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31章

作者:随遇而安

魏红军也不问为啥广西不跟冶金工业部,不跟中央要求更多的支援。因为魏红军也明白广西干部的顾虑。

他们好不容易建设了柳钢。虽然说这里面有苏联援建,也有中央调动大量技术人员参与柳钢建设。但广西为了柳钢建设,真的是耗费了整个省份的资金和人力。所以有一些私心是肯定的。

魏红军对李福春和王贺守,吕栋他们道:“这不是好事情。这么好的钢铁厂建好了,但钢铁产量上不去,实在是太浪费。”

“应该要加强钢铁厂的领导力量,再增加一些技术人员。”

李福春点头。

李福春是常年负责中国重工业发展的领导,很明白现在柳钢的问题。因为柳钢的问题,在曾经的鞍钢,武钢,包钢都出现过。

当时中国的很多工业干部没见过这种大型钢铁厂,技术人员也不熟悉这种大型钢铁厂。虽然有苏联专家手把手教大家,但真正理解,然后运用起来是需要时间的。

鞍钢,包钢,武钢,宣钢这些目前产量比较高的钢铁厂,都是摸索了好几年之后才明白这种大型钢铁厂是怎么运转的。钢铁产量才能够慢慢的达到设计产量。

“首先要找一个熟悉钢铁行业,熟悉钢铁厂运转的厂长。”

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这个虽然说的有些绝对,但一个能力出色的一把手,对于团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广西没有钢铁厂的经验,大型钢铁厂更是如此。等他们慢慢摸索提高产量,还不知道需要多少年时间。

越南这边的战争等不起,苏联等不起,中国也不能浪费这么好的钢铁厂。

所以魏红军很直接的表示,柳钢需要从外面调熟悉这个行业的厂长。

冶金工业部副部长吕栋开口道:“鞍钢轧钢厂厂长李闻同志,正准备进京担任北京钢铁学院院长。我认为可以调李闻同志来柳钢。”

王贺守立马点头。

然后跟魏红军和李福春介绍道:“魏书记,李副总理,我认为李闻同志的确非常适合来柳钢工作。李闻同志革命年代一直负责宣传工作。不过我们接管鞍钢,鞍钢轧钢厂成立的时候,李闻同志被任命为厂长。这名同志非常好学,一直坚持在鞍钢的职工夜校学习工业知识。”

“鞍钢的大型轧钢厂在他的带领之下,比苏联专家预计早三年完成轧钢技术的突破和产量。铁路钢轨,建筑钢材产量高,技术水平高。现在鞍钢大型轧钢厂一年的创造的销售额,超过10亿元。”

“1957年李闻同志奉命负责筹建冷轧薄板厂,去年年底已经正式投产。”

“所以冶金工业部准备调他进入北京,担任北京钢铁学院院长。不过现在柳钢这种情况,调他过来担任柳钢厂长是不错的选择。他熟悉钢铁厂的运转,能够在短时间之内提高柳钢的产量。”

魏红军看了李福春。

因为重工业一直是李福春分管的。李福春点头道:“李闻这名同志我认识。他在鞍钢轧钢厂成绩出色,又是鞍钢副厂长,党委委员。从一名宣传干部转为工业干部非常成功,他熟悉大型钢铁厂的运转。”

有些时候眼界决定一切。见识过大型钢铁厂的工业干部,肯定比那些没见过钢铁厂的干部有优势。

李闻这种鞍钢副厂长兼党委委员,又在鞍钢轧钢厂担任厂长,绝对非常熟悉鞍钢。鞍钢目前可是年产量超过600万吨的中国钢铁巨无霸企业。

在鞍钢取得巨大成功的干部,怎么都比广西这边没见过大型钢铁厂的干部出色。

魏红军看向了苏震华和谷木他们道:“广西这边是怎么看的?”

柳钢毕竟是广西的心血。虽然只是礼貌性的,程序性的询问,但还是要问一问广西的意见。

苏震华立马道:“魏书记,我们没有意见。”

目前的柳钢的厂长是原广西军区政治委员刘少文。

这是中央红军出来的,走过长征的干部。资历和魏红军差不多。只不过抗战期间一直在延安工作,后来杨德志率领冀鲁豫部队去保卫延安,他就去了杨得志部队。

抗战之后跟着杨德志去了东北,又跟着杨得志从东北打到了广西。授衔的时候是广西军区政治委员,成为了一名中将。

苏震华是刘少文正儿八经的老领导。柳钢就是广西这两年最大的工程,在广西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苏震华的申请之下,刘少文离开部队全权负责柳钢的建设。

在建设柳钢的过程当中,刘少文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所以苏震华也不好请外援来担任柳钢的厂长。

但苏震华更明白柳钢需要更专业的厂长。要不然柳钢的产量提升速度太慢。

至于刘少文,管理钢铁厂不行。但刘少文是亲自参与建设一个钢铁厂的军队干部,未来还有大用。特别是广西要发展工业,正需要刘少文这种敢打敢拼的干部。

看苏震华点头,魏红军就对李福春道:“李福春同志,你个冶金工业部联合讨论之后,给书记处和国务院,财经工作委员会打分报告。”

这种工业系统内部的干部调动,其实只要工业系统内部同意,李福春同意,那么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书记处和国务院,还有财经工作委员会轻易不会提出反对意见。

李闻这名干部,魏红军也是亲自见过的。鞍钢作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魏红军也是几次参观过。只不过和李闻只是简单谈过轧钢厂的工作,并没有深入了解。

但看冶金工业部王贺守和吕栋的样子,他们都说非常看好这名干部。既然如此让他担任柳钢厂长。而且他是鞍钢出来的,在鞍钢待了十年时间。对于柳钢得到鞍钢的帮忙,可以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

“这边是……”

魏红军看着柳州的工业图问道。

“这边是苏联援建的几个军工厂。主要是生产苏联武器匹配的子弹和炮弹。至于更具体的,我们也不好询问。”

魏红军点头。

这是中苏越军方的合作。魏红军不去干涉,因为这些军工厂都是苏联直接匹配的。

魏红军指了指另外一边道:“这边呢?”

“这边也是为了以后支援越南建立的工厂。”

“都有什么工厂?”

“那就多了。”

说起这个谷木就非常兴奋,道:“有罐头厂,手电筒厂,电池厂,军用暖水壶厂,自行车厂,玻璃厂……”

“还有自行车厂?”

魏红军听着怎么什么工厂都有。谷木点头道:“我们和苏联方面谈判,我们这边有个年轻干部,就是担任柳州工业区主任的江苏杨同志就表示,越南交通条件不好,汽油也严重不足,而且公路容易被美军轰炸。”

“所以可以选择其他运输方式。中国生产的那些自行车,一辆就可以载重几百斤。如果有一万辆自行车,就可以运输几百万斤物资。自行车可以走小路,避开美军轰炸。而且越南人民军也可以使用自行车。”

“越南方面的代表,也同意这个观点。苏联因此批了一笔资金,支持我们在柳州建立自行车厂。自行车厂差不多已经完工,下个月就能够正常生产。”

每一个工厂在广西落地,谷木都是高兴。

自行车厂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碰到这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广西想要建造一个年产量超过十万辆的自行车厂哪里那么容易。但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这就不是问题。

中国现在的自行车,很多技术标准都是一致的。是统一技术标准的车身,载重量很高,几百斤东西都能够带上。

“那这个玻璃厂是?”

“江苏杨同志表示,打仗最好的军粮就是罐头。但广西没有玻璃厂,所以需要从其他地方定制罐头需要的玻璃。这会极大的影响后勤补给。苏联方面同意这个观点,所以就支持在柳州建立玻璃厂,专门支持广西罐头厂。”

“江苏杨同志?他怎么参与和苏联,越南的谈判?”

魏红军把江苏杨放在广西,主要是让他参与柳州的工业建设。没想到他还参与这么多事情。

苏震华倒是不惊讶魏红军认识江苏杨。因为江苏杨当时分配到柳州的时候,可是中组部直接和广西省委组织部沟通的。

苏震华道:“魏书记,我们广西工业基础差,人才有限,大部分干部根本没见过工厂,对于工业也没有什么认识。”

“江苏杨同志是大学生,去苏联学习过,又参与过一汽,二汽这种汽车厂建设。这种工业人才我们当然是要重用。他懂工业,在柳州就是负责工业区建设的。要不是中组部有严格的规定,柳州市那边早就想要提拔他担任负责工业的副专员。他在二汽的级别是足够的。”

“不过他虽然只是柳州工业区主任,但干的活就是规划整个柳州工业。因此和苏联,越南谈柳州工业布局的时候,他也是参加会议的。”

江苏杨这种工业人才,现在是非常吃香的。因为地方都知道,要发展就要有工业。

而江苏杨不是一般的工业人才。是正儿八经参加过一汽,二汽建设的工业干部。再说还是中央党校第一届中青年干部班毕业的。所以广西这边当然是非常宝贝。

江苏杨也不负众望。和苏联,越南谈的时候,总是能够给广西和柳州争取好处。

苏联的钱“咣咣的”砸下来,一堆机器设备运到柳州,一年之内就让柳州这边出来了上百家工厂。

苏震华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广西也成为工业发达的省份。要不是中组部出台了严格的干部管理方案,苏震华都想把江苏杨调到省里面工作。

魏红军对于柳州的发展也是很感兴趣,所以道:“那我们去看看。”

1086

魏红军和李福春来到广西考察柳州工业,广西和柳州的干部全都聚集起来,谁也不敢怠慢。魏红军简单的和他们聊天之后,就让他们都回去工作。不必几十个人都陪着魏红军一起,耽误大家的工作。

魏红军还担心自己这样安排,会让他们有别的想法。所以选择陪同干部的时候非常谨慎的,并没有按照自己喜好留下陪同干部。

广西省委省政府这边只留下苏震华和谷木这两个省委书记和省长。连晋察冀出身,解放后多年在农村工作部当秘书长的老部下张临池也打发回去。

柳州这边也是只留下柳州地委书记萧寒和柳州地区专员梁山两个人。然后就是几个直接参与柳州工业区建设的工业区干部江苏杨等人陪同。

这样虽然依旧有十多个人,还有不少警卫人员,但也比刚刚少了几十个人。

魏红军主要是考察柳州工业区的发展。这里的发展真的是如火如荼,到处都是建设。

工厂数量远比原来的计划多。除了谷木介绍的那些工厂,还有专门生产急救包的医疗器械厂,主要是生产纱布和绷带这种简单的战场医疗器械用品。

以及生产雨衣的工厂,生产食用油,生产缝纫机的工厂都有。这些工厂可以说是中国的工厂,但和苏联谈判的时候,也有越南的功劳。其实有一些中国自己都没有想过,但越南提了出来。

广西的工业基础差,越南的工业基础更差。生活用品越南几乎没有能力生产。所以这一次具体问题谈判的时候,越南是啥都跟苏联要。

越南的要求让苏联也颇为头疼。你说武器弹药还行,但大量的生活用品,也是为难苏联。苏联总不能什么东西都生产,然后通过几千公里的铁路给你送过来。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中国这边生产,然后交给越南。所以柳州突然之间什么样的工厂都有。为了让中国尽快的可以生产出来,所需要的机器设备都是第一时间运到中国。而且苏联派出大量的技术顾问,住在柳州帮助中国建立工厂。

“这些建筑队是哪来的?”

“建筑队的来源很是复杂。有一部分是军区基建工程兵部队,还有一部分是省建和柳州市的建筑工程队。当然最多的是柳州地区下面各个县动员过来的建筑队。要不是这么多建筑队,工业区这么多工厂,还要保障水电通讯,交通建设,根本来不及。”

柳州地委书记萧寒给魏红军介绍。人多力量大,在这种大工程当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柳州工业区,几乎几是重建一个新的柳州。要不是有这么多工程队参与,怎么可能在一年之内建成这么大的新城。

社会主义早期发展阶段,这种集中力量进行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优势。只不过不能完全沉迷在这种成功当中。正所谓时移世易,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生产关系需要不停的调整,这种模式也需要完善。

“钱是怎么算的?”

“是按照工程量计算。”

江苏杨是柳州市工业区主任,全权负责工业区的事情。所以立马回答,道:“军区基建工程兵和省建,我们市的建筑队,在技术能力上有一定积累。所以他们负责一些大型工程和有难度的工程。其他县里过来的建筑队,我们也不确定他们的技术能力。所以先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难度比较低的工程。”

“我们工业区委员会按照工程量,工程质量,还有难易度来给他们结算工程款。”

魏红军问道:“那些县里过来的工程队水平如何?”

“水平参差不齐。不少人都只是在农村建土房子的水平,来这里主要是打杂,做一些简单的工程。但也有一些来自农村合作社的建筑队,水平不低,应该是做过县里工程。只要不是有特殊要求的工厂厂房,他们都能够拿得下来。甚至他们有些农村合作社工程队,还能够看懂一些简单的设计图纸。”

江苏杨以前是搞技术的,接触的都属于是这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居多。

不过此次来柳州任职,却和大量刚刚摆脱文盲的农民打交道。开始江苏杨还以为这些农民出身的工程队,只能干一些不需要技术含量的体力活。但工程真正开始之后,却给了江苏杨很大的意外。

因为有些农村合作社出来的农民工程队,水平还真不低。不仅能够看懂简单的设计图,甚至他们自己也能够做简单的图。

有些工程方面,他们甚至比省建更有办法。看起来是土办法,但却非常巧妙的解决一些难题。

这让江苏杨对于人民群众拥有无限的创造力这种说法有了更多的认识。

一群没什么知识,都是扫盲运动的时候摆脱文盲的农民。但有了经验之后,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都非常强大。一年时间当中,这些工程队的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增长。

“魏书记,我们柳州工业区还有专门针对这些来自农村合作社的工程队,开办了简单的夜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