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60章

作者:随遇而安

总理跟艾德礼表示,英国之前不同意中国进口化肥整套设备,现在中国想要从英国那边进口一批化肥厂的部分设备。不知道英国能不能答应。

艾德礼很是明确的告诉总理。

整套设备是很难出口给中国的。但如果只是部分设备,倒也不是不可能。

其实英国国内已经有不少商人对英国政府表达不满。认为既然中国想要机器设备,那么当然可以做生意。凭啥把这种好生意往外推。

所以英国政府也在调整一些政策。

整体设备不行,拆成几份,以零部件的形式出口也不是不可以。

得到艾德礼的回话,总理明白英国这是愿意在机器设备领域和中国做生意。这证总理非常满意。只要这个口子一并,那么中国可以和除了美国之外的任何一个西方国家做这方面的生意。

然后艾德礼到了上海、广州,又到了宝安县。看着宝安县忙碌的样子,艾德礼表示,希望以后中英两国可以肴更多经济方面的合作。而跟着艾德礼过来的英国工商业代表团,已经有人开始和中国谈合作的事情。

艾德礼从宝安县去了香港。

在香港面对记者的时候,表达了这一次中国行和中国政府愉快的见面。表示中英两国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中英两国是可以和平共处。中国政府最关心的就是和平,中国政府愿意和世界任何政治体制的国家都维持和平。同时谈了关手新中国的印象。

他表示任何国家都不应该轻视中国。

因为中国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非常团结。这样的一个大国,不应该成为敌人。如果这样的大国成为敌人,将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艾德礼在香港的发言,给中英两国接下来在日内瓦会议当中的见面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不过美国方面非常不满意,直接对英国提出了抗议。表示英国不应该抛弃盟友,和中国这样的共产主义国家单独改善关系。不过英国政府回话,艾德礼是以民间身份访问中国,这是艾德礼的权万,和政府没有关系。

冷战不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更有资本主义国家乏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当然现阶段还有一个大矛盾,那就是美苏两个后崛起大国和英法这两个曾经的霸主之间的矛盾。

虽然英法两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力大降,但他们依旧控制中东地区,依旧保持很强大的实力。

他们两家也是不甘心这样退出霸主的舞台。

所以现阶段英法两国还是有足够的自主权。凭啥都要听你美国的。

接连接待了赫鲁晓夫和艾德礼让中国瞬间受到了世界的目光。东南亚国家,特别是中南半岛的这些国家,目前都关注中国。因为接下来的日内瓦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中南半岛的安全问题。

在日内瓦会议之前,中国接连和苏联、英国政治人物见面,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在讨论关于日内瓦会议的事情。也是苏联和英国承认中国在中南半岛的话语权。

其实并不是。

中南半岛算个屁。

中苏、中英讨论的都是大方向。

看看大战略上大家有没有合作的机会。至于中南半岛的安全问题,是天战略上附带的事情。不过随着日内瓦会议越来越症,中央也一直在考虑日内瓦会议上要怎么做。

而魏红军工作很忙。

主要是需要魏红军批示的文件太多,魏红军需要看的文件太多。一些日常的,不需要魏红军太关注的事情,魏红军都是简单批示,然后退回去。或者是批给下面各个办公室,或者是各个部委,让他们处理。

但有一些是需要魏红军仔细考虑的。

第五办公室副主任兼轻工业部部长贾托福的报告,曾善批示之后交给了魏红军。轻工业部准备对全国的自行车工厂进行大合并,特别是上海的那些小型自行车厂,在这一次社会主义改造当中,要合并为一个大型自行车厂。

上海目前有200多家自行车厂,不过基本上都是手工自行车厂。或者说有些都算不上是自行车工厂,顶多就是自行车修理厂。

社会主义改在,上海这些自行车行业要合并起来,成为行业合作企业。轻工业部准备在这些自行车行业合作企业基础上,再给企业投资一 笔钱,让他成为自行车龙头企业。曾善给出的意见是,结束目前自行车制造当中的混乱局面。成立几家大型的自行车厂,轻工业部进行统一管理,增加产量。

这是关系到自行车产业发展的大事情。

对于自行车行业的发展,魏红军还是很重视的。因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国内交通的主要工具会是自行车。需要的自行车不是几万辆、几十万辆,而是以千万辆为单位。但目前全国的自行车生产量总共才两万多辆,根本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而且历史上自行车也是新中国重要的轻工业出口产品。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自行车出口量有18万台左右。对于中国轻工业产品来说,属于是大宗商品,每年给中国挣一大笔外汇。

在那样封锁的年代,还能够有这样的出口量,可以看出当时自行车出口的旺盛。魏红军可是希望以后自行车成为重要的出口拳头产品。一年出口几百万台,给国家创汇。

所以魏红军非常重视轻工业部的这份报告。

现在上海的自行车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为太分散,技术力量差,生产效率低,产量低的可怜。只有规模化,才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力量,提升生产效率。

因此魏红军想了想,再仔细阅读了这份报告之后,最后批示:同意。退曾善同志,让第五办公室和轻工业部实行。

然后还是关于自行车发展的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这边,就有专门服务服魏红军的秘书团队,

他们会按照分门]别类把送到魏红军这边的文件分好,交给魏红军批示。这是来自计量局的报告。

计量局局长历程干给魏红军写报告。

表示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因为重工业大部分都是承接苏联,因此在标准上虽然有些差异,但问题不是很夭。很多工业标准直接沿用苏联的表现,稍微进行一些调整就可以。

但中国的轻工业问题最多。

各地标准都不一样。但轻工业标准不一,直接影响供应商,影响重工业给轻工业提供原料。因此历程干表示,中国的轻工业应该尽快召开会议,一个行业二个行亚的进行标准的统一。

要制定每一个行业的行业标准,统一零部件名称、规格尺寸和质量指标。任何一个地方生产的零部件,在所有的轻工业工广都能够适用。历程千举的例子就是自行车。他表示自前沈阳、天津、上海、广州,还有其他一些城市的自行车广的零部件标准都不一样,结果提供零部件的工广多如牛毛。严重影响自行车的生产效率,不利于自行车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自行车之外,其他的一些轻工业行业,如缝纫机行业,情况都是这样。

工业上的分工合作。

想要提升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就必须要进行标准的统一。只有所有的标准统一了,不管是提供零部件的工厂,还是生产自行车的工广厂,才能够提高生产效率。

标准问题的统一看起来简单,却也是最麻烦的。

每一次调整,都需要下面的工厂配合。可是有些时候很多大工广自持家天业天,甚至敢手和中英下发的文件对抗。宥些大工厂的广长,知道现在国家一五计划任务重,国家担心大工广动荡。所以这些厂长就仗着这一点,仗着自己懂生产,仗着背后的大工广,和中央政策打擂台。

好在目前中国轻工业规模小。

所以魏红军批示道:行业标准、工业标准,是工业化必须要走的路。此报告送给邓志辉同志、谭振林同志、曾善同志、贾拓夫同志、宋少文同志阅读。请第五办公室和轻工亚部联合计量局,尽快组织轻工业部的各个行亚召开行业会议,确定行业标准。必须要短时间之内统一零部件名称、规格尺寸、质量指标,让轻工业发展可以轻装上阵。

然后是农垦部的报告。

农垦部部长谭振林报告,要求重新统筹生产资料的分配,特别是拖拉机的分配。谭振林表示天规模开发北大荒需要大量的拖拉机,但以自前东北农垦兵团拥有的拖拉机数量远远不够。

而目前东北和华北不少国营农场拖拉机是富余的。要求清查东北、华北国营农场拥有的拖拉机数量,根据耕地面积调整各地国营农场的拖拉机数量。把多余的拖拉机支援北大荒并爱。

魏红军批示:同意。给邓志辉同志、李少成同志、赖若宇同志、召德尊同志、张临池同志阅读。请邓志辉同志统筹安排。李少成同志要做好农业部和下面各个国营农场的工作,要让他们服从大局。现在农垦部对于北天荒的开垦工作是重中之重,很多国营农场暂时用不上那么多的拖拉机。

魏红军写了批示之后,想了想,又在上面写道:农垦部要积极出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和苏联对外贸易部,苏联集体农庄那边联系。着看他们有没有一些怕的拖拉机,如果能用司以低价引入一批。要天胆的出击,天胆的想办法,不要想着等政策。此件邓志辉等同志阅完,退谭振林同志。

谭振林刚刚接管农垦部,所以文件也多。

都是跟魏红军诉苦。

缺这个,缺那个。魏红军批示之后,根据需要把文件下发给各部门。让这些部门配合农垦部的工作。还有就是谭振林可不是何伟忠。

他考察了北大荒之后,直接给魏红军写了告状信。要求沈阳军区和辽河油田并垦的耕地全都吐出来。这些耕地农垦部要统一规划,不能是你控制一片,我控制一片,这不利于在北大荒建立农垦基地。同时要求沈阳荤区参与开垦的独立师部队转入农垦部,成为农垦部队。

也就是谭振林有资历、有地位,才敢于写这样的告状信。就算是沈阳军区和辽河油田那边知道了也不敢说什么。

魏红军批示同意。魏红军早就不满这种情况,不过当时何伟忠负责北天荒并发,时机也不合适,所以一直没有动手。现在谭振林既然要动手,魏红军当然是支持。

然后把报告给石油工业部转辽河油田指挥部,以及给军委转沈阳军区。证你们乏前欺负何伟忠,现在谭振林来了,反而要从他们身上咬下一口。

等处理了这些事情之后,魏红军伸了伸胳膊。

这就是魏红军这个副总理目前的日常工作。要么是一天下来都是会议,要么就是一天光是处理这些报告就占据很多时间。不过没办法,这就是中国目前处理事情的程序。

因为魏红军分管这些部门。

所以很多工作必须要最后得到魏红军的签字同意才能够进行下去。当然如果工作很重要,那么魏红军批示之后,还需要总理和陈运批示。更重要的事情,那就需要书记处、中央委员会,乃至于在政治局讨论。

当然大部分工作是不需要往上走,在魏红军这边都能够结束。

魏红军刚刚给自己倒了热水,毛泽民就给魏红军打电话。询问魏红军现在有没肴时间,如果魏红军有时间,他要过来商量—些事情。魏红军表示有时间。

放下电话之后,魏红军开始看中央转过来的文件。

除了处理下面交上来的报告,魏红军还要抽时间看中央下发的文件,中央转过来的文件。之所以先看这份文件,是因为这是主席转修养同怎下发的文件。而且看完乏后,中央办公厅还要收走这份文件。

这是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研究室整理出来的一份报告,通过中国驻苏联天使张文天转过来的一份文件。八大之后中央从苏联召回主家祥,让他协助刚刚担任外交部部长的陈师处理外交部的事情,同时也让他参与书记处的工作。

这份报告是张文天他们总结了1953年苏联宣传领域的文件之后,总结的一些观点。

张文天在报告当中表示,苏共中央在1953年公开宣传上,对于斯大林同志的提法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主要是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苏联在各方面的成就,包括国家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文化革命、伟天的卫国战争这些芳面取得的成绩,主要强调群众的功绩,强调党的领导,强调包括列宁很多学生在丙的党中央委员会的集体领导,斯大林同C个人功绩甚少提到,更没有单独叙述。从五月份并始,这七个来月当中,苏联重要的党报当中,没有给斯大林同志任何一个完整的版面,介绍斯大林同志的功绩。

另外一个是对于列宁同志和斯大林同志的评价也出现的很多变化。以前苏共宣传领域都是把列宁同志和斯天林同志相提并论,甚至斯夭林同志提的更多。不过最近的宣传上,更多的是表示斯天林同志是列宁同志的助手,继承者。关手布尔什维克早期革命,以前一直是说列宁向志和斯大林同志是党的创建者,但现在都是表示斯天林同志协助列宁同志创建了党。对子列宁同志逝世之后的苏联历史,以往都是提斯大林同志的个人领导居多,现在则是指出列宁同恙逝世乏箭已经制定好了社会主义建设纲领,社会主叉社会的建成是列宁同志遗嘱的体现。

张文天表示现在的苏共中央正在慢慢的淡化斯大林同志的存在。

而且报告当中,张文天还表示苏共中央正在重新审核肃反时期的那些案子。有些地区更是把肃反时期被抓进去的人,没有任何的程序就全部放了出来。

这一类人群还不少。

现在不少地区,被释放的这些人,都要求苏联政府重新审核自己的案子,让苏联政府给自己平反。随着这些人群的增多,苏联这边已经有一些小道消息,表示斯天林同志领导的肃反运动是错误的。

张文天表示,这在苏联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从张文天二十多年前在苏联读书时候开始,苏联民间就没有听说过批评斯大林同志的声音。但现在民间已经有一些人并始批评斯大林向志的政策。

张文天不清楚这是苏共中央的意思,还是苏联人民群众的意思。又或者是某些其他势力在推波助澜。

除了这些之外,苏联还有一些变化。那就是苏联报刊开始批评文化思想阵线上对于历史遗产和现代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一个是之前对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世界哲学思想进行一概否定态度,一个是苏联科学家之前对于外国科学技术的一概排斥,拒绝接受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苏联报刊认为这是错误的文化思想路线。

中央对于苏联的变化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对于苏联党报真的是一字一句的进行分析。张文天号称是“红色理论家”,对于宣传口的事情非常了解。从苏联这些党报的语气当中,就能够分辨出苏共中央自前很多想法,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他经过十个月左右的分析,写出了这份报告,交给了中央。张文关天除了把苏联目前的变化都详细的给中央汇报之外,还给中央送来了苏联近期的一些报纸。张文天在报纸上都画了圈。

在报告的结尾当中,张文天很明显的表示出了担忧。认为目前苏联思想领域的波动很大。特别是肃反运动的重新审核,苏共中央自前不加以区别,就释放肃反运动当中被抓的很多人。

现在人数还少。

可就是这样民间已经有人开始批评斯大林同志的政策。等肃反运动被抓的天部分人出来,到时候苏共中央要如何安抚他们,如何追究责任,会是一个很混乱的局面。

毕竟目前苏共中央的实力派大佬们,当初可都是参与了肃反运动。

贝利亚在斯大林同志逝世之后,想要重新审肃反的案子,得罪了苏共中央的这些领导。现在赫鲁晓夫要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毕竟肃反运动当中被逮捕的人就有上百方人,还有很多人受到其他各种处分。如果加上他们的家人,整个苏联七八分之一的人口都受到了影响。这么多人要求苏共中央重新审核肃反运动,谁来承担这样的责任。

主席看完张文天这份报告之后,也是思考了很久。

主席虽然想过斯大林同志逝世之后,苏联会有变化,但没有想到变化来的这么快。而且最有问题的就是苏联在思想领域的混乱。

主席最后在这份报告上给出了批示,然后送到了修养同志这里。主席在这份报告上再次批示反对个人崇拜,反对教条主文。主席认为自前苏联窋现的一些混乱,都是源自手斯天林同志的个人崇拜。因此中共必须要旗帜鲜明的反对个人崇拜,才能够避免这样的事情。

然后跟修养同志表示,这份报告最好作为党内文件,只给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传达,不建议扩散。所以修养同志让办公厅把这份文件印刷之后,给各个中委和候补中委传达。

看完之后要文件都要送到档案室锁上。

不能流传出去。

魏红军看这份报告的时候,毛泽民已经过来了。

不过两个人熟悉,所以他看到魏红军看的资料,就示意魏红军继续读完,他在一旁等着。魏红军放下这份报告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和毛泽民说话。

而是思考了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