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86章

作者:随遇而安

  本来就风雨飘摇的法国政府,被这些事情搞得是焦头烂额。

  然后是从中国回去的法国工商业代表团。

  他们真的是满载而归。

  经过这一次在中国的行程,法国这些工商业代表团总算是明白了。中国虽然是经济落后的国家,但中国整体的经济规模,中国整体的财政收入,是超过英国和法国的。虽然目前中国和欧美之间的汇率不确定,人民币的汇率是高估的。但就算再把人民币汇率打压一半,中国现在的财政收入也超过英法两国。

  而且中国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在国内能够调动的资源,根本不是英国、法国政府能够相比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源调动方面是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

  法国国内其实保守主义是比较严重的。包括在经济上,法国国内二战之后自由贸易的发展是非常差的,或者说几乎没有怎么开展自由贸易。法国这十来年只和自己的殖民地发生一些贸易交流,和英美这些同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交流都很少。

  但这一次法国工商业代表团和中国谈判之后,彻底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和思路,他们对于和中国的贸易兴趣大增。因为中国是真敢投资,在石油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制造方面都有很大的需求。

  而且中国的需求不是一锤子买卖。

  是长时间的需求。

  不仅仅是工业机器设备的需求,中国对于工业品的需求也很大。只不过现阶段中国进口产品受到严格控制。但在国家层面上的进口工业品,数量已经不低。

  涉及到的资金规模很大。

  而且中国不拒绝和法国金融机构的合作。

  不仅非常愿意和法国贷款,而且中国方面都想好了很多还款的方法。给了法国金融机构一个很大的信心。法国金融机构之前也想支持法国经济的发展,但他们为啥不敢给自己国家的公司贷款,就是担心他们还不起钱。现在中间有了中国,中国从法国金融机构贷款购买法国机器设备,这样法国金融机构就非常愿意了。

  因此他们回国之后,也开始给戴高乐造势。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

  我们要挣钱,法国经济要发展。现阶段来说能够和中国说上话的法国政治人物只有戴高乐。戴高乐上台才能够给法国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所以这些工商业代表团联合起来给法国政府施压,要求戴高乐出山。

  国内外的压力之下,法国加亚尔政府顶不住了。这个时候戴高乐展现出了一名成熟政治家的风采。他立马派出自己的心腹将领,和美国领事馆接触。

  他们给美国传递消息。

  戴高乐表示自己和目前殖民地部队没有联系,殖民地部队的任何动作都不是自己示意的,他从来没有想过用殖民地部队来逼宫法国政府,他希望采取合法手段上台。不过戴高乐派过去的那些人也直接表示,法国现在的情况如果戴高乐无法出身收拾残局,那么法国国内的暴动将不可避免,法国殖民地部队的暴动也不可避免。

  当然戴高乐同时跟美国表示,自己并非法西斯主义者,他不是弗朗哥,只想在法国搞像美国一样的强有力的民主制。

  戴高乐解释自己并不反美。

  戴高乐和美国的关系一直都不好,二战的时候美国和戴高乐之间关系就很差。艾森豪威尔在欧洲的时候,就对于戴高乐批评很多。当然戴高乐这些年以来也是一直在批评美国政策。

  但戴高乐不是莽夫。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急剧上升,戴高乐并不想现阶段和美国交恶。特别是现在这么重要的时刻,戴高乐更不想和美国闹翻,让他们影响自己的大事。所以明确对美国大使馆表示,最近自己对美国持批评态度是因为他觉得被美国误解了。自己并不反对北约和大西洋联盟,但只是要求改革北约。而且自己一直都是赞同欧洲一体化,只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会有所不同。而且戴高乐明确表态单独使用武力无法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应该在北非建立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的法兰西联邦。

  同时也解释了和中国的关系。

  戴高乐表示自己去访问中国,只是因为中国是东方大国,自己想要去看看。在自己的外交当中,北约、欧洲才是第一位的,自己是绝对不会和红色中国成为盟友。

  戴高乐这种软化的态度,让美国重新评价和戴高乐之间的关系。

  美国开始评估法国的情况。

  一个是戴高乐能不能上台,一个是戴高乐上台之后的政策变化。

  最后美国分析的结果是,戴高乐出山已经是挡不住的事情。除非美国强硬介入法国内政,要不然以目前法国国内外的情形来看,戴高乐出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所以为了拉拢戴高乐,美国开始改变原来那种敌视戴高乐的态度,艾森豪威尔亲自表态戴高乐曾经为了法国做的贡献。

  真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很快加亚尔政府在国内外的压力之下,无法解决问题只能是倒台。法国国内相继有不同的政治人物谋求组阁,但都被国内实力派反对。最后法国总统勒内·科蒂向戴高乐发出了呼吁,邀请戴高乐出山组建政府。

  1958年3月24日,法国议会投票当中戴高乐获得了多数票数,议会授权戴高乐组建新政府,同时授权给戴高乐期限为六个月的特别权利,并准许其进行宪法改革。

  这样戴高乐重新出山。

  法国是曾经的霸主之一。

  是欧美阵营当中的大国,他的变化直接影响北约、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所以英美两国的注意力都在法国这边。他们都在关注戴高乐上台之后的举动。

  戴高乐已经不是二战之后那个冲动的军队将军。

  他出山之后,并没有和大家想的那样完全重新组织政府。而是除了法国共产党以外的传统政党的领袖们,全部收罗在自己组阁的政府之内,并对他们委以重任。这一下戴高乐组建的新政府第一步就非常稳,没有发生太大的动荡。

  接着戴高乐开始主持拟定法国新的国家宪法。

  在法国这边发生政权交接的时候,苏联在中东发力。1957年魏红军在赫鲁晓夫招待中共中央的宴会上,给赫鲁晓夫出了一个主意。就是联合中东石油生产国家,大家一起对抗欧美石油财团。

  其实就是把原油的控制权从欧美石油财团手中抢回来。

  赫鲁晓夫真的是把魏红军的建议听进去了。他回去之后越想越觉得这是好主意。赫鲁晓夫不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他是只要看到有机会,就会出手的人。至于后果他不是很关心。

  这一次就是如此。

  赫鲁晓夫和其他苏共领导讨论之后,觉得和中东国家联合起来控制石油,这是一个能够直插英美核心领域的好办法。所以赫鲁晓夫频频的派遣米高阳去中东。

  和沙特、伊朗、伊拉克这几个中东产油大国见面。

  在他们面前“煽风点火”,表示现在的世界油价太低,影响他们这些产油大国的利益。

  中东这几个产油大国目前对于石油价格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别看他们的石油产量这几年一直在增加,但他们的油田都不在他们的控制之下。他们把油田开发权卖给欧美石油公司,然后收一部分税,以及这些公司卖油的利润对半分。

  这几年石油产量增加,这些国家的收入是增长不少。

  但和那些石油公司相比,那就什么都不是。因为这些石油公司联合起来压低原油价格,然后卖给自己的炼油厂。结果是原油价格和炼油之后的汽油等石油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非常大。

  说白了利润都被石油公司赚走,中东各国只能分一杯羹。

  他们当然不满意。

  只不过几年前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失败,让中东各国是心有余悸的,不敢在石油问题上动手。不过现在苏联插手,想要和中东国家联合起来和欧美石油公司争夺石油价格权,这让中东几个国家有了别的想法。毕竟苏联是能够抗衡美国的强国。

  现在有苏联带头,他们就有了底气。

  而且苏联目前也是石油出口国。

  苏联的石油不仅仅出口给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从1957年开始,意大利选择从苏联进口石油之后,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和苏联接触,想要从苏联进口石油。这对于苏联是好事情。

  但还是那句话。

  现在的世界原油价格太低。一个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盲目的扩大产量,导致供需之间出现了问题。另外一个是欧美石油巨头压低原油价格,而卖出的石油产品价格却不低。

  所以苏联的想法就是提高原油价格。

  苏联开始插手中东事务之后,沙特第一个蠢蠢欲动。沙特学习苏联和中国,自己也成立了一个石油工业部,准备全权管理沙特境内所有的石油生产。

  而且沙特积极出面,和伊朗、伊拉克、委内瑞拉几个石油生产大国秘密商量之后,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决定成立石油咨询委员会。第一批参加的石油咨询委员会就是苏联、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五个国家。

  对于这个石油咨询委员会要往哪里走,其实赫鲁晓夫自己也没有多少想法。

  但这件事情他知道苏联一定要做。

  这五个国家成立了石油咨询委员会之后,便在巴格达发表声明,准备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第一次石油大会。邀请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家,商量石油产量的问题、石油价格的问题。

  如果直接在苏联召开,那么就好像中东这些国家完全倒向了苏联一样,这也不是中东国家想要的。所以石油咨询委员会和埃及商量之后,决定在目前国际声望比较高的埃及召开石油大会。

  当然这毕竟是苏联参与的大会,所以这一次石油大会没有邀请英美。主要是苏联、中国,以及阿拉伯石油生产国和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这些石油生产国家。

  不讨论其他的,就讨论关于石油的问题。

  苏联在中东动手,让英美是非常生气。但事情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美的预计,在英美还没有反应过来之前,这些国家联合起来成立石油咨询委员会,然后都已经决定在埃及开会。

  消息传到中国,连始作俑者魏红军都吓了一跳。

  赫鲁晓夫这办事能力还是很快。

  竟然这么快就能够团结这么多中东国家,都开始成立一些联合组织。只能说石油的利润太高,谁也挡不住。而且现在这个时候召开石油大会,说不定石油输出国组织可以提前出现。中国这边接到了邀请之后,中央也在考虑应该派遣谁去。

  规格太高不行,毕竟这只是石油大会。规格太低也不行,这样好像中国不重视这一次石油大会一样。最后还是总理表示,这一次的事情纯粹是争夺石油控制权的事情,和之前在埃及召开的亚非团结会议完全是不一样的。

  不涉及其他方面。

  现在的中国也没有实力直接插手中东的事情。所以中国此次去埃及,只要积极参与石油大会就可以。因此总理的意思是派遣经济干部,石油战线的干部去埃及。

  魏红军也支持总理。

  苏联有实力插手中东事务,甚至可以用石油作为武器和欧美较量。这一次苏联联合中东国家召开石油大会,本身就是和英美较量。但中国现在的情况,还没有实力在中东布局。所以当好跟班,参与石油大会就可以。

  最后中央决定国务院副总理曾善作为代表团团长,石油部部长于秋里为副团长,率领石油战线的一些干部,以及外贸部、商业部的干部一起参加在埃及召开的石油大会。

1038 工会工作的困境

  九届二中会议之后,魏红军开始关注总工会的工作。主席要求魏红军重新审核之前因为工会性质的争论全盘否定的修养同志和李力三同志他们的一些观点。

  当然主席的意思不是说要否定当初关于工会地位的结论,而是重新审视一些不同观点。

  所以魏红军和总工会一些干部见面。全国总工会主席兼党组书记向名,总工会副主席兼党组副书记刘宁衣,副主席董欣,刘长生,全国总工会秘书长许之真,以及还有全国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主席王文星,工人日报社长陈永文,全国总工会书记处办公室主任秦大园等人。

  “魏书记,我就说说目前总工会的问题。”

  向名作为总工会主席第一个开口汇报工作。

  向名可以说运气还是不错的。

  前几年工会性质问题的争论波及很广。一方是修养同志,李力三他们,另外一方是高刚,饶书石,以及上海市委市政府这边。

  双方吵了很长时间,开始是在党内各种会议上争论。后来双方甚至各自利用报纸,在报纸上互相表达自己看法,同时反驳另一方的观点,把争论扩大化。他们这种做法连总理都看不下去,因为这是把党内争论引向了外部。后来总理出面善后的时候,严厉批评了李力三和饶书石,以及上海市委,就是因为他们几方面把争论引到报纸上。

  最后是主席支持了高刚的意见。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国营企业和工人之间的基本利益是一致的,双方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工会必须要在新形势之下改变原来的工作方式,不能以旧时代的工作方式来定位工会性质。

  结果全国总工会进行了改组,李力三离开了总工会,向名担任了全国总工会主席。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次争论,全国总工会的地位迅速下降。实在是因为很多中央干部不愿意再卷入工会问题的争论当中。毕竟工会问题不仅让李力三受到影响,就连修养同志都受到影响。加上后面的一五计划顺利进行,让当时工会争论看起来高刚是正确的。的所以更没有人重视总工会的工作。

  让本来新中国成立之后地位很高的全国总工会,竟然是淡出了中央视线当中。向名担任全国总工会主席,本来是要干一番大事的。但中央领导避讳全国总工会,导致向名反而边缘化。

  不过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

  高刚出事的时候,牵连了不少人。特别是一些重要位置上的干部,都调整了职位。反而是没有人关注总工会主席向名。

  如果向明不是来到了总工会,而是继续在山东,或者在其他党委部门和国务院部门,肯定也会受到牵连。

  现在中央重新开始考虑“修正主义”的问题,全国总工会再次出现在中央领导的视线当中。

  “魏书记,现在全国总工会最大的问题还是把握不住准确的定位。这几年总工会也一直在努力调整工会工作,但这个定位始终是无法确认下来。”

  “具体说说。”

  向名道:“目前工会的主要任务是要领导工人同志们促生产,这也是中央给总工会的定位。可是要促生产,就需要我们工会必须要协助厂领导,必须要严格要求工人同志们遵守生产纪律,安全纪律等等。可是这样我们工会就和工厂行政部门变得一样,要和工厂行政部门密切配合,一起去管理工人同志们。所以很多工人同志们的眼中,我们工会就成为了厂方领导机构,成为了工厂行政部门,是管理工人的机构,而不再是工人自己的组织。”

  魏红军点了点头。

  工会性质争论的时候,就讨论过这个。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高刚认为当时的主要矛盾就是落后的生产力制约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发展,因此生产是最主要的事情。国营工厂和工人的基本利益一致,都积极要求生产。所以工会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厂方,组织好,管理好工人同志们,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发展生产。

  但还是那句话。

  大方向上大家的利益的确是一致的。但涉及到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肯定是有矛盾的。

  大家是一起努力提高生产,但工人的个体生活也要照顾。你不能说只关注工厂的整体利益,而不去关注工人的生活。所以必须要“公私兼顾”,公私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