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30章

作者:随遇而安

“黄可成同志,会议记录的情况很不好吗?”

黄可成率领中央监察委员会巡视组,主要是巡视最基础的,党员干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半个世纪之后,大家都谈各种人权,动不动就说党员也是普通人。认为对于党员的很多要求不合理,这是不把党员当人看。

这明显就是混淆概念。应该说党员是出自普通人,入党之前大家都是普通人。但选择入党之后,就不应该把自己混同于普通人。要不然你入党干什么。

有些事情普通人做了没什么事情,但党员不能做。有些事情普通人可以无视,但党员不能无视。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代表工农阶级当中的革命力量,先进力量。既然是代表革命力量和先进力量,对于这个党派的党员要求当然是高于普通人。

所以既然入党,就要比普通人更有觉悟,要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如果做不到就不要入党。

修养同志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可以说非常全面的概括了怎么当一名党员。这也是修养同志对于党建工作的一个很大的贡献。

黄可成整理了巡视报告,应该说问题还是很多。很多人把入党当成是进入仕途的踏脚板,所以积极申请入党。可是入党之后就开始散漫,根本不把自己当成是一名党员。

还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当中,越来越不把中央制定的一系列规定放在眼里。包括工作时间的“禁酒令”,明确规定的差旅费标准,接待上级部门的标准。

不少人接待上级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是大摆宴席,不仅随便喝酒,而且还浪费严重。

魏红军批示黄可成的报告,对于问题严重的,屡教不改的,魏红军建议地方党组织开会讨论,看看这些党员合不合格,适不适合继续留在党内。如果是一些领导,就要考虑适不适合继续留在领导岗位上。

同时把这份批示以书记处的名义下发给全党引以为戒。

不过黄可成报告当中,还有专门对于会议报告的意见。魏红军对于这个很是看重。

“是比较严重。我们这一次巡视顺便检查了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会议记录档案。发现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会议记录是一塌糊涂。要么记录很粗糙,要么有些会议根本没有记录。”

“省市级会议还算是有一定的会议记录,到了基层党和政府,根本没有多少会议记录。”

黄克诚点头道。

魏红军忍不住摁了摁头,果然新中国早期是草台班子。马上就是建国十二年,但很多方面依旧需要继续正规化。

不过魏红军可以理解。新中国这些干部,大部分都是从农村打出来的。能够在军队方面学习苏联迅速正规化,中央部委也学习苏联进行正规化。但到了地方就差了很多。

不仅仅农村出来的干部对于党和政府正规化需要慢慢摸索,慢慢理解。就是那些城市出身的干部,其实也没有几个人懂得正规化。有些人曾经在国民政府任职,但国民政府本身就是不正规的政府。

所以很多问题都需要慢慢的完善起来。就像是会议记录,到了地方根本不在意这种东西。

看到魏红军不说话,黄可成很是着急。以为魏红军还没有认识到会议记录的重要性。

所以立马道:“魏书记,会议记录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绝对不能忽视。”

“会议记录最起码有两个重要作用。一个是通过会议记录可以确定某些事情的责任问题。我们监察委员会处理渎职问题的时候,一个很重要的难题就是衡量这些干部的责任问题。”

“就说说几个月前的安徽水库事件。安徽方面动不动就说是集体决策,说是他们省委省政府一起讨论决定的。但是让他们拿出具体讨论的会议记录他们又拿不出来。这极大的影响我们的调查。”

“而会议记录会明确的表现出很多决策过程。这样在确定干部责任问题上,会议记录会成为最重要的一项证据。”

黄可成虽然去中央监察委员会还不到两年时间,但已经大量处理了干部渎职问题。其中很难的一个问题就是确定干部责任问题。

所以这一次巡视,黄可成才专门调阅各级党和政府的会议记录。

魏红军点头道:“黄可成同志,第二个方面呢?”

“加强党内民主。现在很多地方党和政府的决策过程不透明,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不经过民主讨论就自己决定。这都是严重破坏党内民主,弱化其他党和政府领导的作用。”

“而且这种没有民主决策的决定,很容易出现问题。现在我国的工农业建设,分工越来越明确,没有一个人可以知道工农业所有知识。很多建设必须要听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这都需要民主决策。”

“而有了完备的会议记录政策,那么就可以看到完整的党内民主决策过程。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决策过程当中,党内民主的实行过程,也可以看到每一名干部的想法。”

“有了这个地方党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也会有所顾忌,不敢随意的破坏党内民主。”

魏红军心中真的是忍不住鼓掌。难怪都说黄可成目光远大,有战略眼光。

黄可成最著名的两个事情,一个是抗战时期给中央写信要求八路军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一个是抗战结束之后给中央打报告要求迅速抢占东北。

虽然中央决策不完全是因为黄可成的建议,但也可以看出黄可成对于局势的判断能力。这是一个非常有战略头脑的干部。

再看看这一次,一个小小的会议记录,很多人并不是非常重视的问题。黄可成却已经看出了一堆作用。

“黄可成同志讲的很有道理。会议记录就是最原始的档案,可以从中看到很多东西。有完整的会议记录,对于组织部干部考察,监察委员会进行干部责任划分都是非常有利的。”

谭振林表示支持。

罗启荣也是附和道:“会议记录的确是不能马虎。准确的会议记录很是重要,必须要制定严格会议记录章程。”

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三位领导都是支持会议记录的正规化。

不过这也是可以理解。因为监察委员会干的就是监察工作,会议记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证据。

“陈谈秋同志,你怎么看?”

魏红军问了陈谈秋。

陈谈秋点头道:“会议记录的正规化的确很有必要。”

陈谈秋其实也没有想过会议记录的问题。会议记录很重要,中央目前的会议都是要记录,然后编入档案的。但对于地方的情况,陈谈秋并没有太在意。

但听着黄可成的话,陈谈秋立马点头支持。黄可成说的很有说服力。

魏红军点头道:“地方民主建设,最怕的就是大事情没有民主,小事情全都拿来进行民主决策。这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但偏偏目前我国地方党和政府有这种趋势。那就是真正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情,本来应该广泛的听取大家的意见,还要做技术论证。但他们关起门几个人决定。而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本应该是分管领导决定的事情,都要拿到党委会去讨论。”

“这就是对于党内民主最大的破坏。所以会议记录就像是黄可成同志说的那样非常重要,一定要正规化。”

“会议记录要有专门的部门记录,存档。不允许有任何干部,包括地方党政军系统的一把手,插手会议记录,更改会议记录。不管是什么原因只要是有人插手会议记录的内容,改了会议记录的内容,就算他改了一个标点符号,都要追究负责会议记录的干部和插手会议记录内容的干部。”

“会议记录的档案,必须要成为机密。只有上一级的监察委员会可以调阅,其他部门调阅会议记录必须要得到监察委员会的批准。”

“只有提高各级会议记录的机密级别,才能够把泄露会议记录,篡改会议记录,甭管是什么目的和改了多少,一律以渎职罪,泄露机密罪移交司法机关。”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建议。陈谈秋同志,谭震林同志,罗启荣同志,黄可成同志,宋仁穷同志,关于会议记录的具体机密级别,会议记录的管理部门,你们中组部和监察委员会进行讨论,制定具体的会议记录正规化方案。到时候我们再讨论这个事情。”

1085 柳州钢铁厂

关于会议记录的正规化问题,组织部和监察委员会很快就拿出了一个方案。

组织部和监察委员会的方案是,对于全国档案管理进行进一步完善,出台更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地方档案管理局受地方和中央双重管理。

魏红军和组织部,监察委员会讨论之后,在书记处进行讨论。那就是如何完善档案管理。

大家讨论之后,认为档案管理可以集中起来,完全没有必要分散管理。现在中央有直属于中央办公厅的中央档案馆,还有直属于国务院的国家档案局。这两个档案管理是分开的,分别管理党和政府的档案。

这都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因为“党政分离”的舆论之下形成的不同部门。当时都认为党和政府的档案是不同的,不应该混淆。

但经过这十多年的磨合,党政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明确。党领导政府,而且如何领导政府,已经慢慢的有了规矩。

所以书记处讨论的结果是中央档案馆和国家档案局可以合并起来,变成一家机构,两块牌子。把隶属于党政机构的档案统一集中管理。

这种集中管理,能够非常有效的节约资源。因为党政档案,有时候是重叠的。你很难分清楚哪些是党委部门档案,那些人政府档案。统一集中管理,可以避免这种问题。

魏红军汇总了书记处的意见,给政治局写了一份“档案管理草案”。里面对于不同档案的机密级别进行明确的规定,不同机密级别的档案如何调阅,也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

同时第一次把各种级别的会议记录作为机密档案进行分类。只要只对于这些会议记录进行机密级别的分类,那么出现干涉会议记录,篡改会议记录,都直接涉嫌刑法。

不过魏红军来不及等政治局讨论,就离开北京。因为柳州钢铁厂二期工程接受苏联援建竖起两座高炉。一个是1232立方米的高炉,一个是1356立方米的高炉。

苏联出钱,出技术设备,派出技术人员,中国当然也不能完全不在意。所以中国也从鞍钢,武钢,包钢,宣钢抽调一批技术人员,又抽调一批工程队参与柳钢的建设。

结果柳钢用了10个月时间,就竖起了柳钢三号高炉,四号高炉。以及配套的5座500吨平炉,还有轧钢需要的初轧机一台,大型型材轧机和中厚板轧机各一台。

可以说是飞速完成了柳钢的建设,甚至比当初包钢和武钢的建设快了一大截。当然这主要是因为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底蕴也在增加。

相比起十年前中国很多钢铁厂建设大家都是第一次参与建造钢铁厂,完全是靠着一股劲完成了钢铁厂。但现在不一样。

很多工程队本身就有钢铁厂建设经验。所以建设速度远比十年前建设包钢,武钢快。

从中苏两国准备扩建柳钢开始,只用了十个月,年产量设计150万吨的柳钢第二期工程已经结束。这对于西南省份绝对是一次大事情。加上柳钢1958年到1959年完成的第一期工程,两个500立方米的高炉和2座250吨的平炉,柳钢的设计产量是200万吨。

200万吨年产量的钢铁厂,在中国目前的钢铁领域,也属于是大型钢铁厂。

也就是苏联比较着急,中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才能够这么快建设一个年产量2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

其实过来指导柳钢建设的不少苏联专家都是大吃一惊。毕竟中国人建设钢铁厂的速度实在是太惊人。就是苏联这种工业强国建设钢铁厂,都没有这种速度。

特别是这种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需要配套的东西非常多。结果广西这边动员了上百万的人民群众参与钢铁厂配套的各种设施。

要发电厂,只要机器设备到位,广西就给你建设发电厂。钢铁厂需要水,广西就能够给你弄出水。需要交通建设,广西就给你铺路。

包括铁矿石,煤炭,只要是钢铁厂需要的,广西都能够满足你。

可以说只要是钢铁厂发展需要的东西,广西都是千方百计的帮你解决。整个广西都为了柳钢建设服务,包括广西军区的部队也会参与一些工程。正因为广西上上下下如此重视柳钢,这才有了现在柳钢第二期工程如此快速的顺利结束。

广西拥有了一个大型钢铁厂,这可是非常重要的大事情。而且广西是中苏越谈判确定的最重要的后勤省份。

所以魏红军代表党中央,和一直掌管重工业的李福春,冶金工业部部长王贺守,副部长吕栋几个人一起去看看柳钢的情况。

“柳钢的设计产量很高,但柳钢的真实产量如何?”

魏红军一行下飞机之后直接来到了柳钢,苏震华、谷木、张临池这些广西领导人都在柳钢这边等着魏红军。

魏红军没有直接去柳钢内部考察,而是和广西干部谈话。

同样设计产量的钢铁厂,在不同国家手中,产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是设计产量200万吨的钢铁厂,如果在苏联手中,那么很快就能够达到设计产量。

但如果在中国这种工业技术水平比较差的国家手中,想要达到设计产量不是那么容易的。

“魏书记,目前柳钢的日产量大约在1300吨左右,离设计日产量5600吨,还差了不少。”

广西省长谷木回答。

魏红军简单计算,也就是说现在柳钢的年产量还不到50万吨。和200万吨设计产量差了很多。

谷木看到魏红军不说话,继续道:“不过我们一直在尽快的熟悉钢铁厂的运作,很快就会提高产量。”

“柳钢的干部结构如何?技术人员储备如何?”

说起这个苏震华开了口,道:“魏书记,本来我们柳钢的目标是1960年能够生产30万吨粗钢。但从去年六月份开始,中央突然更改了柳钢所有的计划,”

“年产量设计一下变成了200万吨。虽然鞍钢,包钢,武钢,宣钢那边派来了不少技术人员。但他们完成了任务之后大部分都已经回去。光靠着我们的干部储备和技术储备,的确是有很多困难。”

广西是一个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省份。还是苏震华担任广西省委书记之后,到处求爷爷告奶奶,从上海,天津,还有广东等地区引进了一批小工厂,才让广西开始有工业。

特别是从上海引进的罐头厂发展了水果罐头,没想到在哈交会和广交会大受好评。一下就成为了轻工业部重点支持的单位。为广西带来了惊人的经济利益。

但广西的工业也就是如此,都停留在一些最容易上手的轻工业上。真正要大规模发展轻工业,也没有足够的重工业支持,所以发展缓慢。

正因为如此,苏震华才如此重视柳钢的建设。只要柳钢在广西落地,那么就能够大大的推动广西工业的发展。

因为一个钢铁联合企业,那就是一个综合性企业。需要大量的配套工业,一下就能够让广西工业产量大增。

看看柳州就知道。就因为广西钢铁厂建设放在了柳州,短时间之内柳州为了满足柳钢的发展,电力工业,建筑工业都快速发展起来。

但柳钢计划更改的太厉害,完全超出广西的能力范畴。广西给柳钢配套的干部,哪里见过年产量200万吨的大型钢铁厂怎么运转。包括那些技术人员,本来对于他们开始年产量30万吨的钢铁厂都需要他们一边生产一边熟悉。

所以200万吨年产量的钢铁厂建起来了,但产量根本上不去。