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29章

作者:随遇而安

  当年为了农村粮食安全,以及为了发展农副产业,国家对于统购粮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一直到1957年,中央把统购粮数目都规定在900亿吨上。偶尔会有年份,增加收购100亿斤左右。只有1958年粮食产量太高,所以额外收购了500亿斤。

  这样做的好处是非常明显。很多农村都能够吃饱饭,农副产业特别是生猪产业恢复迅猛。而且农村粮食加工产业也发展非常好。

  但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一些粮产区,粮食太多,国家又不买,又不允许私自出售,所以这些地区粮食就剩下不少。

  因此很多粮产区只能是地方政府购买一部分囤积下来,要不然生产合作社囤积一部分。还有一些生产合作社分的粮食多,所以不少粮产区百姓家里囤积的粮食也不少。只能说中国人骨子里有一种忧患意识,所以囤积粮食成了本能。

  江西就是最典型的。因为江西是革命老区,是有很多优惠政策的。比其他省份公粮和统购粮数目少了不少。但江西又是一个产粮大省。

  江西目前耕地面积在6000万亩左右,其中4500万亩都是可灌溉的耕地。刚刚解放的时候,安徽亩产只有120斤左右,江西这边的亩产已经超过300斤。可以知道江西耕地质量有多好。

  因为江西不缺水,所以江西怕水灾,不怕旱灾。新中国成立之后,江西就没有受过什么灾害。1954年的长江水灾,也没有怎么波及到江西。

  而且自从矮水稻研究成功之后,江西很多耕地两季稻全都算下来亩产超过了700斤,甚至有些地区达到近900斤。1958年江西粮食产量更是历史性的突破了300亿斤,达到了340亿斤。

  1959年很多地方旱灾严重,但江西受到的影响有限,粮食产量还是达到了280多亿斤。现在的江西人口还不到2000万人,所以江西粮食一直是非常充沛的。

  江西上报的省市县粮食储备也有100多亿斤。所以四川之后,魏红军才会问江西这边。

  “邵世平同志,你们江西也要做好准备。1960年,最少需要调40亿斤,如果情况不好,有可能会调60亿斤左右。”

  “我们一定会完成任务。”

  历史上三年困难时期,江西不仅保证江西不出问题,还接纳了上百万逃荒人群,同时还外调了近50亿斤的粮食。

  现在的江西,家底比历史上厚实很多。1960年和1961年,魏红军准备江西负担大约100亿斤粮食。

  江西如果负担100亿斤粮食,那么江西周围的浙江,福建都不会出问题。

  和邵世平谈了江西情况之后,魏红军转向了江苏省委副书记关文位这边。

  “关文位同志,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不仅经济好,粮食产量也不低。新中国成立之后江苏的粮食产量发展很好,你们江苏有粮食,不仅可以自给自足,也可以外调粮食。”

  “但从去年年末开始,你们江苏的指导思想就出现了问题。你们江苏竟然做了8个钢铁厂计划,还要同时开工6个钢铁厂。江苏就算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蹋。而且这种好高骛远的钢铁发展计划,还会影响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供应压力。”

  这是魏红军今天第一次批评地方干部。

  整体来说新中国农村发展这十年之后,底子厚了不少。各个省份亮家底,给了魏红军很大的信心。只要中间不出现严重失误,1960年和1961年是不会出问题的。

  所以会议气氛还可以。但江苏的事情问题太严重,所以魏红军才会直接批评。

  1958年市场上钢铁缺乏,所以中央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钢铁问题。之后李福春协调全国各个省份,进行地方钢铁厂的建设。整体计划还是非常顺利的。

  江苏来说中央批准的是南钢,也就是南京钢铁厂。而且在李福春的协调之下,南京钢铁厂是江苏和上海联合打造。主要是南京钢铁厂的不少配套设备是上海提供的。

  中央支持地方发展钢铁厂之后,很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地方,是很难满足中央制定的标准。

  但江苏有钱,而且江苏还是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结果江苏领导变得野心勃勃。因为上海的轻工业发展很好,带动了长三角地区这些省份。上海和江苏的轻工业发展对于钢铁的需求很高。

  结果江苏竟然制定了要发展8个钢铁厂,让江苏的钢铁年产量达到500万吨的雄心勃勃的计划。甚至要同时开工6个钢铁厂,要在1960年国庆之前全都建造完毕。到时候江苏钢铁工业年产量就能够达到150万吨到200万吨之间。

  江苏省委书记江伟清,这可是敢说话的干部。历史上主席南下考察的时候,在场的所有地方干部都说人民公社“大食堂”办的很好,说了一堆好处,主席也很高兴。包括原江苏省委书记,当时上海市委书记柯青石,对于“大食堂”是一阵吹捧。

  唯独江伟清跟主席说“大食堂”问题严重,总共举了三个不好的方面。才有了主席派出田家营他们调查“大食堂”问题,而且允许江苏根据自己情况整顿“大食堂”。

  可是谁能够想到,江伟清领导的江苏省委省政府,也是有些头脑发热,弄出8个钢铁厂计划,还要在三年之内要让江苏钢铁产量达到500万吨。

  “关文位同志,你也是带兵打仗出身。应该明白打仗最忌讳拉大战线,分散兵力。打仗需要集中兵力,重点突破。江苏制定的钢铁计划,就是战场上最忌讳的做法。”

  “回去给江伟清同志和惠誉玉同志传达我的意见。不仅仅是钢铁计划,江苏要重新审视之前制定的全部的工业计划,摊子不要铺的太大。要有计划的重点发展所需要的行业。特别是现在全国受灾严重,中央很有可能随时从江苏抽调粮食。不要乱上项目。”

  魏红军已经尽量的压低狂热的气氛,更是让宣传部一直注意。在宣传的时候,一再的要求全国党政军机关要实事求是。

  但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十一年发展实在是太快太好,很多人头脑都开始发热,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也不过如此。所以很多领域都开始发生冒进的现象。

  这种狂热气氛是全国性的。并不是哪一个领导想要解决就能够解决的。

  国防科工委是如此,地方工业建设也是如此。1958年全国工业建设投资增长了30%多,1959年全国工业建设投资再次增长了30%多。

  要是1959年全国工农业继续高速发展,那么1960年全国工业投资增长多少说也说不准。到时候地方会开始尝试突破中央制定的工业投资在地方财政比例的限制。这样新中国经济又会跟历史上“大跃进”一样高速奔跑,然后“咣”的一声爆炸。

  其实和感谢“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失败一样,魏红军也感谢1959年的全国性干旱。

  因为1959年的干旱是全国性的,农业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反而让很多狂热的领导开始冷静下来。等1960年再次全国性干旱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会冷静下来。

  到时候就可以重新调整一些工业计划。特别是地方狂热的情绪,也可以降下来。

  “魏书记,我们江苏省委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已经开始进行调整。”

  关文位立马给魏红军汇报。江苏几个领导开始的确是雄心勃勃,头脑也是发热。主要是江苏和上海实在是太缺乏钢铁。可是半年下来已经明白江苏没有那种实力,可以同时建造6个钢铁厂。

  江伟清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干部。虽然开始头脑发热,但一看不可能,立马开始进行调整。

  “我们准备集中力量继续提高常州钢铁厂的技术实力,生产出质量更好的无缝钢管。至于南京钢铁厂和无锡钢铁厂已经和上海进行协调,上海增加支持,尽快完成配套。至于其他三个钢铁厂,已经暂停建设。”

  “不仅是钢铁厂,其他领域也是一样。现在我国还不富裕,技术力量不强。所以我们要缩短战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方式,一个一个发展起来。不要想着一口气吃成胖子,这样很容易消化不良。”

  “是。”

  魏红军是一个一个谈。这几个粮产大省都要负担一部分外调任务。1960年这些粮产大省总共要负担400亿斤左右的粮食外调任务。

  多的就像是四川,最少要负担100亿斤任务。还有就像是本身灾情严重的省份,河北和河南地区,首先要保证自己省份不出现问题。然后要保证周围大城市的粮食需求,河北和河南要负担北京,天津这些城市的粮食需求。

  广东和湖南受灾不少,但两个省份粮食产量不低,所以还是要负担广西,贵州等地的情况。

  做好规划之后,哪里缺粮食,就有对应的省份负责外调。这是魏红军担心外调粮食的时候出现扯皮现象,所以才会进行严格的规定。

  当然这种外调粮食不是免费的。等以后需要中央和受灾省份,还给这些省。具体以什么方式可以进一步商量。

  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长舒一口气。1960年,1961年应该不会出现问题。

  当然这只是大方向上已经没问题。下面还会有一大堆琐碎的事情要解决。不过那是农村工作部,粮食部,国家物资储备局,各省之间要处理的。魏红军更多的是制定大方向和规矩,以及协调。

1084 会议记录的正规化

魏红军接连和粮产大省,以及受灾比较严重的省份领导人进行交流之后,制定了各省之间的粮食调配方案。

同时魏红军还和农垦部领导人交流了意见。主要是看看农垦部这边的情况。

现在农垦部可是一个庞然大物,实力强的可怕。农垦部首先下辖大量的国营农场,这些国营农场散落在全国各地。这些国营农场都是建国初地方政府,各个军区开垦的国营农场。后来农垦部成立的时候,把他们都并入了农垦部。

就像是北京周围就有三个国营农场,都是建国前华北军区为了保障北京粮食和蔬菜开垦的。其他省份也有这种隶属于农垦部的国营农场。

除了这些大量的中小型国营农场之外,农垦部还下辖五个大型生产建设兵团。分别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绥远生产建设兵团,华南垦殖总局(主要下辖海南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两广地区的国营农场),克钦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这五个大型生产建设兵团,加上兵团家属,每一个都是超过100万人的大型军垦。

这里面黑龙江建设兵团规模最庞大,如果把家属都加起来有200多万人。

这些年中央给农垦部的支持力度是很大的。大量的部队成建制的加入农垦部,以及大量的知识青年加入这些生产建设兵团。就像是克钦生产建设兵团,前前后后有4000多名医科学校出来的学生加入,就是为了解决这里恶劣的卫生情况。

还有为了解决成建制转业部队的官兵个人问题,同样大量的招募女兵加入生产建设兵团。就像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年当中有十多万女兵奔赴边疆。

同样农垦部每年也是给中央提供大量的商品粮。中央能够一直把统购粮限制在900亿斤的数量上,也是因为有农垦部这边的商品粮每年都在增加有关系。

而且农垦部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粮食生产上。农垦部手底下还有国营牧场,每年都有大量的牛马羊流入市场。

农垦部还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工厂。就像是猪疫苗工厂,农垦部自己在全国前前后后成后立了六家。除了给自己养猪场的猪打疫苗,还给地方提供大量疫苗。对于中国生猪产业的发展立下了大功劳。

所以魏红军和王振他们见面,想要知道农垦部手中的粮食储备情况。农垦部的确是财大气粗。王振给魏红军保证,虽然一些生产建设兵团也受到了干旱的影响,粮食产量下降不少。但农垦部1960年除了给中央上交足够的商品粮之外,只要国家需要可以抽调50亿斤粮食支持赈灾。

到了这个时候魏红军是彻底放下了心。中国这十一年的发展还是积累了不少家底。渡过这一次的旱灾是不成问题的。所以魏红军慢慢的从赈灾具体工作当中抽身。

等魏红军完成了这些工作,九届四中会议开始。这一次会议相比起之前的会议来说稍显平淡。

主要是会议上没有太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需要修改党章,更没有太重要的人事调整。

这一次会议主要是让中央委员会通过一些中央早就通过的事情。

就像是政治局已经通过的“离职休养”问题,在九届四中会议上再次确认。

九届四中会议最重要的议题应该算是关于地方工业投资过热的问题。魏红军是没有使用“冒进”这种词汇,也没有使用“反冒进”这种词汇批评大家的工作。

魏红军提出的是,要对于工业发展进行“调整和巩固”,以最好的姿态迎接三五计划。二五计划目前来说完成的也是非常顺利。应该说很多领域已经提前完成了二五计划最早的目标。

二五计划是1956年定稿的。结果因为“秘密报告”闯了大祸的赫鲁晓夫为了得到中国的支持给了中国非常多的支援。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化肥工业。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全国的化肥产量也不过一万吨左右。但1959年全国的化肥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达到了210万吨。比邓志辉当初预计的还要快。邓志辉1958年预计的是1960年化肥产量才能够达到200万吨。

这里面有中国当初从欧洲各国引入的化肥厂机器设备的功劳。但更多的是苏联在一五计划,1953年,1956年三次支援中国化肥工业的成绩。

一五计划和1953年苏联援建的化肥厂还只是年产量五万吨左右的小型化肥厂。但1956年和1957年苏联援建的化肥厂,都是年产量超过十万吨的中型化肥厂。而且苏联还帮助中国原来的小型化肥厂进行了扩建。就像是兰州化肥厂,扩建之后的产量是十万吨合成氨,十五万吨尿素。

现在还有一些化肥厂正在扩建当中。苏联这么大规模的帮助中国援建化肥厂,让中国化肥工业的技术人员水平提升很快。

侯德榜带领中国技术人员已经突破了不少技术难关。早在1957年中国就在合肥建立了完全国产化的年产量800吨的小型化肥厂。

1958年年末江苏丹阳利用侯德榜提出的新流程生产碳酸氢铵。而且丹阳化肥厂的经验,建设一个年产五千吨合成氨的小化肥厂,一般只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投资700万元,比按老流程建厂投资节省一半左右。

同时还有化工部和上海联合组织了全国4000多家机械,电机和仪表工厂,还有全国重点建筑,安装单位的技术人员,参与建设上海吴泾化工厂。

吴泾化工厂是二五计划当中,工业国产化的重要项目之一。这也是魏红军在制定二五计划的时候重点要求的。二五计划除了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之外,还有一批国产化建设的计划。吴泾化工厂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工厂的建设,你要是不亲自做一遍,是很难理解里面的东西。

还有就是中国这样的大国,总不能什么机器设备都从国外进口。中国没有那么多的外汇。到现在中国能够进口这么多机器设备,一大半都是靠着天时地利人和,从苏联贷款的。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未来中国要工业化,装备制造业必须要自己掌握。

1959年年末,吴泾化工厂正式开始生产合成氨,硫酸,硫酸铵。第一期工程就是2万吨合成氨生产,8万吨硫酸生产,10万吨硫酸铵生产。

丹阳化肥厂和吴泾化工厂的成功,让中国开始拥有自主建设小型化肥厂的能力。

二五计划碰到的另一个问题是,1959年赫鲁晓夫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赤化中南半岛的计划,再次给中国投入了快200亿卢布。这都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二五计划的完成。

而且1958年和1959年,中国外交局面的彻底打开,让中国和欧洲的合作也多了起来。

这都导致中国二五计划进行的支离破碎。但正因为大量的外来资金进入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大踏步发展。

正是各方面的因素,很多工业领域目前中国都提前完成了二五计划。所以魏红军提出现阶段,特别是面对百年未有的大干旱,工业布局应该进行“调整和巩固”。

面对全国性的大干旱,特别是北方地区一直不怎么下雪,大家都知道1960年北方又会是严重的旱灾。所以大家都冷静了下来。

这个时候吃饭问题最重要。如果继续大规模投资工业,增加工业人口,会进一步加重粮食危机。

所以九届四中会议上,大家同意1960年全国工业系统都进行一定的整顿。

九届四中会议大致上就讨论了这些问题。

最后就是因为几名中央委员“离职休养”,所以几名中央候补委员递进为中央委员。

九届四中会议结束之后,魏红军就开始审核中央巡视组第一次巡视报告。

整体来说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工作魏红军还是比较满意的。重点巡视的内容都做的比较好。

当然根据巡视情况,魏红军肯定是要调整一些干部。特别是关于“财产公开制度”上,这一次巡视情况并不是很好。

这一点魏红军早就有心理准备。中央没有强力推动,地方不可能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这方面。制度建设说起来简单,建设起来却非常不容易。

所以魏红军必须要找几个典型,狠狠地处理一批干部,才能够给地方震慑。好让他们知道中央是重视“财产公开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