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02章

作者:随遇而安

  他们村出来了一个中专毕业的,好像进了工厂,当了干部。那回家之后,小小年纪派头十足,哪里是眼前这个人能比的。

  夏侯文看他们长长的队伍,用牛车,马车拉很多东西。刚刚夏侯文是简单摸了摸,知道这不是粮食。既然不是粮食,这个时候怎么还有这么多货物。

  所以直接问道:“老哥,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这是去哪?”

  “麻袋。”

  刚刚说旱烟好抽的老农六十岁的样子,不过应该不到六十。和夏侯文聊天很是开心,所以也不隐瞒道:“我们乡和生产合作社开办的一个工厂,本来是粮食加工厂,就是碾米,轧面这些。后来开始做麻袋制造和再生,那个叫什么?”

  “二叔,是再生布加工。”

  “对,再生布加工。”

  夏侯文一愣,看着这长长的队伍,没想到货物竟然都是麻袋。如果都是麻袋,这得多少。

  而且夏侯文听到是乡政府和农村合作社一起的工厂,就担心是不是乡政府吞了农村合作社工厂。

  所以问道:“那这个工厂到底是乡政府的,还是农村合作社的?”

  “是我们合作社的,但乡政府也有股份。”

  “你们生产这么多麻袋?”

  “这还是少的。真正大批量的麻袋,而且距离远的,都是用卡车运输的。我们这是因为距离不远,也就四十多里。来回一天就够了,所以才会这样运输。”

  夏侯文一听就感兴趣。

  所以道:“这生产麻袋能挣钱?你们本来是粮食加工厂,怎么开始做麻袋了?”

  “这说起来就长了。本来我们县想要开办磷肥厂,就在我们乡。可是我们乡这边厂房都建了,县里也没有动静。后来一问才知道县里去地委开会,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地改造,磷肥最适合。所以县里想要开办磷肥厂,结果地委都没有办法,根本无法开办磷肥厂。”

  “磷肥改良土地?”

  夏侯文也是做过常年农村工作的。没听过磷肥改良土地。

  旁边有个三十来岁的,刚刚叫老汉二叔的年轻人道:“夏同志,你不知道。刚刚解放的时候,我们这里很多耕地产量都非常低。一大半的耕地一亩地产量也就一百来斤。”

  “这边土地不是能种两遍吗?”

  夏侯文是江西人。在他们老家是一年可以种两茬的。

  “哪有那么容易。”

  老汉吐了口烟,道:“就说我们乡,很多耕地只能种一茬,还有很多耕地是常年积水的烂泥田,根本没什么产量。要不是饿肚子,谁愿意在这种烂泥田种地。”

  “后来呢?”

  “这不解放了吗。政府号召我们改良田地,要把种一茬的耕地变成种两茬,要把那些烂泥田变成良田。当时政府组织我们这些老农民开会,那还是我第一次坐车。”

  老汉回忆着那天的事情,一脸的自豪道:“那应该是49年春,那天接待我们的是地委的大干部,还有那些县委书记县长。地委的大干部年纪不大,三十来岁,学问大着咧。要我们详细介绍耕地的情况,问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

  “后来地委每年都组织各地种地好手开会,谈怎么改良土地。我可是每年都参加,地委的大干部现在见到我都叫我‘叔’。”

  “为了改良耕地,县里组织各个生产合作社建立肥料生产合作社,恢复石灰窑、煤灰窑的生产,因为石灰和煤灰对于改良我们这里的土地非常有效。还号召大家拾狗粪、作草肥、挖塘泥、积栏粪。”

  “就我们一家合作社,一年之内就挖了11000多担塘泥,改造了170多亩地,全部可以种二茬,亩产增加了三百多斤。我们隔壁合作社,用了一年时间就种松树和杨树,几十万株,沿江好几百亩沙地现在都能种粮食。”

  “这还不算。我们挖了大量的沟渠,就我们县原来受到水灾旱灾严重的好几千亩地再也不用担心这些。粮食产量也是大增。”

  “要说还是改造常年积水的烂泥田最成功。为了解决烂泥田的积水,政府要求我们修排水沟,把烂泥田的积水排出去。有些合作社不同意,说修排水沟就是‘伤害龙脉’。不过我们合作社才不相信那些,都吃不饱饭,管你是不是龙脉。我们合作社修了排水沟,改造了300亩烂泥田。现在这个烂泥田一年生产10多万斤粮食。”

  “后来大家都开始修排水沟,改造那些烂泥田。就我们县,估计改造的烂泥田能有上万亩,几万亩,具体我也不清楚。”

  老汉说起来是滔滔不绝。对于他来说这些都是值得骄傲的战果。

  夏侯文旁边跟着的工作人员快速的记录老汉说的话。

  夏侯文还是非常高兴的。浙江在没有国家支持的情况之下,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水利建设,良田建设,看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浙江的耕地当中,只能种一茬的耕地就占据四分之一之多。还有老汉说的这种常年积水的烂泥田在浙江尤其多。

  以前浙江地区地主多,自耕农更多,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所以这些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解放之后发展合作社,就有了力量可以改造这些。种一茬和种两茬,产量差距当然是非常大。还有这些烂泥田变成良田,粮食产量是蹭蹭的往上涨。

  “老哥,那磷肥是?”

  “对对对,磷肥。听说是最近有些地方好像用磷肥之后,说是什么磷肥非常适合我们这里的耕地。好像用磷肥可以改造我们这里的耕地质量,还能够大大提高粮食产量。所以我们县政府才着急忙慌想要建设磷肥厂,不过最后黄了。”

  老汉这才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上,道:“工厂都建了大半,县政府说建不了了,那这不浪费了。所以乡政府就找我们几个合作社,问我们要不要把粮食加工厂都迁到乡里来。这个厂房放着也是浪费。后来大家一商量觉得也是好办法,所以把几个合作社的粮食加工厂合并起来,建立了一个比较大的粮食加工厂。”

  “怎么样,挣钱吗?”

  “当然。夏同志,你都不知道。第一年我们就挣了三万多块钱,第二年我们成为了整个县最大的粮食加工厂,一年能挣十万。”

  说起他们的粮食加工厂,周围一圈的汉子都是与有荣焉。因为这个粮食加工厂就是他们自己的工厂。

  夏侯文点点头。

  本来夏侯文还以为只有广东和黑龙江这些省份的合作社工厂才有实力。没想到不起眼的浙江这边竟然也有这么有实力的合作社工厂。一年能挣十万,这已经不是小数目。

  “后来县里有一个项目,就是做麻袋。我们那边到处都是黄麻。所以我们工厂和县里合作,有县里的投资,又从信用合作社贷款,开始生产麻袋。”

  “卖的很好?”

  “不是一般的好卖。现在到处都要麻袋,城市要麻袋,那些农村也要麻袋。现在我们工厂生产的麻袋,都能卖到上海,南京这些大城市。我们县有一半的合作社副业,都和麻袋有关系。有种植黄麻的,有从事纺麻线、织麻布、制麻袋的。光是这些副业,那些合作社一年能挣几千块。”

  “就连我们周围的很多县,都会把他们种植的黄麻卖到我们这里来。”

  夏侯文这一下明白,这在他们县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全县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个产业链上。

  他们不仅是农村农业工作做得好,这工商业也是做得相当出色。

  夏侯文跟着这支送麻袋的队伍步行,想要了解更多。

  “老哥,那你们那里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

  “嗯。”

  老汉点点头,道:“解放之前太乱,不要说是我们,就我们那里的那些地主每天都睡不安稳。吃不饱饭是一回事情,打仗的时候蒋该死的那些兵,和土匪没什么两样。抢粮食,抢小媳妇,什么坏事都干。那个时候就是活一天是一天,反正大家都习惯了这种生活。”

  “不过自从解放之后就不一样了,再也不是那种生活了。就像是那个标语写的,旧社会是牛马,新社会要做人。现在粮食越来越多,偶尔还能够割肉,喝个小酒。那生活不比解放前地主好。”

  “不过最主要的是现在的生活安稳,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就开始有了盼头。以前祖祖辈辈都是泥腿子,但现在我孙子念中学。老汉我现在也能看懂一般的报纸写了什么。你说以后我孙子要是成了大学生,成了国家干部,那是不是也算是光宗耀祖。你说这是不是盼头。”

  “而且我去地委的时候,我们地委的大干部都说,未来大家都住楼房,都有电,有水,还有电话,这就是共产主义。你说要是以后能过上这种日子,换个神仙都不干。”

  夏侯文哈哈大笑,然后道:“老哥,你觉得我们中国能过得上这种生活?”

  “当然。”

  说起这个老汉正色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解放后的这些年,是我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日子。十年前地委的大干部说改良土地,要让所有人吃饱,我就不相信。因为我出生之后,就没有见过谁能让我们吃饱饭的。可是两三年之后,我们真的就能够吃饱饭了。”

  “我们地委大干部,有大学问,是个大秀才。但挖水渠的时候,堆肥的时候,那都是和我们一起干活,一起挑粪。也不嫌弃我们脏,中午都是和我们一起吃饭。解放之前我就没见过哪个当官的不欺负我们,还跟我们一起干活的。”

  “所以我就相信共产党的话,相信主席的话,相信大干部的话。他说以前共产党在延安的时候,主席都自己种菜吃。”

  “对。”

  夏侯文忽然对于老汉说的大干部很感兴趣。他们这个地委的工作做的是真的很扎实。

  能够让当地老百姓如此的信任,这就是最大的成绩。

  “那有没有不能解决的问题。”

  “夏同志,你是省里来的干部?”

  “算是。”

  老汉立马道:“我们县种植棉花多,所以棉花秸秆每年也多。我们有些合作社想要办一个处理棉花秸秆的工厂,主要是做饲料和肥料。但给信用合作社打了报告,信用合作社说扶持农村工商业的资金已经用完。需要等信用合作社回收资金之后,才能够支持这个项目。”

  “我们县好几个合作社想要建立工厂,都因为这个原因,无法拿到贷款。”

  夏侯文点头。

  几年前魏红军主持农村工商业的时候,因为手中没有钱,所以整合了信用合作社。让信用合作社成为了农村工商业发展的资金来源。

  可是很明显,谁也没有想到农村工商业发展速度超过了中央的预想。农村就是没有机会。

  有了机会之后,农村迸发出了巨大的活力。各种中央都没有想过的产业在农村出现。就像是麻袋,一个小小的麻袋竟然成为了一个县的支柱产业。

  结果农村工商业发展速度太快,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猛增。很明显这几年信用合作社的存款也是猛增,但却无法满足农村工商业发展的需要的资金。农村工商业要继续发展,是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

  夏侯文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中,道:“老哥,我能不能去你们村看看。”

  “欢迎。”

1057 全面爆发

  1958年10月末,魏红军除了处理书记处日常工作,就是关注目前的地方巡视情况。随时和四个中央工作团保持联系,听他们的工作汇报。

  工作团汇报的情况是有喜有忧。喜得是地方经济的发展非常好,应该说目前全国经济都在蓬勃发展。城市的经济不用说,县乡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速度也很快。

  解放之后农村大规模的进行水利建设,良田建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长江,黄河,淮河这些大江大河的治理,也有了很大的成效。

  魏红军主持农村工作部工作的时候,主抓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和农村工商业发展,虽然各种问题很多,但整体发展情况也是非常好的。

  看看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情况就知道。这五年之内,信用合作社的存款数目足足增加了四倍。这里面大部分的存款都是来自于农村合作社当中。

  忧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行贿受贿的情况越来越多,挪用公款的现象越来越多,各类经济案件频发。

  特别是各种经济纷争越来越多。因为经济发展,企业之间的财务往来多了起来。结果企业之间因为货物,财务的问题,纷争越来越多,没有解决的纷争在各级政府积压一大堆。

  就连公对公,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之间,国营企业和国营企业之间的很多生意,也出现非常多的问题,不少官司都打到了中央部委。而且随着经济的红火,已经开始有一些人钻空子,进行经济诈骗的。的

  这都需要国家在“经济法”,“公司法”,“合同法”这些当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中央对于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为中央也没有经历过这些问题。

  立法工作和政策,总是会比现实晚。而且司法系统需要尽快的培养出一批懂经济问题,或者说懂经济法的工作人员。

  不仅仅是司法系统,地方政府也急需一批这方面的人才。因为在司法系统还不算非常完善的情况之下,很多企业之间的纷争,需求政府部门去协调。因为发生纠纷的很多企业本身就是国营企业。

  还有很多看不见,但影响经济结构的事情。随着经济发展,大家都开始有了更大市场的需求。这种需求和目前全国范围之内最普遍的经济地方保护主义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一个小小的农副产品自由市场,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画地为牢。有的是以县为单位,有的是以市为单位,不允许其他地方的农村合作社开办供销社。

  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

  还有县乡经济的发展,对于县乡地区的交通,水电的需求猛增。交通不仅仅是要铺设公路的问题,更多的是对于交通工具的需求。

  很多县乡农村企业发展起来之后,产品需要更大的市场,需要走出县乡。但交通的落后,交通工具的缺乏严重制约这些企业的发展。

  同时县乡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轻工业产品的需求呈几何倍数增长。

  因为全国人口当中农业人口占据多数,在城市人口当中县乡人口占据比例也很高。所以县乡农村经济的发展,迅速带动了这里的市场。就像是自行车这种产品,以前基本上都是城市干部和工人的标配。县乡农村地区自行车是非常罕见的。但现在不一样,很多县乡农村对于自行车也有了需求。这导致全国市场进一步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物资供应越发紧张。

  而这种情况之下,轻工业领域有了进一步大发展的动力。轻工业工厂是最挣钱的,只要市场需求大,利润就蹭蹭的增长。可是轻工业大发展对于重工业的压力进一步扩大。

  因为新中国目前轻工业的原材料都是需要重工业提供。但重工业发展要解决的资金和技术难关太多,无法和轻工业一样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