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14章

作者:随遇而安

  书记处啥都能管。

  最后高刚甚至想要用书记处来领导国务院部委。

  主席好一会之后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书记处的权责不清晰,很多工作都能够插手处理,助长了高刚同志的个人野心。”

  “是。”

  “书记处是党中央处理日常工作的机构。你认为应该怎么调整书记处的工作?”

  高刚出了问题,但中央不能因为高刚,就撤销书记处。

  毕竟党中央那么多的工作,肯定需要一个部门处理。就算这个部门不叫书记处,也一定要有这种类型的机构。关于书记处的改组,魏红军是真的考虑过很多。

  实在是因为现在的书记处太不正规。

  所以立马道:“书记处既然是处理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那么就不应该有一些挂名的书记。书记处书记都应该要有具体的分工,直接参与书记处日常工作当中。书记处应该和其他部委一样,在党委集体领导之下进行干部分工负责制。只有这样书记处本身的工作才能够更加清晰明确,主持书记处工作的干部也不会大权独揽。”

  “嗯。”

  主席点头。

  理解了魏红军的意思。

  那就是如果书记处不改组,依旧和现在这样。那么换一个人主持书记处工作,到时候其他书记处书记依旧是跟现在一样挂名,那么主持书记处工作的干部会和高刚一样位高权重。

  一个人权力越大,野心也会跟着变大。就像是王莽,难道他年轻时候就开始考虑篡汉?当然不可能的。是随着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才会慢慢的滋生这种想法。

  高刚有何尝不是如此。

  他调到中央之后,如果在书记处的权力没有那么大。那么他怎么会觊觎党内二把手的位置。还是因为他主持书记处工作之后,权力大增,跟着野心膨胀。

  如果书记处不改组,到时候还会发生高刚这样的问题。

  毕竟谁要是控制了书记处,那么就能够迅速扩张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

  所以书记处一定要改组。

  魏红军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书记处书记不能是摆设,需要直接参加书记处工作,而且要有明确的分工。该负责组织工作的负责组织工作,该负责宣传工作的负责宣传工作。只有这些书记处书记有实质性的分工,参与书记处工作,才能够不让书记处第一书记一家独大。

  党委集体领导,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某个干部权力太大。

  对于主席的建议,主席听了进去。

  不过这个问题要在八届五中会议,或者是九大当中解决。

  主席转了话题道:“苏共二十大在明年二月初就要召开,我想你担任代表团团长出席苏共二十大会议。你这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主席,我服从命令。”

  魏红军没想到主席点名让自己出席苏共二十大。

  苏共全国代表大会这种重要会议,各国共产党都会派遣代表参加。甚至很多国家出席苏共二十大的,基本上都是党的一把手。只有中国这样社会主义大国,才不需要主席亲自参加。

  但按理来说,就算主席不参加,也应该是派遣一名政治局常委担任代表团团长。修养同志、总理、总司令三个人随便一个人都是可以的。

  不过主席选择让魏红军当代表团团长,虽然有一些意外,但也不是说不可以。因为现在的魏红军已经有这样的资格。

  “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同志担任苏联领导人之后召开的第一次苏共全国代表大会。苏联接下来的很多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方面,都会有新的变化。你要仔细观察这种变化,及时给国内传达苏共二十大的情况。”

  魏红军对于苏联、东欧国家有过好几次的判断。

  都非常准确。

  从政治、经济方面,都有很深邃的眼光。所以主席才有意让魏红军担任代表团团长。

  “是。”

  魏红军想了想,道:“主席,如果出席苏共二十大,我认为张文天同志可以作为代表一起参加。”

  主席看向了魏红军。

  对于如何处理张文天,主席目前没有决定。说起来主席并不是很喜欢张文天,但主席又不想把高刚事件和张文天放在一起处理。

  张文天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大海啸,最终淹没高刚。

  而且现在张文天在外交部是真的无法正常工作。不仅仅是因为停职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和总理的关系变得微妙。所以主席的想法是,先对于高刚问题定性,然后回过头处理张文天的事情。没想到魏红军提起张文天。

  “张文天同志理论水平很高。之前在苏联的时候,从苏联报纸的变化当中,可以迅速找出苏共政策的微妙变化。而且他在外交上提倡主动出击,让我国和苏联、东欧各国的关系这几年发展很快。张文天同志熟悉苏联和东欧的情况,适合出席苏共二十大,从理论上迅速分析苏共政策的变化。也能够和东欧各国党增加交流,了解东欧各国的情况。”

  魏红军倒不是说要为张文天说情。

  魏红军和张文天并不熟悉,也从来没有一起共事过。但张文天真的很适合出席苏共二十大。当然魏红军提起张文天,也是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减轻张文天的处理,对于整个高刚问题的处理,都会减轻调门。这也是魏红军给主席表达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魏红军是支持处理高刚,但不支持重重处理高刚。

  中央不同的领导对于高刚事件有不同的想法。

  如彭珍目前在人大的动作,就是告诉主席,他希望中央重重处理高刚。而现在魏红军则是给主席表态,魏红军更支持降低高刚问题的调门。

  只要中央领导之间,不是一致要求重重处理高刚问题。那么关于如何处理高刚,主席就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主席最怕的是党内一致要求重重处理高刚。

  “这个我和伍豪同志商量一下。”

  “是。”

  “这些日子你也累了,先回家休息吧。”

978 微妙的平衡

主席是让魏红军回家好好休息一下。

  毕竟二十来天时间,魏红军从河南开始一直到福建,转了一大圈。虽然有些时候是坐了飞机,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坐了火车。所以这二十来天有一半时间是在火车上睡觉的。就算魏红军现在正壮年,但身体也很疲惫。

  可是北京这边情况复杂,不少人根本不给魏红军休息的时间。魏红军刚刚从主席这边出来,好几批干部已经等着魏红军。他们都知道魏红军回京了,所以想要和魏红军谈话。

  先是邓志辉。

  邓志辉找魏红军是为了召德尊的问题。

  召德尊不仅在东北高干会议上被点名,在北京这边也被人点名。不少干部都点名召德尊就是高刚在东北的重要“亲信”,是高刚的“党羽”。

  实在是因为召德尊没人关照。召德尊是清华大学学生领袖出身,后来在冀西地区参加抗战,直接领导者是彭珍。不过在东北因为和彭珍之间理念差异,双方早就分道扬镳。抗战时期主要在晋冀鲁豫革命,领导者是邓希贤。不过延安整风的时候召德尊就去了延安,后来直接从延安去了东北。所以没能够成为同一个山头可以庇护他。

  反而到了东北之后,召德尊大放光芒。特别是跟着高刚进行土改运动,召德尊的能力是显现无疑,成为了高刚在东北土改运动当中的左膀右臂。正因为召德尊是东北土改运动当中高刚手里的大将,所以不少人直接把他划到高刚这边。

  邓志辉非常欣赏召德尊。

  这是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的年轻干部,今年才四十出头。发展农村工商业,正需要召德尊这种既熟悉农村,又有足够的知识、眼界的干部。邓志辉明年就是60周岁,所以对于农村工作部的这些年轻干部非常爱护。

  邓志辉不想这一次高刚的问题牵涉到召德尊。

  但这不是邓志辉一个人可以阻止的。如果中央这边真的有人一直咬着召德尊不放,一定要追究召德尊和高刚的关系,邓志辉一个人挡不住。所以邓志辉需要和魏红军交流。

  魏红军听完邓志辉的话之后,给了邓志辉保证。绝对不会在农村工作部这边找什么高刚集团的干部。召德尊这名干部,不仅邓志辉看好,魏红军也非常欣赏。

  召德尊未来还有大用,魏红军当初让召德尊进入农村工作部,就想过今天的事情。

  送走了邓志辉之后,就是魏红军分管的第四办公室、第五办公室、第八办公室的干部过来汇报工作。

  当然汇报工作只是明面上的名义。

  他们其实也是为了高刚问题。目前魏红军分管的三个办公室和下面各部委里面,有大量从东北过来的干部。东北解放的时候,在工农业包括外贸商业上,都处于全国比较领先的地位。因此中央上调了不少东北干部,所以国务院各部委都有大量东北出身的干部。高刚的事情虽然没有最后定论,但已经影响了这些东北干部。

  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各部委的工作。

  所以他们都希望魏红军出面。

  魏红军对这些干部一一进行了安抚。魏红军要求他们不要管外面的事情,都静下心来好好工作。从新中国成立,政务院到现在的国务院,很多部委就是魏红军直接分管的。所以魏红军的保证,也算是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魏红军知道现在大家都心里没数。

  特别是一些东北出身的干部。

  所以魏红军虽然很疲惫,但还是耐下性子,和拜访的所有干部都一一谈话。因为魏红军知道,要是今天魏红军拒绝见某个干部,明天立马就会传遍中央各部委。大家都会认为这名干部马上就要不行了。魏红军不能允许因为自己的原因,发生这种事情。

  等魏红军一一安抚好了这些干部之后,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两点钟。

  魏红军只能给家里打电话,然后直接住在了办公室。这还没有结束,从第二天开始越来越多的干部过来找魏红军。很多都不是为了工作,就是为了高刚的事情。

  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这没有办法。

  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地方和军队干部主要来源之一就是晋察冀干部。特别是王秋云和魏红军一手开辟的冀热察军区干部数量最多。后来他们又从东北杀回来,不少人上调中央各部委。

  现在这个时候他们都有些七上八下。

  对于他们魏红军都安抚。

  不过魏红军也知道这样不是办法。东北出身的干部,不仅有晋察冀出身的干部,还有从延安直接过去的,也有山东过去的。这些干部现在都心里慌慌,这还怎么进行工作。

  必须要尽快稳定干部情绪。

  高刚问题和吴芝浦问题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初处理吴芝浦,把他调离河南,对于中央来说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吴芝浦在河南的工作出现错误之后,中央调整他的工作就有足够的理由。

  而且吴芝浦一辈子都在河南革命。

  所以吴芝浦虽然在河南根深蒂固,但在全国的影响力有限。调整他的位置没有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但高刚不一样。

  毕竟是政治局常委。

  历史上高刚问题的处理,也是经历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高刚问题爆出来之后,先是主席和党内主要干部谈话,然后是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评高刚和饶书石。光是这个过程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

  后面是七届四中会议,主席都是以“批评教育,治病救人”的态度。主要批评这种现象,但并没有点名批评干部的办法。

  要求高刚和饶书石做检讨。

  但当时党内一股力量推动这件事情的发展。加上高刚脾气硬,虽然检讨错误,但一直有所保留。

  结果到了后面已经是压不住了。

  最后定性为“反党联盟”。

  现在也是如此。虽然主席召开了书记处扩大会议,开始批评高刚同志的一些做法。但其实并不点名,主要是批评这种现象,要求高刚和饶书石积极检讨错误。

  但事情的走向完全不一样。

  北京这边有一股要把事情扩大化的倾向。

  “高刚同志在东北的时候,就有严重的山头主义倾向。他在东北提拔自己‘亲信’干部,在东北搞一言堂。很多干部和高刚同志沆瀣一气,排斥其他干部,宗派主义很是严重。这些干部‘搞串联’、‘攻守同盟’,破坏党内团结,实现个人野心。对于这种‘宗派主义’的‘集团’,必须要狠狠地打击。”

  国务院党组会议。

  目前国务院各部委干部人心惶惶的问题,国务院领导都发现了。现在已经是1955年11月份,临近年末要处理的工作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因为高刚问题,影响了国务院工作,是大家都不喜欢的。魏红军提议总理召开国务院党组会议,尽快解决这个问题。总理接受了魏红军的提议,所以召开了此次国务院党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