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28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只是省市县的粮食储备数据。中国目前还有三万多个乡镇,100万个生产合作社。他们只要稍微囤积一些粮食,数量单位都会是百亿斤。

  “我也是同样的意见。1959年干旱严重,粮食产量减少了八百多亿斤。但实际上我们赈灾需要的粮食在500亿斤以内,甚至只需要400亿斤左右就可以。至于提供城市职工需要的粮食,大约需要1300亿斤。所以政府一年需要拿出1800亿斤左右粮食,就能够度过灾情。”

  “就像是今年,虽然减免了灾区公粮和统购粮,但依旧有1100亿斤左右的公粮和统购粮。也就是说缺额只有700亿斤左右。这个数目除了继续购买未受灾地区粮食之外,可以从各个省份储备粮食当中调配。”

  付秋涛附和。

  付秋涛也没有想到省市县报上来的粮食储备这么多。

  有这么多地方粮食储备,哪里需要动用物资储备局的粮食。地方储备和物资储备局的粮食加起来快有2000亿斤的储备,什么样的灾情都能够度过去。

  陈国东继续道:“魏书记,现在最重要的是这些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如何调配这些粮食,如何保障各省利益,同时让他们积极配合灾区赈灾。”

  魏红军点头。

  想了想道:“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就像是抗战时期华北大干旱,1941年开始,1942年和1943年最严重。这一次干旱1959年开始,我们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结束。所以我们不能只考虑1960年怎么度过,还要考虑1961年,1962年。所以所有的赈灾计划都要留有余地,手中要始终保持一定规模的粮食储备。”

  “是。”

  听到魏红军的话,陈国东和付秋涛立马冷静了下来。

  本来他们看到省市县粮食储备数据之后,都是非常兴奋。觉得1960年可以轻松的过去。有这么多粮食储备,除非1960年全国都绝收,要不然应付1959年这种规模的旱灾,简直是轻而易举。

  但魏红军给了他们一棒。这是自然灾害,谁也不能保证什么时候结束。如果这一次旱灾真的延续三四年,那么现在的确还不到庆功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赵寒。”

  “魏书记。”

  “通知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秦同志,四川省委第三书记廖智高同志,山东副省长张心存同志,江苏省委副书记关文位同志,河北副省长王克栋同志,河南省委副书记罗伟林同志,湖北省委副书记赵新初同志,湖南省长周辉同志,安徽省委第三书记卢伟生同志,江西省委副书记邵世平同志,广东副省长沙学文同志进京开会。”

  魏红军点名的几个省份,都是粮产大省,同时也是这一次上报省市县粮食储备最多的几个省份。

  未来几年要赈灾,这几个省份都要抽调不少粮食。但抽调粮食不能无偿,还是要尊重这些省份的利益。所以魏红军一个是要准确的知道他们汇报的数据准确性,一个是要和他们商量怎么调粮食。

  只有一个人是比较特殊的。那就是黑龙江第一书记欧阳秦,因为他除了是黑龙江第一书记,还是东北经济协作区主任。

  现在的东北虽然粮食产量不低,但还不是中国大粮仓。加上东北城市化最快,工人数量非常多,因此粮食需求也最多。再说东北也是这一次受灾严重的地区,魏红军要和欧阳秦商量一下,看看东北能否靠着自己度过难关。历史上总理从苏联购买了一批粮食,帮助东北度过粮食危机。

  魏红军准备和这些地方管理农村,管理粮食储备的干部交流的时候,反而是邓希贤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赫鲁晓夫是真的制定了一个大战略。在欧洲苏联正在和欧美国家对峙,就在柏林。

  赫鲁晓夫想要逼迫欧美国家退出柏林。所以表示要把苏联管理的东柏林地区很多职权移交给民主德国,同时表态西柏林应该成为“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

  欧美当然不答应。特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以强硬的态度表示,美国绝对不能接受苏联的提议。美国表示他们只承认联邦德国的政权合法性。

  苏联提议召开“四国首脑会议”,解决德国问题。英国态度很积极,想要促成“四国会议”。结果法国对于“四国会议”态度敷衍,反而是私下里和苏联进行谈判。法国要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不想当美国的跟屁虫。戴高乐上台之后,整个法国的外交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所以他不仅和中国改善关系,想要增加经济合作。戴高乐还想和苏联达成政治经济上的合作。在法国看来,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在工业技术上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双方之间有很多合作的机会。

  而且法国也支持苏联一些提议。特别是德国统一之后成为“非军事化中立国家”。

  结果英国忙活了半天,“四国会议”依旧是没影子。

  这导致围绕着柏林,美苏之间的对峙越来越厉害。美苏两国谁也不想后退,让欧洲的气氛越来越浓重。

  而中东这边也是频繁出事。有了苏联撑腰之后,中东产油国胆子越来越大,对于欧美石油财团的要求也是越来越多。一会要油田国有化,一会表态要增加油田税收,一会要增加利润分成,一会要增持油田股份。

  弄得欧美石油财团火冒三丈。特别是中东国家加大了对于油田的税收,以及增加对于油田利润的分成,都一下拉高了采油成本。欧美石油财团只能是拉高油价来维持他们的利润。

  虽然油价上涨不多,但依旧是严重损害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因为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石油。石油价格稍微波动,都会造成物价上涨。二战之后欧洲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二战之后石油价格的低廉是分不开的。

  所以欧洲国家很是恼怒这些中东产油国的做法,包括日本经济也深受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

  而这些中东产油国靠着石油积累了一定资金之后,开始从苏联购买武器,开始装备自己的部队。

  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二次中东战争失败之后,以色列在中东已经完全站稳脚跟。对于周围中东国家的威胁越来越大。

  这些中东国家当然也不想束手就擒。所以有了钱之后,也开始购买武器装备。

  赫鲁晓夫上台的时候,本来都已经准备压缩军事工业,要发展苏联的民用工业,提高苏联百姓的生活水平。但到了现在他早就忘记了这些。

  卖给中东国家武器装备,还要支持越南统一战争,都需要大量的武器装备。所以怎么能压缩军事工业,相反越来越多的资源开始流入苏联军事工业当中。

  欧洲,中东都开始发力,但赫鲁晓夫最重视的还是越南。因为越南才是最适合突破的地方。

  但中南半岛毕竟在中国南边,所以中南半岛的赤化还是需要把中国绑在身上。有了中国的支持,中南半岛的大战略才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接到中国受到了大规模自然灾害的报告之后,赫鲁晓夫比中国还要着急。他着急的是,中国如果受到的影响太大,会不会影响越南统一战争。

  因此当邓希贤因为中国自然灾害的原因,和苏联谈判,苏联方面表现出了“老大哥”的风范。那就是坚决支持中国抗击自然灾害。

  对于中国想要苏联支持运输卡车,好全国调动粮食赈灾,赫鲁晓夫也是全力支持。

  为了表现出苏联老大哥的诚意,赫鲁晓夫决定以之前出口给中国的卡车价格的一半价格给中国提供2万辆卡车。而且赠送中国6000辆苏联二手卡车,3000辆二手拖拉机。

  还是那句话,对于苏联这种工业大国来说,最便宜的就是这些工业产品。

  当然赫鲁晓夫这么慷慨,那也是有要求的。就是中国必须要按照中苏越原有的计划支持越南统一战争。

  同时赫鲁晓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越南统一战争爆发之后,美国飞机一定会大规模轰炸越南,所以到时候最困难的就是防空。苏联要求中国派出防空部队进入越南北部,中越边境线地区。保护中越之间的交通线和后勤物资所在地。必须要保证物资能够交到越南人民军手中。

  主席亲自发电报感谢了赫鲁晓夫,再次表明中国坚决支持越南统一战争的态度。同时对于苏联要求中国防空部队进入中越边境,保护中越交通线的要求也是明确答应。

  主席表示中国已经任命成军为援越防空司令员,古井生为政治委员。第一批派出20个高炮团,保护中越之间的交通线和后勤基地。

  如果越南战事激烈,美国飞机轰炸太厉害,那么中国会派出更多的高炮团,甚至会派出地空导弹部队。

  对于中国的表态赫鲁晓夫非常满意。中国是正面和美国人打过仗的。只要中国支持自己的大战略,那么赤化中南半岛绝对是可以的。

  所以苏联物资是源源不断的流入中国,历史上苏联这个时候是大规模援助印度的。

  但现在中苏两国背靠背蜜月期,特别是有了赤化中南半岛的共同目标之后,两家的来往就更加频繁。苏联为了大战略,这才不到十个月当中已经投入了130多亿卢布,以及给中国50亿卢布的低息长期贷款。

  这种大动作自然是瞒不了别人。特别是越南劳动党中央改变了政策之后,大量的越南劳动党军政干部南下进入南越农村。他们的目的就是建设根据地,提升南越地区游击队的战斗力。

  美国情报机构虽然不清楚中苏越三国会谈内容,但也是觉得越南情况很不好。所以给美国政府汇报情况。

  美国为了稳住南越的情况,也开始加大对于南越部队的训练。光是派过去的各种军事顾问就超过6000人,几乎是手把手教南越军队打仗。有了美国的支持之后,南越军队的规模膨胀速度也很快。

  当然别看南越军队数量持续膨胀,但几次出击都没能够完成任务。南越农村地区的游击队依旧非常活跃,这让美国军事顾问非常生气。

  但美国并不想自己派兵介入越南目前的情况。所以美国的思路依旧是武装南越军队,让他们稳住南越政权。

  而此时魏红军则是和产粮大省的一些领导讨论粮食调配问题。

1083

  “我要的是准确的数据。你们对于自己省份的粮食储备情况,要有最准确的统计。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问题。”

  “廖智高同志,一旦1960年的灾情还是很严重,中央可是要从四川调粮对甘肃,青海,陕西,绥远一带进行赈灾。所以你们不能有任何的谎言。”

  “等四川粮食调出省外,四川出现问题,到时候中央会追责你们四川省的领导。”

  廖智高本身就是四川人,多年在四川革命。历史上解放战争时期主席在陕西转战的时候,他就是支队政治部主任。

  不过这个时空来说,解放战争的时候他是西北野战军一部分。后来贺老总进军四川的时候,中央点名让廖智高一起进入四川。因为他熟悉四川,在四川革命十年时间。

  他进入四川之后,先是担任了西康省省委书记,负责西康省剿匪工作和土改工作。八大之后四川和西康省合并之后,担任四川省委第三书记。

  “魏书记,现在省委正在紧急对市县上报的数据进行调查,同时也调查生产合作社储备的粮食情况。但我们省里面的数据是绝对没有问题的,是刘树德同志和我亲自去统计的。”

  “我们四川1959年也受灾严重,但只要中央需要,我们愿意服从大局。”

  有了廖智高的保证,魏红军稍微放下了心。

  只要四川的数据没有错误,那么四川就可以保证整个西北都不会缺乏粮食。甘肃,陕西,青海地区虽然有些灾害,但这些省份本来人口就不多。

  而且虽然西北省份也受到旱灾的影响,但只要中央减免西北省份的公粮和统购粮,那么西北省份需要的粮食不会太多。

  “廖智高同志,我的态度一直是一致的。数据必须要准确,因为这是政府所有决策的基础。只有准确数据才能够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你们在保证本省不会出现问题的情况之下,响应中央号召,全力调配粮食。但我还是要跟你直接表态,1960年四川最少要调100亿斤粮食,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我们四川一定会完成任务。”

  廖智高很冷静,表情上看不出什么。但回但答却是斩钉截铁。

  廖智高之所以敢这么表态,主要是因为廖智高是相当有信心的。四川这十年粮食产量一直非常高,但中央公粮和统购粮没怎么增长,导致四川有大量的粮食留在了本省。

  省市县都有大量粮食储备,上报的240亿斤粮食数据,大致上是没有问题的。以至于四川省前两年一直在和农村工作部,粮食部,国家供销社交流,希望国家在四川征购更多的粮食。实在是因为粮食太多,反而影响了四川农村的发展。

  为了消化多出来的粮食,四川1959年本来是准备更大规模发展生猪产业,发展猪肉产品产业。就像是猪肉罐头,猪肉香肠等产业。

  只是没想到1959年发生了严重干旱,所以原来的计划没有实施。廖智高负责四川农村工作,清楚的知道下面的农村生产合作社目前有大量的粮食储备。

  四川省市县和农村合作社的粮食储备加起来超过400亿斤。面对任何的自然灾害,四川现在都非常淡定。

  中央要从四川调100亿斤粮食,对于四川目前的粮食储备来说,并不是困难的事情。

  “还有一点,那就是我们现在也不清楚这一次干旱要什么时候结束。你们四川1960年要调粮食,可是一旦1961年灾情没有结束,到时候还要从你们四川调粮食。有可能又是100亿斤,也就是说如果旱灾继续,那么未来两年当中中央要从四川征调200亿斤粮食。所以你们必须要明确掌握你们手中拥有的粮食情况,做好一切计划,更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魏红军看廖智高的样子就知道四川很有信心。对于魏红军说的100亿斤外调神色不改。

  但正因为如此,魏红军需要敲打一下廖智高,也让四川有心理准备。那就是不仅仅1960年调四川粮食,1961年也有可能调四川粮食。

  廖智高还是很平静,但心中已经开始计算具体的情况。

  如果两年从四川调200亿斤粮食,那么基本上四川省市县储备的粮食大部分都要调走。

  但计算之后,廖智高还是比较有把握。四川省本身粮食产量高,就算调走200亿斤粮食,省市县粮食储备还有40亿斤,足够四川省内部调配。加上基层乡镇和生产合作社的粮食储备,应该问题不大。

  但廖智高还是保守的道:“魏书记,只要1960年四川受灾不是很严重,粮食产量下降有限,那么四川一定会竭尽全力完成国家粮食调配任务。”

  魏红军点头。

  只要四川稳住了,西北不说,贵州等地也不会有问题。可以说四川一己之力可以稳住西北和西南。

  “廖智高同志,中央相信你们。”

  配合国家赈灾的这些省份,魏红军是不会忘记的。

  等三五计划的时候,一定会倾斜一些资源给他们。也算是另类的一种奖励。

  刚刚开始谈话,有了四川的保证,魏红军的心情好了很多。

  “邵世平同志,江西的数据没有问题吗?”

  魏红军接下来是问江西的情况。

  “魏书记,没有问题。”

  邵世平道:“江西是革命老区,所以中央在公粮和统购粮上,这些年对于江西一直是减免的。而且江西国营农场多,每年上交的公粮和统购粮上,国营农场负担大半。所以从1955年开始,有些生产合作社已经‘粮满为患’。”

  “他们需要卖出那些粮食,换取工业品。所以省市县三级政府用各种办法买了不少粮食囤积起来。”

  “而且江西因为粮食多,所以从上海引入了不少食品厂。这几年江西食品工业和粮食加工业发展还是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