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主席看的不仅仅是现在,还有未来的情况。
魏红军道:“主席,不仅仅是自由市场,就是计划经济当中也有经营不善,只能靠着财政支持的企业存在。只不过现在我们正处于工业化的阶段,所以很多国营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被掩盖。但等到我们工业化达到了一定地步,这种经营不善的问题会凸显出来。”
“而且没有一些竞争和压力,我们某些国营企业根本不认真。最典型的就是当初华东地区成立的服装厂,生产出来的衣服裤子,频繁出现长短不一的现象。后面几次整顿效果都不好,质量问题始终存在。”
“这种国营企业就是仗着垄断市场,根本不在乎生产什么,质量如何。反正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正因为没有压力,生产质量问题才会这么严重。”
说起这个主席脸色就变得很难看。
当时这件事情影响很不好。华东地区投资成立制衣厂,属于是比较早的国营制衣厂,规模也不小。结果生产出来的衣服裤子,常常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
但几次整顿效果都一般。整顿之后有段时间没什么问题,但之前的问题解决了,还会出现其他的问题。
当时被华东地区的很多资本家嘲笑,说共产党连一个工厂都搞不好,根本搞不好经济。想要生产合格的产品,还是需要他们这些资本家的工厂。
最后是主席暴怒,表示应示该支持个体户跟这种制衣厂对着干。不要一刀切,把所有手工业者,个体户禁止。所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时候,小手工业者和个体户是没有取缔的。
结果华东地区做衣服的个体户很多。他们很是活跃,给国营制衣厂很大的压力。只不过中央不允许个体户请工人,开工厂,所以个体户的规模很小。
可是这种局面被后来的县乡农村工商业发展给打破。个体户不能开工厂,但农村合作社可没有这种约束。相反中央是支持农村合作社开工厂。结果农村合作社的制衣厂,除了原料方面制约很多之外,灵活性上完爆国营制衣厂。
“而且很多计划上马的工厂,因为情况出现变化,也会停止或者撤销。新中国成立以来这种工厂数量也不在少数。”
千万不要以为计划经济年代没有撤销工厂的。
相反计划经济年代,撤销的工厂数量是非常多的。有些时候目标定高了,设立的工厂多了。结果原材料不够,或者市场需求不足,工厂从成立开始就一直不挣钱,需要财政补贴。
后面中央和地方调整工业计划,那些不符合工业生产计划的工厂就会废除。
就像是历史上橡胶大会战的时候,成立了多少橡胶农场和配套的工厂。大会战失败直接废除了大部分农场和配套工厂,以及各种农机站,研究所,遣散的工人有几十万人。
还有1962年调整国民经济的时候,全国砍了多少工业计划,撤了多少工厂,涉及到2000多万工人。也就是当时有2000多万工人废除了工人身份,重新回到农村。
虽然这个时空没有经历这种大规模撤销工厂的事情,但小规模的情况还是有的。
“地方自由市场的发展,会进一步加速这个过程。对于一些一直在赔钱,需要财政支持,整个企业资不抵债,发不出工人工资的企业,我认为中央应该制定退出机制。不能让他们继续吃着财政补贴,却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没有贡献。”
破产法,新中国还没有。但大家对于破产法并不陌生。因为早在清末引入西方法律的时候,就已经制定了“破产律”,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破产法。
只不过清朝没有实施就已经灭亡。民国时期也是接连制定了“破产法”。但其实也没有真正实施起来。因为民国时期那些工厂的破产,根本轮不到“破产法”决定。
新中国成立之后学习苏联,认为企业破产是资本主义经济才会出现的事情。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是没有企业破产的概念。
所以新中国制定的“经济法”,“公司法”,“合同法”虽然也借鉴了民国时期的法律,国外法律,但更多的是为了适应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制定的。
只不过后来随着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和县乡农村工商业的发展,这些法律条款只能是根据新情况一再的修订。特别是“公司法”,各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出现,让“公司法”几乎每年都要修订一次。
不过新中国“经济法”虽然一直在修订,但一直没有触碰破产的概念。谁也不会傻呵呵的提出破产概念。毕竟这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区别的一个东西。
提出这种概念,很容易陷入到路线之争。
“那就是企业破产了。”
主席倒是没有和魏红军一样,用“退出机制”来形容破产。主席是很直接的说了“破产”。
看主席年谱就知道。主席在这种小范围谈话的时候,都是很直接。有什么说什么,不会跟你绕来绕去,玩捉迷藏。
魏红军说的主席明白,说是“退出机制”,其实就是破产的意思。只不过“退出”听起来更好听一些。
“是,其实就是破产了。事实上如果不能被市场接受,不能创造利润,需要财政扶持的生活用品生产企业,只能是走破产这个道路。”
“要是这种企业还活着,那么只能是需要财政来支持,而不是他们挣钱给财政做贡献。如果一两家企业还可以,可是一旦这种企业多了,财政负担太重,甚至会是财政破产。更重要的是,这种企业活着,因为没有利润也养不活工厂工人。很有可能造成几个月不给工人发工资这种现象。”
“这种企业就是失败的企业。就算靠着政府订单,政府政策,财政支持勉强养着他们,也不会有什么改变的。只会加剧财政的压力,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没有任何的用处。”
“企业破产,工人怎么办?怎么安排?”
主席对于企业破产倒是没有多少想法。计划经济之下,有的企业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完成国家生产任务。但有些企业成本居高不下,还无法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任务。
这些目前都是存在的。虽然国家一直在调整这种情况,可是这种拖后腿的企业是一直存在,
如果有更好的企业,能够完成国家生产任务,成本也能够压低。那么取消原来那种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还无法完成生产任务的企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主席考虑的是,企业破产之后企业工人的安排问题,是主席最关注的。可不能因为企业出现问题,让大批工人生计出现问题。
“企业破产之后,最好的出路是被其他同行业企业合并。”
“但如果这家企业连同行业都看不上,那么对于企业工人发放一年,原工资的50%到70%的补助金。当然如果一年之内找到了新的工作,就停止发放。”
“至于企业党员和干部要有更严格的要求。因为一个企业沦落到要破产的地步,企业的党员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在政府派人清查企业账目,还有解决破产企业全部问题之前,只发放工厂平均工资的50%到70%的补助金。等企业破产问题全部解决,重新安排他们的工作。”
“当然具体问题会更加复杂,需要更详细的调查,更广泛的征集意见。”
主席没有表态。
而是不停的抽烟。魏红军也不说话,毕竟破产这种东西,的确是和社会主义宣传背道而驰。
当年宣传革命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批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批评资本主义企业破产。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社会主义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问题。
但魏红军不能不说这些。现在的魏红军是直接参与制定国家大政策的政治局常委。任何一个国家政策的出台,魏红军作为政治局常委都要承担责任。出现任何不好的后果,那都是主席为首的第一代领导人的责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地方自由市场的发展,再过十来年时间必然会出现不少经营不善的企业出现。
如果不早早地制定一些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到时候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会给中央和地方财政很大的负担。
现在不解决,出现问题的时候再解决,又需要很长时间的争论。没有几年根本无法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可是每过一段时间,这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对于财政的负担会增加一分,地方会越来越不耐烦。等地方财政实在是坚持不住,中央一声令下,到时候根本不按照政策走。
什么好的坏的,直接一刀切。因为他们实在是不愿意继续让财政背锅。
压力这种东西,你要平时慢慢的释放,那么就不是什么很严重的事情。可是你要把压力积攒下来,最后就会大爆炸。
过了好一会之后,主席道:“企业的效益有好有坏,生产合作社的经济也有好有坏。企业工人之间的福利待遇,合作社社员的收入,差别会很大。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始终是无法体现。那么怎么去解决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主席,这在现阶段是没有办法的。”
这是根本无法解决的问题。
企业和企业之间利润差距很大。同样的中央投资,同一个领域的大企业之间,利润都不一致。更何况是不同领域之间的企业,利润就更是天差地别。
就算国营企业大量的利润要上交财政,但依旧有很多钱留在企业当中。不同国营企业的工人,工资可能没什么太大差别。但背后涉及到的各种福利待遇,就完全不一样。
有钱的企业每个月都能够给工人发放粮食和食用油。没钱的企业除了工资,其他福利待遇根本不可能。
至于农村生产合作社差距就更大。他们自己挣钱,厉害的农村合作社社员一年能分几百块钱,穷的农村合作社一年也就几十块钱。甚至更加贫穷的农村合作社,一年下来都吃饱饭就不错了。
这是客观现实,不可能平均的。
不过魏红军道:“主席,但有一点倒是可以慢慢的统一起来。”
“哪一个。”
“退休之后的待遇。现在因为政府各个部门和工厂的情况各不一样,所以退休之后享受的待遇也不一样。一些效益好的大工厂的退休工人,工资待遇好,去医院看病的待遇也好。因为工厂有钱,啥都能够负担。”
“但一些小工厂,工厂效益一般。这种工厂的退休人员,各方面待遇就差了大工厂一大截。而且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一旦工厂退休工人多了之后,每年要额外负担几百名退休工人的工资和医疗。到最后很有可能工厂一年的收入,都不够支付这些的。”
“如果这种工厂面临退出,要破产了,除了工人之外,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退休工人的安排。他们一下就失去了所有的保障。”
“而且对于企业来说,这也是一种很大的负担。”
新中国的计划经济,国营企业要负担工人的生老病死。但这个并不是一个好的事情。
不说别的,这种国营企业模式,让这些工厂一个个权力很大,地方根本管不了。因为工厂本身就是一个政府。
特别是那些大型工厂有自己的公安局,有自己的法院,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医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可以不用和社会接触,工厂里面都能够解决。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大型工厂很容易成为小诸侯。
就连中央的命令到了这些大工厂,都能够被他们顶回去。而且这种封闭的情况之下,工厂上上下下就会充斥着各种关系户。因为外来人根本挤不进去。这就是计划经济时代,实力强大的国营大企业。
“现阶段我们的很多国营工厂成立时间短,没有太多的问题。可是等十几年二十几年之后,会有一大批退休工人。”
“到时候我们的国营工厂很容易出现工厂工人一万人,退休员工五千人。甚至还会出现退休员工人数超过工厂工人的情况。这样工厂为了养活这么多人,成本会急剧增加。如果生产的产品价格没有太多优势,没有足够的利润,工厂就会慢慢的举步艰难。”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一旦因为这些事情导致工厂成本太高,那么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优势,贸易就会发展不起来。”
八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后来都说是生产效率不高,体制僵化严重。在市场经济当中被淘汰出局。
但却没有人分析,八九十年代的国企负担有多重。要遵守国家法律,产品质量要求也高,还要负担那么多退休员工的退休工资和医疗。随着退休员工越来越多,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国企退休员工比上班的员工数量还多。
相比起来当时的外企享受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私企在产品质量,工人待遇上都不用和国企一样。各种假冒伪劣产品,用低价充斥市场。
国企就像是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那么多的限制,怎么可能在市场经济当中战胜外企和私企。最后大部分国企只能是轰然倒塌。
主席静静地听着魏红军对于国营企业的分析。
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中央领导都在忙着推进中国的工业化,或者考虑国营企业的管理问题。谁会考虑几十年后国营企业的退休员工问题,包括国营企业到时候的困境。
因为那都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国营企业的工人,平均年龄还不到四十岁。还不到考虑退休工人的事情。
但魏红军已经开始考虑退休工人问题,这些国营企业未来发展问题。甭管考虑的对不对,这都是主席最欣赏魏红军的一点。
从来不会只看眼前的两三步,而是考虑十几年后,几十年后的事情。这是战略家的眼光。
所以主席道:“如果国营企业不管这些退休工人的事情,应该是谁来管?”
“这些退休工人应该是政府来管理。因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所以大家工作的时候工资待遇也不一样。但甭管退休之前是什么人,退休之后就都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普通一分子,在退休经济待遇上就不应该有三六九等。”
1077 基础退休金和养老保险
和魏红军谈了这么多问题,听了魏红军这么多想法,但魏红军这句话是主席今天最惊讶的。
魏红军说的其他东西,虽然也有不少新的内容,但都是为了证明魏红军自己一直以来的政治理念和经济理念。
而魏红军大致的政治理念和经济理念,主席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有些新概念,新的理论,就如魏红军谈的工业和人口的问题,宏观调控之下的自由市场,主席都能够很快的接受。
而且主席在中央实行中央领导分工制度之后,平时并不会随便插手中央领导的具体工作。
就像是主席询问“农村大社联社”的发展问题,只是想要知道书记处和农村工作部的想法。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发展速度这么快,主席是非常满意农村工作部的工作,满意魏红军和邓志辉打造的农村发展体系。所以对于“大社联社”的问题,主席虽然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但不会随意插手农村工作。除非农村发生了严重的问题。
主席作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中国党政军一把手,主要是掌管大方向,而不是具体的问题。特别是九大之后,主席越来越重视调查和理论研究的问题。
但关于养老金的说法就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主席自己都没有想过的问题。但魏红军这个说法,直接戳中了主席心中最敏感,但因为现实情况不好直接说出来的东西。
那就是在新中国实现人人平等,反对资产阶级法权的不平等。
大家学习政治都能够看到书本上写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阶段的分配原则,“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阶段的分配原则。在很多人的意识里,既然社会主义是“按劳分配”,那么“按劳分配”肯定是公平的,“按需分配”是未来的理想。
毕竟出多少力,拿多少钱,很公平,很正常。不会有任何一个人说“按劳分配”不公平。
但马列主义学说对于“按劳分配”,可不认为是公平的。根据马列主义学说,“按劳分配”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而是资本主义的分配原则,本质上其实并不公平,是最能够提现资产阶级法权的。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与资本主义“按劳分配”的不同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向前迈进了一步,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后者为私有制。不过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往前迈了一步,但依旧是使用资本主义“按劳分配”制度。
马列主义为什么说“按劳分配”不是一个公平的分配方式。式
马克思表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