这可是大事情,中央上上下下都很关注。实在是因为现在的青霉素价格太贵,不要说是农村的农民,就是一般的基层干部和工人阶级都用不起。

可是青霉素又是目前各种疾病当中最常用,也是最好用的—种药物。

所以新中国上上下下都期待国内自己能够生产青霉素。现在华北制药广下线青霉素,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生产的。

“张梁同志,你们的青霉素生产量能够达到多少?”

魏红军看着生产线的转动,问了华北制药厂厂长张梁。

张梁今年是四十岁。

抗战的时候一直在 冀中军区,担任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晋察冀第七专署专员。后来原冀中军区取消,成立晋察冀二级军区新冀中军区,他就开始担任冀中地委秘书长。一直到平津战役结束为止,他都在冀中地委工作。

1948年第五野战军南下,张梁担任华北局南下干部团一员。

第五野战军解放了皖南地区之后,张梁和73军一起留在了皖南地区,担任了芜湖地委书记。后来新中国成立,张梁上调中央,担任轻工业部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华北制药厂建设的时候,魏红军推荐张梁担任厂长。

因为华北制药厂当时建造的时候问题很多。

建设速度相比起其他工厂有些缓慢。所以派遣了张梁总负责,效果非常不错。华北制药厂的建设,比原计划早了一年多时间,让苏联专家都非常惊讶。

张梁在华北制药厂是立下了大功劳的,等华北制药厂步入正轨之后,他肯定是要再次回到中央部委的。

“据我们的估算,今年的青霉素年产量能够达到100顿。”

“真的能够达到100顿?”

“千真万确。而且这只是今年的产量,随着我们掌握青霉素生产技术,未来年产量会翻倍的增长。按照华北制药厂的设计产量,1960年左右产量应该能够达到1500顿左右。“

张梁给出了魏红军很肯定的答案,同时还给出了未来的产量预计。

和后世动不动就几万吨的产量相比,100吨的确不多。但对于这个年代的中国来说,这就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现在中国进口青霉素,-支规格为0.12克的青霉素进口价格与0.9克黄金相当。

可以想象这个年代青霉素价格有多么昂贵。

现在自己生产,可以节约多少外汇。

“张维申同志,我听说你们团队当中有名小同志在培养我们自己的青霉素新菌种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魏红军是看过华北制药厂的报告的。

之前中国的所有的生产青霉素菌种全部依靠进口,一个1万单位的菌种需要花3万美金从美国进口。至于从苏联进口的青霉素菌种,效果比较差。不过张维甲负责抗生素研究所解决了很多问题。

从原料开始,自主培育青霉素菌种,都获得了突破。

现在的华北制药厂已经不需要从国外进口抗生素菌种,完全可以自己培育。张维申报告当中专门点出了一名非常年轻的技术人员名字,字魏红军都记住了。因为张维申对她的评价菲常高。

张维申立马从后面拉出来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对魏红军道:“这是陶静之同志,今年才23岁,从复旦天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毕业的。是她一直坚持自己育菌种,当时苏联专家都认为不可靠。但硬是培育成功,而且比我们从苏联进口的菌种还要出色。”

魏红军看着局促不安,很是年轻的陶静之道:“陶静之同志,我们新中国的科技人员就要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你这一下可是为国家省下了不知道多少外汇,而且给我国大规模生产青霉素,乃至子抗生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共和国历史,会留下你的功勋和名字。”

魏红军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