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此次农村工作会议结束之后,全省各地都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张开范同志和卢学斌同志到地方考察之后对于地方水利建设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我们省委省政府就在报纸上继续鼓励大家。”
“结果地方热情过头,有的地方就私自扩大水库规模,比原来计划扩大了三倍。结果技术跟不上,水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的确是我们省委省政府的责任。”
魏红军皱眉。
宋玉合说了一大堆,其实就是没有明确的责任人。只说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集体责任,这也是一种“法不责众”的态度。
宋玉合是参加了秋收起义的老干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华东革命,担任过新四军后勤部部长,华东军区后勤司令部司令员。所以选择安徽省委书记的时候,选择了宋玉合。
现在宋玉合这种态度,是要把此次事情的领导责任平均分摊给每个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干部身上。
虽然这一次的事情很严重。可是把责任这样平摊下来,这些领导干部的责任就不会很大。中央总不能把整个安徽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干部全都进行处理,或者全都进行调整。毕竟解放之后安徽的发展很快,工农业都有大发展,安徽干部的成绩还是非常好的。
魏红军倒也没生气,宋玉合作为安徽省委书记想要大事化小是正常的。可是这么大的事情,想要大事化小,怎么对得起遇难的一百八十多名人民群众。只想要维护安徽方面干部利益,魏红军是不同意的,主席也不可能同意。
所以魏红军沉默好一会。魏红军突然不说话,气氛一下又变的压抑起来。
过了好几分钟之后,魏红军道:“宋玉合同志,安徽省委省政府负责农村工作和水利方面的干部是谁?”
“黄炎同志分管农村工作,张开范同志分管水利工作。”
宋玉合回答。
“卢伟生同志和卢学斌同志分管哪方面工作?”
“卢伟生同志分管党务工作,卢学斌同志兼任宣传部部长。”
魏红军大致清楚了安徽的情况。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干部想要平摊责任,哪里有那么容易。
安徽副省长张开范肯定是要受更严重的处罚,因为他就是分管水利建设,是要负领导责任的。
张开范历史上因为上书表示地方根本没有那么多粮食,批评浮夸风,被曾熙胜严厉批评,下放去劳动。不过张开范本人对于曾熙胜是非常推崇的。后面重新复出之后,也是几次为曾熙胜说话。
魏红军转过头对牛书才道:“牛书才同志,你也不是第一天做工作。难道不懂得什么是欲速则不达。特别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水利工程,更是要慎之又慎。”
对于牛书才,魏红军就没有那么好脸色。
“魏书记,这是我的工作失误。”
“我们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热情,但不能盲目,要遵循科学。不能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回去之后,安徽必须要对于全省这段时间的水利建设进行一次全面的考察。”
“是。”
虽然魏红军已经尽量的降低调门,中央也没有提出大跃进的口号,但地方上还是容易出现过热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还是干部水平问题。
很多干部只有热情,缺乏运用科学手段的思维。
魏红军看向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干部道:“河南也一样。这种工程必须要遵循科学规划。”
“是。”
魏红军只是简单和河南,安徽的领导说话。至于他们想要更进一步的答案,魏红军是不会给他们的。
等他们离开之后,魏红军跟林大峰道:“淮河治理委员会怎么取消了。”
淮河流域发生了问题,魏红军来的路上也调查了一些情况。建国之后为了治理淮河,成立了淮河治理委员会。
当时魏红军正是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管水利部。所以淮河治理委员会成立的时候,魏红军也是参加的。
一直到魏红军离开国务院,担任书记处第一书记的时候,也就是1956年淮河治理委员会还是存在的。
但此次路上魏红军看资料才发现,去年已经取消了淮河治理委员会。魏红军在书记处工作忙,又要处理科学工作委员会,中央专委的工作,所以还真是没发现淮河治理委员会被取消了。
“魏书记,淮河治理有了初步成效。1949年制定的淮河治理规划大致上已经完成。涉及到淮河的四个省份,一直都不满意淮河治理委员会管的太多。所以水电部去年取消了淮河治理委员会,四个省份各自负责属于自己省份的淮河段。”
林大峰给魏红军介绍了大致的情况。
魏红军皱眉。
大致上已经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淮河治理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几个省份就非常不满意。
后来淮河治理委员会做出了淮河治理规划,上游“以拦蓄洪水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以利宣泄。
结果开会的时候,上游省份的干部表示“我们那儿除涝还忙不过来,你们倒要花钱搞灌溉?”
还有下游省份,就是江苏省反对泄洪。认为安徽和河南这边一旦泄洪,很容易冲垮苏北地区。
可以说各有各的利益。结果淮河治理委员会的工作无法展开。所以魏红军亲自召开工作会议,没想到当时开会的时候魏红军都压不住。
当时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的干部都和魏红军是没有什么交集的。很多人都不认识魏红军,只知道魏红军是华北崛起的干部。华东局当时没有取消,可是华东局书记饶书石也不积极。魏红军才刚刚成为中央委员一年,压不住各方力量。
最后还是总理亲自参加会议。面对四个省份的不配合,总理甚至拍了桌子,才顺利通过了淮河治理方案。但很显然地方总是认为淮河治理委员会剥夺了他们的权力和利益。
只不过后面魏红军继续高走,从中央委员成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打完了抗美援朝之后更是威势赫赫。甭管是哪一个山头的干部,魏红军从朝鲜战场回国之后,谁也不敢跟以前一样当面驳了魏红军。
所以魏红军在国务院当副总理的时候,淮河治理委员会稳稳当当。四个省份谁也不敢跟魏红军说,要取消淮河治理委员会。
但等魏红军离开国务院,不再分管水利工作之后,地方再次蠢蠢欲动。当初制定的淮河治理方案大致上完成之后,几个省份联合反对淮河治理委员会继续存在。
淮河治理委员会继续存在,那么沿着淮河,包括淮河支流的一系列水利建设都必须要得到淮河治理委员会的批准。淮河加上它的支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水系。这也是几个省份联合反对的原因。
显然水电部没能够顶住压力。或者说水电部在压力之下,也认为淮河治理已经过了重要阶段,没有必要继续保持淮河治理委员会。
魏红军沉声道:“治理淮河是一个大工程,目前最多就是初步完成了淮河的治理,离真正解决淮河问题还早着。特别是现在全国都在大规模进行水利建设,淮河和它的支流当中水利建设最多。这些必须要统筹安排,而不是各省想怎么建设就怎么建设。”
各省为啥一定要反对淮河治理委员会,就是因为淮河治理委员会对于淮河和支流的水利建设管的太多太严。只要是涉及到淮河和支流的水利建设,甭管大小必须要得到淮河治理委员会的批准。
地方现在想要进行水利大建设,但这种水利建设又是绕不开淮河和支流,所以当然觉得淮河治理委员会碍事。
可是这些人一点不关心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在淮河和支流乱进行水利建设,很容易造成淮河再次出现问题。
淮河自古以来都很危险,而且淮河和支流周围都是耕地。一旦淮河出现问题,就算是轻的也会淹没一两千万亩,要是严重就是淹没一亿亩都是常有的。
淮河这么危险,但地方为了自己发展,硬是联合施压取消淮河治理委员会。
地方主义真的是害死人。一个个只关注自己的利益,不关注整体的发展。
“你回去之后就找邓志辉同志,曾熙胜同志。把这里发生的事情告诉他们,强调统筹治理淮河的必要性。绝对不能任由地方随便在淮河进行水利建设,必须要恢复淮河治理委员会。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各省都不好直接反对。”
“是。”
“钱政英同志熟悉淮河治理工作,恢复淮河治理委员会,不管是淮河治理方案还是人员安排,多听听她的意见。如果可以让她兼任一段时间的淮河治理委员会主任。”
当年治理淮河委员会成立的时候,给魏红军印象最深的就是来自华东局的钱政英。
一个26岁的小丫头,却已经在淮河治理上挑起了技术大梁,担任淮河治理委员会工程部副部长。后面慢慢的成为了淮河治理核心人物。
八大的时候,只有29岁的钱政英调到中央担任水利部副部长。成为当时整个中央部委当中最年轻的副部长。
后面很多中央重点建设的水利工程,都是钱政英亲自披挂上阵。
现在重新恢复淮河治理委员会,钱政英最适合担任主任,尽快的恢复淮河治理委员会的职能。
嘱咐林大峰之后,魏红军让自己眯一会。
因为后面还有事情。主席之前一直是和地方省市干部见面,现在主席准备和县里干部谈话。了解县里的情况,听听县里干部的意见。河南这边每个专区选择一个县,让县委书记给主席汇报工作。主席让魏红军陪同。
“我记得你,杨桂同志。我们51年见过。”
主席看着来汇报工作的十几名县委书记,目光停留在了杨桂身上。
主席对于杨桂印象很深。当时主席因为河南合作社的问题处于盛怒当中,但年轻的杨桂站出来,条理分明的给主席汇报了当时的情况。
“是,主席。”
魏红军给主席介绍道:“主席,杨桂同志今年六月份刚刚从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毕业,目前是新乡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书记。”
主席翻看杨桂的汇报,笑着道:“我看怎么都是检讨。”
“主席,是我工作不力。我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之后,为了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采取了建造水库的方案。想要用蓄水来对抗旱情,这几年效果是不错。”
“但今年河南大旱,我们的水库都干了。这表明我们之前做的方案完全是失败的。林县的缺水问题,靠水库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从外面有水的地方,引入新的水才能够彻底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
杨桂现在是属于非常懊悔,非常沮丧的时候。因为动员那么多人力物力建造的水库,在干旱的时候没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根本无法解决林县的问题。
虽然他隐藏了自己的情绪,但主席还是看出了杨桂的沮丧。所以道:“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偶尔走弯路是正常的。我们共产党人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沮丧,而是要以更加饱满的战斗精神去战胜困难。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决心,我相信林县人民一定能够解决水的问题。杨桂同志,你是林县县委书记,更要有这种信心。”
“是。”
听到主席的鼓励,杨桂很是激动,眼睛一下就重新有了斗志。
主席微微点头。
杨桂的工作报告写的很好,但主席更满意杨桂这种敢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罗伟林同志,省里要统计一下这种问题严重的地区。省市县三级政府要做在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好办法支持他们。”
“是。”
接下来主席一边看这些县委书记的报告,一边询问具体情况。工农商各方面都会询问。
这些县委书记来之前那都是做了很多准备的。所以对于主席的问题都是回答的非常好。
听着他们的报告,主席的脸色好了不少。河南这几年的整体成绩还是非常好的。特别是农业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一直到了南阳县委书记魏照明。魏兆铭有些紧张,轮到自己立马站了起来。主席还没有问他,他就介绍了南阳的粮食生产情况,农民每月吃多少粮食、多少油烟等等。
包括南阳的特点,根据南阳的实际情况未来要怎么发展工农业等等。
魏照明有些紧张,但工作思路是非常清晰的。魏红军认为今天汇报工作的这些县委书记当中,就数魏照明和杨桂对于本地区未来发展的思路最清晰。
不过主席看着他的报告,没有问他工作上的事情。而是突然问道:“魏照明同志,南阳县有个‘二十八宿走南阳’的故事,你听说过吗?”
魏照明一愣。
他把自己的报告背的滚瓜烂熟,还有很多工农业数据也都背了下来。乃至于未来南阳要怎么发展,他都有了具体的规划。没想到主席突然问其他的。
好在他在南阳也不是一天两天,所以立马道:“主席,听说过。”
所谓的“二十八宿走南阳”,指的就是跟着光武帝刘秀一同打天下的二十八位名将。这个在南阳流传很广,魏照明是听说过的。
“那你知道这二十八宿中,谁排第一位?”
主席一句话让魏照明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魏照明在南阳听过这些话,但具体的故事他是不知道的。
主席看魏照明有些局促,所以转移话题道:“关于诸葛亮躬耕的地方究竟是襄阳还是南阳,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你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魏照明又是傻了。
襄阳还是南阳,魏照明也没有研究过。而且襄阳和南阳争夺这个,不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城市的知名度?
所以魏照明只能是硬着头皮道:“主席,这个问题我没有研究过。”
其他人看到这个样子,大家都是很紧张。主席看到大家不说话,所以给大家发香烟,然后自己先开始抽起了烟。
一抽烟气氛就好了很多。主席再次问道:“诸葛亮为什么定居在南阳?”
魏照明又是傻了。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