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100立方米的高炉,按照现在的技术水平,日产量能够达到一两百吨,年产量最少能有三四万吨。要是高炉利用好了,年产量甚至能有五六万吨。
以中国钢铁工业现在的技术,100立方米的高炉完全可以自己解决。只要能够调动地方积极性,那么以地方目前的财政,一两年之内全国范围之内打造十来个这种小钢铁厂是没有问题的。现在钢铁市场是供不应求,只要建成钢铁厂那就是挣钱的。
有了利润之后,可以弄第二个高炉,第三个高炉,就可以慢慢的提高钢铁厂产量。
为了支持地方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联合组织专家组。从鞍钢,宣钢,包钢,武钢,抚钢几个钢铁厂征召一批技术人员,参加对于地方钢铁厂的技术支援。
这些专家组会组成几个组,一旦地方钢铁厂需要技术支援的时候,就立马开始调配。中央集中一些技术团队,那么100立方米,乃至于300立方米,500立方米的高炉技术难题都是能够解决的。但很多省份没有这种技术实力,所以中央必须要在技术层面全力支持地方的钢铁工业建设。
在资金问题上,实行三条腿走路。一个是财政部决定跟银行贷一笔特殊款项,总共五千万元。一个小型钢铁厂的投入,也就几百万,不会超过一千万。中央用这笔特殊款项,专门用于支持一些贫困省份的钢铁厂建设。这算是中央对于地方钢铁工业的支持。
一个是接受魏红军的建议,对于一些相邻的省份,允许他们联合起来筹资开办钢铁厂。一些省份如果独立办厂困难,可以两三个省份联合。当然这种地方钢铁厂生产的钢铁,肯定是优先供应自己省份。这种好处中央必须要给地方,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中央允许一些富裕的省份,拿出一笔资金支持其他省份的钢铁厂建设。
就像是广东,目前财政很好。中央允许广东支持其他省份的钢铁厂建设。当然广东这种资金支持,肯定是有条件的。一个是拥有这些钢铁厂的股份,钢铁厂的利润要分红。一个是这些钢铁厂生产的钢铁,要优先支持广东的钢铁需求。
广东和上海,还有黑龙江都是目前中国轻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对于钢铁需求很大。但除了黑龙江之外,广东和上海本地钢铁产量很少。所以他们对于钢铁的需求,一直都是需要国家的支持。所以这一次财经会议上,中央支持广东,上海这种有钱的地方,自己出钱支持一些地方的钢铁厂建设,来保障他们的钢铁供应。
最后一个是支持一些单位对于地方钢铁厂支持。就像是某些国营工厂,他们对于钢铁的需求很大,可是国家划拨数量不足。那么他们如果有钱,可以支持地方钢铁厂。然后要求地方钢铁厂生产钢铁之后,要首先供给给他们工厂。
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一汽这种工厂。一汽作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厂,对于钢铁的需求是与日俱增。今年是20万吨,等到1960年升级改造成功之后,计划年产量大卡车80000辆,到时候需要的钢铁一年就是50万吨,60万吨。继续发展下去那就是100万吨,200万吨。
要是都靠国家划拨,要是哪一年少了怎么办?就像是今年,国家划拨的钢铁数量就没有达到一汽想要的数量。现在一汽每年的利润大约在1200万人民币上下,给国家上交利润之后剩下的部分都足够轻松支持一个小钢铁厂的建设。
弄出了这么多的政策,其实就是为了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到处找资金。实在是因为财政部目前拿不出多余的资金。
虽然这几年国家财政一直在增加,但投资也一直增加。不说“原子弹项目”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参与“原子弹项目”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花费的资金也是越来越多。而且1957年和苏联打成了很多合作协议,1958年又和法国打成了那么多合作。就像是和法国合作的汽车公司,地址都选好了。
法国人也是死脑筋,就要在湖南株洲成立汽车厂。法国人不服气苏联援建的二汽,认为他们的卡车远比苏联的出色。所以就要和二汽打对台。
因此中央决定在株洲建设第三汽车厂,也就是三汽。主要生产也是以卡车为主,建设一个计划年产量5000辆的汽车公司。
这些都是二五计划外的项目,每一个项目落地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导致财政部这两年又是赤字。所以这一次会议也是重点讨论如何调动地方资金进入钢铁领域。
财政部的贷款,地方省份的资金,以及钢铁厂在哪个地方落脚,那个地方市县也要出钱。毕竟一个钢铁厂,一下就能够拉动一个地方的经济。甚至会议上都已经把主意打在了那些有钱的工厂上,让他们也拿出一部分钱支持。
整个会议期间,魏红军只是偶尔插话,并没有想主导会议的想法。毕竟这是财经工作会议,不是书记处会议。除非整体思路出现严重的偏差,要不然魏红军是不会开口影响会议的进行。
会议要开好多天,在会议中间魏红军和邓志辉聊天。
“今年收成如何?”
虽然现在是处理党务工作,但魏红军最放不下的依旧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放不下粮食产量的问题。
邓志辉咧着嘴,笑着道:“哈哈,天公作美,今年我国没有什么大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粮产区都是风调雨顺。良种推广很是顺利,玉米种植面积也按照计划增加,这两年种植面积增加了大约3600万亩。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合作社已经开始自主的种植玉米,不需要我们去做工作。还有去年的化肥产量是176万吨,1960年的时候我国化肥产量肯定能超过200万吨。今年我国粮食产量相比起1957年,能增加10%到15%。”
邓志辉心情是真的很好。
1958年真是一个好年景,全国基本上都风调雨顺。虽然有点小灾害,但规模有限。
当然让邓志辉更满意的是,二五计划的农业计划进行的非常顺利。一个是良种推广,虽然也有各种问题,但整体上很是顺利。而且这几年各个地方的种子研究所成果都很大。
然后是关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这也是二五计划当中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在一亿亩上下。一五计划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数量有限。
二五计划的时候,根据新中国成立之后开荒的情况,山地旱地的情况,制定了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4亿亩的计划。
不要觉得推广玉米种植就很简单。对于很多农民来说宁愿种植产量低,但自己熟悉的农作物,也不会种植自己不熟悉,但产量高的农作物。因为对于很多农民来说,他没有本钱折腾,一个不对就是倾家荡产。说农民保守,小农意识,那是因为农民底子太薄。稍微不慎就要饿死。
所以推广玉米种植,需要说服地方政府,农村合作社。只有让大家看到玉米的优势,才能够提高玉米种植面积。
农村工作部的计划是,全国玉米种植面积应该在3亿亩左右。
玉米抗旱,种子改良之后产量不低。玉米种植面积的增长,对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也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增加10%到15%?”
“放心,没有夸大。夏收的时候,我们农村工作部,还有农业部都下去做了调查。今年的确是丰收年,秋收比较早的地方,我们也去调查了。产量真的大增。”
邓志辉明白魏红军担心什么,所以给了魏红军一个定心丸。
邓志辉这么说了,魏红军就放下了心。邓志辉是魏红军合作过的干部当中最稳健的干部。而且平时他的性格很好,但碰到问题的时候,又比想象当中还要固执。
相比起来陈运也是一名稳健的干部,但他做不到邓志辉那样固执,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问题做不到坚持。
按照邓志辉的说法,1958年真的是丰收年。难怪历史上1958年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瞎折腾,开始全民炼钢,极大的影响了农业发展,特别是极大的影响了秋收。可是1958年农村合作社交了公粮,国家收购任务也圆满完成,结果农村也不缺粮食。后来统计1958年因为没能够及时收割烂在地里的粮食也很多,可以看出1958年的确是好年景。
“5000亿斤?”
魏红军小声的问了邓志辉。
“据我们的统计最少能有4800亿斤。当然也有可能超过5000亿斤。具体的数字还要进一步统计。”
“好啊。”
魏红军忍不住拍了自己大腿。新中国成立以后粮食产量每年都在增加,现在竟然都已经有了5000亿斤。
这是开荒增田,良田建设,水利建设,良种推广,还有就是化肥的大规模生产综合作用。
魏红军还是很高兴的。因为中国粮食产量的稳步增长当中,有魏红军的一份贡献。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么多粮食就有了底气,中国就不会乱。
“苏联那边情况怎么样?”
“你说得对。虽然苏联没有公布具体数据,但肯定完不成他们提出的口号。”
“怎么说?”
“苏联今年从我国进口的生猪和猪肉产品,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你说突然之间进口这么多猪肉,还有各种猪肉罐头和香肠,必然是苏联自己的供应出了问题。现在还不到九个月时间,但今年光是给苏联提供的猪肉和猪肉产品,出口额超过三亿卢布。全年估计能有五亿卢布左右。”
猪肉是稳稳的排在中国目前出口商品的前列当中。中国每年给苏联,东欧,朝鲜,越南等国家出口的猪肉产品,价值十亿卢布。
而且中国的猪肉罐头,通过香港还会出口到其他西方国家。虽然比不上社会主义阵营这边,但数量也不少。而且猪鬃出口虽然比不上打仗的时候,但依旧是重要出口产品。
中国这些年能够进口那么多机器设备,还能够进口大量的卡车这种工业产品,外汇还没有崩溃。靠的就是出口额的大增。
这里面二师兄可是给中国出口立下了汗马功劳。
“那就是说今年养猪大家都挣钱了?”
“当然。出口的猪,从农户手里购买价格,一百斤40块钱。大致上一头猪就是40块钱上下。加上猪粪也是钱。所以农村家庭一年养两三头猪,稳稳的挣100多块钱。”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100块钱已经不是小数目。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一次性拿到钱。
“你说,赫鲁晓夫在农业和畜牧业上的改革是不是一定会失败?”
“怎么,担心了?”
“你说,能不担心吗?经过这些年国家的支持,加上粮食产量的增加,猪肉价格的上升,现在农村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少的养两头猪,有些家庭孩子多,养五六头猪的都有。现在我们三分之一的猪都是出口,苏联和民主德国是最大的市场。要是这两个市场出现问题,到时候全国农民都要受到影响。”
虽然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很好,但邓志辉依旧是战战兢兢,就怕有什么风吹草动把农村给淹没了。毕竟农村虽然有点钱了,但基础依旧薄弱,抗风险能力依旧很差。
100块钱,对于魏红军,邓志辉这些干部来说是可以接受的损失。但对于收入有限的农民来说,那真是不可承受之损失。
魏红军很肯定的点头道:“不能说他的改革一定会失败,只能说赫鲁晓夫做出的那些保证,光是靠着苏联自己根本无法兑现。他要是想要继续证明自己的正确,想要兑现他的承诺,就必须要从我国进口大量的肉食。说不定过两年赫鲁晓夫还要从我国进口粮食。”
“嗯。”
邓志辉点头。
邓志辉也是这样分析的。但总是担心会有错误,让全国农民受损失。现在听到魏红军的话,算是放松了下来。
很快邓志辉道:“我发现不仅仅苏联和东欧,欧洲国家对于罐头也是非常喜欢。我们从香港出口的很多罐头,最后都是去了欧洲。”
“都是可以发展的市场。我听说谷木同志在广西发展的水果罐头,在苏联得到了很大的欢迎?”
“嗯。苏震华同志从上海引进了不少小工厂,想要发展广西的工业。里面正好有一个罐头厂,规模太小,在上海都快要淘汰的工厂。没想到在广西大放光芒,用广西丰富的水果做了水果罐头。结果在哈交会上得到了苏联和东欧国家代表团的好评,下了大笔订单。这一下广西这个罐头厂全国闻名,这家小罐头厂也得到了轻工业部120万的投资,工厂规模扩大了好几倍。现在他们的罐头准备在广交会亮相。”
虽然邓志辉是负责农村工作的,但对于中国整体工农业的发展也是很熟悉。毕竟邓志辉是财经工作委员会副书记,这些资料都要过目。
“上海的小工厂,放在根本没有工业基础的广西,那就是大工厂。苏震华同志这个思路很好。东北,华北,华东的一些大城市,有一些小工厂看起来不起眼。但如果到了西北西南省份,那都是好东西。不仅可以拉动当地的工业发展,对于这些工厂也是一次机遇。”
魏红军对于广西的做法很是赞赏。就像是广西这种省份,就是工业沙漠,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
上海看不上眼的工厂,去了广西那就是好东西。树挪死,人挪活。这些工厂到了西北西南,一下就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优化过程。东北,华北,华东,包括现在的华南地区大城市,真有不少可以迁移到西北西南的工厂。
“对了,我们要居安思危。不能因为今年粮食产量大增,就放松警惕。我看正好利用这几年粮食产量一直很好的时机,进一步完善中央,省市县三级,以及农村合作社的粮食储备工作。这样正好有备无患。”
邓志辉点头。
魏红军的建议,正是邓志辉一直在考虑的。所以邓志辉道:“今年粮食产量太高,所以供销合作总社准备在900亿斤统购粮基础上,增加收购500亿斤粮食。但这么多粮食,市场肯定无法全部消化。所以我一直在考虑国家储备粮制度,完善全国粮食储备管理制度。你觉得呢?”
“这是应该的。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份完整的国家储备粮管理规定,也没有全国性的粮食储备管理制度。结果是国家储备的粮食也好,省市县这些地方储备的粮食也好,都缺乏明确的制度。虽然我没有做过调查,但很多地方管理应该比较混乱。这不是他们的问题,是中央的问题。之前是我国粮食产量有限,不管是国家还是省市县,粮食储备规模不大,所以问题也不大。但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粮食储备规模也会增加,绝对有必要制定一个管理政策。”
魏红军支持邓志辉的想法。
之前全国的粮食产量有限,每年公粮和统购粮,基本上都要流入市场。国家每年能够储备的粮食少之又少。目前国家储备粮总共也就150亿斤左右。
所以国家这些年实行的办法主要是,省市县各级都就地储备一些粮食,还有就是农村合作社也储备一些粮食。一旦国家需要的时候,就发放周转证,也就是从地方周转粮食。
但这样中央对于地方粮食储存的数据并不掌握,很容易出现估算错误的情况出现。一旦周转粮食的时候地方没有粮食,那就坏事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中央出台一个储备粮食管理方案。特别是中央要有一批自己直属储备的粮仓。
“那我在明年八届三中全会之前弄出管理方案,到时候你帮我掌掌眼。”
“没问题。”
1050
邓志辉已经62岁,但精力很充沛,做事情也是雷厉风行。和魏红军交流之后,利用会议休息时间,立马就开始写关于粮食储备管理的方案,以及给政治局写关于成立国家粮食储备局的报告。
邓志辉只要写大概的脉络,那么农村工作部那边的工作人员自然就会完善。但就是邓志辉这个大概的脉络最为重要。
这一次财经工作会议要解决二五计划出现的问题,所以讨论的内容很多。休息时间过了之后,继续召开会议。
谈完了钢铁的问题之后,会议开始谈东欧重工业项目和关于法国合作项目的落地问题。这也不是小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后,苏联援建项目大部分都落在了东北和华北。后来从欧洲进口机器设备发展的工业项目,也主要是落在了东北,华北,以及一些中部大城市。
现在东欧重工业项目转移中国,还有和法国合作项目,要在哪里落地,全国各省都在虎视眈眈。特别是那些工业落后的省份更是如此。
毕竟只要一个项目落在自己城市,那么加上配套工厂,立马就能够有一个工业区。这对于一些工业落后,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可以直接改变当地经济面貌。
他们使出了浑身本事,一个个给中央领导发电报,有的更是亲自到北京找自己老领导,希望老领导照顾自己省份。陈运压力最大。
因为来找陈运的人最多。陈运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嫡系山头,但他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是中央领导,抗战时期又是负责组织部,认识的干部多。这些地方干部一个个都过来找他,一口一个老领导。
陈运不是那种轻易发脾气的人。这要是换成是总理,都已经发脾气,让地方干部都回去。但陈运却不能如此。
所以他才会召开这一次会议,赶紧解决这个问题。魏红军看着大家你来我往,就知道地方上给这些中央干部都做了工作。
本来工业项目的落地,是要从经济上,工业建设上考虑。但现实情况远比书本上复杂。中央不仅要考虑经济层面,也要考虑地方平衡的问题,要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如果完全不管其他因素,会严重打击地方的热情。所以有些工业项目,肯定是要有一些政治因素。素
魏红军最佩服的还是曾熙胜。其他人就算是争取项目,那也是委婉的,提出各种理由说服大家。但曾熙胜根本不怕别人说他徇私,上来就为安徽争取各种项目。还真让他抢了几个东欧工业项目在安徽落地。
特别是抢了波兰矿山机械工厂落户合肥。这是波兰1958年就要完成建设的工厂,但波兰经济改革,又和中国合作之后,废除了好多原来要建设的项目。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