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93章

作者:随遇而安

顶了上来。特别是华北局和东北局,接连反对他的指示。而且华北局和东北局不是搞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反对修养同志,而是每次都是靠着严谨的实践和理论来反对。最后从结果来看,

他几次和地方中央局争论当中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对于七大之后成为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修养同志打击是非常严重的。毕竟七大之后,这些涉及中央重要政策的问题上,几次被下面的干部纠正。

一个领导人只有不停的走正确道路,才能够得到下面干部的支持。你要是不停的出现失误,或者说总是被下面的干部反对,这肯定会影响领导人的威望。

这一次更是如此。

不仅仅是因为争论公开化,更重要的是,这可是关系到工会问题。修养同志本身就是工人运动领袖出身,早年一直担任全国总工会主席。

后面修养同志又是白区正确路线的代表。

所以工会是他的老本行,在工会问题上他的话语权一向很重。但这一次工会问题上,修养同志栽了一个大跟头。作为一名中央领导人,在自己最熟悉的工作领域栽了跟头,直接打击修养同志的威信。

这会导致一个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高刚大获全胜之后,会极大地削弱修养同志在党务领域的发言权。本来中央党务工作一直以来就分歧不断,修养同志是中央总负责党务工作的,而高刚同志主持书记处工作,处理党中央日常党务工作。

之前高刚虽然想要独立处理党务工作。但党内纪律在那里。

高刚几次单独给主席汇报工作,不通过修养同志,想要削弱修养同志在党务工作当中的发言权。但主席每次接到高刚报告之后,都会转交给修养同志。最后还是需要修养同志签字。

因为党内分工,高刚在党务工作上,天然落后于修养同志。

但现在不一样。

修养同志理论水平高,战略能力也出色。七大以来中央很多大政策,理论上的建设,都有修养同志的贡献。可是修养同志在重要事情上几次受挫。

而高刚几次正面交锋都是胜利者。

富农党员问题、土地问题、土改问题、农村合作社问题,一直到这一次工会问题,高刚都获得了胜利。一次一次的胜利,让修养同志威望受损的同时,高刚的话语权进—步提升。现在高刚携着威势主持书记处工作。

以后在党务工作上,修养同志的发言权会进一步削弱。现在是1955年夏天。

离党的九大只剩下不到两年时间。

现在发生这种事情,九大的人事调整一定会出现变数。接下来为了迎接九大,高刚的动作应该会更大。魏红军现在这个位置,避不开党内斗争,肯定也要陷入人事问题。

因为魏红军不是一个人。

魏红军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事情,还要考虑自己分管的各部委的人事安排,甚至还要考虑一些老山头的干部安排。有些时候不是魏红军想要照顾自己山头的干部,而是涉及到山头问题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影响魏红军。

这些都是很复杂的问题。

不说别的,光是九大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争夺,就不会很平静。

如果中央没有发生领导之间的争议,那么九大的人事安排可以按部就班。就算有一些问题,但大方向不会有问题。可是很显然现在情况不一样。高刚同志的性格,现在是志得意满,不会停止自己的步伐。所以魏红军也在思考自己要怎么应对。

不管怎么说,基本面要维护好。

就在魏红军思考目前北京局势的时候,谭振林找魏红军。“谭振林同志,辛苦了。”

魏红军在门口迎接谭振林。

谭振林这一年来是非常疲惫的。因为他担任农垦部部长之后,东北、绥远、新疆、海南、云南到处跑,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一年有八九个月都在外面。这—次他去了云南,去了江心坡,那边现在才刚刚开始开发。很多地方都不通车,谭振林都是走着去考察和部署工作的。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谭振林无所谓的摆摆手。

如果说不累那是假的。虽然谭振林当年留在中央苏区打游击的时候,比现在困难很多。不过那个时候谭振林也年轻,只有三十几岁。但现在的谭振林已经是五十多岁。

体力就比不上二十年前。

魏红军给谭振林倒了杯水,道:“云南那边的情况怎么样?”

“很好。”

说起工作,谭振林来了精神。谭振林看起来是非常满意。道:“云南那边种植的咖啡基地今年就可以开始采摘,明年应该可以大量的生产。我已经和外贸部那边做过交流,看看明年开始能否出口到苏联和东欧。”

魏红军从朝鲜战场回来之后,一个是调整当时的橡胶大会战,一个是在云南建设咖啡基地,种植了大量的咖啡树。到现在已经四年时间,开始开花结果。

只不过现在才刚刚开始。

1956年开始,咖啡树就会大量开花结果。“这个好。”

魏红军点头。

背靠着苏联和东欧市场。

虽然和苏联、东欧做生意,主要是以货易货。但中国需要这种以货易货。如果没有货物出口,怎么引进苏联和东欧的机器设备,工业产品。

就像是卡车。

随着这几年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于运输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中国自己的卡车产量有限。

所以中国需要从苏联和东欧国家进口大批量的卡车,每年都要进口几万辆。但进口这么多卡车,那是需要钱的。为了进口卡车,就只能是增加出口。咖啡是很好的出口产品,价格不算很低,还能够大批量出口。

“除了咖啡基地之外,云南农垦局那边还种植了蔗糖、橡胶等作物。目前来看发展都很好。”

“江心坡呢?”“好地方。”

谭振林道:“这个地方最好的是的水资源丰富,有两条大河贯穿整个江心坡地区。江心坡地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开发,所以到处都是深山老林。可是只要开发好了,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种植基地。可以是粮食产地,也可以是重要的蔗糖基地和橡胶基地。不过困难也不少。”

“应该如此。海南开发都那么困难,更何况是江心坡一带。”

魏红军点头。

中原王朝,不管是明朝还是清朝,为什么都没能够控制缅甸。不是因为缅甸有多么强大,而是只有一个原因,中原王朝的士兵不适应这个地区的气候。在这里打仗,相比起战场上的伤亡,因病损失的人更多。

“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求,一定要全力支持。如果需要我出面的,直接跟我说。”

“好。”

谭振林点头。

想了想道:“云南那边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不过昆明军区和云南省委那边估计会有一番变化。”

“怎么了?”

“陈耿同志身体情况非常不好。他的身体在战争年代本来就不是很好,自从17军进驻江心坡之后,他几次亲自在江心坡指挥部队驻扎,以及成立农垦兵团的时候也是亲力亲为。结果身体受到了很大的损伤。我来的时候,他已经无法正常处理工作。”

魏红军听到这句话叹了口气。

魏红军和陈耿虽然不算特别熟悉,但在陕甘宁陈耿担任过红一师师长,做过魏红军的直属领导。陈耿在战争年代受过几次伤,而且常年带兵打仗,搞垮了身体。新中国成立之后,他—点没有休息,先是在越南当军事顾问团团长。后面则是坐镇云南,一边打击边界线上的国军残兵,一边剿匪,一边还要开发云南和江心坡—带。云南和江心坡—带瘴气弥漫,陈耿本来就不好的身体更加不好。

“那么严重了吗?”

“非常严重。已经卧床不起,必须要休养。”魏红军知道谭振林的意思。

陈耿没有进京,坐镇云南,就是因为云南的重要性。陈耿已经坐镇云南七年时间。现在他的身体扛不住了,只能是休养。而陈耿离开云南,昆明军区和云南这边都会有变化。

谭振林是担心后面的工作。

毕竟云南农垦兵团,虽然是接受农垦部的领导。但部队基本上都是第二野战军部队改编过来的,第二野战军在这里的影响力很大。换—个干部来昆明军区,要是稍微不配合农垦部,都会极大地影响农垦兵团的工作。

“应该不会有事。”

魏红军也担心。

不过魏红军想,不管是谁接替陈耿。最多就是想要增加在云南农垦兵团的影响力,或者派遣干部进入云南农垦兵团。不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有两个事情农垦部必须要重视起来。”“你说。”

“—个是咖啡生产,一个是橡胶生产。目前来说,社会主义阵营当中最缺乏的就是天然橡胶和咖啡。苏联和东欧国家都是从一些公开非公开的渠道当中,进口天然橡胶和咖啡。可是他们这种渠道购买,并不是正常的市场商业行为,远远无法满足正常需求的。这对于我们是一个好机会。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唯有我们中国有能力提供天然橡胶和咖啡,而且是大批量的提供。1956年、1957年是我们天然橡胶和咖啡产量大增的年份,—定要不急不躁。不要为了一时的产量,去伤害小数目。越是临近摘果,越是不能着急。”

魏红军很看重这两个东西。

虽然看起来并不算什么,但却是苏联和东欧日常生活当中离不开的东西。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一个是要政治上考虑,一个是要从经济上考虑。

就是把双方更多的利益绑定起来。

以后中苏出现矛盾的时候,也会有更多的顾忌。中苏可以翻脸,但最好推迟几年再翻脸。

“好。”

谭振林之后,很快李少成、张临池他们也过来汇报工作。在魏红军处理了几天农村工作部和国务院部委工作,魏红军又参加了总理召开了教育工作会议。主要议题是两个,一个是主席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加强对高等学校的领导,大力发展中国高等学校的问题。一个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发展太快的问题。

第958章教育工作会议

虽然是关于教育的问题,但参加会议的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干部。总理主持此次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陈运、聂帅、魏红军、邓希贤、李福春、邓志辉、习中迅、李先年这些干部,还有好几个部委的部长。足足有三十来人参加了这一次的教育工作会议。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计划,和新中国的工业化是息息相关的。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不是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财政收入有限,投入教育的资金都是精打细算之后的结果,不会盲目使用。教育不能落后于工业化进程,那样会影响国家工业化。可是同样也不会盲目加快发展教育,因为那样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只有教育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同步发展起来,才能够省钱省力。

现在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调整。

所以这不仅仅是宣传部、教育部的事情,还需要分管农业、轻工业、资源行业的魏红军,负责重工业的李福春,负责制定经济计划的邓希贤、李先年他们都参加。

“这几年我国高校教育发展很快,但其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新担任教育部部长的杨秀封开口。

杨秀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是跟着魏红军在全国编制委员会,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副主任。后来全国编制委员会改组之后,担任新的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部长位置出现空缺之后,杨秀封就被中央任命为教育部部长。

因为杨秀封本人是党内高级知识分子。

杨秀封道:“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主要出现了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高校内部的矛盾问题,一个是有些地方没有规划想要乱发展高校教育。现在中央提倡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那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必须要解决。只有这样接下来才能够更加大胆、健康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

“先说说矛盾问题。”

杨秀封顿了顿,道:“院系大调整之后,我们不少在北京、上海的大学迁到了其他城市。不少原来的大学老师不愿意离开,和大学干部发生了不少冲突。还有我们派到大学的干部和原来的大学干部和老师之间,这么些年下来磨合上也有很多问题。比较严重的是,在大学的一些老师,排斥我们派去的干部,直言‘共产党领导不了高校’。这让我们很多高校干部在高校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还有更直接的说法。”

第二办公室副主任,宣传部副部长段成伟开口。

道:“大学一些老师要求党‘退出高校’。而且这种声音在各大高校并不少,特别是那些民国时期就比较有实力的大学这种情况最严重。”

杨秀封和段成伟的话出来,在场不少人脸色都很难看。教育领域不少专家,那些名气不小的文人一直看不起土共,这是大家熟知的事情。很多民主人士别看当面乐呵呵的,恭维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当中的贡献,在人大、政协和中央领导讨论问题。

但背地里很多人都看不起土共的出身,嘲笑共产党是土包子。

一群泥腿子而已。

只知道打仗,不知道建设,更不知道什么是教育。

就算有些共产党干部不是泥腿子,但二十多年在山沟沟里和泥腿子混在一起,不是泥腿子也成了泥腿子。一群只知道扛枪打仗的泥腿子,也懂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后,新政府接管各大高校,又学习苏联的经验,对于大学进行了大整编。

不过大学老师对于各大高校的调整并不满意。所以就有不少冲突。

当然高校干部,和高校那些老师关系也不能说很好。很多高校干部本来是高高兴兴去接管高校,结果高校的师生瞧不起他们。加上后来薪水改革的时候,高校干部的工资远远比不上同级别的高校老师。这已经在大家这边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双方之间这种矛盾一直延续下来,并没有完全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