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我想到时候中央能看到高刚同志的表现。一旦中央决定大规模发展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肯定也需要高刚同志这样熟悉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干部。”
五十一岁,在政坛来说年纪不大。
只要高刚能够做出成绩,未来重新出山是有可能的。毕竟以高刚目前的级别,就算现在被贬了,在蹦哒十来年是没有问题的。谁又能说十来年时间,不会有什么转机。
当然高刚不是初出茅庐的小毛孩子。虽然之前的政治斗争看起来有些稚嫩,但不代表他啥也不懂。虽然魏红军扯淡了一堆,暗暗地给自己打了鸡血,但高刚知道自己重新出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毕竟自己是和修养同志、总理争权失败。
只要这两位大佬还在位,就是主席也要给他们足够的尊重。
但人就是如此。
有时候有那么一线希望也不愿意放过。
虽然自己要复出比较困难,但魏红军说的也不是不可能。如果以后中央真的要大规模开发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自己说不定就真的有机会。虽然希望渺茫,但也有那么一丝的希望。
所以高刚脸色变来变去。
魏红军最后道:“高刚同志,主席让我们过来,就是希望你能够认识到错误,在工作当中改掉错误。主席一向是提倡‘治病救人’,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犯了错误的干部。”
魏红军和高刚没有那么深的私人交情。
能够说这些,还是因为魏红军不希望高刚这边还出什么事情,影响中央的稳定。倒是李福春和高刚在东北工作几年,对于高刚的工作能力还是很肯定。
当然对于高刚的性格,工作作风,李福春也是有些不满。
不过毕竟有一定的交情,所以李福春道:“老高,东北工业的恢复和发展,你是有大功劳的。未来我国全国的工业布局,工业发展,也会有你的一份功劳。”
三个人说完之后,就要离开高刚的家。
不过魏红军还没有走出去,高刚开口道:“能给我多少人?能给我什么样的权力?到了地方我怎么和地方政府打交道?”
高刚这么一说,魏红军心中大喜。
高刚只要不自杀,问题都好说。所以魏红军转过头道:“具体的情况,政治局还没有讨论。不过很快就会讨论具体的事情。高刚同志,你这段时间可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写份报告给书记处,让书记处转交给政治局。政治局会考虑高刚同志的意见的。”
其实政治局是不可能专门为了这个事情召开会议的。
政治局委员一个个忙得很。
所以政治局的意思是,先由书记处弄出一个框架和计划,然后交给政治局审核。这些东西魏红军当然不会和高刚说。而且魏红军是希望高刚真的去好好工作,拿出一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工业发展计划,所以愿意给他一些权力。让他自己提出一些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一下。
“好。”
高刚点头。
稍微恢复了生气,直接对魏红军、邓希贤、李福春道:“替我跟主席回话,我辜负了主席的信任和期待,辜负了党多年的培养。我会努力继续为党工作。”
三个人从高刚家里出来,都是长舒了一口气。
高刚老老实实上任,比什么都好。
三个人立马去主席那里汇报。主席听到高刚最后的话之后,心中也是安下了心。李福春回国务院,魏红军和邓希贤则是一起去习中迅这边。
准备和习中迅讨论接下来宣传部的事情。
“魏书记、邓书记。”
魏红军他们过来的时候,习中迅正在送监察部副部长刘静凡同志离开。刘静凡这个人名气不大,但他的胞哥是一位大人物。那就是陕北红军的主要代表刘志旦。
他见到魏红军和邓希贤之后,立马打招呼。魏红军也是道:“刘静凡同志,你好。”
习中迅对魏红军和邓希贤点点头,然后对刘静凡道:“我说的话,你们可以考虑一下,事情还是需要谨慎一点。你跟马明芳同志和马溪五同志说一下我的意见。”
“好。不过我希望你也考虑一下我们的意见。”
习中迅送走了刘静凡之后,让魏红军和邓希贤一起进入办公室。魏红军看着刘静凡的背影有所思,所以不经意的问道:“刘静凡同志这是有什么事情需要你同意?”
“也不能说是征求我的同意。是因为刘静凡同志的爱人李建通同志和工人出版社,想要写一本关于刘志旦同志的小说。刘静凡同志是希望能够得到我的支持。”
986 革命历史小说
“关于刘志旦同志的小说?”
“是。工人出版社是要出版关于刘志旦同志的传记小说。”
习中迅点头。
不过眉宇之间没有丝毫的高兴。
本来能够出版陕北革命领袖刘志旦同志的传记小说是好事情。甚至一旦这本书被广为流传,被中央肯定,那么对于陕北革命出身的干部也是好事情。
但事情永远没有那么简单。
习中迅现在是政治局后补委员,又是书记处书记,宣传部部长,国务院第二办公室主任。高刚出了问题之后,牵连了张秀善、贺今年等一大批陕北干部,因此目前习中迅算是陕北出身级别最高的干部。
但习中迅的工作作风,和高刚不一样。
并不喜欢出头当老大。
同样都是陕北革命领导人出身,高刚很高调,但习中迅比他低调多了。说起来习中迅就比魏红军大两岁,在中央是属于非常年轻的干部。当初他担任西北局书记,主持西北局工作的时候也不过是32岁,是当时所有地方中央局领导当中年级最小的。当时魏红军还只是晋察冀中央局一名常务委员。
但他没有年少得志的“猖狂”。
到了中央之后也很低调。
要不然当年刘志旦、高刚、习中迅他们都是一起工作的。高刚这一次出事情,怎么可能没有习中迅的事情。
现在刘志旦的胞弟刘静凡,还有他的妻子李建通,要写“刘志旦”的传记小说。背后又有不少陕北干部的支持。包括目前组织部副部长马明芳,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溪五,铁道部副部长王石泰,劳动部部长马文锐等人。
可是这些干部虽然位高权重,但还是缺乏一个真正重量级的干部。
所以他们找到了习中迅。
这可是一只脚已经迈入政治局的党内大佬,而且还是宣传部部长。只要有习中迅的支持,那么这本小说从编纂到出版,都会一路畅通。
习中迅本人是反对写这本小说的。实在是因为西北革命历史太复杂,早年陕北红军和陕甘红军互补隶属,所以之间矛盾重重,甚至有过把对方缴械的事情发生。后来又有鄂豫皖过来的红25军,以及涉及到陕甘边区特委、陕北特委、陕西省委、北方局、临时中央等等。
陕北革命最混乱的时候,陕甘特委和陕北特委互相看不顺眼,山西省委和北方局之间也打过擂台。左倾错误,对于根据地建设的忽视等等,都造成了早期西北革命非常不顺利。后来刘志旦和习中迅他们好不容易开始重视根据地建设,局面有了很好的改观。结果陕甘边区特委和红二十五军,还有北方局那边在陕北肃反,枪杀干部就有近200人。
也就是中央红军来的时间很合适,党中央下了刀下留人的命令,要不然刘志旦、高刚、习中迅这些干部都很难活着走出监狱。可以想象那个时候陕北肃反的残酷性。
所以陕北干部之间矛盾很严重。
而且你要写刘志旦,肯定要写肃反。写肃反那么涉及到的干部就多了。不仅陕北本土的干部,还有红二十五军那边,都要涉及。
中央来到陕北之后,虽然对于这里的问题做了一些调节,但并没有真正的解决问题。所以到了1942年底,在延安由中共中央西北局专门召开过高级干部会议,对过去的历史问题作了决议。但这份决议依旧有不少人是不满意的,因为这份决议就是让大家不要揪着历史问题不放。
习中迅是陕北革命当中成长的,所以对于内部一些问题很清楚。
因此他不想出头。
这本书只要写出来,就会麻烦不断。
李建通和工人出版社商量好了之后,第一时间就找了习中迅,但习中迅表达了反对意见。习中迅很明确的表示,写关于刘志旦的传记小说,势必涉及当时各个方面有关人士。写不好就会重新引起纠葛,所以建议暂时还是不要写这本书。不过李建通离开之后,习中迅就接到了马明芳、马溪五他们的电话,现在又有刘静凡亲自过来。
刘静凡很直接的跟习中迅表示:陕北的干部死的死,坏的坏,“刘志旦”这本书,你不支持谁支持?
这让习中迅是左右为难。
他本身就是陕北重要干部之一。现在陕北干部都希望写一本陕北旗帜人物刘志旦的传记小说,你要是继续反对,陕北那些干部怎么看自己。
会不会觉得自己现在位高权重,所以想要打压刘志旦,让自己成为陕北革命的旗帜,独吞陕北革命的功劳。
这都让习中迅很是头疼。
“这种传记小说并不适合现在写。”
魏红军很直接的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魏红军还是国务院干部,那么这个事情魏红军也没名义插手。
但现在不一样。
魏红军现在是书记处第一书记,正好分管党务工作。而宣传工作是书记处重中之重的工作。“刘志旦”这本传记小说,历史上可是掀起过大风浪,从开始时候的“习贾刘(习中迅、贾托福、刘静凡)反党集团”,变成了“西北反党集团”,最后更是变成了“彭高习(彭老总、高刚、习中迅)反党集团”。
几乎把在西北革命过的干部一网打尽。不仅仅是原来的陕北干部,也包括后来西北局的干部。
当时所有的事情都赶在了一起。
刚刚经历了大跃进,党内外都是一片困难的情况。为了解决出现的困难,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在这一次大会上修养同志明确表示:庐山会议对彭德华的斗争是完全有必要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彭德华在党内有一个小集团,是高、饶反党集团的主要成员。同时表示彭德华和高刚、饶书石都有国际背景,同某些外国人在中国搞颠覆活动有关。因此谁都可以平反,唯独彭德华不行。(薄树春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
彭老总听到大会的消息之后,就非常不服气,因此再次给中央写信,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万言书”。不仅为自己辩解,还希望重新审核庐山会议的事情。而彭老总的信刚刚到了中央,就赶上了赫鲁晓夫在东欧批评“人民公社”,形成了时间上的“巧合”。当时中苏两国已经开始翻脸,彭老总的信和赫鲁晓夫的声明时间上如此巧合,就被人说成是彭老总借着苏联向中央进攻,利用目前全国困难对党中央施压,想要给自己翻案。
就在这个时候被人揭发“刘志旦”这本小说是给高刚翻案,配合彭老总向中央进攻。彭老总和习中迅同志在西北合作多年,加上高刚变成了“彭、高、习反党集团”。
很多人只知道“刘志旦”案子是康盛主持的。但其实这本小说在工人出版社开始连载之后,第一个提出反对,然后报给康盛的,是同样出身陕北革命的颜鸿雁上将。是他看到“刘志旦”这本书之后勃然大怒,认为这本书完全歪曲了陕北革命。所以不仅要求停止出版,还报给了康盛。
然后有了康盛那句著名的,用小说反党的说法。
康盛担任“习中迅专案审查委员会”主任,专案审查委员会设立常务委员会,是康盛、安子温、刘华福三个人组成。因为当时安子温是组织部部长,刘华福是1960年二次成立的西北局书记。
到了后面这件案子主要是西北局在调查,其实是刘华福主要负责。
从这个案子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是赶上了不好的时候,但也是因为陕北同志们对于陕北革命历史的想法各不相同。很多陕北干部全力支持“刘志旦”小说,但颜鸿雁只是看了一点就直接掀了桌子。包括交通部副部长朱立志、粮食部副部长聂洪军、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副主任郭宏韬他们都对于这本书有看法。
因为这本书涉及到了左倾错误,肃反错误。
朱立志、聂洪军、郭宏韬、戴继英,包括程志华都牵涉这些问题当中,是左倾错误、肃反错误的直接责任人。而且继续深究,还涉及到了北方局和临时中央的一些干部。
“我也是同样的想法。”
邓希贤附和魏红军道:“我虽然不是陕北干部出身,但也知道陕北革命历史复杂。是经历过很多革命斗争,才能够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虽然写的是刘志旦同志,但想要写好刘志旦同志,肯定要全景展示陕北革命的过程。这中间必然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很容易引起争议。如果陕北革命出身的干部之间互不认同书上的内容。到时候为了这本书把官司打到中央,要求中央重新审核陕北革命,那样会出现很大的混乱。”
如果是什么东江纵队、琼崖纵队写历史,那真没什么事情。
就算有争议又能如何?
毕竟都只是偏师。
真有一些历史上的争论,不会太严重,一切都只会局限在地方。因为他们就没有出现什么高级干部,部队的旗帜人物级别都有限。所以有什么争议也吹不到中央层面上。但陕北革命历史不一样。
实在是因为陕北出来的高级干部太多。
军队当中,如果加上红25军,出来了一名大将,四名上将,至于中将和少将出来的就更多。还有出来了大量党政机构的干部。就算高刚出了问题,目前依旧有不少陕北出来的干部在中央很是活跃。
所以一旦陕北革命历史的解读出现分歧,那就会造成这些陕北革命出来的干部之间互相攻击。因为他们的级别都太高,所以一旦他们之间互相不满,互相为了陕北革命的解释权打起来,那么必然会把中央拉下水。
这个有没有康盛都一样。
康盛的作用是推波助澜,把事情扩大化。而真正的问题还是出现在陕北干部对于陕北革命历史不同的理解上。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有颜鸿雁掀桌子的事情发生。
“我就是这个意思。八届五中会议上刚刚强调‘党内团结’,九大也会继续强调‘党内团结’。可是刘志旦同志的传记小说一旦开始出版,那么大家对于陕北革命的理解不同,第一个影响的就是‘党内团结’。这是和目前中央的大政策不相符的。”
“我知道。”
习中迅点头。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