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92章

作者:随遇而安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简单的所有东西国有化。

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你把别人的东西直接公有化,人家会高兴?会跟着你一起革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细致的工作。不同的资产要有不同的处理。

包括这些农村信用合作社,也不是说政府机构想怎么管就怎么管。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那不是乱套。信用合作社的问题就是这个。

怎么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成立之后,管理权问题怎么算?

“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有限,如果出资成立县乡级信用合作社,就会摊薄原来就不多的农村信用社资金。”

曹局如把问题都摆了出来。

农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发展还可以,中央人民银行本来的想法是,制定一定的规矩之后让他们可以自行发展。人民银行从来没有想过建立县级信用合作社。

但农村工作部现在需要资金流入农村。

所以农村信用合作社肯定是要往农村工作部需要的方向进行改革。魏红军道:“信用合作社的县级机构必须要建立起来,也要把散落的信用合作社资金归拢起来。至于怎么做?老周,刚刚曹局如同志说的,整个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股金为3.4亿元。要顺利让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金导入农村,人民银行必须要有主导权。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总体股金不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应该扶持一下,出一部分股金。以这种方式成立县级信用社。”

魏红军是一定要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的。

因为现在的中国农村已经是遍地互助组和初级合作社,华北、东北、东南、广东等地甚至高级合作社数量现在也不少。中南地区初级合作社发展顺利,也有很多地方几年之内会慢慢的过渡到高级合作社。

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导入信用合作社资金进入农村,必须要有县级信用合作社的调度。因为农村工商业发展,会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地域特征。

周彬和旁边的财政部部长荣子和、人民银行行长曹局如他们讨论给农村信用合作社注资的一些问题。—旦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给农村信用合作社注资,那么以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就不再是完全的农民自发的信用合作社组织。而是拥有国家股份的,财政部和人民银行直接注资的金融机构。

这个时候邓志辉开口道:“我刚刚和赖若宇同志、召德尊同志、罗伟林同志、张体学同志、陈韬同志他们商量过。启动农村工商业发展,并不需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部的资金。目前存款的四分之一左右即可。先用几个亿的资金启动农村工商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和经验之后,更多的资金流入农村。”

邓志辉也是做农村工作的。

也赞成周彬的说法,不会轻易改变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功能。所以和赖若宇、召德尊他们商量之后,提出了新的想法。不需要农村信用合作社所有的资金,只要四分之一左右的资金,大约六七亿资金即可。

有了农村工作部这边的表态之后,周彬道:“我们需要回去再商量一下。不过农村工作部发展农村工商业是农村发展的大事情,我们一定会全力配合。”

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是大事情,不是一次碰面,一次会议可以拿出方案的。

所以会议上有了交流意见之后,都要各自回去修整各自的方案。经过几次磋商,用了大约五六天之后,魏红军、邓志辉、周彬几个人拿出了最终的改革方案。最后的决定是,对于全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进行一次大整顿,大合并。把现在20多万家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之后变成6万家左右。与此同时在各地陆陆续续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

因为担心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之后,管理上倒挂的情况出现。所以大部分县级信用合作社的成立,不是以各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出资的方式。而是直接以各个农村信用合作社合并的方式组建县级信用合作社。

先合并,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然后县级信用合作社,再在各个乡镇组建乡镇信用合作社。这样县级信用合作社,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乡镇信用合作社的上级机构。用这种方式完成一次新的改造,以此来整合一个县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资源。

不过光是这样还不够。

县级信用合作社成立之后,他的管理权、监督权依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他的股东太多,所有权太复杂。所以到时候就变成有钱的金融机构,却没有相对应的实力。

到时候怎么抵御地方政府的要求。

大家都是从旧中国走过来的。当年旧中国的那些军阀搜刮地方的时候,都是成立自己的银行。然后把这些银行当成是自己的提款机。

魏红军和周彬他们可不能把整合的信用合作社变成地方政府的提款机。

因此周彬和财政部、人民银行讨论之后,决定财政部和人民银行联合拿出一亿元,参与全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组当中。目前全国农村合作信用社的股本3.4亿元,不少发展不错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资产是膨胀的,股本应该增加。不过此次改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了计算简单,一些新增的资产是不会计算的。同时某些信用合作社经营不善,这些需要清退股金,解散信用合作社。

所以财政部和人民银行拿出一个亿,占据的股份会将近三成。

同时这一次重新改组信用合作社,为了增加资金实力,允许一些农村生产合作社,以生产合作社的名义投资获得新的股金。说白了都是为了聚集农村资金。

这些事情都非常复杂。

包括成立县级信用合作社之后,成为基层金融机构,规章制度就要出现变化。不过这些都是财政部、人民银行他们的事情。

魏红军、邓志辉他们想要的是信用合作社支持农村工商业发展,信用合作社具体的改组是不会插手的。农村工作部这边的工作依旧是农村工商业发展为主。

因此和财政部、人民银行达成了一致之后,魏红军召开小范围的会议,部署下一步的工作。

第956章变化

“接下来应该找几个县,找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的生产合作社,推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我建议第一步应该是从榨油厂开始。”

周彬他们在制定信用合作社改革方案,魏红军这边也要制定接下来怎么发展农村工商业。

会议开始之后,罗伟林开口。

关于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问题,罗伟林带着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一起讨论了很久。他们政策研究室的工作就是给魏红军、邓志辉他们提供建议。

“找一些油料作物丰富的生产合作社,先从榨油厂开始建设。榨油产业是目前农村工商业最适合切入的产业。”

接着罗伟林给大家详细介绍情况。

包括目前农村食用油的需求情况,以及食用油的价格。应该说农村对于食用油的需求是很高的,但因为目前榨油厂数量少,而且主要在城市。油料作物的收购、储存、运输,加上榨油厂出油之后卖到供销社,这一系列下来成本高、浪费严重。国家供销社控制食用油,在全国进行调度,效率也低。这都严重影响全国榨油产业的发展。

能够在本地榨油,本地消费,对于全国榨油产业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油料作物的利用率可以提高,农村百姓的收入可以提高,油价会下降。所以政策研究室这边认为,农村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第一步可以从榨油行业开始。

罗伟林一系列计划制定的还是非常好的。

包括投入多少钱,如何牵线生产榨油厂机器设备的工厂,如何成立榨油厂。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罗伟林制定的计划都是很好的。不过听着罗伟林的报告,魏红军却是摇头,道:“你这份计划书很好,但基本指导思路有问题。农村工商业的发展,我们要出台政策,做好联系,引导农村,但却不应该直接插手。所以计划书要有一些调整。”

罗伟林的意思是,先打造几个模范试点。

然后按照试点的情况,往外推广。但这是政府主导的,政府根据不同生产合作社所在地方的特点,确定哪些地方发展哪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

有些地方黏土多,可以开办烧砖厂。有些地方油料作物多,可以开办榨油厂。都是属于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环节,可以大大节省成本。而且有政府的支持,和信用合作社、机械厂合作也容易很多。

但这不是魏红军想要的。

因为这很容易让地方基层政府直接插手生产合作社的事情,直接管理社办企业的事情发生。对于社办企业的活力是不利的。

虽然开始阶段有很多有利之处。但未来会有很多弊病。

“魏红军同志说得对。”邓志辉点头。

道:“农村工商业的发展,相比起先天条件,生产合作社干部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要。只有农村生产合作社干群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农村工商业才能够蓬勃发展。如果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能调动起来,只是基层政府根据先天条件确定工厂所在合作社。那么这样的生产合作社就会被动很多,他们只考虑跟着政府指挥棒走,很难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政府指定生产合作社,会打击其他生产合作社的积极性。”

人是最重要的。

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就算先天条件有些不足,他们也能够想办法。可是一旦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那么再好的先天条件都是浪费。

魏红军和邓志辉合作这几年配合默契。

魏红军只是聊聊说了两句反对,邓志辉就明白魏红军的意思,而且非常赞同魏红军的想法。

“我们要做的,是制定政策,在农村生产合作社进行宣传。同时给生产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各个机械厂,给他们创造平等的机会。至于哪些生产合作社想要发展加工产业,就让他们自己选择。”

魏红军再次强调一下。

接着几个人继续商量,从哪些省份开始。

和农副产品自由市场一样,农村工商业发展,也不能一下子在全国盲目推广。中国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最忌讳一下铺开任何事情。

还是需要循序渐进。慢慢的推进国家政策。

就在魏红军讨论选择哪些省份的时候,中央来了电报。要求魏红军、邓志辉回京,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魏红军计算了一下时间,从工会问题在中央发生争论,到现在二十来天时间。

现在这是有了结果。

魏红军虽然人在武汉,但对于北京的事情依旧很清楚。就算不是刻意打探北京的事情,但魏红军有的是消息渠道,知道北京的事情。而且魏红军作为政治局委员,中央很多文件也会传到魏红军这里。

从上海开始出现的纷争,到了中央争论越来越严重。修养同志和高刚同志两个人谁也不让谁,先是高刚在书记处会议上批评全国总工会,后面是修养同志批评高刚。

然后两个人在后面的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直接发生了争论,又在后面的全国总工会会议上发生争论。随着两个人争论的公开化,卷入进来的干部是越来越多。

支持修养同志意见的,有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珍、有总工会主席李力三、还有国务院秘书长林峰等人。也有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干部刘华福、廖广敖也参与进来。

当然支持高刚同志意见的干部也不少。有政治局委员饶书石支持,又有上海市委市政府支持,还有不少出身东北局的干部也支持高刚的意见。

争论是越来越大,分歧也是越来越严重。

好在其他中央领导虽然人在北京,但很多人都没有参与争论当中。包括总司令、总理、陈运、聂帅这些人都做自己的事情,并没有参与这一次争论当中。要是他们也参与进来,那事情就非常严重了。

所以这一次主要就是修养同志和高刚同志的争论。

但修养同志是曾经白区代表干部,负责过北方局、华中局,又是这么多年中央主要领导。高刚是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东北局书记出身。调到中央主持书记处工作也有好几年时间。

可以说两个人在党内影响力都很大。

支持他们政治理念的干部也是一抓一大把,中央地方都有。卷进来的干部越来越多,分歧也是越来越严重,主席作出表态,出面平息争论。主席大体上支持高刚的意见。

认为工会工作不能脱离党的领导。一旦工会工作脱离党的领导,那么就会出现“工团主义”。同时在矛盾分析上表示,厂方利益和工人利益之间没有根本性的矛盾。就算有一些内部矛部盾,但也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工会应该要顺应这种变化。

其实关于工会的问题,中央各派都没能够解决根本性的矛盾。

因为中央给工会的定位本身就是矛盾的。中央给工会有两个任务,一是维护工人利益,二是为生产动员工人。换言之,工会既要站在厂方的立场,动员工人完成生产任务。又要站在工人的立场,维护工人利益。既要维护厂方利益,又要维护工人利益,这就造成了工会本身任务就充满矛盾。

厂方利益和工人利益之间的矛盾要怎么理解。

当然随着主席发言支持高刚,这件事情很快就开始出现变化。先是主席的政治秘书,中央委员陈波达在书记处扩大会议上公开批评全国总工会的工作,然后是总理委婉的表示总工会未能够适应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情况。两个人发言批判全国总工会主席李力三在工会的性质和任务问题上,不是以生产为中心,而是以分配为中心,光讲工人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问题,却不重视现阶段最重要的生产任务。在工会与党的关系问题上,犯了工会脱离党、否定“工会要服从党”这个根本问题的工团主义错误。总理和陈波达接连做出表达之后,中央情况越发的清晰。

现在中央要召开政治局会议,就是为了给这个事情最后做—个结论。魏红军、邓志辉回到了北京,很快就参加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才短短三个月时间。

但北京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魏红军能够清晰的感受到中央这方面的变化。大家表情都很严肃,也没有多少寒暄。魏红军可以理解。毕竟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内虽然有过纷争,甚至有过斗争。

但都不及这一次。

因为这一次是两名政治局常委发生了争论。

目前全国就七名政治局常委,是党内直接制定国家政策的干部。他们之间发生争论,那就不是简单的争论,是关于政治路线的争论。

从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领导之间开始出现一些分歧。之前虽然有过分歧和争论,但范围局限,影响有限。但这一次争论几乎公开化,就连很多报纸都牵进来,涉及到的干部也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政治局会议开始,总理、高刚都接连批评了总工会的工作。然后是修养同志做出了检讨,认为自己在工会问题上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随着修养同志检讨,这个事情有了最后定论。

政治局会议上决定,以总理、彭珍、李福春、李力三、向名组成全国总工会党组干事会,李福春主持党组干事会日常工作,调整全国总工会领导机构。免李力三全国总工会的领导职务,任命向名担任全国总工会主席兼党组书记。

虽然只是调整了全国总工会的领导职务,但后续影响深远。

第957章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并没有和其他人多交流。

现在这个时候还是要小心一些,而且魏红军也需要静下来考虑一下接下来该怎么办。这一次修养同志和高刚同志发生公开争论,最后以高刚大获全胜结束。当然最大的问题不是高刚大获全胜,而是修养同志在政治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七大之后,修养同志先是在土改问题上受挫,然后是土地问题,城市问题,农村生产合作社问题,包括富农党员问题接连和中央、地方干部发生争论。当时休养同志是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中央大领导。

所以在这些问题上,修养同志都有足够的发言权。

可是每一次他对于这些问题做出指示,下面的干部就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