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95章

作者:随遇而安

  “首先就是,二五计划基础建设项目增加了不少。基础建设当中第一个就是铁道部的铁路建设项目突然增加了起来。而且铁道部规划当中的项目,有不少是难度很大的西北和西南的铁路项目。就说说成昆铁路项目,不说其他地方消耗钢铁的情况。只说说成昆铁路需要架设的桥梁就有1000多座,需要的钢铁初步统计都有200多万吨以上。实际需求有可能超过这个数据。除了桥梁之外,成昆铁路还需要打造大量的隧洞,铁轨用的都是重型钢轨,都是需要大量的钢铁。为了不耽误成昆铁路的建设,1957年和1958年两年我们已经给成昆铁路划拨了100万吨钢铁。”

  “除了成昆铁路之外,目前在建的还有兰新铁路,包兰铁路,兰青铁路,皖赣铁路,太焦铁路,贵昆铁路连线,这几年陆续建成的鹰厦铁路,宝成铁路,京承铁路等。而且目前铁道部还在规划更多的铁路。铁道部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大的钢铁大户。”

  其实现在铁道部规划的很多铁路,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规划的。很多甚至可以追溯到清末,只不过清朝和民国执行能力不行,规划了一堆铁路线,却无法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铁路线就开始真正建设起来。看看清末开始规划,多少次开工却没有建设一公里的成渝铁路,西南局自己两年就建设成功。

  特别是新中国铁路建设,手底下拥有强大的铁道兵部队。新中国铁路建设当中一半的铁路都是铁道部部队建设的。特别是那些非常困难的铁路线,都是铁道兵部队铺设的。

  至于一些平原地带铺设铁路,短时间之内可以动员几万人,十几万人参加。

  可是铁路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是惊人的。如果铁路沿线要架设桥梁,那消耗的钢铁就更多。

  不过铁路建设,大家又不能反对。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对于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的货物需要跨省调动。而目前的中国来说,长途运输还是要看铁路。

  “基础建设项目当中第二个方面就是城市建设和工厂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非常高。一个是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在提高。还有一个是中央下放一批工厂和批准地方省份的一些工业投资计划之后,今年全国工业投资增加了33%。”

  从决定把一些工业建设交给地方开始,中央已经预测到全国工业投资会增加。

  结果1958年到九月份为止,全国工业工投资比去年这个时候增加了33%,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发展工业的热情。

  这还是中央对于地方工业投资限制之后的增长情况。要是没有中央的限制,这些地方政府可以把工业投资给你增长一倍。

  但33%也是非常大的增长速度。工业投资增加这么大,对于钢铁需求也是非常大。

  “第二个方面是这两年我国的工业产品增加速度很快。不说别的,一汽今年的钢铁需求是20万吨,不过最终只是划拨了17万吨。”

  “20万吨?一汽一年需要这么多钢铁?”

  有人提出了质疑。

  你一个工厂就需要20万吨钢铁?这几乎是全国五十分之一的钢铁,就被你一个工厂用了?很多省份一年都用不了20万吨钢铁。

  李福春回答道:“这几年我国对于汽车的需求很大,特别是对于卡车的需求特别大。所以这几年一汽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卡车生产上。一汽在1958年的卡车计划是17000辆。除了卡车,一汽还有轿车和少部分摩托车的生产任务。同时一汽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之下,正在建设二期工程,是年产量80000辆的升级工程。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钢铁。”

  1957年中苏两国加强合作之后,一汽作为中国汽车的摇篮也得到了重视。中央划拨了3000多万人民币,一汽自己筹措了4000多万,加上苏联的技术支持。准备全面升级,把年产量提高到80000辆。

  当然一汽虽然也生产轿车和少量摩托车,但一汽主要生产都是卡车。这一次升级工程也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卡车。

  李福春解释之后,邓希贤继续道:“不仅仅一汽是这种情况,我国很多机器制造厂也是这种情况。因为二五计划当中,有不少项目我们决定使用自己的机器设备,而不是进口机器设备。所以不少机器制造厂对于钢铁需求也是大涨。”

  “还有就是这几年我们面相市场的轻工业产品发展非常迅猛。就说说自行车生产,1957年我国的自行车生产第一次突破了200万台。今年我国的自行车产量,按照现在的情况计算会增加70万台。明年我国自行车生产量突破300万台是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自行车只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产品。其他很多轻工业产品这几年产量也是大增,就像是缝纫机在1957年产量达到了120万架。”

  “这些轻工业产品,单独拎一个出来,好像对于钢铁的需求不高。就像是一架缝纫机,也就需要几十斤钢铁。但这些轻工业产品产量高,缝纫机产业一年光是生产这些缝纫机,就需要消耗几万吨钢铁。而且轻工业产品种类多,每一种都需要钢铁,加起来需要的钢铁就非常多。”

  “现在更大的一个问题是,轻工业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情况非常理想,轻工业工厂都想要提高产量,但缺乏钢铁,导致无法提高产量。所以他们都希望中央把更多的钢铁划拨给他们。”

  轻工业部部长贾托夫道:“轻工业这几年产量增长,是因为销售也在增长。人民群众这几年的购买力大增,对于轻工业产品需求非常旺盛。可以说轻工业投资少,积累快,这几年轻工业大发展,给国家带来的税收和利润增长惊人。”

  这一下就变成了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双方都在抢资源。

  其实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新中国压制轻工业发展,就是为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重工业当中。现在轻工业发展起来,他们也有力量发声。希望中央把更多的资源倾斜到轻工业这边。

  李福春摇头道:“重工业是根本,没有重工业的轻工业,是发展不起来的。我们是要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之间的发展,但绝对不能只重视轻工业,而忽视重工业的发展。”

  “但有了轻工业发展,国家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税收和利润。有了钱就可以继续发展重工业。”

  贾托夫不同意李福春的说法。他们轻工业部,那真是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发展。

  魏红军分管轻工业部的时候,国家对于轻工业部的投资很少。所以轻工业部都是自己找资金发展。

  为了找资金,从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这里面有苏联贷款,也有从香港银行贷款,后来更有从英国银行贷款。光是这些还不够,还有大量的跟华商,外商合作开办的企业。

  当然这几年发展最快的当属来料加工行业。虽然挣的钱不多,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也积累了一批资金。

  现在轻工业发展这么好,应该再接再厉,继续开拓市场,继续增加产量。

  “现在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我国重工业落后,无法提供更多的资源。现在这个时候不去解决重工业落后的问题,反而用更多的资源支持轻工业发展,那不还是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我想问问贾托夫同志,不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发展的资源从何而来?”

  原重工业部部长,现任财经工作委员会委员兼冶金工业部部长王贺守批评贾托夫。

  看到大家的争论,邓希贤开口道:“同志们,这都是钢铁不足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尽快的提高钢铁产量。只要钢铁产量上去了,那么这些问题都好解决。”

  重工业和轻工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解决的。所以邓希贤立马打断了他们的争论,把话题重新引到了钢铁问题上。

  “对。”

  “钢铁才是重中之重。”

  刚刚调到农村工作部当副部长的曾熙胜开口道:“我在安徽的时候,关于钢铁厂的问题也做过一些讨论。有些省份没有炼钢经验,想要建造大型钢铁厂,甚至是中型钢铁厂都是没有可能的。但完全可以走小型钢铁厂的路子,也就是高炉走两三立方米,五六立方米,或者10立方米,20立方米这种。这种小型钢铁厂投资少,需要的技术力量也简单,市县就有能力开办。这种小型钢铁厂年产量完全可以有上万吨。”

  “当时我们做过计算,要是地方省份下面的每个市县都能够参与进来,成立这种小型钢铁厂,那么每个省份增加十几万吨乃至于几十万吨是可能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中型钢铁厂,那么就能有上百万吨的钢铁产量。”

  “投资少,不需要太高深的技术,不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够建立起这种小型钢铁厂。从现在开始做,明年这个时候全国就能够增加好几百万吨钢铁产量。”

  有些人听到曾熙胜的话之后眼前一亮。

  的确是如此。

  大型钢铁厂和中型钢铁厂,不仅投资大,主要是技术标准高,想要建立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

  但小型钢铁厂不一样。几立方米,10立方米,20立方米,完全可以用一些土方法就能够建立起来。一些市县都能够负担。

  以前打仗的时候,有些军区是建造过这种小型钢铁厂。当时钢铁厂高炉就是这种几立方米,10立方米的。这方面不少干部还是有经验的。

  而且这种小型钢铁厂建设周期短,半年或者七八个月就能够弄起来,可以生产钢铁。

  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短时间之内迅速提高钢铁产量,而且能够提高好几百万吨。

  财经工作委员会委员兼电力工业部部长的林大峰反对道:“十五六年前,抗战时期宣化钢铁厂那些小高炉,都是54立方米的。解放张家口宣化之后,扩建宣化钢铁厂,晋察冀军区自己新设立的高炉都是100立方米以上的。后来新中国成立,苏联专家指导之下,宣化钢铁厂又新弄了几个高炉,最小的都是1000立方米。鞍钢那边的高炉,普遍都是1500立方米。武钢,包钢情况都是一样的,新设立的高炉大部分都是1500立方米,少数一部分是1000立方米。”

  “我们的钢铁工业这几年发展很好,技术标准也制定了。土法炼钢,几立方米,10立方米这种高炉炼钢,炼出来的钢铁能达到国家需要的钢铁标准吗?”

  “我认为这种办法不好,很容易为了数量炼出一堆不合格的钢铁。我们现在的钢铁技术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不应该为了一时之间的钢铁产量就走回头路。技术力量不足,高炉可以小一些,但也不能是几立方米这种土高炉。”

  林大峰可是参加过宣化钢铁厂的接收工作,以及宣化钢铁厂的扩建工作。后来到了东北又参与了鞍钢的接收工作,鞍钢的扩建工作。

  所以听到土法炼钢,立马表示了反对。

  曾熙胜并不熟悉林大峰,对于他的观点不同意,所以反驳道:“我国从清末开始发展钢铁工业,之后很多钢铁厂高炉体积都不大。但生产出来的钢铁质量没有问题。现在我们建设一些小型钢铁厂,怎么就会出现质量问题。”

  “邓副总理,这些小型钢铁厂只要能够满足周围一些地方的钢铁需求,那对于全国的钢铁问题也是很大的帮助。”

  邓希贤没有立即表态。但曾熙胜这种建议,也不是不可以。

  这种小型高炉,以前有些小型钢铁厂也是用过,生产出来的钢铁也是可以用的。

  “我认为不合适。钢铁厂下放给市县一级之后,质量的监督就会困难。要是市场上流入一些质量不合格的钢铁产品,反而会加重市场上的钢铁问题。”

  林大峰再次表达了不同意。

  轻工业部部长贾托夫开口道:“我也担心。目前我们很多工厂,除了国家划拨的钢铁之外,还有不少是从市场上购买钢铁。要是钢铁质量出现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工厂产品的质量。”

  “还有一点,我们不少产品是出口的。如果因为钢铁质量问题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到时候就不单单是钱的问题。会严重影响我国产品的口碑,直接导致我国的出口。”

  “质量可以重视起来,没有必要担心。”

  曾熙胜觉得林大峰,贾托夫这些中央部委的干部太保守。

  现在国家经济发展这么好,正应该大踏步前进的时候。要动员一切力量,要让上上下下都为工业化奋斗。

  陈运听着大家的争论,看了看从开会开始就不说话的魏红军。所以道:“红军同志,你怎么看?”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笔,扫了一眼大家,道:“同志们,我认为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确。那就是现在钢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不是因为我们的钢铁发展计划有什么问题,只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形式非常好。所以我们首先要明确,中央制定的钢铁发展计划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旦我们允许市县地方政府开办小钢铁厂,那就是直接告诉全国人民,我国钢铁严重不足,所以需要全国炼钢。”

  “这种意思的传达,会对于基层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百姓热情高涨的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是释放出国家钢铁严重不足,到了需要全国炼钢的地步。那么很快全国的县级政府都会参与到炼钢当中。这都不需要动员,大家也会自动的参与进来。”

  “这样的结果就是,没有技术力量的基层政府,没有任何炼钢经验的基层政府,会大规模采取各种土法炼钢。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炼出钢铁,那就是成功的。可是这种钢铁谁能够保证质量?”

  “更大的问题是,当我们点了这把火之后,全国都参与炼钢,那么其他工作呢?其他工业不发展了,农业不发展了?全国只炼钢吗?当全国开始炼钢,我们怎么去熄灭它们。基层政府和人民群众是为了解决国家钢铁不足的问题,才会动员起来的。中央能说他们是错误的吗?既然没有错误,我们怎么去改正这个问题。”

  “而且从开始到改正,要糟蹋多少地方政府的资金,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会耽误多少其他事情。更重要的是,对于基层干部群众的打击会有多大。基层政府的干部群众他们怎么想?”

  “同志们,有问题不怕,我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解决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想要用一个办法解决一切问题,世界上不存在这种万能的办法。”

  其实曾熙胜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吗?并不是。

  这种地方办小钢铁厂其实是非常不错的想法。但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一旦放开这种小钢铁厂,这种几立方米的土高炉,到时候就收不回来了。

  因为这种小高炉,甚至有些实力强大的农村合作社都能够弄起来。到时候全国就真的要疯狂的炼钢。

  “我赞成魏红军同志的意见。全国的钢铁厂,我们都应该要有限制。新建的高炉,不能小于50平方米或者100立方米这种。没有技术弄起50立方米,100立方米高炉的地方,就不要建设钢铁厂。”

  周彬开口支持魏红军。中央要是同意地方政府建设土高炉钢铁厂,到时候真的会乱套。

  “我也认为魏红军同志的意见是对的。市场上目前是缺乏钢铁,但并没有严重到我们需要让地方政府土法炼钢的地步。只要在二五计划的基础上,对于钢铁生产多加支持就可以。”

  “当然曾熙胜同志的意见也有道理,还有刚刚周彬同志的意见非常好。按照目前我国钢铁工业的情况,我认为100立方米的高炉非常适合作为标准。100立方米的高炉,也是小型钢铁厂。但他相比起更大的高炉,投资少,技术方面的难题也少,适合地方钢铁厂的情况。可是同样这个标准的高炉,又不是土高炉,没有一定技术力量是无法建成的。这样就杜绝基层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的问题。”

  李福春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技术力量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个时候整土法炼钢,完全是本末倒置。

  陈运点点头。

  陈运在经济建设上,是属于非常稳健的干部。虽然有些时候看起来过分稳健,缺乏魄力。但作为中国经济的掌舵者,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所以他更支持魏红军,李福春,周彬他们这种稳健的想法。

  “我们要解决钢铁不足的情况,除了调整中央钢铁工业的生产计划之外,更要支持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但这种支持必须是有计划的,而不是盲目的一拥而上。而且钢铁是工业的基础,质量问题是重中之重。不能为了钢铁数量的好看,影响钢铁质量。”

  “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支持,但对于钢铁厂的技术标准也要规范起来。我们现在重点讨论一下,怎么支持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

1049 未雨绸缪

  此次财经会议第一个议题最后变成了如何支持地方钢铁工业。

  在这方面陈运同志是有自己想法的,开会之前他就有腹稿。只不过他的性格不是那种开会就定会议基调的领导。所以等大家都发言了,特别是魏红军,周彬,李福春几个人开口之后,才最后定调。

  毕竟陈运是中国经济领域的总负责,他定调之后后面的会议进行的就比较顺利。

  曾熙胜的建议,有很多问题,被很多人否定。但他的这个思路却是可以借鉴的。

  所以接下来会议的结论是,我国钢铁计划整体上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出现钢铁不足的情况,是经济发展超出预期。

  现在这个时候相比起中央这边有大动作,更现实的是要调动地方政府的主观能动性,把地方政府的资金聚拢投入到钢铁工业上,加快发展地方钢铁工业,来解决目前市场上钢铁不足的局面。

  地方钢铁厂不需要和鞍钢,包钢,宣钢,武钢这些大型钢铁厂那样建1000立方米,1500立方米的大型高炉。因为这种大型钢铁厂都是国家大项目,国家投入巨资的。因为技术要求很高,所以这些钢铁厂有很多苏联专家,以及中国技术人员云集。目前中国这种大型高炉,基本上都是苏联援建项目。二五计划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就是中国要独立自主建设这种大型高炉。

  只有中国独立自主掌握这方这面的一切,以后中国才能够不需要依靠苏联,自己就能够建设大型高炉,大型钢铁厂。

  但地方政府没有中央财政那么有钱,也没有那种技术基础。对于地方钢铁厂来说,就是几百立方米的高炉也不是那么容易建起来的。但不能因为地方技术基础差,就要去发展土法炼钢。钢铁是工业的基础,必须要坚持质量为先。

  所以这一次会议上决定,支持地方根据自己的情况建立小型钢铁厂。但地方小型钢铁厂的高炉必须是1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中央绝对不允许地方钢铁厂私自建立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

  这是为了防备地方乱发展钢铁厂,因此必须要先制定一个标准,只有满足这个条件的钢铁厂才能够建设。其实100立方米的高炉标准,基本上已经淘汰了大部分地级市。就是一些技术力量非常差的省份,想要弄100立方米高炉也要解决一大堆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