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现在的情况是,中央为了发展重工业,需要把更多资金投入重工业领域。但这个和目前猛烈扩张的县乡农村市场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又发生结构性的矛盾和冲突。
如何平衡这里面的关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随着轻工业带来的利润越来越高,从中央到地方,优先发展轻工业的呼声会越来越高。甚至很多地方为了挣钱,会把更多资源投入到轻工业上。
但这个和中央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策发生冲突。
所以整体来说,现在的情况有喜有忧。当然整体来说肯定是喜大于忧,毕竟这些都是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
除了和巡视的几个工作团保持联系之外,魏红军还和组织部,监察委员会他们讨论党的建设和党内监督的事情。就像是党员清退制度,除了组织部之外,也需要听听监察委员会的意见。因为里面还涉及到受到监察委员会处罚的党员干部,到了什么程度的处罚需要清退。什么样的罪名和什么样的处罚,就不需要进行清退。这些组织部和监察委员会要达成一致。
这个时候中央专委办公室的一份报告,让魏红军立马放弃了手中所有的工作,立即决定和中央专委的主要干部召开一次内部会议。
中央专委成立之后,中央专委的日常工作是专委办公室处理。专委办公室主任杨全武,常务副主任赵陆,其他四名副主任张爱平,黄可成,郑翰涛,薛木桥四个人。
后来黄可成离开军委,就不担任专委办公室副主任。中央专委决定钱三强担任专委办公室副主任,主要负责原子弹项目的整体工程。
中央专委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都是总理亲自主持会议解决问题。每一次开会总理都会细致的给每个部委,每个配合的工厂部署任务。出多少钱,出多少人,生产多少东西,需要多少时间,总理都给你规划好了。谁要是无法完成,那就要问责。总理别看平时很好说话,真要是发脾气的时候,也是相当可怕的。
在总理这种工作作风之下,没有一个部委和工厂能够轻易耍滑头。因为总理不看你有多少困难,总理只看最后的结果。所以总理负责中央专委之后,原子弹项目的工作效率非常高。项目需要什么,总理都能够给你协调好了。
但总理现在正在访问法国,无法主持这一次中央专委内部会议。中法建交之后,戴高乐邀请中国代表团访问法国,双方进一步加强关系,同时落实那些合作项目。总理接受了邀请去了法国。
中央这一次答应总理去法国,除了要加强和法国的外交关系。还有一个任务是为了打破目前欧洲外交僵持局面的。总理这一次的行程,除了访问法国,还会去和中国建交的那些北欧国家,如瑞典,瑞士,丹麦,芬兰,挪威等国访问。
法国当了帝国主义阵营的“叛徒”,和中国建交之后,美国一直给西欧国家压力,不让他们和中国建交。美国实力强大,西欧国家还是非常忌惮美国的。
所以法国打破僵局和中国建交之后,现在的局面比较僵持。西欧国家都和中国进行秘密谈判,都不想和中国为敌,或者不想放弃和中国建立关系。所以秘密谈判,很多问题双方都有了共识,但就是无法落实,因为这些国家同样也不想出头被美国盯上。美国对法国没有办法,说不定就把火气撒到第二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头上。
因此总理这一次去欧洲,也是为了和西欧国家更多的接触,打破目前这种僵局。西欧国家现在就等下一个有勇气的国家,只要有一个国家现在站出来和中国建交,那么整个西欧国家,美国就控制不住。中国把目光放在了英国身上。
现在有能力打破僵局的只有英国。而且这段时间中英两国秘密谈判,成果斐然,双方在很多问题上达成了一致。
苏伊士运河之战惨败之后,英法两国的底裤被美苏扒了下来。法国在戴高乐成为总统之后,一边和苏联缓和关系,一边和中国建交。就是为了找出新的出路。
英国也不想落后于法国。也想要在新形势下找一个新的外交关系,来维护他们的利益,维持他们的体面。而和中国这样的大国建立外交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事情。
但中英两国也有一些分歧。主要是台湾问题和香港问题,还有东南亚这个很多英国曾经的殖民地利益等等。
里面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需要更高级别的干部去解决。总理这一次去欧洲,除了访问欧洲各国之外,也是为了和英国人面对面谈判。中英两国非常有默契,准备在北欧某个国家,要么是瑞典,要么是瑞士,进行一次高规格的秘密谈判,解决最后的分歧。
只要能够解决最后的一些分歧,或者双方做一个妥协,那么中英两国就可以顺势建交。
这是大事情。只要中英两国建交成功,接下来一两年之内拿下欧洲其他国家没有任何问题。
所以总理才会亲自去欧洲。现在总理不在国内,所以是魏红军主持中央专委内部会议。
此次内部会议人不多。除了魏红军之外,中央专委另外两名副主任邓希贤和贺老总,以及中央专委办公室几名重要干部参加会议。
“报告我们都看了。”
开会之后,魏红军直接问了杨全武,赵陆,张爱平他们。
之所以紧急召开这一次专委会议,就是因为专委办公室给魏红军他们上交了一份,1959年2月份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的报告。
这可是大事情,不能有任何的怠慢。自从美国在日本扔下了原子弹之后,核武器就成为了大国强国专属武器。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英国有原子弹。
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国人动不动就威胁中国,要在战场上使用原子弹。对新中国进行核讹诈。
别看主席在1957年莫斯科说,原子弹不可怕,原子弹消灭不了中国。中国有六亿人口,没了三亿人口,还有三亿人口。把当时的东欧国家领导人都给吓坏了。
但主席回国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过问原子弹研制情况。因为战略上不能输了士气,所以说原子弹不可怕,但原子弹厉不厉害,大家都心里有数。所以战术上是非常重视原子弹的。
要不然中央怎么可能会成立中央专委这种机构。
“现在我们要的是最明确的回答。2月份真的能够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
这才是魏红军想要知道的事情。邓希贤和贺老总也是看向了杨全武。
“我们已经从理论上,工程上突破了一切困难,原子弹研制已经没有任何的阻力。工厂开始组装第一批的两颗原子弹。等组装了原子弹之后,只要运送到试验场,就能够进行原子弹爆炸试验。”
杨全武给魏红军,邓希贤,贺老总汇报原子弹工程的情况。原子弹工程真的到了最后时刻,就差最后一声响。
“对。现在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就等着把原子弹拉到试验场进行爆炸试验。”
赵陆附和杨全武。
听到杨全武和赵陆的话,大家都是非常高兴。魏红军更是如此。现在是1958年十月末,工厂已经开始最后的组装。这要是加快速度,明年一月份左右就能够炸响原子弹。
这可是1959年,中国提前五年拥有了原子弹,对于整个世界局势都会出现一个很大的变动。
中苏关系,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乃至于东南亚的局势,都会出现一些不同的变化。一个有原子弹的中国和没有原子弹的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手。
苏联也好,美国也好,欧洲也好,到时候都需要重新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不过魏红军压住兴奋,道:“钱三强同志,确定现在没有技术问题了?”
“理论上的问题,早在两年前就大致上已经解决了。这两年主要是解决工程上的难题。所以魏书记,现在一切准备就绪。”
钱三强给了魏红军最大的定心丸。
“好,好。”
魏红军看向了邓希贤和贺老总道:“你们觉得呢?”
“需要尽快给主席他们汇报,正式确定爆炸时间。”
邓希贤开口。
贺老总也是道:“对,要确定爆炸时间。”
魏红军点头。
靠着杨全武道:“核试验基地的现场目前是谁负责的?”
“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是杨福龙同志,政治委员兼党委书记是蔡欣同志。目前韩玮同志也在核试验基地。”
魏红军点头。
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杨福龙,是开国少将。晋察冀三分区出来的干部,算不上是军中悍将。战争年代主要负责地方军区工作,解放战争的时候给杨全武输送了大量的兵源和后勤物资。
杨全武手底下有那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但选择核试验基地的司令员,却选择了杨福龙。
政治委员蔡欣,这是开国中将,这可是晋察冀有名的头铁干部。早年杨全武和邓国分家吵起来,蔡欣竟然站出来批评杨全武,说的杨全武哑口无言。后面跟着邓国走,被杨全武抓了回来。最后是聂帅出面调和,结果蔡欣还是跟着邓国走了。
不过谁能够想到,魏红军的独立支队开辟桑巩抗日根据地的时候,把蔡欣他们这些平西支队留下来的干部给兼并了。后来17团被杨全武要走,蔡欣兜兜转转又成为了杨全武手底下干部。
不过蔡欣虽然骂过杨全武,后面又跟着邓国走,让杨全武失了面子,但杨全武倒是没有记仇。反而一直重用蔡欣,成为了杨全武手底下重量级的政工干部。核试验基地党委书记,政治委员这么重要的位置,也给了他。
韩玮是杨全武当初专门从华北军区要走的。因为韩玮虽然是军事干部出身,但人非常细心,搞政工都是一把好手。
有韩玮在核试验基地,魏红军也是非常放心。
魏红军想了想道:“杨全武同志,从现在开始专委办公室要二十四小时有人。专委办公室几名副主任要做好时间安排。”
“好。”
事情太大。得到了杨全武他们的肯定答案之后,魏红军,邓希贤,贺老总三个人立马去给主席汇报。
主席听到汇报之后,也是非常高兴。以前羡慕美苏有原子弹,现在中国自己也要有原子弹。所以立马通知了修养同志,陈运,聂帅几个人,召开政治局常务会议听取报告。
最后把原子弹爆炸试验时间定在了1959年2月22日。
定下了时间之后,各部门就陷入了一片忙碌当中。
魏红军作为书记处第一书记,又是科学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也要做好原子弹爆炸的保障工作。
魏红军要求韩卫国全力做好原子弹爆炸试验的一切安全。李科农虽然是中央调查部部长,但已经不处理调查部工作,应该说无法处理调查部工作。刚刚解放的时候李科农就已经有严重的哮喘,心脏病,1957年得了脑溢血,记忆都已经开始出现问题。
所以韩卫国这个中央调查部副部长,代理李科农的部长职务,处理调查部工作。目前中央调查部的主要工作是保卫,保卫国家重点工程,保卫国家重点工厂。
原子弹的爆炸试验的顺利进行,就是中央调查部未来几个月最重要的工作。
与此同时魏红军在中央专委会议上要求各部委,只要是专委办公室需要的东西,这几个月必须要率先满足。这个没有任何讨价还价余地,等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再协调这段时间混乱的东西。
在国内为了原子弹的问题做最后准备的时候,总理那边传来了好消息。总理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会晤,对于中英之间的问题进行了交流。
麦克米伦是保守党领袖,苏伊士运河之战后,对于英国的衰弱有非常准确的判断。
苏伊士运河之战后,法国决定让戴高乐出山,让法国再次伟大。而麦克米伦决定迅速和美国改善关系,同时对于非洲殖民地的独立也是放任的态度。
但麦克米伦不仅仅满足于这一点,他要在外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以此来证明英国虽然没落,但影响力还在。所以他积极周旋,希望英美苏三个核大国坐下来,签署一份“不扩散条约”。
所以麦克米伦一边和美国改善关系,但一边又要和中国建交。因为麦克米伦知道,法国才是欧洲大陆的老大。只要再过一段时间,在法国的影响力之下,现在磨蹭的那些欧洲大陆国家都会和中国建交。到时候英国在欧洲大陆就会被动。
所以此次谈判,中英两国都让步不少。相比起法国在台湾问题上还是有些犹豫,要求中国自己来巴黎驱逐台湾代表不一样。麦克米伦直接表态,英国不承认台湾,伦敦也不会有台湾办事处这种机构。
同样在香港问题上,中英两国都很默契的要把香港当成是两国之间的桥梁,中国也没有提出要收回香港。甚至麦克米伦邀请中国的金融机构,工厂,贸易公司等等,来香港直接注册经营。
中国除了香港之外,在其他方面也做了一些让步。允许英国的航运公司进入中国港口,以及双方在香港可以联合成立合资航运公司。中国往欧洲的货物,主要交给英国航运公司。当然中国在这方面让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海军在海域当强盗,影响中国航运的安全。
中央对于中英双方的谈判批准通过。1958年11月13日,中英双方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了“共同声明”。至此中英两国建交进入了倒计时。
这个声明一出来,和中法建交一样,都是轰动全世界的大事情。英法两国虽然实力下降很多,但作为老牌帝国主义霸主,影响力还是相当大的。
中英两国的“共同声明”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
1958年11月19日,也就是中英两国发表“共同声明”第七天,中国和意大利在瑞士的日内瓦发表了“共同声明”。
其实中国和意大利,更是没有什么根本性矛盾。两国其实早就谈好了,就等着一个好机会。中英两国的声明,就是最好的机会,
总理在欧洲硕果累累的时候,外交部部长陈老总在中东的情况更是如此。
石油会议之后,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关系突飞猛进。大家现在都是一条线上的共同利益体,可是中国和中东国家都没有外交关系。这当然是不行的。
在石油会议的中间,中国和伊拉克就开始谈判,石油会议结束之后,两国就很快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就是一个开端。之后中国和中东各国分别展开谈判。
1958年10月3日,中国和黎巴嫩建交。10月22日,中国和科威特建交。
1958年11月18日,中国和中东大哥之一的沙特建交。1958年12月1日,中国和伊朗建交。
1958年年末,中国的外交突然开始全面爆发。
1058 解决巡视发现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1958年,真的是一个硕果累累的年份。
天公作美,风调雨顺,带来了1958年的农业大发展,粮食产量正式突破了5000亿斤。1958年公粮,统购粮,额外粮食收购,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1700亿斤左右,比1957年多了400亿斤。
而且这只是中央层面的粮食收购。每年的丰收年份,地方政府也会购买一定量的粮食作为地方储备。
工业投资加快,市场上钢铁严重缺乏,看看目前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各种工业产品就知道。
贸易更是一片繁荣。中国和苏联,东欧,朝鲜,越南这些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贸易额达到了56亿美元,是历史上这个时候中国贸易的近三倍。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中国是出口多,进口也多。
除了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之外,中国和东南亚,欧洲,日本,非洲还有中东这些国家的贸易也在持续的增长。虽然这里面大部分是来料加工,还有一些是农副产品出口,但数量多,贸易额就高。
而且还有一些能源出口。中日两国民间有了经济往来之后,1958年中国出口日本不少的石油和煤炭,换取日本在合成纤维上的机器设备。经济好了,吃饱饭了,对于布匹的需求就越来越旺盛。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